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貝雕是20世紀60年代初在“螺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以中國傳統工藝為表現手法而制作的工藝品,青島貝雕借鑒了木、玉、牙雕和國畫等技藝,使其花樣繁多、形象生動、色彩絢麗、層次分明,風格獨特。據考證,西周時期,人們已將貝殼磨成各種裝飾品鑲嵌在器物之上,創造了最初的“螺韌”鑲嵌工藝。

青島貝雕是以江、河、湖、海中的各種貝殼為原料,借用貝殼的天然色彩、紋理和形體等固有的特點,因材施藝,經過設計、選料、破形、粗磨、精雕、組合等工藝制作而成。貝雕藝人們以巧奪天工的技法,雕、貼、噴、畫并用,汲取傳統的國畫章法,借鑒牙、玉、石雕等多種技法,雕出規格繁多、花色多樣、雅俗共富的半立體或接近立體式的貝雕畫,并具有獨特的風格。
貝雕的制作:

貝雕的制作,關鍵在于因材施藝,所謂“材”,即天然提供的材料,依勢取形,然后用堆、疊、聯、粘等方法,制成成品。民間藝人對貝殼的運用,極其高妙:有斑痕的貝殼,鋸成帶疤痕的樹木軀干;具有螺絲旋紋的貝殼,切成仕女的發髻;利用江瑤貝、銀殼貝,制作樹葉;利用海螺、雞心螺的紅色作楓葉。還有,葡萄是用貝內層的紫色制作的,衣裙是利用江貝的層層紋理表現的。實在不行,才染上透明色。國畫有多少種表現形式與構圖,就有多少種貝雕畫。裝框后,燦爛華美,天然貝的組畫能永不褪色。

貝雕工藝品的制作較為復雜,優質的貝雕工藝品往往經過裝裱,有的還配有底座,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貝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件只有幾十斤重的貝雕畫,有時需要消耗一兩噸制作原料,經過兩三個月的精雕細鑿才能完成。貝雕的制作步驟如下: 1、設計圖樣。在圖紙上設計好貝雕的圖樣。 2、切割雕刻。將貝殼原料進行雕刻和切割。這是貝雕工藝品的基本準備階段。 3、粘和。根據設計和事先演示的效果,一次性粘好,通常使用萬能膠。 4、鉆孔。由于造型的需要,對于用料之間的連接僅僅靠粘和往往強度不夠,需要連接件(一般用鋼絲),選擇口徑適合的鉆頭鉆孔。

5、打磨。粘和之前和粘和之后,都需要對作品進行打磨調整。
貝殼品種多樣,大的象簸箕,小的象米粒,形態繁多,色彩各異,一個貝殼還可以磨出多層色彩。主要以花鳥、人物、山水、靜物等為題材,珠光晶瑩,古樸典雅,具有鮮明的裝飾性和觀賞性。品種有酒煙具,文具、臺燈、發卡、瓶插、魚缸、項鏈、首飾盒等實用工藝品,以及各種掛屏、座屏、屏風、圓雕等藝術欣賞品。把貝殼經過切割、拼接并粘貼,還可做成貝雕畫。另外,貝雕可以開發為旅游紀念品,便于攜帶,深受游客鐘愛。 青島貝雕多次在全國貝雕評比中名列前茅,并先后在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科威特等10多個國家展出,獲得極高的評價,產品暢銷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

貝雕的歷史: 貝殼遠在五萬年前山頂洞人時期,就被穿成串鏈作為裝飾。5000—6000年前,我國沿海地區及其附近島嶼,生活著眾多的原始人群,他們依靠海洋生活,他們居住的地方現在都存有大量的貝丘,貝丘中存有蛤蜊、鮑魚、海螺、長蠣、玉螺等20余種貝類化石,還有許多貝殼上有鉆孔,顯然曾經作為裝飾品使用。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的有關巫覡的墓葬,還發現有三組用蚌殼擺塑的動物形象。

商代到秦代,貝類中的一種,長期被當作打磨穿孔后,當作貨幣使用,這就是貝幣。春秋戰國時期,貝殼被普遍制成項鏈、臂飾、腰飾服飾等,甚至還出現了馬飾、車飾。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三成名將士都用紅線穿貝殼作墜飾,以壯軍威。 秦漢時期,由于冶煉技術的提高和普及,為貝殼的雕琢開辟了新途徑。藝人們利用貝殼的色澤,將一種較平整的貝殼磨成薄片,再雕出簡單的鳥獸紋圖樣,鑲嵌在銅器、鏡子、屏風和桌椅上作裝飾,俗稱“螺甸”,這種工藝目前不少地區仍然保留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