談及夫妻收入比,總會給人留下一股陳腐的氣味,照此邏輯還可以比相貌、身高、年齡、學歷、職業、家境等等,難道這一切都能找到一個最佳的“黃金比”? 就算是比收入,是比夫妻雙方結婚時的收入?還是比婚后10年各自的收入?還是比到退休時各自的總收入?可見一個動態的比錢難以比出一個穩定的格局。著名攝影、導演顧長衛在拍攝《孔雀》之前有5年失業在家,靠蔣雯麗養家糊口。但是這對夫妻坦然對待,平靜度過,絲毫沒有改變相互間的承認與尊敬。 收入比1.5:1,也是一個過度數字化的標尺,難不成不精確到這個程度就不能幸福嗎?若是反過來就會塌天滅頂嗎?看看婚姻最動蕩的演藝圈,也能尋覓到相安無事、舉案齊眉的個案,比如李亞鵬與王菲。按名氣、市場價值和資產存量,這一對夫妻明顯是收入比“倒掛”。可我們不僅看到婚姻存續,還看到嫣兒與嫣然基金,看到演藝、公益兩不誤的紅火。所以,說到底,夫妻之間還是要比心。 首先是比務實之心。夫妻間正因為有諸多差距、差異,才使得婚姻成為一種補合。我善鍋灶,你能漿洗,我磨蹭,你急火。多多了解,取長補短。決策結婚就是你打包全收,無論是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習慣、行為。 其次是比平和之心。一對夫妻對家庭的物質期求決定了這對夫妻對對方收入的期求,也左右著各自心理的平衡支點。若是抱著沒有最多只有更多的目標,那誰掙得多都無法滿足這個家庭的胃口,也難以讓夫妻雙方有快樂之源,焦慮會指向收入、消費以及對財產的支配權大小,也會蔓延到對各自父母的孝敬計較。反之,樹立起適度增長、有比沒有強的樸素目標,從容淡定就會成為家庭生活的主旋律,彼此為對方多收入開心,相互謙讓支出,自然也就沒了爭“財權”的必要。 再就是比相敬之心。夫妻是天下最大事業的合伙人,經營感情,經營家庭,經營兒女。相敬是最重要的基礎,尊敬又是超越性別、超越能力、超越收入的。婚內因為財大氣粗而蔑視對方,正說明沒有敬心只有唯錢。 比錢容易比心難。夫妻雙方心實、心寬、心和,誰掙多掙少又算個啥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