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意吉祥紋樣(一)
1、E端 傳說中的一種神異之獸,日行一萬八千里,懂得四方之話,知道遠(yuǎn)方之事。形如狻猊,有角,印章“E1端”鈕,以角的不同,分單E2端,雙E3端與斜E4端三種。 2、卐紋 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biāo)志。通常被認(rèn)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征。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臘等國家中都有出現(xiàn)。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均使用。卐字在梵文中稱為Srivatsa(室利靺蹉)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rèn)為它是釋迎牟尼胸部所現(xiàn)的“瑞相”,用作“萬德”吉祥的標(biāo)志,唐武則天大周長壽二年,制定卐字讀為“萬”。在佛經(jīng)中,卐字亦寫作卍字以作標(biāo)志。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十一)等認(rèn)為應(yīng)以卍為準(zhǔn)。“卍”紋其實早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H型的彩陶上,就作為裝飾紋樣,畫法多樣。作為一種祥瑞標(biāo)記。在歷代工藝裝飾上多所應(yīng)用,并組成各種圖案。 3、囍字 讀作雙喜,有時也寫“雙禧”。原來“禧”字是福或喜神之意,和高興一詞有幾分不同,伹寫成“雙禧”和“雙禧”一詞則意思相同。喜、禧、囍被民間廣泛用來作為一種裝飾紋樣。用文字組成的圖案俗稱“字花”。 4、“射眼”龍紋 是太平天國時特有的一種龍紋。金田起義前,洪秀全借上帝及耶穌之口,把龍比阼“魔鬼”、“妖怪”、“東海老蛇”。繼后將自己穿的龍袍,把龍的一眼“射閉”,名謂“射眼”。即在畫龍時,將龍的一只眼圈放大,眼珠縮小,另一眼比例正常,兩道眉用不同顏色。宣布規(guī)定,凡是射了眼的龍紋,是“寶貝金龍”。癸丑三年(一八五三)后,取消射眼規(guī)定。《天父下凡詔》稱:“今后天國天朝所刻之龍盡是寶貝金龍,不用射眼也。”南京“太平天國紀(jì)念館”尚有一件繡有“射眼”盤龍紋的太平軍將領(lǐng)馬褂。上繡有射眼盤龍紋:一眼睜著,一眼閉著。 5、艾虎 用艾做成的虎。舊風(fēng)俗端午節(jié)佩戴艾虎,認(rèn)為可以辟邪除穢。《山堂肆考·宮集》卷十一:“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粘艾葉以戴之。”陳文靘《歲時廣記》卷二十一:“王沂公端五帖子云:'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 6、安居樂業(yè) 傳統(tǒng)寓意紋樣。安居樂業(yè),就是指有個安定的住處和固定職業(yè)。即安于所居,樂于所業(yè)。《漢書食貨列傳》:“各安其居而樂其業(yè)”。紋飾以鵪鶉、菊花、楓樹落葉等組成,“鵪”與“安”、“菊”與“居”、“落葉”與“樂業(yè)”諧音,以此寓安于居、樂于業(yè)之意。 7、暗八仙 傳統(tǒng)寓意紋樣。以八仙手中所持之物(漢鐘離持扇,呂洞賓持劍,張果老持魚鼓,曹國舅持玉版,鐵拐李持葫蘆,韓湘子持簫,藍(lán)采和持花籃,何仙姑持荷花)組成的紋飾,俗稱“暗八仙”。它與“八仙”紋同樣寓意祝頌長壽之意。參見“八仙”。 8、八寶花 古代吉祥紋樣。明代有一種“八寶花”織錦,它根據(jù)寶相花圖案的特點,以蓮花為主體,分別在花上鑲嵌上佛教的“八寶”紋——寶壺、寶傘、荷花、雙魚、法螺、天蓋、法輪和八吉(又名“八吉祥”)。因用八寶和花組成,故名“八寶花”。寓意祥瑞。 9、八寶生輝 傳統(tǒng)吉祥紋樣。見“八吉祥”。 10、八寶紋 傳統(tǒng)吉祥紋飾。寓意八寶的紋樣常見的有:一為和合,二為鼓板,三龍門,四玉魚,五仙鶴,六靈芝,七罄,八松。但也有用其他物件作為紋飾者,如珠、球、磬、祥云、方勝、犀角、杯、書、畫、紅葉、艾葉、蕉葉、鼎、靈芝、元寶、錠等,可隨意選擇八種,稱為“八寶紋”。道教把八仙手持的八種器物,作為記教八寶的符號,參見“暗八仙”。佛教中則用“八吉祥”作為八寶的符號,參見“八吉祥”。 11、八吉 指外廓菱形作直線套接的幾何圖案。由模擬繩線編結(jié)而來。所謂八古者,即是假借“八結(jié)”之聲;八結(jié)象征“百結(jié)”;寓意源遠(yuǎn)流長。紋樣是十條線的盤曲連接,無頭無尾,無終無止,故又稱為“盤長”或“盤腸”。在佛教中,視八吉為寺僧祈禱供奉的八種法物之一,表示“回環(huán)貫徹,一切通明”的意思。八吉圖案在民間應(yīng)用極為廣泛,大至建筑的窗格、橋頭的欄八吉紋桿。小至衣著的鈕扣、佩飾的須帶,都做成盤曲連環(huán)的八吉樣式,釕的八吉將外廓線形變化成葫蘆。摸樣,有的與幾何形化了的篆文“壽”字組成花邊。有一方漢魏或較晚時期的印章,即是作葫蘆形的八吉紋,可知在古代就有人用它刻制有形印,作為一種寓意標(biāo)志。 12、八吉祥 傳統(tǒng)吉祥紋樣。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北京雍和宮法物既明冊曰:法螺,佛說具菩薩果妙音吉祥之謂。法輪,佛說大法圓轉(zhuǎn)萬劫不息之謂。寶傘,佛說張弛自如曲覆眾生之謂。白蓋,仇說偏覆三千凈一切藥之謂。蓮花,傳說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謂。寶瓶,佛說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謂。金魚,佛說堅固活潑解脫壞劫之謂。盤長,佛說回環(huán)貫徹一切通明之謂。俗稱第八件盤長為八吉,所以也有用盤長代表八寶的。亦有用此八寶,作為佛家的符號。用八寶組成的吉祥圖案稱“八寶生輝”。 13、八駿 傳統(tǒng)寓意紋樣。周穆王之八匹駿馬。一說《穆天子傳》:“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皆因其毛色為名。另說《拾遺記》:“(穆)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霄,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勝霧,乘云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則以其行跡而名。民間傳統(tǒng)木雕、磚刻上常見有八駿圖案。 14、八仙 古代寓意紋樣。道教中八位仙人的總稱。因經(jīng)常被組合在一起,故謂之“八仙”。他們手中各執(zhí)一物,均不相同。漢鐘離,輕搖小扇樂陶然,常執(zhí)一扇。呂洞賓,劍現(xiàn)靈光魑魅驚,常背一劍。張果老,魚鼓頻敲有梵音,常執(zhí)魚鼓。曹八仙慶壽國舅,玉版和聲萬籟清,常執(zhí)寶版。鐵拐李,葫中豈只存五福,常帶葫蘆。韓湘子,紫簫吹度千波靜,常執(zhí)一簫。籃采和,花籃內(nèi)蓄無凡品,常攜花監(jiān)。何仙姑,手執(zhí)荷花不染塵,常執(zhí)荷花。八位仙人,其中僅何仙姑為女子。相傳有的在唐時修道成仙,有的在宋時修道成仙。八仙之名,相傳始于元代。八仙的圖案形象,常見于畫軸、建筑、家具、雜器、衣物之上,或與“壽星老人”相伴,或襯以古松仙鶴,用作祝頌高壽之意。 15八仙過海 相傳漢鐘離(即鐘離權(quán))、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曹國舅、藍(lán)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過海時,各有一套法術(shù),民間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說。 16、八卦圖 古代戈意圖案。《太平御覽》:“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fēng)之氣,乃畫八卦。”以“—”為陽,以“--”為陰,組成八卦: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坎為水,艮為山、異為木、離為火、兌為澤,以類萬物之情。八卦分據(jù)八方,中繪太極之圖。《易傳》認(rèn)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風(fēng)、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xiàn)象,并認(rèn)為“乾”和“坤”兩卦在八卦中占特別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xiàn)象的最初根源。八卦最初是上古人們記事的符號,后被用為卜筮符號。古代常用八卦圖作為除兇避災(zāi)的吉祥圖案。 17、霸下 獸名。即“贔屃”。明陳懋仁《庶物界名疏》二六《獸部》:“《爾雅》,龍生九子,各有所好。C蝮,好負(fù)重,今碑下獸。……霸下,好負(fù)重,碑下坐之獸。仁謂:C1蝮,霸下,俱好負(fù)重,曰碑下,曰碑坐,字異音同,必是一物。” 18、白頭富貴 傳統(tǒng)寓意圖案。周敦頤《愛蓮說》:“牡丹花富貴者也”。白頭鳥大小如畫眉,老則白頭,又名白頭翁。喻白發(fā)老人。《劉廷芝代悲白頭翁詩》:“寄言全盛紅顏子,應(yīng)憐半死白頭翁”。白頭富貴,舊時常用作新婚賀辭。紋樣常以白頭鳥和牡丹花組成。 19、百祿 百祿意即多福。《濤小雅·天保》:“罄無不宜受天之百祿。”《易林》:“君子懷德,以千百祿”。或謂小兒生后百日,賓客同來祝賀,也稱百祿。鹿與祿同音,百祿即百鹿。傳統(tǒng)多畫眾多鹿紋,稱“百圖案多祿圖”,以寓意祝頌之意。 20、白虎 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嘴、參之總稱。《人元秘樞經(jīng)》:“白虎者,歲中兇神也,常居歲后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喪服之災(zāi)。”即俗稱“喪門星”、“白虎星”。道教奉為西方之神及兇神,并與青龍、朱雀、玄武合稱四方四神。漢瓦當(dāng)、畫像石等都有白虎紋樣。 21、百事如意 傳統(tǒng)吉祥紋樣。百合花(或百合根)、柿子(或唐代獅子)及靈芝組成的圖案。(或在柏樹盆景旁配上柿子或靈芝)。“百合”和“百事”的百字互通。“柿”和“事”同音同聲。“獅”和“事”同音異聲。“柏”和“百”同音同聲,柏是長青不老的嘉樹。靈芝形態(tài)如如意紋。故民間常用它們組成紋樣,象征一切皆如意。 百壽圖 摹寫古今各體壽字,組成百壽圖,為祝壽之用。