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皮是涼性,姜肉是熱性,所以燉湯什么的放生姜的時候不要去皮,容易上火 。 生姜肉性味辛溫,具有發表散寒、溫胃止嘔、消痰止咳的醫療功效,凡陰虛內熱及癰瘡腫毒者應忌食。生姜皮性味辛涼,與生姜肉藥性正好相反,有利尿消腫之功,主治水腫之效,外用可治膿腫創傷、皮膚癬癥等。因此,食用生姜或藥用生姜時,有“留姜皮則涼,去姜皮則熱”之說。為了保持生姜藥理作用的涼熱平衡,一般食用生姜可不必去掉姜皮,而藥用時應對癥選擇 如果表現為便秘、口臭、口腔潰瘍等體內有“熱”的癥狀時,最好只吃生姜皮,而不用生姜肉,這樣既可發揮姜皮的利水功效,又可避免熱性的生姜“火上澆油”。 但若是患了風寒感冒,想喝紅糖生姜水緩解病癥,生姜最好去皮。生姜皮有礙發揮生姜辛溫解表的作用,且能止汗,有悖于風寒感冒發汗的治療。 有些人吃姜習慣把姜皮去掉,這種習慣好不好呢?這里面真有點學問。有句話這樣說:“留姜皮則涼,去姜皮則熱”。原來姜肉與姜皮的性味功效不同,姜肉性溫,可發表健胃、止嘔解毒;姜皮性涼,能夠行水、消腫。
通常做菜的時候,為了保持姜的藥性平衡,發揮它的整體功效,我們不要去掉姜皮,而在做寒涼菜肴時需要用姜來調和寒性,這時就不要用帶皮的姜了。 姜在藥用上是否留皮,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如果用它來治療風寒感冒,最好去皮,因為姜皮性涼且能止汗,不利于解表發汗。同樣的道理,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胃痛等不適時,也應去掉姜皮。 那什么時候用姜皮呢?姜皮“利水”用來治水腫時就要用帶皮姜,如果水腫患者體內有“熱”比如有口腔潰瘍、口臭、便秘等癥狀時,最好只用姜皮,不用姜肉,以免熱上加熱,火上澆油。姜肉發青是什么原因?姜(有點發芽)削皮后,姜肉發青,是不腐敗病啊?能不能用來煮姜泡醋啊? 因為生姜是長在地下的,如果露在外面見光就會變青。如果是買回后變青的,是因為近期氣溫回升,生姜開始生長發芽,在見光時先從發芽處也開始變青。生姜變青不象馬鈴薯變青有毒,可正常食用。
什么樣的人吃姜最好? 一、體質偏寒者 體質偏寒者通常會有平常怕冷、手足發涼、吃冷食后易腹瀉等癥狀,這些人很適合多吃姜,因為姜性溫,可以用來溫中驅寒。 姜性偏溫熱,還可以調矯食物的寒性,比如人們吃螃蟹時,往往要搭配些姜末做佐料,這就是因為螃蟹性寒味腥,而姜即可中和寒性,又可消除腥膻,能夠防止寒傷脾胃,避免消化不良。同樣的道理,身有寒癥之人,應該常常吃些姜來調矯體內的寒涼。 另外,姜可壯陽,所以許多男性朋友們特別喜歡吃姜,至于說效果怎么樣,那要試過才知道。自古的確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之說。 二、胃寒者 胃寒者如有喜食熱飲、干嘔清水等癥狀的人食用生姜比較合適。尤其是夏天,人們好涼,經常吃些冷飲和涼性的水果,造成寒涼侵胃,這時及時喝點姜糖水,將有助于驅逐體內風寒。 從五色上講,姜屬于黃色食物。黃色屬土,按照中醫五行的理論,它是入脾胃的,能夠健脾胃,助消化。如果胃不好,可以每天早上用生姜水沖個雞蛋空腹喝下,既能散掉胃中的的寒氣,還能夠提供給腸胃溫和的滋養。 姜還可以止嘔。