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轉載】《百病求真》3

     tnj660630 2013-08-18
     

    胃神經官能癥

     

    診斷依據

    1、以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止為主癥,其呃聲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間歇時間不定。

    2、常伴有胸脘膈間不舒,嘈雜灼熱,腹脹噯氣等。

    3、多有受涼、飲食、情志等誘發因素。

    4、病程長短不一。

    中醫辯證

    1、胃寒氣逆:呃逆沉緩有力,膈間及胃脘不舒,得熱則減,得寒愈甚,納食減少,惡食冷飲,喜飲熱湯,口淡不渴,舌苔白,脈遲緩。

    2、胃火上逆:呃聲洪亮,沖逆而出,口臭煩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苔黃,脈滑數。

    3、氣機郁滯:呃逆連聲,常因情志不暢誘發或加重,胸脅悶滿,脘腹脹滿,噯氣納減,腸鳴矢氣,舌苔薄白,脈弦。

    4、脾胃陽虛:呃聲低弱無力,氣不得續,泛吐清水,面色蒼白,手足欠溫,食少乏力,舌淡,舌苔白,脈沉細弱。

    5、胃陽不足:呃聲短促而不連續,口干咽燥,煩躁不安,不思飲食,或食后飽脹,大便干結,舌質紅,舌苔薄而干,脈細數。

    治則




    補中益氣,健脾消食,降逆止嘔,行氣止痛。

    方藥

    1、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退行性骨關節病

     

    診斷依據

    1、初起多見腰腿、腰脊、膝關節等隱隱作痛,屈伸、俯仰、轉側不利,輕微活動稍緩解,氣候變化加重,反復纏綿不愈。

    2、起病隱襲,發病緩慢,多見于中老年。

    3、局部關節可輕度腫脹,活動時關節常有喀刺聲或磨擦聲,嚴重者可見肌肉萎縮,關節畸形,腰彎背駝。

    4、X線攝片檢查:示骨質疏松,關節面不規則,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硬化,以及邊緣唇樣改變,骨贅形成。

    5、查紅細胞沉降率,抗鏈球菌溶血素O、粘蛋白、類風濕因子等與風濕關節炎,類風濕相鑒別。

    中醫辯證

    1、腎虛髓虧:關節隱隱作痛,腰膝酸軟,腰腿不利,俯仰轉側不利,伴有頭暈、耳鳴、耳聾、目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2、陽虛寒凝:肢體關節疼痛,重者,屈伸不利,天氣變化加重,晝輕夜重,遇寒痛增,得熱稍減,舌淡,苔白,脈沉細緩。

    3、瘀血阻滯:關節刺痛,痛處固定,關節畸形,活動不利或腰彎背駝,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脈沉細澀。

    治則

    溫補腎陽,祛寒除凝,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方藥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雙喜衍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4、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類風濕關節炎

     

    診斷依據

    1、初起多以小關節呈對稱性疼痛腫脹,多發于指關節或背脊,晨僵,活動不利。

    2、起病緩慢,反復遷延不愈,逐漸形體消瘦。常因感受風、寒、濕而反復發作。

    3、病久受累關節呈梭形腫脹,壓痛拒按,活動時疼痛。后期關節變形僵直,表面光滑,周圍肌肉萎縮,少數病例有皮下結節。

    4、血查類風濕因子陽性,發作期紅細胞沉降率可增快。X線攝片可見骨質疏松改變,或關節面侵蝕呈半脫位或脫位,以及骨性強直,關節面融合等。

    中醫辯證

    1、風寒濕阻:關節腫脹疼痛,痛有定處,晨僵屈伸不利,遇則痛甚,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沉緊。

    2、風濕熱郁:關節紅腫疼痛如燎,晨僵,活動受限,兼有惡風發熱,有汗不解,心煩口渴,便干尿赤,舌紅,苔黃或燥,脈滑數。

    3、痰瘀互結:關節漫腫日久,僵硬變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錐刺,晝輕夜重,口干不欲飲,舌質紫暗,苔白膩或黃,脈細澀或細滑。

    4、腎虛寒凝:關節疼痛腫脹,晨僵,活動不利,畏寒怕冷,神倦懶動,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氣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5、肝腎陰虛:病久關節腫脹畸形,局部關節灼熱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軟,伴有頭暈耳鳴,盜汗,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

    6、氣血虧虛:關節疼痛,腫脹僵硬,麻木不仁,行動艱難,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舌薄白,脈細弱。

    治則

    祛風除濕,溫腎散寒,活血通脈,化瘀止痛。

    方藥

    1、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消風散:有熱郁者予之,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腰椎椎管狹窄癥

     

    腰椎椎管狹窄癥是因腰椎管或神經根管狹窄,壓迫脊髓、血管、神經根等所致,以腰腿疼痛,間歇性跛行,后伸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可同時伴有腰椎間盤突出或其他下腰椎疾病。

    診斷依據

    1、有慢性腰痛史,部分患者有外傷史。

    2、多發生于40歲以上人群。

    3、長期反復的腰腿痛和間歇性跛行,腰痛在前屈時減輕,在后伸時加重,腿痛多為雙側,可交替出現,站立和行走時腰腿痛或麻木無力,疼痛和跛行逐漸加重,休息后好轉,嚴重者可引起尿頻或排尿困難。

    4、下肢肌萎縮,腱反射減弱,腰過伸試驗陽性。

    5、腰椎X線攝片檢查有助于診斷,脊髓造影、CT和MR1檢查有重要診斷意義。

    中醫辯證

    1、風寒痹阻:腰腿酸脹重著,時輕時重,拘急不舒,遇冷加重,得熱痛緩,舌淡,舌苔白滑,脈沉緊。

    2、腎氣虧虛:腰腿酸痛,腿膝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形贏氣短,肌肉瘦削,舌淡,舌苔薄白,脈沉細。

    3、氣虛血瘀:面色少華,神疲無力,腰痛不耐久坐,疼痛纏綿,下肢麻木。舌瘀紫,舌苔薄,脈弦緊。

    治則

    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溫腎助陽,強筋健骨,行氣止痛。

    方藥

    1、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4、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5、有腰椎間盤突出者,可行手法復位。

    6、復位后黃氏膏藥,5天換藥一次。

     

     

    脊椎滑脫癥

     

    脊椎滑脫是指由損傷或退變引起脊椎矢狀軸失穩,出現前后位移并引起腰腿痛的臨床征侯群。退行性因素引起的腰椎滑脫,尤為多見。且容易造成神經根擠壓而導致嚴重腰腿痛。

    診斷依據

    1、常發生于中老年,女性多見,有腰部外傷史或慢性勞損史,大部分患者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慢性腰痛:可出現向臀部及下肢的放射痛,伴有牽拉、酸脹、灼痛、麻木等感覺,腰腿痛往往在坐位和臥位休息時減輕。站立、行走或勞累后加重,嚴重者可見間歇性跛行。

    3、患者可有腰椎前突增大,嚴重者滑脫節段局部可見局限性凹陷,腰椎后伸受限,前屈范圍增大。

    4、滑脫節段棘突旁有深壓痛,棘突上可捫及階梯樣感,叩擊痛陽性或伴放射痛;皮膚感覺,腱反射、肌力變化與受累神經相對應,病程較長者可出現皮膚感覺減退,腱反射遲鈍,肌力減弱及肌肉萎縮,偶有鞍區麻痹和擴約肌功能障礙。

    5、X線攝片檢查是重要的診斷依據,腰椎斜位片主要觀察有無椎弓根峽部斷裂,腰椎側位片主要觀察腰椎滑脫的程度。縱分為四等份,滑脫腰椎后緣垂直線移動距離在下一椎體的上面。1/4之內為I度,1/4-1/2為II度,以此類推。

    6、有條件者應作CT及MR1檢查,CT可顯示椎弓崩裂,側隱窩狹窄及神經根受壓情況,MR1可顯示椎體移位,椎管矢徑及硬膜囊受壓情況。

    中醫辯證

    1、氣滯血瘀:腰腿痛如針刺,腰部板硬,俯仰轉側困難,痛處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脈弦緊或澀。