清錢曾《讀書敏求記·字學(xué)百壽字圖》一卷,記南宋紹定時靜江令史謂于夫子巖刻百壽字。明正德時昆明趙壁編百壽字,分二十四體。 百子同室 “榴開百子”,意謂“百子同室”。也即百子同在一家族之內(nèi)。同室亦名百室,《詩周頌良耜》:“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箋》:“百室,一族也。”《集說》:“百室,一族之人也。”“百子同室”寓意同“榴開百子”。參見“榴開百子”。 百子圖 一種畫著眾多小孩,祈求多子多孫的畫。楊緋楨《六宮戲嬰圖》詩:“百子圖開翠屏底,戲弄碰扭未生齒。”宋代辛棄疾《稼軒詞·鷓鴣天·祝良顯家牡丹一本百朵》:“恰如翠幙高堂上,來看紅衫百子圖。” 寶花花 古代吉祥圖案。即“寶相花”。 寶相花 古代吉祥紋樣。又稱“寶仙花”、“寶花花”。盛行于隋唐時期。相傳它是一種寓有“寶”、“仙”之意的裝飾圖案。紋飾構(gòu)成,一般以某種花卉(如牡丹、蓮花)為主體,中間鑲嵌著形狀不同、大小粗細(xì)有別的其它花葉組成。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圓珠作規(guī)則排列,象閃閃發(fā)光的寶珠,加以多層次退暈色,顯得富麗、珍貴,故名“寶相花”。在金銀器、敦煌圖案、石刻、織物、刺繡等各方面,常見有寶相花紋樣。 本固枝榮 傳統(tǒng)寓意圖案。《詩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比喻竹子的根本堅固,松樹的枝葉茂盛,四季長青。《左傳·文公七年》:“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故后人祝賀親友的事業(yè)發(fā)達(dá),開業(yè)大吉,常題本固枝榮。蓮花盤根錯節(jié),枝葉,花茂盛,寓意本固枝榮。紋飾即以此為內(nèi)容構(gòu)成,寓意根基堅實,事業(yè)興盛。 比目魚紋 古代寓意紋樣。比目魚,即鰈。舊謂此魚一目,須兩兩相并始能游行。《爾雅·釋地》:“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呂氏春秋·遇合》:“凡遇合也時,不合,必待合而復(fù)行,故比翼之鳥死乎木,比日之魚死乎海。”故畫比目魚借喻形影不離,夫婦合好。 比翼鳥 烏名。《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詩文中常以比翼鳥比喻形影不離的好友或愛侶。三國魏曹植《曹子建集·送應(yīng)氏》詩之二:“山川阻且遠(yuǎn),別促會日長,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唐白居易《長慶集·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必得其壽 石寓意長壽。玉蘭又稱木筆花,與“必”諧音。《長物志卷二·花木》:“玉蘭廣……別有一種紫者,名木筆”。玉蘭花同壽石,構(gòu)成必定長壽的吉祥頌語,并以此組成為吉祥圖案。 辟邪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獅而帶翼。《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兇。”唐顏師古注:“射鬾、辟邪、皆神獸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小爾雅·廣言》:“辟,除也。”可見辟邪之義,是驅(qū)走邪穢,被除不祥。古代織物、軍旗、帶鉤、印紐、鐘紐等物,常用辟邪為飾,《博古圖》有辟邪車。南朝陵墓前常有辟邪石雕。據(jù)考古界研究“辟邪”即“符拔”。現(xiàn)都統(tǒng)稱“辟邪”。 遍地雜花 傳統(tǒng)寓意紋樣。即“滿地嬌”。 并蒂同心 并蒂蓮也稱并頭蓮,為荷花品種之一,花頭瓣化,并分離為兩個頭,而似一梗兩花,故名并蒂。并蒂同心,比喻夫妻恩愛,形影不離,白頭偕老。吉祥圖案皆以一梗生兩朵荷花組成。 博古紋 北宋大觀中,徽宗命王黼等編繪宣和殿所藏古器,成《宣和田古圖》三十卷。后人因?qū)D繪瓷、銅、玉、石等各種古器物的畫,叫做“博古”。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為點綴的。在各種工藝品上常用這種題材作為裝飾圖案。寓意清雅高潔。 纏枝牡丹 纏枝紋 傳統(tǒng)吉祥紋樣。見“纏枝紋”。 事事如意 以雙柿(或唐代獅子兩頭)及如意(或用靈芝表示)組成的圖案。“柿”與“事”同音同聲,兩個柿子即寓意事事。柿樹有七德:一、長壽,二、樹蔭多,三、無鳥巢,四、無蟲蝕,五、紅葉可供玩賞,六、果實味美,七、落葉肥大可以臨書。“獅”和“事”同音異聲,獅子為百獸之王,故也寓意事事。圖案常用于衣料,家俱、什器、首飾以及于生日、婚禮的花簪上。 長樂未央 謂歡樂不盡。漢代長樂古瓦上有“長樂未央”四字。見馮云鵬《金石索·石索六》。長樂未央瓦當(dāng),在傳統(tǒng)圖案中較常見。 長命富貴 舊時對小孩說的吉慶話。《舊唐書·姚崇傳》:“經(jīng)云:'求長命得長命,求富貴得富貴。’”在舊時作的掛飾長命鎖和瓷器等裝飾上,皆見有用“長命富貴”文字構(gòu)成的,字體一般為篆文,四周并配有纏枝花等紋樣。 長壽 傳統(tǒng)吉祥紋樣。紋飾以一圖案化的長壽字構(gòu)成,意人長壽。亦有增長其兩邊或四邊筆劃的,稱“長腳壽字”,亦寓長壽之意。 朝陽鳴鳳 傳統(tǒng)吉祥圖案。古以鳳為靈鳥,比喻盛睦出圣賢之人;朝陽鳴鳳,鳳凰鳴于山之陽,喻有可喜之事。《詩大雅·卷阿》:“鳳皇(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朱善曰:“鳳凰者,賢才之喻,朝陽者明時之喻。”紋飾以太陽、風(fēng)鳥、梧桐等構(gòu)成,寓祥端,光明、吉慶之意。 嘲風(fēng) 相傳為龍的一種。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裝飾。《淵鑒類函·鱗介·龍》四引(明陳仁錫)《潛確(居)類書》:“龍生九子,……嘲風(fēng)好險,形殿角上。” 赤烏 即三足烏,故常用以代日。白居易《勸酒》詩:“天地迢迢白長久,白兔亦鳥相趁走。” 春牛 傳統(tǒng)寓意紋樣。古時習(xí)俗,在“立春”日要進行迎春儀式,由人扮成主管草木生長的“句芒神”,鞭打春牛;由地方官吏行香主禮,叫做“打春”或“鞭春”。《東京夢華錄》:“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武林舊事》:“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造進大春牛,設(shè)之福寧殿庭;及駕臨幸,內(nèi)官皆用五色絲彩杖鞭牛。……預(yù)造小春牛數(shù)十,飾彩幡雪柳,分送殿閣”。春牛在迎春儀式中為主角。舊時歷書和民間木版年畫上,常印有春牛圖案,大體都是按古時“打春牛”的情景描繪,寓意迎春天,農(nóng)事始,五谷豐。 大吉 傳統(tǒng)寓意紋樣。大吉祥;大福。《公羊傳·文公二年》:“娶者,大吉也,非常吉也。”《后漢書·皇甫嵩傳》:“蒼天已死,黃天當(dāng)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在古代銅器皿上,常見裝飾有“大吉”、“大吉祥”文字,字體為篆體。 馬上封侯 傳統(tǒng)寓意紋樣。馬上就是即刻,封侯指被封為侯爵。馬上封侯,意思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紋飾主要以馬、蜂和猴組成,運用“蜂”與“封”、“猴”與“侯”同音和隱喻等手法,以示寓意。 丹鳳朝陽 傳統(tǒng)吉祥圖案。丹鳳為鸞的一種,首與翼皆赤。《禽經(jīng)》:“鸞,首翼赤曰丹鳳。”鳳,傳說為鳥中之王,象征美好、幸福;丹鳳向陽,太陽具光明之意。紋飾以此構(gòu)成,寓有完美、吉祥、明光的涵意。 丹山彩鳳 傳統(tǒng)吉祥圖案。丹山,產(chǎn)丹砂之山,或謂赤山。《宜都記》:“尋西北陸行四十里,有丹山,山間時有赤氣,籠蓋林嶺,如丹色,因以名山。”《張束之東飛伯勞歌》:“青田白碧丹山鳳”。丹山彩鳳即丹山之鳳。鳳,相傳為鳥中之王,遇之大吉。紋飾以此為內(nèi)容構(gòu)成,寓吉祥美好之意。 斗牛紋 《名義考》:“斗牛如龍而觩角。”觩角即角作曲貌,一如弓鞬式。形異于龍、蟒之角。《埤雅》:“虛危(星名)以前像蛇,蛇體如龍”。故知斗牛紋并非牛形,而是一種想象的形象。《宸垣識略》:“西內(nèi)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類,遇陰雨作云霧……且視之,湖冰破裂一道已縱去。”亦謂非真牛形。又故宮太和殿脊獸中有斗牛一獸,頭不作蟒形,遍體作鱗片,尾與麒麟尾相似。此獸紋亦用于服飾。斗牛紋服,決于飛魚之服,屬賜服之一。 獨占鰲頭 傳統(tǒng)寓意圖案。科舉時代,稱狀元及第,謂獨占鰲頭。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三:“傳臚畢,贊禮官引東班狀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趨至殿陛下,迎殿試榜。抵陛,則狀元稍前進,立中陛石上,石正中鐫刻有升龍及巨鰲,蓋禁蹕出入所由,即古所謂螭頭矣。俗稱所本,以此稱獨占鱉頭。”紋樣即以此為題材構(gòu)成。 二十八宿青龍白虎紋 我國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作四組,每組七宿,分別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幾種動物形象相配,稱作四象或四陸、四宮。它們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如下:東方,青色,青龍(或蒼龍),對應(yīng)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南方,紅色,朱鳥,對應(yīng)東井、輿鬼、柳、七星、張、翼、軫七宿。西方,白色,白虎,對應(yīng)奎、婁、胃、昴、畢、觜觿、參七宿。北方,黑色,玄武(龜、蛇),對應(yīng)斗、牽牛,婺女(或稱須女),虛、危、營室,東壁七宿。 二十四孝 舊社會所宣揚的二十四個極盡孝道的典型人物。舊有《二十四孝》一書不著撰人。集虞舜、漢文帝、曾參、閔損、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陸績、唐夫人、吳猛、王祥、郭巨、楊香、朱壽昌、庾黔婁、老萊子、蔡順、黃香、姜詩、王褒、丁蘭、孟宗,黃庭堅二十四人孝行,序而詩之,用訓(xùn)童蒙。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圖詩》、《女二十四孝圖》等,流傳甚廣。在傳統(tǒng)的木雕、磚雕和刺繡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 方勝紋 傳統(tǒng)寓意紋樣。