其實我們生活中常常就用到它的止嘔功效,比如沿海地區的漁民出海時嘴里常常嚼著糖或鹽腌制生姜,有暈車毛病的人,在乘車前喝些姜水,在乘車途中含幾片姜,都是為了抑制暈船暈車造成的嘔吐。 三、食欲不振者 俗話說:“飯不香,吃生姜”,當吃飯不香或飯量減少時,可以吃上幾片姜或者在菜里放上一點嫩姜,都能改善食欲,增加飯量。 姜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幫助消化,排除積淤體內的毒素,同時姜還能夠解毒,比如魚、蝦、禽肉中毒,或者誤食木薯、野芋頭、野蘑菇或者生半夏、生南星等藥物之毒都可以用姜來解毒,可以說姜就是一個人體的清道夫,把人體內的污穢掃除得干干凈凈。 姜還可以提神醒腦,辛辣之物可以開竅,竅開則氣血暢通,自然神輕氣爽。比如有人在夏天中暑昏倒了,可以給他灌一杯姜汁,很快就能醒過來。另外像中風等原因出現暈倒、昏迷都可以試試姜汁。 四、風寒感冒患者 姜在受寒的情況下作為食療應用。如果在外面淋了雨,或者受了風寒,回到家就會喝上一碗熱乎乎姜湯,身體就會有所改善。為什么姜湯能夠抵御風寒,治療風寒感冒呢?姜是走表的,它性溫味辛,可以散寒發汗,疏通因受風邪寒邪侵入而阻滯的氣機,所以風寒感冒可以用生姜,再加些紅糖趁熱服用,不一會就有一股熱流流遍全身,體內的風寒往往能夠得汗而解。 但生姜飲料只能用來治療風寒型感冒,而風熱感冒屬于人體傷于風熱,如果這時再服用生姜類溫熱藥,就如同火上澆油。 流感一般不用生姜來治療,因為中醫認為,流感需用苦寒中藥清瘟敗毒,而姜不具備苦寒之性。 哪些人吃姜要小心 陰虛體質的人絕對不能吃姜 陰虛就是燥熱體質,表現為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愛喝水,經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膚干燥、心煩易怒、睡眠不好,而姜性辛溫,陰虛的人吃姜會加重陰虛的癥狀。 內熱較重者不宜食用生姜 如患有肺熱燥咳,胃熱嘔吐、口臭,痔瘡出血,痛瘡潰爛等疾病的人不宜食用生姜。如果是熱性病癥,食用生姜時一定要配伍寒涼藥物中和生姜的熱性。 肝炎病人忌吃姜 一般情況下,肝炎病人是忌吃姜的,因為常吃姜會引起肝火旺。想要克制吃姜引起的肝火旺,可以同時選擇一些可舒肝、理氣的食物,比如用山楂、菊花泡泡茶喝,這樣就可以消除生姜引起的燥熱而不傷身體。 脫發者用姜要注意 很多人都把姜外用來治療脫發,的確,姜性溫味辛,確實能夠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刺激毛囊打開,促使毛發再生。但要注意脫發屬熱性疾病,姜用久了會生熱,用熱性藥治熱性病,和中醫講究的“熱病用涼藥”原則是相沖突的,所以盡量少用。 姜的皮要不要刮掉? 有些人吃姜時習慣把姜皮去掉,這種習慣好不好呢?這里面真有點門道。有句話這么說:“留姜皮則涼,去姜皮則熱”。原來姜肉與姜皮的性味功效并不相同,姜肉性溫,可發表健胃、止嘔解毒;姜皮性涼,能夠行水、消腫。 炒菜連皮帶肉吃 通常做菜的時候,為了保持姜的藥性平衡,發揮它的整體功效,我們不要刮掉姜皮,而在做寒涼性菜肴時需要用姜來調和寒性,這時就不要用帶皮的姜了。 什么時候用姜肉? 姜在藥用上是否留皮,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如果用它治療風寒感冒,最好去皮,因為姜皮性涼且能止汗,不利于解表發汗。