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農村的游戲 人的一生,好多事都可能成為過眼煙云,消失在記憶之中。唯有兒時的游戲雖已遠逝在六十多年前,然而那愉快歡樂的場面,動人心弦的勝負情景,仍不時縈繞心頭。 春天來了,孩子們迎著春風,放起風箏,有的像鷹,有的像飛機,有的像鳳凰,拖著彩帶,飄飛在晴朗的天空。大門前的老槐樹上拴一個秋千,大人、小孩都喜歡在秋千上揪來翻去。尤其是那些小媳婦,穿的紅紅綠綠,在空中飄來蕩去,像仙女臨風,凌空飛舞。有的小伙熱心幫她們加力送飛,有的心懷戲謔送勁過猛,于是秋千上的女人嚇得尖聲怪叫,嗔怪笑罵,惹得圍觀者拍手歡笑。 夏天來了,艷陽高照,酷熱難耐,有的孩子脫得光溜溜的,一絲不掛地在門外澇池戲水、打水仗;有的三三兩兩,蹲在大槐樹蔭下乘涼,隨便用手指劃幾道格子,折幾根小柴棒或撿幾個石子,玩起來拿羊、接方、狼吃娃、媳婦跳井的游戲。玩得起勁,玩得熱鬧,有的大人們也喜歡摻和其中,往往玩得連吃飯都忘了。逢到雨天,大家則抓一把泥,揉得像面一樣軟和,捏成缽缽樣,大肚子小口薄底,然后舉起猛翻手,口朝下,用力一摔,“爆”的一聲,泥缽底炸開了花。誰的聲大,炸的開花四濺,誰就贏。 秋風起,落葉響,是準備越冬的季節。一群小伙伴便在收獲后的田野上,揀菜、拾柴禾、摘酸棗,撒歡嬉戲,捉迷藏,打蓮花架,或折稻秸稈,做胡琴、編帽子做戲,花樣百出,歡樂無比。 北風乍起,寒風凜冽,冬天降臨了。避風的墻角落,太陽紅的暖和坡,就成了游戲的理想場所。于是打扛、跳圈子、斗雞便成了常演的節目?;蛴龃笱?,堆雪人,打雪仗,滑雪路,凍得臉發紫也不在乎,雪花飄飄,打打鬧鬧,好不得意。 那時玩具少得可憐,但這不妨礙兒童們的天真和童趣,不妨礙大人們相聚的歡樂。流傳于關中鄉村的游戲,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兒童成長起來,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進入成年,也為一代又一代的大人們帶來過歡樂和愉快。這些游戲,不用花錢,就地取材,見縫插針,老少皆宜。如果說現代玩具用現代科學編制程序,活靈活現,能讓孩子開心的話,那么,過去的游戲則能更多地激發靈感,體現智慧,更有利于孩子們的成長,能提高孩子的智力,能增加比賽的勇氣,能鍛煉孩子的技巧。這實在是一種優秀的民間文化。 在這些游戲項目中,跳圈子、翻框子、踢毽子、拿羊、跳繩,多為女孩子喜愛;而打杠、接方、斗雞、打蓮花架、狼吃娃、媳婦跳井則幾乎是男孩的專利或大人們所喜歡的活動。好些項目是男女兒童雙方都喜歡玩的,如捉迷藏、狼吃娃、打秋千。 女孩子的游戲項目多是比技巧、練手工,男孩子多是比體力、動腦筋。 有趣的是,在那封建意識濃厚的時代,大人常訓誡,要男女孩子游戲分開各行各的,從小就向孩子們灌輸了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其實孩子玩熟了,根本不管這個限制,玩在一起,樂在一起,青梅竹馬,天真無邪。 跳圈子是幾個小姑娘碰到一起,擇平地,劃幾個圈子,然后依相約成俗的規范去跳,斗勝負,爭輸贏。 拿羊是隨地揀些杏核大小的石子,一只手抓起一個向空中一擲,然后從地下再拾一個或幾個,翻手去接擲在空中的石子,以擲得高、抓得多、從從容容為勝。還有抓一把,手心手背,翻來翻去,一子不丟者勝。 翻框子是一根首尾相接的細繩繩,一個姑娘纏在雙手指間,成一個幾何圖案。另一個用指頭勾翻成另一個圖案,如此往復無窮,樂趣無限。 男孩子玩的是打杠,每人的玩具是一邊打磨成半圓形,一邊齊正(以便能栽在地面)的破甕片,這就是杠。游戲時對立的雙方按一定的距離互相進攻,進攻時將自己的杠順手一擲,順地一溜,沖倒對方的杠;另一種進攻是把杠放在地上,然后一只腳提空,另一只腳拐著踢自己的杠,使之沖倒對方的杠。贏者會將敗者的杠據為己有。往往一個人需準備幾個杠。我小時常到門前溝底的亂碴坡揀甕片制杠。也常為踢破了鞋,撐壞了口袋,受到大人的責備。 打蓮花架,又叫打臺,是男孩在拾柴或野菜時的一種即興游戲。用三根柴棍支成一個三角架,叫蓮花架,下面各取一把菜或一捆柴作注,然后退到很遠的地方,用菜刀或鐮之類投擲蓮花架,誰擲倒,下邊的菜或柴就歸誰。這很有吸引力,大家都很賣力,直到有的把菜或柴輸光了才罷手。這些輸家,回家對大人不好交代,于是大家幫他再拾一份,十分體諒。 斗雞又叫對雞,這種游戲多半在冬天的太陽圪嶗進行。用這種辦法取暖很有效。斗雞的雙方一只腿提起彎屈,突出膝蓋,雙手抱住,然后單腿膝蓋去碰另一方的單腿膝蓋,以碰倒對方或碰得對方雙腳挨地為贏。記得同學中有一位善斗者,一個課間休息,竟斗遍了全班男生,被稱為大力士。 接方、狼吃娃、媳婦跳井的游戲方法最簡單,又最富于智力競賽。游戲時隨手抹平一片地皮,用指劃一個方格,方格按接方、狼吃娃和媳婦跳井的不同要求劃,折幾個小柴棒或幾個小石塊就代替了方、狼、孩子和媳婦等角色。往往是兩個人對陣,幾個人觀戰。一場接一場,一局接一局,大家越戰越迷,常忘記了吃飯,忘記了日落。好多大人也常利用閑暇,蹲在地下,酣戰半天。 丟驢則是春節期間大家最喜歡的游戲,有一點小賭博的意味。小伙計新年相遇,穿新衣,戴新帽,口袋還裝著新錚錚的壓歲錢,于是在太陽坡玩起了丟驢的游戲。辦法是劃一道線,雙方退到一定距離,各將自己的銅元擲出去,另一個用自己的銅元丟到對方的銅元上,以碰上或碰的距離遠近決輸贏。輸者付一角、兩角錢,然后大家從頭開始,其興不衰,直到大人喚吃飯時,方才休戰。 踢毽子、跳繩、打秋千、捉迷藏、老鷹抓雞娃,這些游戲至今流行,不言自明。 這些游戲活動源遠流長,是東府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同時,它也是一個漸漸淡出的非物質文化。筆者撰文的目的,是想讓老年人重溫兒時歲月,想讓青少年了解那段有趣的地方史的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