兩個菱形壓角相疊,組成的圖案或紋樣。“勝”原為古代神話中“西王母”所戴的發(fā)飾。《山海經(jīng)》:“……玉山,是西王母所居地。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司馬相如《大人賦》:“低回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兮覿西王母;皓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鳥為之使。”勝之形象,可見出土的漢代“玉勝”。古時作為“祥瑞”之物。《宋書·符瑞志》載有“金勝”,所謂“國平盜賊,四夷賓服則出。”作為首飾之勝尚有華勝、織勝,羅勝、春勝、方勝、人勝、疊勝等。其中多以材料或形象冠名。此后“勝”廣泛用于各種工藝品裝飾上。如四川出土的石刻畫像,建筑之門楣就刻有“勝”的圖案。尤其是“方勝”,明清以來已成為吉祥圖案中常見的紋飾之一。 飛天紋 古代吉祥圖案。飛天,出自佛經(jīng),梵音“犍闥婆”,“犍闥縛”或“乾闥婆”。又名“香音神“或“香陰神”,即“不啖酒肉,惟嗅香氣”之意。是上天“天龍八部”神之一,住在須彌山南金剛窟,天欲作樂時,其身自現(xiàn)異相,飛行于天空,手持樂器,蹁躚飄舞,故又稱“天樂神”、“伎樂天”、“樂神”、“音樂天”、“凌空之神”。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征。飛天紋樣隨著不同時代,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北魏前期臉型圓胖,有女性還有男性,飄帶較短;東西魏、北齊時期,面相趨于“秀骨清象”,這與當(dāng)時社會風(fēng)尚有關(guān),飄帶漸長,凌空之感增加;至盛唐時期,飛天都是少女形象,體態(tài)豐滿,飄帶更長,有的比人長二、三倍,凌空飄蕩的質(zhì)感非常自然流暢。在敦煌壁畫,云岡、龍門、鞏縣石窟,都繪刻有優(yōu)美的各種飛天形象。 連年有余 古代吉祥圖案。主要以鰱魚作成裝飾紋樣,寓意“連(鰱、同音)年有余(魚、余同音)”。在清代的各種裝飾上常見應(yīng)用。 飛魚紋 《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龍魚陵居在其此,狀如貍(或曰龍魚似貍一角,貍作鯉)。”因能飛,所以一名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明史·輿服志》:“張瓚為兵部尚書服蟒?帝怒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張瓚對曰:'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非蟒也’。”至明時,飛魚紋類蟒形,有魚鰭、龜尾,亦有兩角。飛魚服是次于蟒衣的一種榮重服飾。 封侯掛印 傳統(tǒng)寓意紋樣。封侯,指被封為侯爵,印指做官的官印。封侯掛印,意即古時帝王賜爵授印予臣下。隱喻高升之意。圖案常以一猴摘取掛印為內(nèi)容構(gòu)成,利用“猴”與“侯”同音,以示寓意。 鳳穿牡丹 傳統(tǒng)吉祥圖案。古代傳說,鳳為鳥中之王;牡丹為花中之王,寓意富貴。丹、鳳結(jié)合,象征著美好、光明和幸福。民間常把以鳳凰、牡丹為主題的紋樣,稱之謂“風(fēng)穿牡丹”、“鳳喜牡丹”及“牡丹引鳳”等,視為祥瑞、美好、富貴的象征。 鳳凰紋 傳統(tǒng)吉祥紋樣。相傳鳳為群鳥之長,是羽蟲中最美者,飛時百鳥相隨。在古代被尊為鳥中之王,是祥瑞的象征。《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麐(麟)后蛇頸魚尾,鸛顙(額)鴛思(腮),龍文龜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見則天下安寧。”雄為鳳,雌為凰,雄雌同飛,相和而鳴。今以“鳳凰于飛”、“鸞鳳和鳴”為祝人婚禮之辭。又《大雅》:“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遂以“鳳鳴朝陽”喻高才逢時。紋飾常依此為據(jù)構(gòu)成,有單畫鳳的,亦有以鳳和凰成雙構(gòu)成的。歷代均有,并各具特色。 符拔 獸名,又稱“桃拔”。《后漢書·班超傳》:“是歲貢奉珍寶符拔、師子。”李賢注引《續(xù)漢書》:“符拔,形似麟而無角。”《漢書·西域傳》“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 福鹿 傳統(tǒng)吉祥圖案。鹿、祿同音。福鹿,為斑馬,形狀像騾,身有條紋,原產(chǎn)非洲。明馬歡《瀛涯勝覽·阿丹國》。《明史·阿丹傳》作“花貓鹿”,《忽魯謨斯傳》作“福祿”。傳統(tǒng)吉祥圖案,以蝙蝠和梅花鹿象征“福祿”,寓意“福分與祿位”。參見“福祿”。 福鹿 傳統(tǒng)吉祥圖案。鹿、祿同音。福鹿,為斑馬,形狀像騾,身有條紋,原產(chǎn)非洲。明馬歡《瀛涯勝覽·阿丹國》。《明史·阿丹傳》作“花貓鹿”,《忽魯謨斯傳》作“福祿”。傳統(tǒng)吉祥圖案,以蝙蝠和梅花鹿象征“福祿”,寓意“福分與祿位”。參見“福祿”。 福祿壽三星 傳統(tǒng)吉祥紋樣。福星,古稱木星為歲星,所在有福,故又稱福星。《李商隱北齊歌》:“東有青龍白虎,中含福星包世度。”祿星,《論語》:“人有命有祿,命者富貴貧賤也,祿者盛衰興廢也。”壽星即南極老人星,《觀相玩占》:“老人一星弧矢南,一曰南極老人,主壽考,一曰壽星。”吉祥圖案都畫三位老人,寓意“三星高照”,鴻運通達(dá)。參見“三星”。 福祿雙全 謂幸福與秩祿雙收。《書洪范》:“五福,一曰壽。”古人以蝙蝠、鹿、連錢,組成“福祿雙全”吉祥圖案。取其“蝠”與“福”同音,“鹿”與“祿”同音,“錢”與“全”同音之意。 福壽雙全 謂幸福與長壽兩全。《書洪范》:“五福,一曰壽。”《蔡傳》:“人有壽,而后能享諸福。”古人以蝙蝠、桃和雙錢,組成“福壽雙全”吉祥圖案。以取“蝠”與“福”同音,“錢”與“全”同音,桃象征壽之意。 福增貴子 傳統(tǒng)寓意圖案。桂子,美稱他人之子。《書信故事·子孫類》:“稱人之子曰桂子。”福增貴子,是舊時對他人添了男孩的祝愿。福增貴子吉祥圖案,主要以男孩和蝙蝠構(gòu)成,取其“蝠”與“福”、“桂”與“貴”同音,桂子即貴子之意。 瓜瓞綿綿 傳統(tǒng)吉祥圖案。《詩·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瓞,小瓜,沮、漆,水名。謂周的祖先,象瓜瓞的歲歲相繼一樣,歷傳到太王才奠定了王業(yè)的基礎(chǔ)。后用為祝頌子孫昌盛之辭。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詩:“畫野離疆,爰封眾子。夏殷即襲,宗周祭祀,綿綿瓜瓞,六國互峙。”瓞”與“蝶”同音;瓜多籽,民間常以蝴蝶和瓜,配以花卉,組成“瓜瓞綿綿”紋樣,寓意子孫昌盛,事業(yè)興旺。 功名富貴 傳統(tǒng)寓意紋樣。亦名“富貴功名”。以啼叫的公雞和牡丹花表示。“公”與“功”同音;雞啼為鳴,“鳴”與“名”同音;牡丹花為花中之王,古代被認(rèn)為是富貴花。兩者組合,舊時寓意“功名富貴”。 中國古代寓意吉祥紋樣 (二)
1.龍鳳呈樣 圖案為一龍一鳳。 龍的傳說很多,記載的文獻也多,但將龍和帝王聯(lián)系起來的是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jì)》說:“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蚊龍于其上,而已有身,遂產(chǎn)高祖。”鳳凰在劉安《淮南子》一書中開始被稱為祥瑞之鳥,雄曰鳳,雌曰凰。龍鳳都是人們心中的祥獸瑞鳥,哪里出現(xiàn)龍,哪里便有鳳來儀,象征著天下太平,五谷豐登。 2.二龍戲珠 圖為兩條云龍一顆火珠。 《通雅》中有“龍珠在頜”的說法。龍珠被認(rèn)為是一種寶珠,可避水火。有二龍戲珠,也有群龍戲珠和云龍捧壽,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頌平安與長壽之意。 3.魚龍變化 圖案為天上有一云龍,水中有一鯉魚。或一龍首鯉身;或一鯉魚翻躍于龍門之上。 古代有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凡是鯉魚能跳過龍門的,就可變化成龍,不能跳過龍門的,點額而歸,故黃河之鯉魚多有紅色在額頭,都是未跳過龍門之魚。魚躍龍門表示青云得路,變化飛騰之意。 4.鶴壽龜齡、龜鶴同齡 圖案皆為一龜一鶴。 《韻會》:“龜為甲蟲之長”。龜壽萬年,是長壽的象征;鶴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鶴千年則變蒼,又二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龜鶴同齡,乃同享高壽之意。 5.松鶴延年 圖案為鶴和松樹。 《字說》:“松百木之長”;《禮·禮器》:“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松,代表長壽象征之外,還作為有志、有節(jié)的象征。故松鶴延年既有延年益壽,也有志節(jié)高尚之意。 6.鶴鹿同春 圖案為鶴鹿與松樹。 古人稱鹿為“仙獸”。神話故事中有壽星騎梅花鹿。鹿與祿、陸同音,鶴與合諧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東、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貴長壽之說。 7.歲寒三友 圖案為松竹梅或梅竹石。 松,“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竹,清高而有節(jié);梅,不懼風(fēng)雪嚴(yán)寒。蘇東坡愛竹成癖,他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題寫過:“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們稱之為歲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節(jié)。 8.喜上眉梢 圖案為梅花枝頭站立兩只喜鵲。 古人認(rèn)為鵲靈能報喜,故稱喜鵲。兩只喜鵲即雙喜之意。梅與眉同音,借喜鵲登在梅花枝頭,寓意“喜上眉梢”、“雙喜臨門”、“喜報春先”。 圖案為一喜鵲一豹者,稱之為“報喜圖”。 圖案為一蜘蛛網(wǎng)上吊著一個蜘蛛者,稱之為“喜從天降”。因我國民間習(xí)俗稱蜘蛛為喜蛛。 圖案為一獾一喜鵲者,稱之為歡天喜地。兩獾相嬉,叫“歡喜圖”;兩童子笑顏相對者,稱為喜相逢。 四個童子手足相連者,叫四喜人。 9.喜報三元 圖案為喜鵲三、桂元三或元寶三。 