同樣的道理,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胃痛等不適時,也應去掉姜皮。 什么時候用姜皮? 那什么時候用姜皮呢?姜皮“利水”,用來治水腫時就要用帶皮姜,如果水腫患者體內有“熱”,比如有口腔潰瘍、口臭、便秘等癥狀時,最好只用姜皮,不用姜肉,以免熱上加熱,火上澆油。 嫩姜、老姜哪個好? 姜的吃法靈活,可以做主菜,也可以做佐料,還可以用糖或鹽腌制成姜糖和小菜。 食用: 有個說法叫“嫩姜炒菜,老姜熬湯”,因為嫩姜辣味小,口感又脆又嫩,用來炒菜、腌制可以說是恰到好處。老姜呢,味道辛辣,熬湯、燉肉時用它為調味品再好不過。 藥用: 老姜的藥用價值高,如預防感冒或者做藥膳,就一定要用老姜。 姜要怎么儲存? 嫩姜不能久放,最好先用保鮮膜包覆再冷藏,不宜超過兩周。老姜多常溫保存,過去貯藏于干沙堆里,現在可以拿報紙包好,也可放在米桶里存放。 姜的養生保健食譜 一、溫肝補血、散寒暖腎的當歸生姜羊肉湯 取當歸45克,生姜45克,羊肉500克。先把羊肉洗凈、切塊,用開水焯過,去掉血污瀝干;然后再把當歸、生姜分別用清水洗凈,把生姜切片。接著將上面所有的材料一起放到砂鍋里,加開水適量,先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煲2~3小時至肉爛湯濃,去藥渣,吃肉喝湯。 這道當歸生姜羊肉湯是沿用了2000多年的中醫名方,是漢代醫圣張仲景創制用來治療婦女產后虛寒腹痛的,記載于《金匱要略》之中。張仲景同時提出如果體內寒重,可以加重生姜的用量;痛多并伴有嘔吐,可在湯中加入陳皮、白術。 從這湯的用料上我們就能看出它的滋補功效來,生姜溫陽散寒,當歸養血活血,羊肉補虛生血,三者合一,能夠養血活血、溫陽散寒。有寒性疝氣、腹痛怕冷、血虛乳少的人最適全食用,也是平常用來溫肝補血散寒暖腎的保健名方。如果您長期勞累、精神緊張或長期處于陰冷潮濕之地,都不妨試試這道湯。作為虛寒體質調理的藥膳時,如果你覺得藥味太重,可以減少當歸與生姜的用量。 不過要注意羊肉屬于腥膻發物,可能會使舊病復發或新病加重,所以如患有皮膚病、過敏性哮喘以及某些腫瘤的病人,要慎食;平時容易上火、怕熱、口腔潰瘍、手足心熱的人,以及感受風熱外感,發熱咽喉疼痛者,也不適用。 二、姜汁牛乳茶,補虛潤腸的保健飲品 取鮮牛奶200毫升,韭菜汁50毫升,生姜汁15毫升,白糖適量。做法很簡單,就是把姜汁、韭菜汁沖入牛奶中一同煮沸即可。每日兩劑,早晚空腹溫服。 這道茶方出自元代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它具有怎樣的功效呢?我們不妨來看看用料。牛奶有營養大家都知道,不僅如此,它還可以潤肺養胃、潤腸通便,還能夠補虛解熱。而韭菜為辛溫補陽之品,能溫補肝腎,因此在藥典上有“起陽草”之稱,同時它又被稱作“洗腸草”,可以潤腸通便。這樣幾種材料加在一起,就組成了一道可潤膚通便,補氣益血的保健茶,如果出現體虛造成的大便秘結,比如病后、產后出現了便秘,或者是老年性的便秘,都可以試試這道茶。同時它對小兒吐奶,反胃、噎嗝也有療效。我們說它補氣益血,所以可以作為慢性虛勞性疾病的食療方法,而且常人如果把它當作保健飲料經常飲用,會對身體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