    2、寒濕侵犯:腰腿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靜臥痛不減,受寒及陰雨天疼痛加重,肢體發涼,舌淡、舌苔白或膩,脈沉緊或濡緩。

    3、肝腎虧虛:腰膝酸痛乏力,勞累更甚,臥則痛減。偏陽虛者,面色?白,手足不溫,少氣懶言,腰腿發涼,或有陽痿、早泄、婦女帶下清稀,舌淡,脈沉細、偏陰虛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紅,倦怠乏力,心煩,失眠多夢,或有遺精,婦女帶下色黃味臭,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則

    逐瘀活絡,行氣活血,通脈定痛,補益肝腎,祛寒除濕。

    方藥

    1、手法椎體復位1次。

    2、黃氏膏藥:貼于患椎相應處,每5天換藥1次,至治愈為準。

    3、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4、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5、寒濕者加用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等突出物壓迫或累及到椎管周圍相應的脊髓,神經或血管等而產生的癥候群,發生部位以第4-5腰椎間盤突出最為常見。

    診斷依據

    1、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

    3、脊柱側彎,腰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

    4、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或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

    5、X線攝片檢查示脊柱側彎,腰生理前突消失,病變椎間隙可能變窄,相鄰椎體邊緣可有骨贅增生,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中醫辯證

    1、血瘀:腰腿痛如刺,痛有定處,日輕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轉受限,痛處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脈弦緊或澀。

    2、寒濕:腰腿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靜臥痛不減,受寒及陰雨加重,肢體發涼,舌淡,舌苔白或膩,脈沉緊或濡緩。

    3、濕熱:腰部疼痛,腿軟無力,痛處伴有熱感,遇熱或雨天痛增,活動后痛減,惡熱口渴,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

    4、肝腎虧虛:腰酸痛,腿膝無力,勞累更甚,臥則痛減,偏陽虛者面色?白,手足不溫,少氣懶言,腰腿發涼,或有陽痿、早泄,婦女帶下清稀,舌質淡,舌苔薄,脈沉細。偏陰虛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紅,倦怠乏力,心煩失眠,多夢或有遺精,婦女帶下色黃味臭,舌質紅,舌苔薄,脈弦細數。

    治則

    活血化瘀,祛風通絡,行氣止痛,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方藥

    1、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4、黃氏膏藥:貼于患處,每5日1貼。

    5、手法復位一次。

     

     

    腰椎不穩綜合癥

     

    腰椎不穩綜合癥是腰椎運動節段剛度的下降,使該節段活動范圍超過正常,活動的性質也有改變,而引起相應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和潛在脊柱進行性畸形及神經損害的危險者稱腰椎節段性不穩定。

    診斷依據

    1、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缺乏特征性,常見癥狀是局限的腰背痛,可伴一側或雙側臀部,大腿后側的牽涉痛,重者可伴神經刺激或壓迫癥狀。多數可能容易腰扭傷,輕微活動時,腰部出現“卡住”疼痛及錯位感覺。但有時變換體位或手法推拿,癥狀可即刻消失,有時癥狀也可再次誘發。站立位觸診可發現棘突呈“臺階狀”及局部肌肉肥厚改變,說明有異常滑移或屈伸活動時可觸及腰椎異常的活動,另外可有棘突偏斜,單側性肌肉不協調收縮,后伸時突然肌肉痙攣等體征。

    2、影像學檢查

    (1)X線平片:可見①位于椎體前上緣相當于纖維環最外層的椎體附著水平的牽引性骨刺。②椎間隙狹窄。③椎間盤非對稱性塌陷。④脊柱順列不良即椎體的前后滑移,椎弓根的軸向旋轉及棘突正常順列的中斷等。

    (2)屈、伸位X線片:強度前屈及后伸時攝側位片L1-L5節段過屈時前后移位大于8%,過伸時大于9%或L1-S1節段過屈時大于6%,進伸時大于9%提示腰椎不穩。

    (3)動態CT檢查可說明腰椎在Y軸上的旋轉活動有無異常,瞬時旋轉中心計算可以推測下腰痛可能來自的節段。

    3、比較特征性的輕微活動出現“卡住”疼痛,并且癥狀可再次誘發者,應考慮不穩,臨床可參考下述標準予以診斷:

    (1)伴下肢放射痛的復發性腰痛,特別是臥床休息或腰圍固定后癥狀緩解。

    (2)體療、按摩可暫時緩解的腰腿痛。

    (3)腰椎伸屈活動受限,急性發作期可伴有腰椎側彎畸形。

    中醫辯證

    1、寒濕: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靜臥不減,陰雨天加重,舌苔白膩,脈沉。

    2、瘀血:腰痛如刺,痛有定處,拒按,輕則俯仰不利,重則臥床不起,轉側困難。舌紫暗,脈弦。

    3、腎虛:腰部酸痛乏力,喜按喜揉,足膝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偏陽虛者面色白,手足不溫,少氣懶言,舌淡,脈沉細。偏陰虛者心煩失眠,咽干口渴,面色潮紅,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則

    祛風通絡,勝濕散寒,活血化瘀,強筋壯骨,行氣止痛。

    方藥

    1、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頸椎病

     

    頸椎病多因長期低頭工作,感受風寒,年老體虛等所致。常見頸肩及上肢疼痛麻木,或伴有眩暈,步行無力等表現。

    診斷依據

    1、有慢性勞損,或感受風寒,或外傷史,或有頸椎退行性病變。

    2、多發于40歲以上人群,長期低頭工作或習慣于長時間看電視,錄像者,往往是呈慢性發病。

    3、頸、肩背疼痛、頭痛頭暈,頸部板硬,上肢麻木。

    4、頸部活動功能受限,病變頸椎棘突,患側肩胛骨內上角常有壓痛,可有上下肢肌力減弱或肌肉萎縮,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壓頭試驗陽性。

    5、正位X線攝片顯示,鉤椎關節增生,張口位可有齒突偏歪。側位X線攝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有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斜位X線攝片可見椎間孔變小。CT、MR1檢查對定性、定位診斷有意義。

    中醫辯證

    1、風寒濕:頸、肩、上肢竄痛麻木,以痛為主,頭有沉重感,頸部僵硬,活動不利,惡寒畏風。舌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緊。

    2、氣滯血瘀:頸肩部、上肢刺痛,痛處固定,伴有肢體麻木,舌暗,舌苔薄,脈弦。

    3、痰濕阻絡:頭暈目眩,頭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納呆。舌暗紅,舌苔厚膩,脈弦滑。

    4、肝腎不足,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紅目赤,舌質紅少津、舌苔薄,脈細弦。

    5、氣血虧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四肢麻木,倦怠無力,舌淡,舌苔白,脈細弱。

    治則

    祛風通絡,行氣活血,除痹止痛,逐瘀通脈。

    1、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風寒濕者加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4、黃氏膏藥:膏藥溫化,攤于布上,均勻后貼于頸后發際下,每5天換藥一次。

     

     

    頸椎間盤突出癥

     

    由于頸椎間盤退變或外傷,致使椎間盤突出或破裂,出現神經根或脊髓受損的癥狀,稱為頸椎間盤突出癥。

    診斷依據

    1、多見于青壯年,有明顯的頸部外傷史,或有長時間低頭位工作的職業史。

    2、神經根受壓者,出現頸部、肩部、上背部劇烈疼痛,伴上肢放射性神經痛;頸部運動和睡眠時,疼痛加重。肌力下降,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3、頸髓受壓者,出現長傳導束癥狀與體征如下肢不完全性癱瘓。運動、感覺障礙,腱反射亢進,膝踝陣攣,病理反射陽性,二便功能障礙等。

    4、部分患者出現眩暈,頭痛等癥狀。

    5、X線攝片檢查可排除骨折,脫位等其他病變,并可發現一些非特異性的失穩征象。如頸椎間后緣連線成角,椎體前傾或后傾,頸椎滑脫,病變椎間隙變窄或前窄后寬等。但椎體骨贅并不明顯。