古代科舉制度的鄉(xiāng)試、會試、殿式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明代科舉以廷試之前三名為“三元”,即狀元、榜眼、探花。“三元”是古代文人夢寐以求,升騰仕取之階梯,喜鵲是報喜之吉鳥,以三桂元或三元寶寓以三元,是表示一種希望和向往的圖案,此外還有三元及第、狀元及第、連中三元、五子登科等圖案。 10.相祿壽喜 圖案為蝙蝠、鹿、桃和喜字。 以前人們常以蝙蝠之蝠寓以幸福之福;借鹿祿同音;壽桃寓壽意,加之以喜字,用此表示對幸福、富有、長壽和喜慶的向往。 11.五福捧壽 圖案為五只蝙蝠一壽字。 《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還有“五福臨門”的圖案。 12.多福多壽 圖案為一枝壽桃數(shù)只蝙蝠。 13.福壽無邊 圖案為蝙蝠、壽桃和盤長。 14.神速齊眉 圖案為蝙蝠、壽桃、荸莽和梅花。 15.福壽雙全 圖案為蝙蝠一、壽桃一、古錢二。 這些圖案都表示古代人心底希望幸福、富有和長壽。 16.福壽三多 圖案為一蝙蝠、一壽桃、一石榴或蓮子。 《莊子·天地》:“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使圣人壽。’堯曰:'辭’。'使圣人富’。堯曰:'辭’。'使圣人多男子。’堯曰:'辭。’”古人因以“三多”(多福多壽多男子)為祝頌之辭。石榴取其子多之意,“蓮子”乃連子之意。 17.三多九如 圖案為蝙蝠、壽桃、石榴、如意。 《詩·小雅·天保》:“哪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天保》篇中連用九個如字,寓為祝賀福壽延綿不絕之意。圖案中以如意表示九如。 18.福在眼前 圖案為蝙蝠與一枚古錢。 古錢是孔方外圓,借孔為眼,錢與前同音,亦稱“眼前是福”。 19.福至心靈 圖案為蝙蝠、壽桃、靈芝。 桃為壽而其形似心,借靈芝之靈字,表示幸福到來會使人變得更加聰明。 20.壽比南山 圖案為山水松樹或海水青山。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乃常見的對聯(lián)。這一圖案亦稱壽山福海。 21.三星高照 圖案為三位老神仙。 古稱福祿壽三神為三星,傳說福星司禍福,祿星司富貴貧*,壽星司生死。三星高照象征著幸福、富有和長壽。 圖案為一老壽星一只鹿一只飛蝠的,亦稱之為福祿壽。 22.流云百福 圖案為云紋蝙蝠。 云紋形似如意,表示綿延不斷。流云百蝠,即百福不斷之意。 23.平安如意 圖案為一瓶、鵪鶉、如意。 以瓶寓平,以鵪鶉寓安,加一如意,而稱平安如意。 24.一路平安 圖案為鷺鷥、瓶、鵪鶉;另有圖案為鷺鷥、太平錢的叫一路太平。 以鷺鷥而寓路,瓶寓平,鵪鶉寓安,祝愿旅途安順之意。 25.事事如意 圖案為柿子、如意。 《爾雅·翼》:“柿有七絕,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蠢,五霜葉可玩,六佳實可啖,七落葉肥 大可以臨書。”事與柿同音,加之如意,寓意事事如意或百事如意、萬事如意。 26.諸事遂心 圖案為幾個柿子和桃。 幾個柿子寓為諸事,桃其形似心,表示諸多事情都稱心如意。 27.必定如意 圖案為毛筆、銀錠、如意。 筆必偕音,錠定同音,再加如意,音借意為必定如意。 28.歲歲平安 圖案為穗、瓶、鵪鶉。 以歲(穗)歲平(瓶)安(鵪)之偕音惜意表示人們祝愿和平的良好愿望。 29.年年有余 圖案為兩條鲇魚。 鲇與年,魚與余同音,表示年年有節(jié)余,生活富裕。 圖案為兩條鲇魚首尾相連者,童子持蓮抱鲇魚者,均稱年年有余。圖案為一磬一魚,或一磬雙魚、一童子擊磬一童了持魚者,皆稱吉慶有余。一婦人手提魚者,稱之為富貴有余。 30.馬上封侯 圖案為一馬上有一蜂一猴。 以馬上封侯(蜂猴)寓比立即升騰的愿望。 圖案為一大猴背小猴者,稱輩輩侯;一楓樹一印一猴或一蜂一猴抱印者稱封侯掛印、掛印封侯。 31.太獅少獅 圖為一大獅子一小獅子。 太師官名,周代設(shè)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太師為三公之最尊者;少師官名,周禮春官之屬,即樂師也。以獅與師同音,而寓以太師少師之意,表示輩輩高官的愿望。 圖案為一大龍一小龍者,稱之為教子成龍、望子成龍。 32.八寶聯(lián)春 圖案為八件寶器相連。 八寶分為兩類:佛家八寶有**、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長八件寶器,俗稱:“輪螺傘蓋,花罐魚長”。仙家八寶即八仙護身法寶為漁鼓、寶劍、花籃、笊籬、葫蘆、扇子、陰陽板、橫笛八件寶器。八件寶器相連接的圖案稱之為“八寶聯(lián)春”或“八寶吉祥”。 33.八仙過海 圖案為八個仙人皆持寶器,下有大海波濤。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八仙,有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藍(lán)采和、韓湘子、曹國舅。八仙故事多見于唐、宋、元、明文人的記載。“八仙慶壽”、“八仙過海”的故事流傳最廣,傳說,八仙在慶賀王母娘娘壽辰歸途中路過東洋大海,各用自己的法寶護身為舟,競相過海,以顯神通。 34.麻姑獻壽 圖案為麻姑仙女手捧壽桃。 麻姑,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仙女。葛洪《神仙傳》說她為建昌人,修道牟州東南姑余山。東漢桓帝時應(yīng)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經(jīng)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自言已見東海三次變?yōu)樯L铮钊R之水也淺于時,或許又將變?yōu)槠降亍:笫浪煲浴皽婧IL铩北扔魇朗伦兓眲 K氖种赶聒B爪,蔡經(jīng)見后想:“背大癢時,以爬背,當(dāng)佳。”又相傳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她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故舊時祝女壽者多以繪有麻姑獻壽圖案之器物為禮品。 35.群星祝壽 圖案為眾多仙人各持禮物。 傳說三月三日王母娘姐壽誕之日,各路神仙來祝賀,而以此取其吉祥喜慶之意。 36.萬象升平 圖案為一象身上有卐字花紋,腰背上負(fù)一瓶。卐字在梵文中作“室利靺蹉”,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rèn)為釋跡牟尼胸部所見的“瑞相”,用作萬德吉祥的標(biāo)志。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制定此字讀萬。萬壽升平,表示人民祝愿國泰民安,百業(yè)興旺,國富民強的升平景象。還有“太平景象”、“景象升平”等圖案。 37.平升三級 圖案為瓶上插有三戟。 瓶與平同音,戟寓級。平升三級乃表示官運亨通,祝愿連升三級之意。 38.天女散花 圖案為一仙女提花籃作散花狀。 佛經(jīng)故事《維摩經(jīng)·觀眾生品》記載,維摩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諸菩薩身,即皆墜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墜。天女說:“結(jié)習(xí)未盡,花著身耳”。謂以天女散花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宋之問《設(shè)齋嘆佛文》:“天女散花,綴山林之草樹”。故取其“春滿人間”之意。 39.嫦娥奔月 圖案為一仙女奔入月宮狀。 嫦娥乃神話中后羿之妻。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嫦娥偷吃后,遂奔月宮。 40.四海升平 圖案為四個娃娃抬起一瓶。 四個小孩(海)抬起(升)一瓶(平),表示四海升平,以此表達(dá)人民厭惡戰(zhàn)亂,熱愛和平之善良愿望。 41.福從天降 圖案為一娃娃伸手狀,上有一飛蝠。 以天空中飛舞的蝙蝠即將落到手中,而寓其意為“福從天降”、“福自天來”、“天賜鴻福”等。此外還有“五福臨門”、“引福入堂”“天官賜福”等圖案。 42.長命富貴 圖案為雄雞引頸長鳴,牡丹花一技。 雄雞引頸長鳴(命),牡丹乃富貴之花,喻富貴。還有長命百歲的圖案,雄雞引頸長鳴旁有禾穗若干。 43.流傳百子 圖案為開嘴石榴或葡萄。 舊時傳說,文王有百子。“榴開百子”表示子多。還有“子孫葫蘆”、“百子圖”、“麒麟送子”、“蓮生貴子”等圖案,表示子孫萬代、萬代長春等愿望。 44.教子成名 圖案為一雄雞引頸長鳴旁有五只小雞。 以雄雞教小雞(子)鳴(名)叫,寓以“教子成名”。還有“五子登科”、“一品當(dāng)朝”等圖案,表示殷切期望子孫取得成功的業(yè)績。 45.官上加官 圖案為雄雞和雞冠花。 46.玉堂富貴 圖案為玉蘭花、海棠花、牡丹花。 47.五世同堂 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 以上圖案都以諧音題名,同音寓意,表示古人的升官、富貴、五代團聚的美好愿望。 48.漁翁得利 圖案為鷸蚌相爭狀,旁立漁翁。 《戰(zhàn)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第三者因而得利。 49.英雄斗智 圖案為一鷹一熊作爭斗狀。 《本草》:“虎鷹翼廣丈余,能搏虎。”《詩·小雅》:“維熊維羆,男子之樣。”鷹與英、熊與雄同音。猛禽兇獸相斗,二勇相爭,智者勝。還有一松樹上落一鷹,地上有一熊,作相互怒視欲斗之狀的圖案,以此比喻英雄大智大勇。 50.珠聯(lián)璧合 圖案為珠點連續(xù)有白頭花藍(lán)點。 《漢書·律歷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聯(lián)珠。”后借以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湊集在一起。 51.八駿圖 圖案為八匹馬姿態(tài)各異。 傳說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名稱說法不一。《穆天子傳》卷一:“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史記·趙世家》:“造反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騾、綠耳,獻之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其他傳說鈞由此而派生。 52.博古圖 圖案為鼎彝鐘磬、瓷瓶玉件、書畫盆景等各種器物造型,種類繁多。有各式各樣的博古圖,給人以古色古香之感。 53.天馬圖 圖案為一飛馬、馬生兩翼。 天馬一詞,最初見于《楚辭·離騷》、《史記·大宛列傳》和《淮南子》等書中。張騫使西域得烏孫好馬,名曰天馬。