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備課主要研討什么一、集體備課的意義 通過集體備課,使優秀教師的經驗和智慧得以共享,使個人開發的課程資源得以共享,使同學科研究的成果得以共享。可以說,集體備課是中小學最直接最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集體備課時間安排 學科集體備課的內容一般分為備整個學段的教材、備一冊書的教材、備一個單元的教材、備一篇課文或一節教材。 由于老師平時比較忙,在時間安排上,一般在暑假長假備整個學段的教材;在暑假開學前備秋季學期的單冊教材;在寒假開學前備春季學期的雙冊教材;在每個單元的開始備單元教材,在每周的教研活動時間備一篇課文或一節教材。根據備課內容的不同,在集體備課時應著重研究以下問題。 三、內容 1、明確課標的要求。要落實課程標準,首先要做到“國家課標校本化”。課程標準只有具體化才便于操作和評價。只有把這些問題明確了才算是把課程標準落到了實處。所以集體備課一定要有“課標意識”,首先要“備課標”。離開了課程標準就沒有了參照系,備課就是一筆糊涂賬。 2、領悟編者意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一標多本”,即同一學科在同一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有多種版本的教材。各種版本的教材在編寫意圖、編寫體例上有較大差別,所以教師在集體備課時要研究所使用教材的特點,領悟編者的意圖。 教師領悟了編者的意圖,在備課和上課時不一定按照教材的單元順序講,而是按照教學專業領域的劃分處理教材,這樣同一領域的內容集中講授,效果更好。所以在集體備課時只有領悟了編者的意圖,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理清教材的結構。集體備課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要理清教材的結構,這包括整個學段的知識結構,一冊書的知識結構,一個單元的知識結構,一篇文章或一節教材的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不僅包括同冊書橫向的知識結構,還包括不同年級縱向的知識結構。這樣,就把整個階段有關的知識串聯整合起來,形成一條很清晰的知識線。前邊已經學過了什么,現在要學什么,后邊還要學什么,老師清楚,學生明白,講課時就不會糊里糊涂的跟著感覺走,教學效率就會大幅度提高。 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首先教師在備課時思路要清晰,在教學時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歸納概括課文的結構和脈絡。學生能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故事情節和邏輯線索說出來才是真正理解了課文。要不論是一本書、一個單元還是一篇課文,首先是從整體上分析教材的結構和邏輯線索,而不是一開始就陷入細節之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4、設計教學的思路。具體到一節課,集體備課很重要的任務是討論課堂教學的思路。具體的教學環節每個人可以不一樣,教學方法也不要求整齊劃一,但基本思路要大致統一。新課改提倡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探究能力,所以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要盡量給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上課基本的原則是:只要學生能夠自學的教師就不要講,先讓學生自學;學生不會的可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小組不能解決的老師再點撥,老師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 5、精選練習的題目。目前學生負擔過重的表現主要是課外作業太多,現在有些教師不是“教課本”而是“教教輔”,一門學科給學生推薦若干種教輔資料,布置作業時也同時要求學生做幾本教輔資料上的題。由于教輔資料都有答案,所以老師也懶得看,讓學生自己對答案。大量的重復性練習,浪費了學生的時間,摧殘了學生的身體健康。所以在集體備課時很重要的就是要精選練習題,要做到一題多解、多解歸一,題不在多而在精。如果學生真的把課本上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弄清楚了,考試一般是沒有問題的。 實現“五統一”: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內容、統一教學目標、統一教學重難點、統一檢測習題和達標作業。 搞好“六備”: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訓練。 鉆透“四點” :重點、難點、知識點、能力點。 精選“兩題”:檢測題、作業題。 總之,說課標、說教材、集體備課是一種很好落實國家課程校本化的有效路徑,也是學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如果搞好了會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果搞不好就會流于形式,浪費老師們的時間。所以要認真研究說課標、說教材、集體備課,做到抓大放小,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的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