    6、有條件者可作MR1檢查,以顯示突出椎間盤組織與神經根、硬膜囊及脊髓之間的關系,脊髓有無變化等細節,便于針對性治療。

    中醫辯證

    1、氣滯血瘀:癥狀呈突然發作或突然加重,發病前有外傷史;頸項部僵硬,劇烈疼痛并放射到后背及手臂、指、夜間常因劇烈的疼痛而不能安寐、舌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

    2、痰瘀互結:頸背肩臂劇烈疼痛,上肢無力,頭暈目眩,沉重如裹,心悸,惡心,倦怠乏力嗜睡、咽部哽塞不利,胸悶脅脹,胃脘脹滿,面色無華,舌紫暗,舌苔白膩,脈弦澀。

    3、肝腎虧虛:發病緩慢,頸臂疼痛,下肢萎軟,筋脈拘急,步履踉蹌,甚則臥床不起,腰膝酸軟,二便艱難,性功能障礙,舌胖,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

    治則

    手法撥正,活血祛瘀,通脈活絡,行氣止痛。

    1、手法復位:解除神經根壓迫,改善椎體間關系。使椎間盤歸復原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4、黃氏膏藥:貼于頸后發際下,5日換藥一次。

     

     

    血清陰性滑膜炎綜合癥

     

    血清陰性滑膜炎綜合癥是一種多見于老年人的急性多關節炎,其病理改變為無骨質侵蝕的骨膜炎。

    診斷依據

    1、起病急劇,老年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超過55歲,男女比例約為2:1。

    2、最常累及手和足的關節附件,表現為受累關節夜間痛及晨僵,同時在指、趾肌腱背側出現可凹性水腫,常呈對稱性。

    3、類風濕因子幾乎均陰性。

    4、X線未見骨質侵蝕改變。

    5、實驗室檢查可有血沉升高,貧血、低蛋白血癥等非特異性炎癥改變。

    6、滑液檢查可有白細胞數增加,未見雙水焦磷酸鈣鹽,尿酸鹽、磷灰石等結晶。

    7、臨床和實驗室炎癥征象以及可凹性水腫可自限性逐漸消失。

    8、預后良好,不遺留功能受損,病程約3-21個月不等。

    中醫辯證

    1、寒濕阻絡:肢體關節冷痛沉重,或腫脹,局部畏寒,皮色不紅,觸之不熱,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舌胖質淡暗苔白膩或白滑,脈弦緊或弦緩。

    2、寒熱錯雜:肌肉關節疼痛,局部觸之發熱但自覺畏寒,或觸之不熱,但自覺發熱,全身熱象不顯,舌苔或黃或白或黃白相間,脈弦數。

    治則  

    祛風除濕,調理寒熱,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方藥

    1、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痛風性關節炎

     

    診斷依據

    1、多以單個趾指關節,卒然紅腫疼痛,逐漸加重,晝輕夜甚,反復發作,可伴發熱、頭痛等癥。

    2、多見于中老年男子,可有痛風家族史,常因勞累、暴飲暴食,吃高嘌呤食物,飲酒及外感風寒等誘發。

    3、病起可單關節發病,以第一跖趾關節為多見,繼則是踝、跟、手指和其他小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甚則關節腔可滲液。反復發作后,可伴有關節周圍及耳廓,耳輪及趾,指骨間出現痛風石。

    4、血尿酸、尿酸增高,發作期白細胞總數可增高。

    5、必要時作腎B超檢測,尿常規、腎功能等檢查,以了解痛風后腎的病變情況。X線攝片檢查:可視軟骨緣鄰近關節的骨質有不整齊的穿鑿樣圓形缺損。

    中醫辯證

    1、濕熱蘊結:下肢小關節卒然紅腫熱痛,拒按,觸之局部灼熱,得涼則舒,伴發熱口渴,心煩不安,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瘀熱阻滯:關節紅腫刺痛,局部腫脹變形,屈伸不利,肌膚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圍或有塊瘰硬結,肌膚干燥,皮色暗黑,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黃,脈細澀或沉弦。

    3、痰濁阻滯:關節腫脹,甚則關節周圍浸腫,局部酸麻疼痛,或見塊瘰硬結不紅,伴有目眩,面浮足腫,胸脘痞悶,舌胖質黯,舌白膩,脈緩或弦滑。

    4、肝腎陰虛:病久屢發,關節痛如被杖,局部關節變形,晝輕夜重,肌膚麻木不仁,步履艱難,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頭暈耳鳴,顴紅口干,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治則

    清熱利濕,祛瘀除痰,軟堅散結,行氣止痛。

    方藥

    1、痛風速效靈: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膝關節滑膜炎

     

    診斷依據

    1、有外傷史或勞損史。

    2、多發于年老、體胖者。

    3、膝關節腫脹、膨隆、脹痛、屈膝困難。

    4、浮髕試驗陽性。

    5、關節穿刺為淡粉紅色液,表面無脂肪滴。

    中醫辯證

    1、氣滯血瘀:傷后即腫,腫脹較甚,按之如氣囊,廣泛瘀斑,疼痛,活動時疼痛加劇,舌質紅,苔薄,脈弦。

    2、風寒濕阻:進行性反復腫脹,按之如棉絮,游走性痛為風重,重墜腫甚為濕重,固定痛為寒重,舌淡,苔白膩,脈弦滑。

    3、脾腎不足:腫脹持續日久,面色少華,納呆便溏,肌肉萎縮,膝酸軟無力,舌紅光,脈細無力。

    4、痰濕結滯:腫脹持續日久,肌肉硬實,筋粗筋結,膝關節活動受限,舌淡、苔白膩,脈滑。

    治則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風除濕,補益脾腎。

    方藥

    1、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有風寒濕及痰濕結滯者可加用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4、黃氏膏藥:患肢雙膝各貼一帖,每5日換藥一次。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診斷依據

    1、有明顯的髖部外傷史

    2、無髖部外傷史而有長期服用激素,過量飲酒等。

    3、髖部疼痛,以內收肌起點處為主,疼痛可呈持續性或間歇性,可向下肢放射痛至膝關節。

    4、行走困難,呈跛行,進行性加重。

    5、髖關節功能障礙,以內旋外展受限為主,被動活動髖關節可有周圍組織痛性痙攣。

    6、X線攝片檢查可見股骨頭密度改變及中后期的股骨頭塌陷。

    中醫辯證

    1、氣滯血瘀:髖部疼痛,夜間痛劇,刺痛不移,關節屈伸不利,舌暗或有瘀點,舌苔薄,脈弦或沉澀。

    2、風寒濕痹:髖部疼痛,疼痛遇天氣轉變加劇,關節屈伸不利,伴麻木,喜熱畏寒,舌淡,舌苔薄白,脈弦滑。

    3、痰濕痹阻:髖部沉重疼痛,疼處不移,關節漫腫,屈伸不利,肌膚麻木,形體肥胖,舌淡舌苔膩,脈滑或濡緩。

    4、氣血虛弱:髖疼痛,喜按喜揉,筋脈拘急,關節不利,肌肉萎縮,伴心悸氣短,乏力,面色不華,舌暗淡,舌苔薄,脈弱。

    5、肝腎不足:髖部隱痛,綿綿不休,關節強硬,伴心煩失眠,口渴咽干,面色潮紅,舌質紅,舌苔薄,脈細數。

    治則

    活血化瘀,祛風御寒,行氣止痛。

    方藥

    1、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小關節綜合癥

     