后得大宛汗血馬,比烏孫馬強壯,改烏孫馬名為西極,大宛馬叫天馬。史書記載,漢武帝“獲汗血馬來,作西極天馬歌。”元狩三年(公元前119年)后,天馬發(fā)展成“龍之友”、“龍之媒”的地位。神話故事似的“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使人想向出“馬生兩翼”,慢慢被稱為龍馬。《西游記》中有白龍馬,便是一例。天馬似馬又生翼,空中行走又似龍,這種動物圖案在古時瓷器、地毯上常見。 54.麒麟圖 圖案為一獸,頭長一角,獅面,牛身,尾帶鱗片,腳下生火,其狀如鹿。 麒麟,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古稱之為“仁獸”,多作吉祥的象征。“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禮記·禮運》:“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效橄。”“橄”同“藪”即沼澤。漢代磚上的麒麟圖案與馬和鹿的樣子相似,漢以后,逐漸完善了麒麟的形象。由于麒鱗是瑞獸,常借喻為杰出之人,麒麟送子、麟吐玉書等圖案等皆有杰出人士之降生的寓意。 55.四藝圖 圖案為琴、棋、書、畫。 琴棋書畫是我國古代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玩,用以增進學(xué)識,提高雅興。圖案中的四藝,其造型設(shè)計,古樸、優(yōu)雅,富有韻律感。 56.踏雪尋梅 圖案為風(fēng)雪中一老人頭戴浩然中,騎驢過橋,手持梅花。 踏雪尋梅是根據(jù)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故事,編寫而成的圖案。孟浩然(689~約740年),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少年好學(xué),酷愛梅花,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應(yīng)進士不第,還襄陽。臨行前留給王維一首詩。有人傳出,孟浩然游長安,王維私邀入內(nèi)署,適唐玄宗李隆基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告,玄宗大喜,詔浩然出,誦所為詩,玄宗發(fā)現(xiàn)無求仕之心,即入還。其實從孟浩然的《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dāng)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yīng)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詩中只見“當(dāng)路誰相假”之句,那有皇帝發(fā)現(xiàn)他不愿為官,放他歸去之事。孟浩然頭戴浩然中,在風(fēng)雪中騎驢過灞橋,踏雪尋梅,已成為我國古代詩人的佳話。這一圖案在古時瓷器、地毯上常有出現(xiàn)。 57.伯牙摔琴 圖案為一人舉琴面對一墓,旁立一老人。 出自俞伯牙與鐘子期相交的故事。春秋戰(zhàn)國時,有位俞伯牙善彈琴,一日乘舟游至漢陽江口,命童仆取琴焚香,調(diào)弦轉(zhuǎn)軫,一曲未終弦斷之。疑有人聽琴,命左右搜之,遇一樵夫鐘子期,二人登舟促膝相談,意合知音,結(jié)為兄弟。約定來年江邊相見。當(dāng)俞伯牙按期來到江邊時,鐘子期已病故。伯牙聞知,淚如涌泉,去子期墳前祭拜,并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臺上一摔,摔得玉軫摧殘,金徽零亂。老者驚問:“先生為何摔此琴?”伯牙道:“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fēng)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故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之說。古時瓷器、地毯均有此圖案。 關(guān)于“吉祥如意”、“平安吉慶”即具有“吉祥”本體意義的題材,是“吉祥圖案”開宗明義的題材: (1)“吉祥如意”,圖案上通作一童子手持如意,騎在大象背上戲耍;或在大象背上戲耍;或在大象背上馱一寶瓶,瓶中插“戟”及“如意”③,借“戟”與“吉”,“象”與“祥”音相諧,意為“吉祥如意”;亦有以漢字“吉祥”配如意構(gòu)成紋樣者。 (2)“平安吉慶”。圖案為花瓶之中插三支利戟,戟上懸掛一磬(一種古代樂器)。“瓶”與“平”,“戟”與“吉”,“磬”與“慶”諧音。瓶中安插“戟”、“磬”,即寓意“平安吉慶”。 (3)“八寶吉祥”以“法螺”、“**”、“蓮花”(亦稱“吉祥花”)“天蓋”(亦稱“白蓋”)、“金魚”、“寶瓶”(亦稱“寶壺”、“舍利壺”)、“寶傘”、“盤長”(“長”一作“腸”,又稱“八結(jié)”、“百結(jié)”)等八種吉祥物構(gòu)成圖案,每件物體上均纏有風(fēng)帶。寓意為吉祥如意、富貴長命。文獻資料載:“供物以蓋、魚、罐、花、輪、螺、傘、腸為一分,名'八寶吉祥’。④另,“(蟒袍)花樣則名目繁多,以二則團花為敬,有二龍團光者,有拱璧形者,有八吉祥者。”⑤ (4)“萬事如意”,圖案中通常以“萬年青”、“”字和“柿子”、“如意”等物象組成。以“”與“萬”,“柿”與“事”諧音以代“萬事”。亦有不用柿子,僅以“”字為底紋,而上繪如意紋者。 (5)“年年如意”,圖案由兩條鯰魚和如意構(gòu)成圖案。因“鯰”和“年”諧音,另此圖案在物象的表現(xiàn)上將“如意”變形為“水紋”與“浪花”,如魚在水,頗具新意。由蓮花和鯉魚組成的圖案即謂“年年有余(魚)”。 (6)“事事如意”,“事事”亦即“萬事”或曰“一切之事”。通常以兩個柿子或柿蒂的紋樣來表現(xiàn)。相傳柿樹有七德:一為長壽;二為樹蔭大;三無鳥巢穢物;四無蟲蝕;五葉彤而美艷,可供賞玩;六碩果累累;七落葉肥大可供書寫(參見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故以“柿”諧“事”音之中加融入諸多吉慶美善內(nèi)涵;再和“如意”之物象繪繡在一起,組成“事事如意”的吉祥圖案。亦有以“獅”與“事”音相諧而指代“事”者,圖案常作一童子肩扛“如意”,手持雙柿;亦有肩扛“如意”而垂綴“雙柿”者。還有將兩個“如意”交叉,兩旁配以“柿子”或獅子者;尤以生辰、慶賀、婚禮之器物常用。明清時期廣為流傳。 (7)“如意連云”,亦稱“如意云”,以浮動相連之流云構(gòu)成圖紋,或曰以“如意”之首端,或靈芝,或祥云紋飾,與“如意”之柄相互連結(jié),構(gòu)成祥云流動連結(jié)的圖案、故名。清衛(wèi)杰撰《蠶桑萃編》卷十“貢貨花樣式”目下即列有“如意連云”之名。 (8)“四合如意”,即以如意頭為基本紋樣,作四向?qū)ΨQ連續(xù)即“四方連續(xù)”圖案。1975年福建福州浮倉山宋墓出土的物品中,有褐色四合如意紋。磁州窯即產(chǎn)有白釉劃花四合如意紋如意頭形枕。 (9)“必定如意”,亦稱“一定如意”。以“毛筆”、“墨錠”或“銀錠”和“如意”等構(gòu)成圖紋,“筆”與“必”,“錠”和“定”均為諧音,合為一體,寓意為“必定如意”。 (10)“和合如意”,“和合”傳說為兩位仙人,即“寒山”、“拾得”,兩人姓雖相異,但親逾兄弟。兩人同愛一姣好女子而彼此不知,及至寒山臨婚,始知拾得亦愛戀其女,于是斷然棄家出走,至蘇州楓橋削發(fā)為僧,結(jié)廬修行。拾得知悉此情后,亦舍女往覓寒山,探得寒山茅廬之所,乃折一盛開花荷前往禮見,寒山見拾得遠(yuǎn)道尋來,喜出望外,恐其饑餒,急捧一食盒出迎,二人喜甚,俱為僧侶,開山立廟,稱“寒山寺”。“寒山”、“拾得”二仙形象,常出現(xiàn)于畫幅及工藝品中,兩人蓬首笑面,著綠衣,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借“荷”、“盒”諧“和”、“合”,取其“和諧合好”之寓意。此題材及紋飾多出現(xiàn)于民間圖案之中,有大量實物傳世。 (11)“四季如意”,畫面以柿子、枇杷、葡萄、西瓜、石榴、荔枝、白藕等四季瓜果或梅、蘭、竹、菊等四季花卉配合“如意”構(gòu)成紋樣。 (12)“路路順利”,以兩只或數(shù)只奔鹿構(gòu)成圖案。“鹿”在古代被目為祥瑞之獸,“鹿”不僅與“祿”諧音,而且與“路”諧音,數(shù)鹿并馳、暢行無阻,寓意為一帆風(fēng)順,四通八達(dá)。此外,還有“歲歲平安”、“百歲平安”、“平安多吉”、“九安同居”、“年年大吉”、“室上大吉”、“安居樂業(yè)”。 “吉祥圖案”中的“福、祿、壽”及“富貴壽考”之類的題材,是民間最為廣泛、最為普遍和最為喜尚的題材之一,也是磁州窯審美文化裝飾題材中最富特色的題材之一。 (1)“五福捧壽”等,均流行于明清時期。所謂“五福”即指的五種福運。語出《尚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漢桓譚《新論》另有新解:“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通常以五只“蝙蝠”圍繞一個“壽”字,組成圓形或方形圖案。按“蝠”與“福”諧音,其與“壽”字組合,含有“富貴”、“長壽”之寓意。 (2)“歷元五福”,舊歷以冬至為一歲之始,平朔為一月之始,夜半為一日始。平朔、冬至同在夜半之一日稱“歷元”。借指新年。通常以“荔枝”、“桂元”或“銅錢”和五只“蝙蝠”構(gòu)成;借“荔枝”寓“歷”,借“桂元”或“銅錢”和五只“蝙蝠”寓意“元”和“五福”。其“五福”者,亦有以“壽桃”寓“壽”,“牡丹”寓“富”,“桂花”寓“貴”,“鵪鶉”或“鹿”寓“安”或“樂”及“石榴”寓“多子”構(gòu)成。“五福”之具體蘊意,從漢桓譚撰《新論》之說。 (3)“天官賜福”亦稱“受天福祿”。舊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民間傳說是天官下降,賜福人間。因以之用作民間裝飾圖案。通常由天官和展翅飛翔之蝙蝠構(gòu)成圖紋。借“蝠”寓“福”。亦有天官手持字軸為紋飾者,上書“天官賜福”四字。廣泛應(yīng)用于民間器物繪飾雕塑及年畫題材。 (4)“福從天降”圖案以“蝙蝠”、“祥云”圖紋構(gòu)成,喻福運臨門。 (5)“福壽如意”,多以“蝙蝠”、“佛手”、“桃子”及“如意”等構(gòu)成吉祥圖案。亦有以“壽”字代“桃”者,用“靈芝”代“如意”者。“蝠”、“佛”均與“福”字諧音;“桃”亦稱“壽桃”,象征長壽,合為圖案,寓意為“福壽如意”。明清時較為流行。 (6)“福祿相連”,“鹿”被視為古代之瑞獸,有千年為蒼鹿,又五百年為白鹿,復(fù)五百年化為玄鹿之說。以“鹿”與“祿”諧意,故寓“官祿”、“俸祿”及“祿位”等。“祿”即古代官吏俸給之謂。“鹿”與“蝙蝠”組成圖案,組成首尾相連之環(huán)形圖案,即謂“福祿相連”。其他還有與“壽桃”合為一體者,金元以降則尤為盛行。