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七夕,不僅關乎愛情,更是人生成長的過程。當美好種植在心中,那種善和純美會隨著我們的成長生根發芽。 >>我們曾這樣過七夕 70后:趁大人睡著了,去葡萄樹下聽“情話” “小時候,奶奶常給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還說七夕晚上,在葡萄樹下能聽到牛郎織女說情話。”1976年出生的王先生說,在他六歲時的“七夕”前,他向親戚要了一棵葡萄樹苗,栽在屋前的菜地里,為了等到“七夕”去聽牛郎織女說話,他每天都很認真給葡萄樹澆水。 “七夕”當天后半夜,趁大人們睡熟了,他悄悄跑到葡萄樹苗邊,趴在地上想要聽牛郎織女說話,但除了蛐蛐叫、青蛙鳴,他什么也沒聽到,只看到滿天的星星和田野里飄飛的流螢。 “我以為我心不誠才沒聽見。第二天還去問奶奶,奶奶說等我長大了,就能聽見了。”王先生笑著說,長大后他才明白這只是神話傳說,但“七夕”的美妙期待給年幼的他留下了美好回憶。如今,他給6歲女兒講“七夕”的故事,但城里沒有葡萄樹,有時連星星都看不見。“現在每到七夕,我總想到去世多年的奶奶。”王先生傷感地說。 >>我們為什么不過七夕 80后、90后:錯把“七夕”當成公歷7月7日 “牛郎織女星在哪里我都不知道。”在城南一廣告公司上班的80后郭女士說,自己對“七夕”完全沒有概念。郭女士從小生活在西安城區,小時候雖然能看到很多星星,但她根本不知道牛郎、織女星是哪顆,“家人沒怎么跟我講過,我也從來都不過七夕節,對我來說,七夕還不如五一呢,五一還能放幾天假呢。” 1982年出生的潘娟從小生活在農村。“小時候父母講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但沒有去葡萄樹下聽過。”潘娟說,兒時的自己更多的記憶是日本產的動畫片。而對于“七夕”這個所謂的節日,自己從來都不過。 90后的小路,是陜師大大二學生。“小時候從故事書上看到過牛郎織女的故事,父母沒講過,對七夕也沒啥感受,”小路說,自己沒有男朋友,所以從來不過“七夕”,身邊有男朋友的同學,大部分也都過西方情人節,過“七夕”的人比較少。 西安交大大一學生李鉞拯出生于1993年。“七夕的傳說,我都是小時候從磁帶和圖書上知道的,將信將疑吧。”李鉞拯說,他沒去聽過牛郎織女“說話”,因為“小時候可玩得太多了,游戲機,電腦,足球……” 李鉞拯說,有一次,好幾個同學還把公歷的7月7日當成“七夕節”,查了日歷后,才知道“七夕”是指農歷7月7日。 >>我們為什么要過七夕 美好愿望寄托著人們的精神信仰 七夕對百姓生活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影響? 在一個社會的文化系統中,節日和習俗很重要地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觀。七夕的神話傳說,為什么能代代傳誦?因為它寄托了民眾期盼有情人終成眷屬、希望婚姻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人們的價值觀,寄托著人們的精神信仰,發揮著使社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的功能和作用。 但現在因為一些傳統民間習俗和活動消失等原因,導致很多人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托。 同時,因為年少時,人們與社會的接觸比較有限,留下更多的是溫馨美好的回憶,而當人們長大后,要面對很多的壓力,而當下,人與人之間存在較多的不信任,所以,對過去美好的回憶就成為生命中的一道亮光。 80后、90后生活的時代,很多舊習俗基本上已經消亡,使得他們沒有更多機會去親歷和體驗傳統習俗,無法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古人愛情 碑林博物館鴛鴦七志:北魏夫婦的愛情見證 在這個特定的節日里,碑林博物館訴說古人愛情的“鴛鴦七志”墓志,讓不少人慕名前來尋找。在碑林博物館碑廊一西側墻上,鑲嵌著一組墓志,它們被稱為鴛鴦七志,這些墓志刻于北魏時期,是7對夫婦的墓志,以北魏元氏宗親為主,分別是:穆亮及妻尉太妃墓志、元遙及妻梁氏墓志、元珽及妻穆玉容墓志、元譚及妻司馬氏墓志、元誘及妻薛伯徽墓志、丘哲及妻鮮于仲兒墓志和元鑒及妻吐谷渾氏墓志。這些墓志均刻于公元500年左右,雖歷經1400余年,但志文中的一言一字,均記載著墓主人“生死契闊”的愛情故事、舉案齊眉的甜蜜。 其中元珽及其妻子穆玉容志文中這樣記載,元珽(493-526)是北魏景穆皇帝之孫,穆玉容(483-519)自幼聰慧機敏,元珽之父非常欣賞穆氏家族的忠孝,也慕名穆玉容的美名,雖然她比元珽大10歲,但仍然向穆家求婚。穆玉容嫁給元珽后,遵守禮德,“家富絹諧之歡,親無嫌怨之責”“奉上崇敬,接下俞溫”,二人感情甚睦。而元誘夫人馮氏的志文中記載,馮氏嫁給元誘后,孝敬公婆及姑舅等,深得元氏家族敬愛,死后“慈姑撫慟,親里沾衿”。來自山西的參觀者楊靜說,這鴛鴦墓志向人們詮釋著愛情的本質,讓人充滿感動。 >>七夕由來 “七夕”:一個關乎愛情的浪漫傳說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談到七夕節,不得不提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征。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恒不渝。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慌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后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們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瞬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七日,人間的喜雀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朗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來源: 新華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