    診斷依據

    1、典型臨床癥狀

    (1)疼痛部位以下腰部、髖及臀部為主。

    (2)下肢痙攣性疼痛,但很少波及膝關節以下。

    (3)腰部僵直,晨起時嚴重,活動后可減輕。

    (4)無感覺異常。

    2、常見體征

    (1)腰椎旁肌肉緊張、僵硬。

    (2)腰椎后伸時疼痛,前屈時減輕。

    (3)無神經損害體征。

    (4)無神經根牽拉體征。

    (5)直腿抬高試驗時髖、臀或腰部疼痛。

    3、CT掃描表現

    (1)小關節邊緣的骨刺形成。

    (2)小關節突肥大。

    (3)關節間隙變窄。

    (4)關節軟骨變薄。

    (5)小關節內“真空現象”,即關節間隙內CT值小于-100HU。

    (6)關節囊鈣化。

    (7)關節突軟骨下骨的硬化。

    中醫辯證

    1、寒濕型: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靜臥不減,陰雨天加重,舌苔白膩,脈沉。

    2、瘀血型:腰痛如刺,痛有定處,拒按。輕則俯仰不利,重則臥床不起,轉側困難,舌紫暗,脈弦。

    3、腎虛型:腰部酸痛乏力,喜按喜揉,足膝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陽虛者面色?白,手足不溫,少氣懶言,舌淡,脈沉細。陰虛者心煩失眠,咽干口渴,面色潮紅,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則

    祛風通絡,勝濕散寒,強筋健骨,活血止痛。

    方藥

    1、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黃氏膏藥:貼于第三腰椎處,每5天換藥一次。

     

     

    產后關節病

     

    產后關節病是因產后體質下降,或起居不慎,自我防護不當,而感受風、寒、濕的侵擾,以產褥期間出現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麻木、重者腫脹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治療不當,可長期客留體內。

    診斷依據

    1、多有產時或產后失血過多,感受風、寒、濕病史,也有經期受病者。

    2、產婦肢體關節酸痛、麻木、足跟痛,但無局部紅腫灼熱。

    3、病程較長患者可自感腰背冷風襲擾感,身冷,關節冷痛,纏綿難愈。

    4、實驗室檢查:無異常發現。

    中醫辯證

    1、血虛:產后遍身關節隱痛,肢體腰脊酸楚,麻木、頭暈心悸,面色少華,舌淡,少苔,脈細無力。

    2、腎虛:產后腰骶酸痛,腿軟無力,足跟疼痛,頭暈耳鳴,肢體畏寒,舌淡紅,舌苔薄,脈沉細。

    3、寒凝:產后肢體不溫,關節腰骶冷痛,惡露不暢,小腹冷痛,舌紫淡,脈澀。

    4、血瘀:產后關節腰骶刺痛,惡露不暢,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則

    祛風通絡,勝濕發表,散寒止痛,行氣活血。

    1、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有腹部表現者:普濟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老年性骨質疏松癥

     

    診斷依據

    1、女性在絕經期后,男性在55歲以后,常易發生本癥,女性的發病率常數倍于男性。

    2、患者常有周身骨痛,乏力、疼痛以脊柱與骨盆區為主,骨折可有固定劇痛處。可與登樓梯或體位改變時加重。

    3、機體活動受到明顯障礙,久之下肢肌可發生不同程度萎縮。如脊椎發生壓縮骨折,患者身高可縮短,累及神經根可產生坐骨神經痛。

    4、骨骼X線變化以脊椎和骨盆較明顯,特別自胸椎第8以下等負重節段。可見骨密度減低,骨小梁變細,變少,分支消失,后期胸椎呈楔形變化,椎體受椎間盤壓迫而形成雙面凹陷。亦可見脊椎壓縮性骨折或其他部位病理性骨折。

    中醫辯證

    1、腎虛髓虧:關節隱隱作痛,腰膝酸軟,腰腿不利,俯仰轉側不利,伴有頭暈耳鳴,耳聾,目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2、陽虛寒凝:肢體關節疼痛,重著,屈伸不利,天氣變化加重,晝輕夜重,遇寒痛增,得熱稍減,舌淡,苔白,脈沉細緩。

    3、瘀血阻滯:關節刺痛,痛處固定,關節畸形,活動不利,腰彎背駝,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脈沉或細澀。

    治則

    培元固本,健骨益髓,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1、培元骨膠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4、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骨關節結核病

     

    診斷依據

    1、既往有其他部位結核或與結核病人接觸史。

    2、發病緩慢,初期僅感病變關節略有酸痛,皮色不變,活動不利,動則疼痛加劇,數月或經年以后,可有寒性膿腫出現,膿腫潰后,膿液稀薄,夾有敗絮狀物,不易收口。

    3、全身癥狀不明顯,中后期出現低熱,顴紅,納呆,盜汗,消瘦,精神疲乏等虛弱癥狀。

    4、發病部位以脊椎為多見,其他依次為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骶髂關節。

    5、X線攝片檢查:早期滑膜結核軟組織腫脹,骨質疏松,干骺端出現囊變、關節間隙增寬。晚期軟骨下骨質侵蝕性破壞,關節間隙變窄或消失,死骨形成,關節呈脫位、半脫位形成。

    6、關節穿刺或滲出液培養出結核桿菌可確診。

    7、PPD皮膚試驗反應陽性。

    8、紅細胞沉降率增快。

    中醫辯證

    1、陽虛痰凝:病變關節隱隱作痛,動則痛甚,舌淡,舌苔薄,脈濡細。

    2、陰虛內熱:病變部位漸漸漫腫,皮色微紅,形成膿腫,伴有午后潮熱,顴紅,夜間盜汗,口燥咽干,食欲減




    退,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3、肝腎虧虛:腫潰膿液稀薄,或挾絮狀物,形成竇道,病在四肢則患肢肌肉萎縮,畸形,病在脊椎,則強直不遂,下肢癱瘓,二便潴留或失禁。形體消瘦,面色?白,畏寒,心悸,失眠、自汗盜汗。舌淡紅,舌苔白,脈細數或虛數。

    治則

    解毒消腫,益肝補腎,活血化瘀,溫通關節。

    方藥

    1、復方重臺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血管神經性頭痛

     

    診斷依據

    1、頭痛部位多在頭部一側額顳、前額、巔頂或左或右輾轉發作,頭痛的性質多為跳痛,刺痛,脹痛,昏痛,隱痛,或頭痛如裂等。頭痛每次發作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數日,也有持續數周者。

    2、隱襲起病,逐漸加重或反復發作。

    3、應查血常規、測血壓,必要時作腰穿,骨穿,腦電圖,有條件時作經顱多普勒、CT、MR1等檢查。以明確頭痛的病因,排除器質性疾病。

    中醫辯證

    1、肝陽上亢:頭痛而脹,或抽掣而痛,痛時常有烘熱,面紅耳赤,耳鳴如蟬,心煩口干,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

    2、痰濁上擾:頭痛而重,或兼目眩,胸悶脘脹,惡心食少,痰多粘白,舌苔白膩,脈弦滑。

    3、瘀阻腦絡:頭痛反復,經久不愈,痛處固定,痛如錐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脈弦細或細澀。

    4、氣血虧虛:頭痛綿綿,兩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白,心悸寐少,舌淡,舌苔薄,脈弱。

    5、肝腎陰虛:頭痛眩暈,時輕時重,視物模糊,五心煩熱,口干,腰酸腿軟,舌質紅,少苔,脈細弦。

    治則

    活血化瘀,通脈活絡,行氣止痛。

    方藥

    1、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腦供血不足癥

     

    由腦循環障礙引起,頭沉,眩暈等自覺癥狀反復出現,但并無器質性腦血管病變。

    1、臨床癥狀

    (1)多種自覺癥狀(頭沉,眩暈等)反復發作,應視為腦循環障礙引起。

    (2)無腦部局灶性神經癥狀。

    (3)多伴有高血壓。

    (4)眼底動脈可見動脈硬化性改變。

    (5)大腦主干動脈可聽到血管雜音。

    2、CT所見:無器質性的腦血管病變。

    3、其他

    (1)腦血管造影,頸部超聲檢查可見大腦主干動脈的閉塞或狹窄。

    (2)腦循環檢查可見腦血流低下。

    (3)多為中老年人群。

    (4)必須明確上述自覺癥狀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

    中醫辯證

    1、肝陽上亢:頭痛而脹,或抽掣而痛,痛時常有烘熱,面紅目赤,耳鳴如蟬,心煩口干,舌紅,苔薄黃,脈弦。

    2、痰濁上擾:頭痛脹重,或兼目眩,胸悶脘脹,惡心食少,痰多粘白,舌苔白膩,脈弦滑。

    3、瘀阻腦絡:頭痛反復,經久不愈,痛處固定,痛如錐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脈細弦或細澀。