1974年松花江下游奧里米金墓出土的玉透雕牌上,即雕鑿有一對赤鹿,其公鹿長角弓背,傲然佇立;母鹿則回眸凝望,溫文馴順。具有鮮明的游牧民族特點。此表明少數(shù)民族的飾物中亦于宋元時期即有了吉祥圖案的發(fā)端。此已得到了諸多出土文物的證明。 (7)“鶴壽延年”,民間視鶴為長壽之禽,故有“鶴壽”之說。《淮南子·說林訓(xùn)》:“鶴壽千歲,以極其游。”觀臺磁州窯第3探方第5層出土,編號為110號的白釉白地黑花橢圓形枕所繪紋飾,即“鶴壽延年”。有詩云:“桃花百葉不成春,鶴壽千年也未神”。⑥故圖案以“仙鶴”和“壽桃”或“桃花”構(gòu)成吉祥圖案,寓意延年益壽。明清時期甚為流行。 (8)“松鶴遐齡”,亦稱“松鶴同春”、“松鶴長春”、“鶴壽松齡”,畫面以青松、仙鶴構(gòu)成。松樹長青不老,恒蒼勁挺秀而延年;仙鶴傳為千歲之禽,常翩躚起舞以遐齡。“松”、“鶴”均為長壽永年之物,合為一體,寓意吉祥長壽,則順理成章。流行行于明清之際。 (9)“劉海戲蟾”,劉海為道教人物,相傳其睹異人壘錢之危而悟道成仙。圖案通常以劉海作童稚狀,蓬發(fā)大口,身著博袖之衫,戲釣三足金蟾。因劉海被視為吉星福神,故繪飾以取富貴幸福之吉祥寓意。也有將這一圖案稱之為“劉海灑錢”者,借以諷喻人的捐棄功名,拋卻利祿,糞土金錢。明無名氏《天水冰山錄》記嚴(yán)嵩被籍沒的衣物中即有“金廂大鳳'劉海戲蟾’首飾一副”。 (10)“八仙慶壽”,亦稱“群仙慶壽”、“八仙祝壽”等。傳統(tǒng)圖案有以“八仙”:即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李鐵拐、漢鐘離、曹國舅、藍(lán)采和等相聚一起,把酒祝壽構(gòu)成的。多用于民間男女巾帽、衣裙、掛佩、首飾等。亦有以八只“仙鶴”翩翩飛舞,借“仙鶴”之“仙”以指代“八仙”之“仙”的;另說仙人多乘鶴遨翔,云游四海,即以其坐騎之“仙鶴”而代之。另,如果八仙翹首仰望云天之中乘鶴翔翥之壽星,則稱“八仙仰壽”或“八仙拱壽”。此外,以“福、祿、壽”為題材的“吉祥圖案”還有:“龜鶴齊齡”、“三多九如”,“三多”者,即“多壽、多福、多子孫。”“九如”者,《詩經(jīng)·小雅·鹿天》載:“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皆禎祥之征。“金玉連發(fā)”、“金玉滿堂”、“滿堂富貴”、“玉堂富貴”、“天仙壽芝”、“福壽雙全”、“福壽相連”、“壽山福海”、“長生不老”(此為“落花生構(gòu)成圖案,花生俗稱“長生果”,其根綿綿不斷,果實累累,故名)、“云芝瑞草”(以“祥云”、“靈芝”等構(gòu)成吉祥圖案)、“萬福萬壽”(以“”和“壽”等漢字構(gòu)成吉祥圖案)、“福壽綿長”、“芝草延年”、“福壽萬年”、“長命富貴”、“富貴壽考”、“富貴白頭”(以“牡丹花”、“桂花”及“白頭鳥”構(gòu)成吉祥圖案)、“富貴萬代”、“長壽白頭”(以“月季花”或“金盞花”、“壽石”及“白頭鳥”構(gòu)成圖紋)、“圓壽字”亦稱“團壽字”(以變體的篆書“壽”字構(gòu)成吉祥圖案)、“麻姑獻壽”(以仙女“麻姑”梳髻簪花、手持仙桃等為吉祥圖案)、“齊眉祝壽”(以“梅花”、“翠竹”及“綬帶鳥”等構(gòu)成吉祥圖案。“齊眉”,典出《東觀漢記·梁鴻傳》,后以“舉案齊眉”喻夫妻互敬互愛;“齊眉祝壽”喻夫妻禱祝長壽、“青鸞獻壽”(以“青鸞鳥”,“壽桃”或“壽”字構(gòu)成吉祥圖案,)等等不一而足。 夫妻關(guān)系乃維系封建社會秩序的“五倫”關(guān)系之一。《孟子·滕文公上》所說的“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即是“五倫”關(guān)系的道德準(zhǔn)則。而民間“吉祥圖案”所表現(xiàn)的“吉祥寓意”,更多的則是夫妻恩愛、“并蒂同心”、“同諧到老”的題材: (1)“并蒂同心”,亦稱“芙蓉同心”。以并蒂蓮構(gòu)成吉祥圖案。并蒂蓮為荷花之一品種,兩花出自一蒂。唐詩人杜甫《進艇》詩:“俱飛蛺蝶之相逐,并蒂芙蓉本自雙”,即詠此。圖案常以一段白藕生出若干蓮葉及蓮花,藕上有孔,表示通心,而“通”、“同”之音相諧,寓意夫妻恩愛,形影相隨,同心到老。流行于明清時期器物。 (2)“同心結(jié)方勝”,亦稱“同心永結(jié)”,以“方勝”、“雙喜”構(gòu)成吉祥圖案。“方勝”為兩個菱形互相聯(lián)結(jié),寓意“同心”。取“良緣喜結(jié)”、“琴瑟和諧”之吉祥蘊意。《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一回載潘金蓮之汗巾,即繡有“十樣錦”、“同心結(jié)方勝地”等吉祥紋飾。 (3)“因和得偶”,以“荷花”、“蓮蓬”及“白藕”構(gòu)成吉祥圖案。“荷”與“和”、“藕”與“偶”均為諧音,寓意為天配良緣、夫妻和睦。 (4)“同偕到老”,以“銅盆”、“銅鏡”和“鞋子”等構(gòu)成吉祥圖案。因“銅”與“同”、“鞋”與“偕”皆為諧音,寓意夫榮妻貴,琴瑟和諧。多用于民間男女巾帽、衣裙及掛佩諸物。 (5)“青梅竹馬”,以“天竹”、“臘梅”構(gòu)成吉祥圖案。藉“梅花”代“青梅”,“天竹”代“天馬”,寓音夫婦兩小無猜、相敬相愛。此外,還有“白頭富貴”、“鴛鴦戲水”、“滿池嬌”等,均是此類題材的吉祥圖案。 人類對于繁衍生息、人丁興旺的生殖現(xiàn)象,歷來是大為宣揚的,因此,以多子多孫、瓜瓞綿綿為題材的吉祥圖案也是豐富多彩的: (1)“麒麟送子”,亦稱“玉麒天賜”。以童子跨騎麒麟構(gòu)成吉祥圖案。童子戴冠著袍,一手持蓮,一手持笙;以“蓮”、“笙”寓意為“連生”,人類理想之靈獸麒麟自天而降,喜送貴子。流行于清代器物。 (2)“榴開百子”,亦稱“百子同室”。以“石榴”構(gòu)成吉祥圖案。石榴一果多子,民間借以喻“多子”。取共子孫繁衍,綿延不斷之吉祥寓意。 (3)“子孫萬代”,以“葫蘆”和“葫蘆藤蔓”或“”字構(gòu)成吉祥圖案,“葫蘆”為多籽植物,借喻為子孫繁衍;“蔓”、“”和“萬”諧音,藤蔓纏繞、盤曲綿長,寓意萬代久長之意。另有以“石榴”、“竹筍”構(gòu)成吉祥圖案者,寓意與此相類。明清較為流行。 (4)“宜子孫”,所謂:“宜子孫”,為吉祥語,謂婦人宜于生育、子嗣不斷。吉祥圖案多以“生色”之法,表現(xiàn)“萱草”吉祥圖案。萱草又名“黃花草”、“金針菜”。古代傳說婦女妊娠期佩其花可生男;故“萱草”又名“宜男花”。另,安徽合肥烏龜墩東漢墓出土的金質(zhì)墜飾,即作篆體漢字“宜子孫”,為吉祥紋飾。可見此吉祥圖由來已久。 (5)“宜男多子”,亦稱“宜男萱壽”、“萱壽延齡”。以“萱草”、“石榴”構(gòu)成吉祥圖案。另亦有以“壽石”、“萱草”配合成吉祥紋飾者。除上述寓意為子孫滿堂外,還兼吉祥長壽之意。另,模印瓷塑男性胖娃娃,亦為“宜男多子”之表現(xiàn)。磁州窯之“白地黑花孩兒枕”即表現(xiàn)的此種吉祥寓意。 (6)“瓜瓞綿綿”,“瓜瓞”,即大瓜與小瓜,喻子孫昌茂,繁衍不息。圖案通常以“蝴蝶”、“瓜”和“瓜蔓”等構(gòu)成。多用于民間男女衣服、首飾及掛佩等。流行于明清時期。此外還有“早生貴子”(以“紅棗”或“棗樹”、“桂圓”構(gòu)成吉祥圖案),“福增貴子”(圖案通常以“桂樹”或“桂花”及“蝙蝠”來表現(xiàn))及“連生貴子”等等不一而足。 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所謂科場得意,金榜題名,官運亨通之類的題材也是吉祥圖案所包蘊的一個重要方面: (1)“喜報三元”,圖案通常以“喜鵲”棲于“桂圓”樹枝上引頸鳴啾構(gòu)成。磁州窯飴釉白地黑花喜鵲紋桂圓面虎枕即是一例。“桂圓”三枚,寓意“三元”。“三元”者,為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這三級考試的第一名:即稱“解元”、“會元”、“狀元”。圖案亦有于三枚荔枝或三枚香櫞⑦旁繡一嘉蛛。取意相同。 (2)“狀元及第”、殿試第一名即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殿試后列榜有甲、乙次第,通常前三名由天子賜進士及第,后七名賜進士出身。圖案通常以戴冠童子乘龍構(gòu)成。“冠”與“官”諧音,戴冠寓言為高中。童子乘龍即“獨占鰲頭”而喻“狀元”及第。 (3)“一路連科”,封建社會科考之中連連及第謂之“連科”。“一路連科”,意即闈場得意,一路順風(fēng)。圖案中通常以“鷺鷥”(白鷺)、“蓮花”、“荷葉”及“蘆葦”等構(gòu)成一幅池塘小景。磁州窯白釉鐵銹花一路傳臚紋枕即是此意。以“一鷺”寓意“一路”,“蘆”與“臚”諧音。科考之殿試由天子欽定并至殿宣唱,唱畢由閣門承接,傳于階下,侍衛(wèi)齊聲傳名高呼,謂之“傳臚”。借寓“連科”和“傳臚”之意。 (4)“黃甲傳臚”,亦稱“二甲傳臚”。明代稱殿試第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至清則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二甲傳臚”即高榜中元。由于及第者名單多用黃紙書寫,故又稱“黃甲”。宋人華岳《王諸同舍》詩:“三舉不登黃甲去,兩庠空笑白丁歸。”即謂此。圖案通常以二只“鴨子”或“二只螃蟹”和“蘆葦”等構(gòu)成。回“鴨”、“甲”諧音,二只鴨子寓意為“二甲”;“蟹”有甲殼,亦寓意為“甲”。 (5)“杏林春燕”,以“杏樹”數(shù)枝或“杏花”數(shù)朵及“飛燕”一對構(gòu)成圖案,明清以科舉取士,規(guī)定每年二月進士考試,其時正值杏花開放,故“杏花”有“及第之花”的美譽。又殿試中第者,將受皇帝賜宴。燕為知春瑞禽,又與“宴”諧音,宴意為“進士及第”。 (6)“蟾宮折桂”,亦稱“蟾宮桂兔”。古代科考奪魁即稱“蟾宮折桂”。圖案以“蟾蜍”、“桂樹”及“玉兔”等構(gòu)成月中仙境。 (7)“蘭桂齊芳”,亦稱“桂子蘭孫”、“蘭桂勝芳”,以“蘭花”及“桂花”構(gòu)成吉祥圖案。因東晉名士謝安將子侄比作“芝蘭”,五代竇禹鈞教五子俱成功名,人稱貴(桂)子,合稱“五桂”。后即以“蘭桂齊芳”為吉語。《紅樓夢》第一二O回即有“將來蘭桂齊芳,家道復(fù)初,也是自然的道理。”圖案多以“生色”為表現(xiàn)手法此外,還有“一甲一名”(圖案通常以一只“鴨”或一只“蟹”加帶“蘆葦”組成)、“狀元祝壽”(圖案以“香櫞”、“翠竹”、“綬帶鳥”構(gòu)成)、“五子奪魁”(圖案有五個童子爭奪一盔帽組成)、“五子登科”(圖案以一只“雄雞”及五只“雛雞”同處于“雞窩”構(gòu)成,相傳五代燕山禹鈞教子有方,五個兒子均中舉人科,名揚天下。后世喻后輩學(xué)業(yè)有成、科場得意為“五子登科”)、“一品清廉”(圖案以一枝“蓮花”及若干蓮葉構(gòu)成)、“洞天一品”(圖案以“太湖石”構(gòu)成。以太湖石有瘦、透、漏等特征,故名)、“一品當(dāng)朝”(圖案以“仙鶴”、“水浪”和“朝日”構(gòu)成,以仙鶴為羽族之長,為文官一品“補子”之圖案,有“一品鳥”之稱)、“官上加官”,(其圖案或則“雞冠花”下立一“雄雞”,或則“雞冠花”下橫“螃蟹”,或則“雞冠花”下棲一“蟈蟈”,俱寓意“官上加官”)。此外還有“平升三級”、“高冠晉爵”和“馬上得利”等。 “吉祥圖案”也有表現(xiàn)士人崇高氣節(jié)、峻潔人品之類的題材,素為民間所喜尚: (1)“傲霜秋菊”,即以獨窠或兩窠菊花為圖案。菊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秋霜之時著花,正值萬花凋零之時,更顯出其耐寒傲霜之凜然風(fēng)骨。1925年福建福州宋墓即出土有織繡為菊花紋樣的婦女服飾。明清頗為時興。 (2)“露根蘭”亦稱“根草”。以露根之“蘭花”構(gòu)成圖案。宋末詩人、畫家鄭思肖(號所南),剛介有志操,篤于忠義,宋亡之后隱居吳下,與朝客交往,坐必南向,以示不忘故土。平生善畫墨蘭,入元之后畫蘭,疏花簡葉必露根,謂:“土為番人所奪,忍著耶?”'元朝官吏有求他畫蘭者,答之以“頭可斷蘭不可得”之語,后人感佩其高風(fēng)貞節(jié),亦多以“露根蘭”為飾。 (3)“冰雪梅花”,于縱橫交錯之冰紋上,分布盛開之梅花。梅花于早春開花,能耐嚴(yán)寒、傲霜雪,故被視為堅貞、高潔的象征。表現(xiàn)方法及吉祥寓意亦有多種:其一,如橫斜虬干萌發(fā)新枝,寓意為“萬世不無”;其二,“梅花”與“竹葉”組合成圖案,寓意為“青梅竹馬”;其三,加上“蒼松”、“青竹”,寓意經(jīng)得起風(fēng)饕雪虐的“歲寒三友”;其四,“梅花”之花瓣為五,寓意“五福”;即“福、祿、壽、喜、財”;其五,加上“冰紋”,寓意為“冰清玉潔”;其六,“梅花”枝上立一“喜鵲”,寓意“喜上梅(楣)梢”,即謂有喜事臨門,因“門楣”即家門之意。 (4)“忍冬”亦稱“金銀花”。藤生枝蔓形植物,多于三月間開花,花色黃白,因不畏嚴(yán)寒,故名“忍冬”。磁州窯器物以此作邊飾者甚夥。 (5)“國色天香”,即牡丹花。為中國特有之花卉、古代被尊為“花中之王”,有“國色天香”之譽。因其花型端莊艷麗、儀態(tài)萬方,被視為雍容華貴的象征。牡丹折枝、纏枝是磁州窯最主要的紋飾之一。 (6)“歲寒三友”,亦稱“三友會”。以松、竹、梅三種耐寒植物構(gòu)成圖案,寓意為歷經(jīng)考驗、生性貞靜堅韌。《金瓶梅》中李瓶兒便戴著一把“金累絲松竹梅歲寒三友梳背兒”;清衛(wèi)杰《蠶桑萃編》即列有“三友會”之名目。宋代以來,此吉祥圖案備受人的喜愛。 (7)四君子以“梅、蘭、竹、菊”四種花卉構(gòu)成圖案,寓意為品德峻潔高尚。明清時期頗為盛行。 (8)“凌波仙子”即水仙。水仙系石蒜科多年生球莖植物,花型清雅高潔、飄逸雋秀,故有“凌波仙子”之譽。宋詩人楊萬里《水仙花》詩:“韻絕香仍絕,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仙名。”朱熹《賦水仙花》詩:“紛敷翠羽帔,溫暖艷白玉相。淡然水仙裝。”均為吟誦水仙之名句。以此作為傳統(tǒng)織繡吉祥圖案由來已久,圖案多以“生色”為飾。明清時期頗為流行。此類吉祥圖案還有“瑞草”或曰“青綠瑞草”、“芝草”、“荔枝”、“茱萸”、“蓮花”等。此種吉祥圖案,多以比喻或曰“比德”為其表現(xiàn)手法,多取其花草之或則不畏嚴(yán)寒、傲雪凌霜,或取礤”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等品格狀喻人之倫理道德范疇的人格美和風(fēng)范美等。這與多以諧音而賦予吉祥寓意的那類吉祥圖景是不同的。 “吉祥圖案”之中,還有一些是以天象、氣象乃至節(jié)令,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條件或生存環(huán)境休戚相關(guān)的,特別是表現(xiàn)嘉慶征兆的題材: (1)“三陽開泰”,亦作“三羊開泰”,又稱“三陽交泰”。《易》以十月為坤卦,純陰之象。十一月為復(fù)卦,一陽生于下;冬去春至,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故以“三陽開泰”或“三陽交泰”為歲首稱頌之辭。明清之際多以此為吉祥圖案。表現(xiàn)方法有多種,常見者即在一方織繡太陽、流云,一方織繡山石、竹、梅各種花草;中間繡三只羊。以“羊”、“陽”、“太”皆諧音,加之“羊”字又是“吉祥”之“祥”的古字。故表新年伊始,萬物復(fù)蘇之吉祥寓意。 (2)“喜報春早”,亦稱“報春光”、“喜報早春”。喜鵲棲于臘梅枝頭,引頸唱鳴構(gòu)成圖紋。臘梅為冬季之花,通常于冬春之交開放,素有“報春花”之譽,故喻早春。俗以喜鵲為瑞禽,素有“喜鵲叫,喜事到”之民諺,以寓嘉慶之兆。 (3)“六合同春”,亦作“鹿鶴同春”。“六合”者,謂東、西、南、北及天、地六方,泛指宇宙;同春,謂共同慶賀,稱頌之意。通常以”梅花鹿”、“仙鶴”、“梧桐”和“青松”構(gòu)成圖案。 (4)“萬象更新”,“大象”馱一盆“萬年青”構(gòu)成圖案,取國泰民安,欣欣向榮之吉祥寓意。 (5)“五谷豐登”,由北宋燈籠錦(別名慶豐年)演變而來,于蓮花中安置燈籠(或?qū)m燈),燈旁懸掛谷穗,四周有蜜蜂飛動。“燈”、“登”,“蜂”、“豐”皆諧音,取其風(fēng)調(diào)雨順,豐收吉慶寓意。 (6)“連年有余”以“蓮花”、“鯉魚”構(gòu)成圖案。“蓮”與“連”,“魚”與“余”均為諧音,借寓為年年吉利、富足有余。亦有作童子持蓮作抱魚狀者,寓意與此相同。 (7)“江山萬代”,以“江水”、“山石”、“”字構(gòu)成圖案。 (8)“江牙海水”亦稱“海水疆牙”。“牙”或作“芽”。以斜紋和波紋組成海水,上立尖狀山石疆牙,取“一統(tǒng)山河”、“旭日東升”、“萬世升平”之吉祥寓意。此外還有“一統(tǒng)萬年”、“天地長春“萬化長春”、“四季長春”、“地久天長”(以“天竹”和“南瓜”構(gòu)成圖案)、“和合萬年”(以兩個“百合”和一盒“萬年春”構(gòu)成圖案)、“錦上添花”等等。 觀音的寓意
1、觀音:觀音心性柔和,儀態(tài)端莊,世事洞明,永保平安,消災(zāi)解難,遠(yuǎn)離禍害,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救苦救難的化身。在《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妙心疏》中說,世間觀音相皆是觀世音的應(yīng)身而非本相。觀世音的應(yīng)身有三十二數(shù)及三十三數(shù)之說。貼近民間的說法為三十三觀音化身,玉雕觀音也多以此三十三應(yīng)身為造像基準(zhǔn)。此三十三應(yīng)身為: 楊柳觀音:又稱圣觀音,右手持楊柳,左手持凈瓶,踞坐巖上。相傳中州民風(fēng)淪喪,致使天怒人怨,天下大旱。觀音前來點化眾生,顯現(xiàn)真身,以玉凈瓶中楊柳枝蘸甘露遍灑四野,頓時天降大雨,解除旱情。所以楊柳觀音代表著原諒與仁愛。 龍頭觀音:一般作觀音腳踏龍頭怪物像。龍頭怪物龍首龜身,是被觀音降伏的于東海危害人間的怪物。龍頭觀音寓意,觀音菩薩法力無邊,為民除害,保佑人們安居樂業(yè)。 持經(jīng)觀音:又名讀經(jīng)觀音。箕坐巖上,右手持經(jīng)卷,狀若讀書。持經(jīng)觀音典出唐末錢戮起兵立國護民的典故。其寓意為心懷天下,心想事成。 圓光觀音:是以身后有火焰圓光,大放光明而得名的梵王身法相。代表沉著、堅定。 游戲觀音:游戲觀音有兩種常見造型,一種是嗔、怒、喜一首三面的帝釋身相,一種是在五彩祥云上箕坐或漫步的形象。游戲觀音告誡眾生善惡因果,皆有因果;點滴禍福不爽毫發(fā)。現(xiàn)多以游戲觀音相警戒自省。 白衣觀音:又稱白衣大士。敷草坐巖上,左手持蓮花,右手結(jié)與愿印或雙手結(jié)定印,身著白衣,處白蓮花之中。代表超度極樂與純凈菩提心。 蓮臥觀音:雙手合掌,側(cè)臥于石荷葉雕刻的蓮花寶座上。寓意有求必應(yīng)。 瀧見觀音:于高山之上倚巖而坐,眺望流泉飛瀑,表示觀音關(guān)注眾生苦難,保佑眾生五谷豐登,人畜安康。 施藥觀音:常為右手拄頰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蓮花,表示觀音惦念世間疾苦。寓意解救病痛。 魚籃觀音:腳踏鰲魚,手提盛魚的魚籃或者是手提魚籃的民間少婦形象。代表信心與堅持。 德王觀音:趺坐崖畔,右手持楊柳,左手置于臍前,其德殊勝,故稱德王。象征福與祿,有保佑眾生福祿雙全之意。 水月觀音:相傳為畫家丘子靖所畫的觀音水月影像,一般作觀水中月相。有永保眾生平安之意。 一葉觀音:又名蓮葉觀音、南溟觀音。因乘一片蓮葉漂浮水上,故名。 青頸觀音:青頸觀音三面四臂,手持杖、蓮、輪、螺四種法器寶物,相傳觀音為解救終身,降魔吞毒,故而頸為青色。寓意逢兇化吉、化險為夷。 威德觀音:左手持蓮花,箕坐巖畔。寓意排危除障,一路平安。 延命觀音:倚水上之巖,右手支頤,頭戴寶冠,觀賞設(shè)有阿彌陀佛像。又有手持赤色怪柳的造型。延命觀音寓意消災(zāi)解難,延年益壽。 眾寶觀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彎膝之上。象征知足。 巖戶觀音:在巖洞中,禪思入定相。佩戴或擺放巖戶觀音,免受毒物侵害。 能靜觀音:佇立巖畔,雙手按一巖上,望海沉思。象征靜慧如海,不為煩惱所動,永遠(yuǎn)安寧。 阿耨觀音:常見的阿耨觀音像多在海中巖石之上,抱膝而坐,目光向海。表示觀音洞察一切,救苦救難。 阿摩提觀音:乘白獅,身放火光,一首一面四臂。其中三臂分持摩羯魚,白吉祥鳥、鳳頭箜篌,一手結(jié)說法印;另一種形象為提棒騎獅的寶相,不過此相阿摩提觀音比較少見。在少林寺便供奉有提棒怒目的阿摩提觀音,表示匡扶正義、懲治邪惡。象征正氣凜然、無畏無敵。 葉衣觀音:敷草坐于巖上,身穿樹葉做成的千葉功德(八萬四千功德)衣。代表積德行善。 琉璃觀音:形象為雙手捧一琉璃壺,乘蓮瓣浮于海上。寓意琉璃心境,心想事成。 多羅尊觀音:多羅尊意為“眼”,故多羅尊觀音亦是多眼觀音。一般作合掌持青蓮花的中年婦女相,多見于密宗。象征無所不察。 蛤蜊觀音:居于兩扇蛤蜊殼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此相緣于唐文宗食蛤。表示觀音菩薩對眾生懷有憐憫之心,樂于救苦和勸善。 六時觀音:佛教“六時”為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后夜。此相一般作左手結(jié)說法印、右手持經(jīng)書狀。 普慈觀音:又稱普悲觀音。此相觀音,乘云浮空,衣端流風(fēng),大自在身。象征一視同仁、平安度世。 馬郎婦觀音:馬郎婦觀音與魚籃觀音同出一個典故,但其法相卻不相同。馬郎婦觀音即馬郎之婦觀音法相,常為手持法華經(jīng)或雙手疊放腹前而立的婦女身相。 合掌觀音:雙手合十,肅立蓮臺之上。表示觀音菩薩樂于化解眾生的一切苦難,實現(xiàn)眾生的良好愿望。 一如觀音:形象為乘云飛向空中,右手執(zhí)說法印,此相常伴有雷電相隨,代表觀音能制伏雷電。寓意真如之理,一視同仁。 不二觀音:雙手交叉或低垂,在水中立于蓮葉之上,或坐于蓮座之上。寓意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最高。表示觀音菩薩道行精深,佛法無邊,保佑眾生消災(zāi)消難,福壽無邊。 持蓮觀音:此觀音相多為手執(zhí)蓮花,站或坐在蓮葉之上,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 灑水觀音:又稱滴水觀音。一手持凈瓶做瀉水狀,一手作法印或持執(zhí)楊柳枝。有救贖眾生,解除生者苦難的吉祥寓意。 中國古代各種紋飾簡介
1.獸面紋 古稱饕餮紋(饕餮為傳說中貪食猛獸之名),古人認(rèn)為此獸有首無身極為恐怖,實際上這類紋飾是各種各樣動物或幻想中神獸的頭部正視圖案。后另名為獸面紋,比之饕餮紋更確切、明了。 獸面紋主要的裝飾對象是鼎,青銅鼎除了作為實用器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作禮器使用。獸面紋大都以夸張的獸面、簡潔的線條來修飾器物,相信這同當(dāng)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宗法制度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也是研究古中國的社會、經(jīng)濟與宗教的主要依據(jù)。 獸面紋的特點是以鼻梁為中線,突出正面造型,兩側(cè)作對稱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較具體的獸面紋在目上還有眉,目側(cè)有有耳,多數(shù)有爪,兩側(cè)有左右展開的體軀或獸尾,少數(shù)簡略形式的則沒有獸體和尾部。可以說所有的獸面紋基本上是按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現(xiàn)方法和技巧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同。 饕餮一詞見于《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商代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多襯以云雷紋。西周后期以后逐漸推動主題紋飾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裝飾。 自宋代宣和時的《博古圖錄》稱此類紋飾為饕餮紋后,歷代沿用這一名稱。 2.龍紋包括夔紋和夔龍紋。 龍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紋飾也各有不同,根據(jù)龍紋的結(jié)體大致可分為爬行龍紋、卷體龍紋、交體龍紋、雙體龍紋、兩頭龍紋等。 龍是古代神州傳說中的動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圖象,都是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兩側(cè)延伸。若以其側(cè)面作圖象,則成一長體軀與一爪。 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于商代二里岡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zhàn)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xiàn)。 商代多表現(xiàn)為屈曲的形態(tài);西周多表現(xiàn)為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 傳說龍的出現(xiàn)與水有關(guān),《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卷或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xiàn)。 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表現(xiàn)為一爪的這樣紋飾,又稱為“夔紋”或“夔龍紋”。 夔紋 圖案表現(xiàn)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夔,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xiàn)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像,都稱之為夔或夔龍,這與古籍“夔一足”的記載有關(guān)。《說文·攵部》:“夔,神也,如龍一足。”有的夔紋已發(fā)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變化很大。常見的有身作兩岐,或身作對角線,兩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3.鳳鳥紋 鳳凰始見於《詩經(jīng)》,原為“鳳皇”,漢代毛亨解釋為“雄為鳳,雌為皇”。鳳和龍同為古代的祥瑞動物。“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說明玄鳥就是商的圖騰,在古代,鳳鳥就是鳥圖騰的代表。 鳳鳥紋按照構(gòu)圖形象分為長喙鳥紋,體軀是鳥,頭部有一較長的喙;鴟梟紋,正面,大圓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紋,是鳥紋中寫實的形象,屬春秋晚期北方的風(fēng)格。鳳鳥紋多飾於鼎、簋、尊、卣、爵、觶、觥、彝、壺等器物的頸、口、腹、足等部位。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xiàn)的是二里岡期的變形鳥紋。殷墟時期已有鳥紋作為主要紋飾。西周早期起鳥紋大量出現(xiàn),一直到春秋時期。 商代鳥紋多短尾,西周鳥紋多長尾高冠。鳥紋包括鳳紋、鴟梟紋、鸞紋及成群排列的雁紋等。 4.蟠螭紋 民間有龍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龍子的說法,而蟠則指“盤曲而伏”。古代表銅器上的蟠螭紋,其身體和腿似龍,而面部似獸。此紋于商、明、周,是春秋戰(zhàn)國和漢代玉器上的主要紋飾。戰(zhàn)國的蟠螭紋,圓眼大鼻,雙線細(xì)眉,貓耳,頸粗大且彎曲,腿部的線條變彎曲,腳爪常上翹。身上多為陰線勾勒,尾部呈膠絲狀陰刻線。漢代,眉上豎且內(nèi)色,眼眶略有下墜,鼻梁出現(xiàn)了細(xì)線劃紋,身體與戰(zhàn)國時沒有差別,只是尾部出現(xiàn)由兩個卷紋只有三條腿。南北朝時期,眼睛稍長且有彎度,嘴邊兩腮多有凹槽,頭上有的長角,有的無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個,所以也是三條腿,有時,前腿伸出一點作為第四條腿,尾部的卷云紋較以前寬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條很寬的陰線,極富立體感。元代,頭額寬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個面部的下方,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頸項低下,許多地方已被發(fā)毛掩住、上升、伏地、盤旋等形象,其氣勢磅礴,形態(tài)美觀。直至清代,則出現(xiàn)了以前各個時代均未有的獨特紋飾。 5.蟠虺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構(gòu)成幾何圖形。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jié),呈卷曲長條形,蛇的特征很明顯,往往作為附飾縮得很小,有人認(rèn)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于商代青銅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xì)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 6.云雷紋 云雷紋是變形線條紋的一種,大都用作地紋,起陪襯主紋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線條組成的是云紋,有方折角的回旋線條是雷紋,盛行于商中晚期。 7.渦紋 又稱火紋。顧名思義,近似水渦,故為渦紋。其特征是圓形,內(nèi)圈沿邊飾有旋轉(zhuǎn)狀弧線,中間為一小圓圈,似代表水隆起狀,圓形旁邊有五條半圓形的曲線,似水渦激起狀。有人認(rèn)為,渦紋的形狀似太陽之像,是天火,又故稱火紋,商代早期的渦紋是單個連續(xù)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般與龍紋、目紋、鳥紋、虎紋、蟬紋等相間排列。渦紋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時代。 8.重環(huán)紋 由略呈橢圓的環(huán)組成紋帶,環(huán)有一重、二重、三重,環(huán)的一側(cè)形成兩直角或銳角。有時也與其他紋飾相配出現(xiàn)。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9.竊曲紋 是由兩端回鉤的或“S”形的線條構(gòu)成扁長圖案,中間常填目紋,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 10.蟬紋: 圖案大多數(shù)在三角形中作蟬體,無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紋。也有作長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間再填以云雷紋。 11.蠶紋 頭圓,兩眼突出,體屈曲狀。多飾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12.象紋 圖案表現(xiàn)象的形態(tài),有長鼻構(gòu)成明顯的特征,也有單以象頭、象鼻為圖案的。 13.魚紋 圖案表現(xiàn)為魚的形態(tài),有的魚形象較為呆板,有的形象生動。脊鰭與腹鰭各一個或兩個。魚紋常飾于盤內(nèi),反映器物裝飾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結(jié)合的。魚紋也常施于銅洗和銅鏡上。 14.龜紋 其狀一般是刻畫出龜?shù)娜危阢~器中見到的不多,多施于盤內(nèi)。 15.貝紋 形狀作貝殼狀,將單獨的貝殼連接起來組成圖案。 16.勾連雷紋 由近似T形互相勾連的線條組成。 17.乳釘紋 青銅器上最簡單的紋飾之一。紋形為凸起的乳突排成單行或方陣。另有一種圖案,乳釘各置于斜方格中,稱為斜方格乳釘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