    4、氣血虧虛:頭痛綿綿,兩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白,心悸寐少,舌淡,苔薄,脈弱。

    5、肝腎陰虛:頭痛眩暈,時輕時重,視物模糊,五心煩熱,口干,腰酸腿軟,舌紅少苔,脈細弦。

    治則

    逐瘀活絡,通脈定痛,行氣活血。

    方藥

    1、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清脈穩壓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三叉神經痛

     

    診斷依據

    1、面或額部持續數秒到2min以內的發作性疼痛。

    2、疼痛有下面四個特點

    (1)疼痛具有突然、劇烈,表淺,刀割樣或燒灼的性質。

    (2)疼痛位于三叉神經的一支或一支以上的分布區。

    (3)由觸發區域開始,或者由某些日常活動如進食,說話,洗臉或刷牙引起。

    (4)在兩次發作期間患者完全正常。

    3、沒有神經系統的任何缺損所見

    4、每個病人的發作具有刻板性。

    5、需要時應由病史、體檢和特殊檢查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原因。

    中醫辯證

    1、肝陽上亢:頭痛而脹,或抽掣而痛,痛時常有烘熱,面紅目赤,耳鳴如蟬,心煩口干,舌紅,苔薄黃,脈弦。

    2、瘀阻腦絡:頭痛反復,經久不愈,痛處固定,痛如錐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脈細弦或細澀。

    治則

    祛風通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

    1、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蛛網膜下腔出血

     

    診斷依據

    1、下列癥狀復數者,發病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出現。

    (1)突發的劇烈頭痛(極多見)。

    (2)腦膜刺激癥(幾乎必發)

    (3)意識障礙(極多見)

    (4)玻璃體下(視網膜前)出血。

    (5)偏癱。

    (6)動眼神經麻痹所致的眼球運動障礙。

    (7)痙攣

    2、CT掃描顯示外側裂,半球間裂,腦池,腦室內有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血腫。

    3、血性腦脊液。

    4、血管造影可見到腦動脈瘤或腦動靜脈畸形(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附近存在血腫或血管痙攣)。

    中醫辯證

    1、肝陽暴亢: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頭痛欲裂,心煩咽干,便秘尿黃,舌質紅或絳。舌苔黃或燥,脈弦有力。

    2、風痰瘀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面強言謇或不語,遍身麻木,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3、氣虛血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遍身麻木,面色?白,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治則

    逐瘀活絡,活血通脈,行氣止痛。

    方藥

    1、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腦出血

     

    診斷依據

    1、下列神經癥狀一個以上至少在24小時以上。

    (1)不完全或完全偏癱或雙癱。

    (2)意識障礙。

    (3)單側感覺障礙。

    (4)語言障礙

    (5)劇烈頭痛

    (6)嘔吐

    (7)吞咽困難

    (8)運動失調

    (9)視力、視野障礙

    (10)痙攣

    2、CT掃描顯示顱內血腫

    3、往往伴有高血壓

    4、腦脊液血性或黃變

    5、多在劇烈活動時發病

    中醫辯證

    1、中經絡

    (1)肝陽暴亢,風火上擾: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眩暈頭暈,面紅耳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舌質紅或紅絳,舌苔薄黃,脈弦有力。

    (2)風痰瘀血,痹阻脈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2、中臟腑

    (1)風火上擾清竅:平素多有眩暈,麻木之癥,情志相激病勢突變,神識恍惚,迷蒙,半身不遂而肢體強痙拘急,便干便秘,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而干,脈弦滑大數。

    (2)痰內閉心竅:起病驟急,神昏,昏憒,鼻鼾痰鳴,半身不遂而肢體強痙拘急,項強身熱,躁擾不寧,甚則手足厥冷,頻繁抽搐,偶見嘔血,舌質紅絳,舌苔褐黃干膩,脈弦滑數。

    變證可見呃逆、厥逆,抽搐,嘔血癥及戴陽癥

    后遺癥可見半身不遂,言語謇澀,癡呆,抽搐,癲癥。

    治則

    醒腦開竅,逐瘀通絡,止血活血,平肝息風。

    方藥

    1、脈絡通:每日3-4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3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腦血栓形成

     

    診斷依據

    1、常于安靜狀態下發病。

    2、大多數無明顯頭痛和嘔吐。

    3、發病可較緩慢,多逐漸進展,或呈階段性進行,多與腦動脈硬化有關。

    4、一般發病后1-2天內意識清楚或輕度障礙。

    5、有頸內動脈系統和(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癥狀和體征。

    6、腰穿腦脊液清亮透明。

    7、CT掃描顯示腦水腫,腦缺血之低密度區存在,并且無出血。

    8、腦血管造影可見到一個以上的主干動脈狹窄或閉塞。

    9、腦掃描(r-射線閃爍掃描),顯示腦梗死。

    中醫辯證

    1、氣虛血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白,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2、陰虛風動: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煩燥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

    后遺癥可見半身不遂,言語謇澀,癡呆,抽搐,癲癥。

    治則

    逐瘀活絡,行氣活血,祛風通脈。

    方藥

    1、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后遺癥期上二藥可每日3次,每次各5粒,按療程服用。

     

     

    面神經麻痹

     

    診斷依據

    1、起病突然。

    2、患側眼裂大,眼瞼不能閉合、流淚、額紋消失,不能皺眉。

    3、患側鼻唇溝變淺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側牽引。

    4、根據損害部位不同而又分

    (1)莖乳突孔以上影響鼓索支時,則有舌前2/3味覺障礙。、

    (2)損害在鐙骨神經處,可有聽覺障礙。

    (3)損害在膝狀神經節以上,可有淚液、唾液減少。

    (4)損害在膝狀神經節,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與耳廓部的感覺障礙或出現皰疹。

    5、肌電圖可表現為異常。

    中醫辯證

    1、風寒襲絡:常有受寒史,急性起病,一側面部板滯。閉眼不能,口角歪斜,舌淡紅,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弦。口苦,大便干結,小便短赤,可伴惡風,頭痛、舌質紅,舌苔黃燥或薄黃,脈浮數或弦數。

    2、風熱襲絡:常有患側耳內,耳后完骨及面頰部疼痛及發熱,起病較緩,一側面部板滯,閉眼不能,口角歪斜。

    治    則

    祛風通竅,行氣活血,息風定痙。

    方藥

    1、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頭風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血管性癡呆

     

    血管性癡呆系指缺血性,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引起的腦損害所致的癡呆。

    診斷標準

    1、癡呆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明顯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對比,記憶力下降,以及兩個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如定向、注意、言語、視空間功能、執行功能,運動控制功能等,其嚴重程度已干擾日常生活。

    2、臨床檢查有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如偏癱、中樞性面癱,感覺障礙,偏盲、語言障礙等。符合CT、MR1上相應病灶,可有或無卒中史。影像學表現:多個腔隙性腦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腦、基底節、前腦),或廣泛的腦室周圍白質損害。

    3、癡呆與腦血管病密切相關,癡呆發生于卒中后3個月內,并持續6個月以上;或認知功能障礙突然加重,或波動、或呈階梯樣逐漸進展。

    4、支持血管性癡呆診斷:

    (1)認知功能損害不均勻性(斑塊狀損害)。

    (2)人格相對完整。

    (3)病程波動,多次腦卒中史。

    (4)可呈步態障礙,假性球麻痹等體征。

    (5)存在腦血管病人危險因素。

    中醫辯證

    1、痰濁阻竅:頭重如裹,胸悶脘痞,呆鈍不言,倦怠嗜臥,舌淡,舌苔白厚膩,脈弦滑。

    2、瘀阻腦絡:神情呆滯,語言顛倒,善忘,口干不欲飲,肢體麻木不遂,舌紫,或有瘀點瘀斑,舌苔薄白,脈弦澀。

    3、腎虛髓虧:頭暈耳鳴,神萎思臥,毛發焦枯,腰酸骨痿,舌淡,舌苔薄白,脈沉細弱,兩尺無力。

    4、脾腎陽虛:倦怠、流涎,畏寒肢冷,納呆便溏,腰酸膝軟,甚或浮腫少尿,舌淡胖,舌苔白滑,脈沉細。

    治則

    祛風開竅,活血行氣,通絡醒腦,益氣養血。

    方藥

    1、培元醒腦丹:每日2-3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脈絡通:每日2-3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非器質性頑固性失眠癥

     

    診斷依據

    1、入睡困難,睡不安穩,多次醒轉。

    2、睡眠時間縮短,早醒或徹夜不眠。

    3、一夜夢魘打擾,并自動驚醒。

    4、常伴有頭痛、頭暈、心悸、健忘、記憶減退。

    5、睡眠后無清新感覺。

    6、可伴有焦慮、憂郁、情結不穩,易疲勞等。

    7、神經系統及其他系統檢查正常。

    中醫辯證

    1、肝郁化火:心煩不能入睡,煩燥易怒,胸悶脅痛,頭痛面紅,目赤,口苦,便秘,尿黃,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

    2、痰熱內擾:睡眠不安,心煩懊儂,胸悶脘痞,口苦痰多,頭暈目眩,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或滑數。

    3、陰虛火旺:心煩不寐,或時寐時醒,手足心熱,頭暈耳鳴,心悸健忘,顴紅潮熱,口干少津,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4、心脾兩虛:多夢易醒,或朦朧不實,心悸、健忘 、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華,舌淡,苔薄、脈細弱。

    5、心膽氣虛:夜寐多夢易醒,心悸膽祛,舌淡,舌苔薄,脈弦細。

    治則

    化痰開竅,補腎益氣,養肝鎮驚,寧心安神。

    方藥

    1、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頸椎病性眩暈

     

    診斷依據

    1、伏案工作者,中老年女性多見,發病前多有慢性頸痛史或鞭擊樣損傷史。

    2、眩暈為主要癥狀,晨起發病多見,可為慢性持續性,也可表現為發作性的劇烈眩暈。常感到精神萎蘼,乏力嗜睡,惡心嘔吐,耳鳴耳聾,視力減退等癥。

    3、頸椎活動度減少,體檢發現存在錯位和(或)失穩的體征,如棘突、關節突、橫突偏凸和壓痛,枕下肌群痙攣等。

    4、頸椎X線側位攝片檢查可見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椎間隙變窄,骨贅增生,病變節段所在水平韌帶出現鈣化。正位X線攝片可見鉤突尖銳,密度增高,椎體傾斜、旋轉。斜位X攝片可見椎間孔的形態改變及孔徑縮小。

    5、可作頸椎CT掃描可檢查橫突孔形態,大小,有無孔內骨贅,以判定椎動脈。

    中醫辯證

    1、氣虛血瘀:眩暈或輕或重,或有頭痛,疲乏懶言,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或有失眠,心悸怔忡,失聰目糊,面色蒼白或晦暗,舌淡紫,或有瘀斑,脈細弱或澀。

    2、痰蒙清竅:頭暈昏蒙,頭痛如裹,頸項板滯,活動不利,咽喉哽塞不利,泛泛欲嘔,胸悶、胃脘脹滿,食欲不振,面色不華,舌淡。

    3、風陽上擾:眩暈劇烈,突然跌仆,視物模糊,耳鳴耳聾,急燥多怒,腰膝酸軟,筋骨酸痛,舌質紅少苔,脈弦細。

    治則

    活血化瘀,祛痰活絡,鎮靜安神。

    方藥

    1、頸椎手法復位:復位后貼膏藥1貼,位于后頸正中發際下,每5天換藥一次。

    2、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4、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一種特發的內耳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旋轉性眩暈,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耳鳴和耳脹滿感。基本病理改變為膜迷路積水。

    診斷依據

    1、反復發作的旋轉性眩暈,持續20分鐘至數小時,常伴平衡障礙,惡心,嚴重時嘔吐,無意識喪失,可見水平旋轉型眼震。

    2、至少一次純音測聽力感音神經性聾,早期低頻下降,聽力波動,隨著病情進展,聽力損失逐漸加重,可出現重振現象。

    3、間歇性或持續性耳鳴,眩暈前后多有變化。

    4、耳脹滿感。

    5、甘油試驗,重振試驗可呈陽性。

    中醫辯證

    1、腎陰虧虛:眩暈發作時耳鳴加重,聽力減退明顯,視物模糊不清,兼有精神萎靡,腰膝酸軟,記憶力下降,五心煩熱,舌質紅,舌苔薄而干,脈細數。

    2、脾氣虛弱:眩暈、耳鳴、面色蒼白,唇甲不華,或食少便溏,少氣懶言,神疲思睡,舌淡,舌苔白潤,脈細弱。

    3、腎陽虧虛:眩暈時心下悸動,腰酸背冷,肢體不溫,精神萎蘼,夜溲頻長,面色?白,舌淡,舌苔薄潤,脈沉細弱。

    4、肝陽上亢:眩暈,每因煩勞或惱怒而加劇,兼有急躁易怒,頭痛頭脹,目赤口苦,胸脅苦滿,溲黃赤,舌質紅,舌苔黃燥,脈弦數。

    5、 痰濁中阻:眩暈、頭重昏重如蒙,胸脘痞悶不舒,惡心嘔吐,痰涎多,納呆,舌淡胖,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則

    補脾益腎,豁痰開竅,滲水利濕,鎮靜安神。

    方藥

    1、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七葉通竅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癥

     

    診斷依據

    1、常有高血壓、小卒中或卒中發作史。

    2、一般為亞急性或急性起病,病程呈階梯樣進展。

    3、大多無靜止震顫,肌僵直上肢以屈肌,下肢以伸肌較明顯,并易發生攣縮。

    4、往往有強迫性哭、笑、錐體束征及假性球麻痹表現。

    5、常與血管性癡呆合并存在。

    6、MR1:可見基底節區域或(及)半卵圓中心多發腔隙梗死灶,而PD則T2加權可見殼核后外側部(I度)、殼核全外側部(II度)或全殼核部(III度)信號減弱。

    7、L-多巴及復方多巴療效欠佳。

    8、年齡多在55歲以上,患病率隨年齡而上升。

    中醫辯證

    1、陰虛陽亢:肢體或頭部震顫日久,幅度大,筋脈拘緊,少動,甚或僵臥不起,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多夢遺精,顴紅盜汗,腰酸膝軟,大便秘結,急躁易怒或憂郁癡呆,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

    2、氣血虧虛:肢體或頭部震顫日久,行走跌沖,肢體麻木,手足攣急,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頭暈目眩,口張流涎,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黃,舌淡,舌苔薄白,脈細弱。

    3、髓海不足:頭暈耳鳴,記憶不清,頭搖肢顫,晝寐夜醒,重則神呆,啼笑無常,言語失序,舌苔薄白,脈弦細。

    4、痰熱動風:肢體或頭部震顫,時輕時重,胸脅脹悶,喉中痰嗚,頭胸前傾。行動緩慢,頭暈而重,身熱口渴,多汗,咯痰黃稠,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5、血瘀動風:肢體或頭部震顫日久,筋脈拘緊,舌強語謇,步態慌張,面色晦暗,表情呆板,舌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澀。

    治則

    活血通絡,豁痰息風,補虛止顫。

    方藥

    1、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多發性神經炎

     

    多發性神經炎又稱末稍神經炎,臨床上出現對稱性的肢體遠端感覺障礙,馳緩性癱瘓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診斷依據

    1、感覺障礙:初期手指及足趾疼痛、麻木、感覺異常及過敏。漸呈套狀感覺減退或消失,越遠端越嚴重,感覺水平隨病情發展而上升,病變區域常有肌肉壓痛。

    2、運動障礙:馳緩性癱瘓,以肢體遠端為重,開始時手足無力,嚴重時影響近端,表現手、足下垂,甚則手足攣縮畸形,下肢無力,呈跨越步態,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3、植物神經障礙:可出現四肢遠端發涼、發熱、發紅、皮膚變薄或干燥,指(趾)甲松脆,多汗或少汗。

    中醫辯證

    1、肺熱津傷:肢體軟弱無力,皮膚干燥,心煩口渴,嗆咳咽燥,便干,尿短黃,舌質紅,舌苔黃、脈細數。

    2、濕熱浸淫:肢體逐漸痿軟無力,下肢尤重,四肢腫脹,麻木不仁,小便赤澀熱痛,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

    3、脾胃虛弱:起病緩慢,漸見下肢痿軟無力,時好時差,甚則肌肉萎縮,神倦,氣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舌苔白,脈細緩。

    4、瘀阻脈絡:四肢痿軟,麻木不仁,肌膚甲錯,時有拘攣,舌紫暗,舌苔薄白,脈細澀。

    5、肝腎虧虛:病久肢體痿軟不用,肌肉萎縮,形瘦骨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或二便失禁,舌質紅絳少苔,脈細數。

    治則

    祛風勝濕,散寒通絡,強筋健骨,活血化瘀。

    方藥

    1、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腦損傷后遺癥

     

    診斷依據

    1、腦震蕩或腦挫裂傷半年以后仍有頭疼、頭昏,記憶力減退,失眠,無力等癥狀。

    2、神經系統檢查無明顯陽性體征,或存在輕度精神、心理、感覺與運動障礙。

    3、CT或MRI檢查,顱內一般無明顯器質性病變。

    中醫辯證

    1、瘀阻腦絡:傷后頭痛,痛處固定,痛如錐刺,或伴頭部青紫,瘀腫,心煩不寐,舌質紫暗有瘀點,脈弦澀。

    2、痰濁上蒙:頭痛頭暈,頭重如裹,呆鈍健忘,胸脘痞滿,或時作癲癇。舌胖,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滑。

    3、肝陽上擾:眩暈頭痛,耳鳴耳聾,每因煩燥,惱怒而加重,面色潮紅,少寐多夢,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黃赤,苔黃,脈弦數。

    4、心脾兩虛:傷后眩暈,神疲倦怠,怔忡驚悸,心神




    不安,面色萎黃,唇甲無華,舌淡,脈細弱。

    5、腎精不足:眩暈健忘,耳聾耳鳴,視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軟,或發脫齒搖,或失語,或肢體萎軟不用。舌淡或紅,脈沉細。

    治則

    活血化瘀,醒腦開竅,行氣通絡,鎮靜安神。

    方藥

    1、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頸腰舒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腎功能衰竭

     

    慢性腎功能衰竭是由于原發于腎臟的各種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累及腎臟引起的各種慢性腎臟疾病后期的一種臨床綜合癥。

    診斷依據

    1、有各種慢性腎臟病,并出現腎功能衰竭癥狀,如神疲乏力,頭暈腰酸,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肌肉痙攣、皮膚瘙癢,夜尿增多等。

    2、有貧血和酸中毒,可有鈣、磷、鈉、鉀代謝紊亂。

    3、尿比重低或等張,尿檢有輕中度異常。

    4、常有高血壓,眼底改變,左心擴大和易發心力衰竭等。

    5、腎小球濾過率下降,低于80ml/min,實驗室檢查肌酐和尿素氮大于正常值。

    中醫辯證

    1、本虛

    (1)脾腎氣虛:下肢浮腫,面色少華,脘悶納呆,腰酸乏力或有便溏、舌淡、舌苔薄、脈細。

    (2)氣血兩虛:面色?白或萎黃,氣短乏力,心悸頭暈,自汗,神疲懶言,夜尿清長,唇淡,舌體胖,舌質淡,舌苔薄白或微黃膩,脈沉細。

    (3)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齒動搖,足跟作痛,手足心熱 ,盜汗遺精,口干咽噪,或虛火牙痛,大便干結,舌質紅,舌苔薄,脈細數。

    (4)脾腎陽虛:倦怠乏力,面色晦滯,畏寒肢冷,食欲不振,腰酸,可有便溏,舌淡體胖,伴有齒痕,舌苔薄白,或薄膩,脈沉細無力。

    2、標實兼癥

    (1)濕濁:身重困倦,納呆腹脹,惡心嘔吐。

    (2)水氣:尿少,肢體或全身浮腫。

    (3)瘀血:腰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4)動風:手足搐搦,抽搐,狂躁不安,譫語昏睡,甚則神志昏迷。

    治則

    益氣升陽,利水消腫,活血化瘀,行氣通絡。

    方藥

    1、益氣升陽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原發性慢性腎小球腎炎

     

    原發性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多見于成人,其臨床表現主要是長期持續性尿檢異常,有蛋白尿、血尿,可有高血壓,程度輕重不一,浮腫,有的患者可呈緩慢進行性腎功能損害,最終發生終末期腎功能衰竭。

    診斷依據

    1、起病緩慢,或有急性腎炎史,病情遷延反復。

    2、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腫和高血壓等表現,病久常有腎功能減退。

    3、病程中可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誘發急性發作,呈類似急性腎炎表現。

    4、腎穿刺病理學檢查可證實各種類型慢性腎炎。

    中醫辯證

    1、肺腎氣虛,水濕內停:面浮肢腫,少氣乏力,腰膝酸軟易感冒,舌淡邊有齒痕,舌苔滑潤,脈細弱。

    2、氣血兩虛,瘀血內阻:面色少華或面色晦暗,少氣乏力,咽干燥,大便干結,舌紫暗,舌苔薄而干,脈細數或細澀。

    3、肝腎陰虛,濕熱留戀:眩暈、耳鳴、目干澀或視物模糊,口干煙燥,腰脊酸楚,小便黃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細帶數。

    4、脾腎陽虛,水濕泛濫:畏寒肢冷,浮腫明顯,納呆,便溏,腰酸腿軟,舌淡胖,脈沉細。

    治則

    補益脾腎,利水消腫,活血化瘀,通脈活絡。

    方藥

    1、普濟清淋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益氣升陽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含急慢性腎盂腎炎,急慢性膀胱炎等。

    診斷依據

    1、發病急驟,小便頻急不暢,滴瀝澀痛, 尿黃渾濁,或見血尿,少腹拘急,腰部酸痛,伴惡寒發熱,心煩口苦,惡心嘔吐等。

    2、病久或反復發作者,常伴有低熱、腰痛、下腹墜脹,疲勞等癥。

    3、多見于已婚婦女,每因疲勞,情志變化,感受外邪而誘發。

    4、膀胱俞、腎俞等穴位可有壓痛或叩擊痛。

    5、尿常規檢查有白細胞、紅細胞少許,可見尿蛋白,清潔中段尿培養有致病菌生長,菌落計數≥10萬/ml。

    6、慢性期可作腎盂造影,B超、腎小管功能、腎圖掃描等檢查。

    中醫辯證

    1、濕熱下注:小便頻急不爽,尿道灼熱刺痛,尿黃渾濁,少腹拘急,腰痛,或伴有惡寒發熱,口苦,惡心嘔吐,大便干結,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2、陰虛濕熱:尿頻不暢,解時刺痛,腰酸乏力,午后低熱,手足煩熱,口干口苦,舌質紅,舌苔薄黃或苔少,脈細數。

    3、脾腎兩虛:尿頻,余瀝不凈,少腹墜脹,遇勞則發,腰酸,神疲乏力,面足輕度浮腫,頭昏食少,面色蒼白,舌淡,舌苔薄白,脈沉或細弱。

    治則

    清熱利濕,補益脾腎,利水通淋。

    方藥

    1、普濟清淋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前列腺炎

     

    診斷依據

    1、小腹、會陰、睪丸脹痛不適,輕度尿頻,尿末或排尿,排便時尿道口可有白色分泌物溢出(滴白)。

    2、常伴有神疲乏力,頭暈耳鳴,腰骶酸痛,性欲減退,遺精、陽萎、早泄、不育癥等。

    3、本病以男性中青年為多見,常呈慢性經過,纏綿難愈,反復發作。

    4、直腸指診:前列腺較飽滿,或輕度觸痛,亦可縮小,或兩側不對稱。

    5、前列腺液顯微鏡檢查:每高倍鏡視野下白細胞(膿細胞)10個以上或成堆,磷脂酰膽堿(卵磷脂)小體明顯減少或消失。

    6、男性下尿路細菌定位培養:前列腺液中菌落計數每毫升10萬以上,視為細菌性慢性前列腺炎,必要時可做支原體、衣原體培養檢查,但細菌定位培養等陰性者占多數。

    中醫辯證

    1、氣滯血瘀:小腹會陰、睪丸墜脹不適,或有血尿,血精,腰酸乏力,舌紫或有瘀點,舌苔白或黃,脈沉澀。

    2、濕熱蘊結,尿頻,尿急,尿痛,尿道有灼熱感,排尿末或大便時尿道會白濁溢出(滴白現象)。會陰,腰骶部、睪丸墜脹疼痛,舌苔黃膩,脈滑數。

    3、陰虛火旺:腰膝酸軟,頭暈眼花,失眠多夢,遺精或血精,陽事易舉但短暫,有滴白現象,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4、腎陽虛損:神疲乏力,頭暈耳鳴,腰酸肢冷,陽萎早泄,甚至稍勞即有尿道白濁溢出,舌淡胖,舌苔白,脈沉細。

    治則

    利水通淋,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溫補腎陽。

    方藥

    1、普濟清淋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前列腺增生癥

     

    診斷依據

    1、本癥多見于老年男性。

    2、開始尿頻,尤其夜尿次數增多,漸有排尿困難,余瀝不盡,嚴重時可有尿閉或小便失禁。

    3、鏡下或肉眼血尿,常一過性出現,嚴重者可見較多血塊或全程血尿。

    4、直腸指診:前列腺增大,表面光滑而無結節,邊緣清楚,中等硬度而富彈性,中央溝變淺或消失。

    5、B超檢查:前列腺腺體測定較正常增大,膀胱殘余尿增多。

    6、尿動力學檢查:MFR≤15ml/s提示疑有排尿功能異常;MFR≤10ml/s提示有下尿路梗阻的明顯證據。

    7、前列腺特異抗原檢測以與前列腺癌相鑒別。

    中醫辯證

    1、肺熱失宣:小便不暢或點滴不通,兼見咽干,口燥,胸悶,呼吸不利,咳嗽,咳痰,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滑數。

    2、濕熱下注:尿少黃赤,尿頻澀痛,點滴不暢,甚至尿閉,小腹脹滿,口渴不欲飲,發熱或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3、中氣下陷,小腹墜脹,小便欲解不爽,尿失禁或夜間遺尿,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濡細。

    4、腎陰虧虛:小便頻數不爽,淋漓不盡,伴有頭暈目眩,腰酸膝軟,失眠多夢,咽干,舌紅,苔黃,脈細數。

    5、腎陽虛損:排尿無力,失禁或遺尿,點滴不盡,面色?白,神倦畏寒,腰膝酸軟無力,手足不溫,舌質淡,苔白,脈沉細。

    6、氣滯血瘀:小便努責方出或點滴全無,會陰、小腹脹痛,偶有血尿或血精,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黃,脈沉弦或細澀。

    治則

    活血行氣,化瘀消癃,軟堅散結,補氣益腎,清淋利尿。

    方藥

    1、雙士腺安: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膀胱過度活動癥

     

    膀胱過度活動癥是由尿頻、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等癥狀組成的癥候,這些癥狀既可單獨出現,也可以任何復合形式出現。

    診斷依據

    1、尿頻:24小時排尿>8次,夜間排尿>2次,每次尿




    量<200ml,常在膀胱排空后仍有排尿感.2、尿急:有突發的急迫排尿感,常因此而急于如廁。

    3、急迫性尿失禁:急迫排尿感未被抑制或未及時到達廁所而發生尿失禁,日常出現膀胱完全排空。

    4、無明確病因,病程半年以上者稱特發性膀胱過度活動癥;有明確病因者稱繼發性膀胱過度活動癥。

    5、選擇性檢查:實驗室檢查以排除炎性和腫瘤性疾病,可根據情況行泌尿系內腔鏡,CT,MRI檢查。

    中醫辯證

    1、腎氣不固:小便頻數而清,甚則不禁,腰脊酸軟,面色淡白,聽力減退,舌淡而苔薄白,脈細弱。

    2、腎陽虛衰:小便頻數而清,尿后余瀝,形寒肢冷,腰膝酸軟,精神不振,或陽痿不舉,舌淡苔白,脈沉遲或兩尺無力。

    治則

    溫補腎陽,固攝縮尿。

    方藥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雙喜衍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痛     經

     

    診斷依據

    1、經期或行經前后小腹疼痛,痛引腰骶,嚴重時伴惡心嘔吐、腹瀉,甚則劇痛昏厥,呈周期性發展。

    2、多發于青年未婚女子。

    3、發病常與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外界刺激因素有關,亦隨體質及經期、經期前后特征的生理環境而變化。

    4、婦科及B超檢查排除盆腔器質性病變所致腹痛。

    中醫辯證

    1、氣血瘀滯:經前或經期下腹脹痛,下墜拒按,經行量少不暢,色紫暗有塊,塊下痛減,或伴乳脅脹痛,舌紫暗,有瘀點或正常,脈沉澀或弦滑。

    2、寒濕凝滯: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喜溫喜按,經行量少,色紫暗有塊,形寒肢冷,或帶下量多,舌苔白或膩,脈弦數或滑數。

    3、濕熱瘀滯: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腹內灼熱,經行量多質稠,色紅或紫,有小血塊,時伴乳脅腹痛,小便短赤,平素帶多黃稠。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4、氣血虧虛: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喜按,小腹及陰部空墜,經行量少色淡,質稀薄,目眩,心悸氣短,形寒肢倦,舌淡,舌苔薄,脈細弦。

    5、肝腎虧損:經期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經行量少,色暗紅,質稀薄,腰骶酸痛,或頭暈耳鳴,潮熱,舌淡紅,舌苔薄,脈細弦。

    治   則

    活血通經,養血和營,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方    藥

    普濟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經前7日始服,經至停藥,連續治療3個周期。

     

     

    閉      經

     

    診斷依據

    1、年齡16周歲以上,第二性征已發育,月經從未來潮者,稱“原發性閉經”。

    2、凡月經周期已建立,以后月經停止達6個月以上者稱“繼發性閉經”。

    3、除外妊娠、哺乳、絕經等生理因素所致的閉經。

    4、注意因生殖器畸形和先天性疾病所致的閉經。

    中醫辯證

    1、腎氣不足:年逾16周歲,第二性征已發育,月經未至或來潮后復又閉經者,素體虛弱,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小便頻數。舌淡紅,少苔,脈沉細。

    2、氣血虧虛:月經逐漸后延,量少,經色淡而質薄,繼爾停閉不行,面色不榮,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神疲乏力或食欲不振,毛發不澤或脫落,舌胖,邊有齒痕,舌苔薄,脈細無力。

    3、陰虛內熱:月經先多后少漸至停閉,五心煩熱,顴紅升火,潮熱盜汗,口干舌燥, 質紅有裂紋,少苔,脈細數。

    4、氣滯血瘀:月經數月不行,精神抑郁,煩燥易怒,胸脅脹滿,少腹脹痛或拒按,舌紫暗,邊有瘀點,舌苔薄,脈沉澀或沉弦。

    5、痰濕阻滯:月經停閉,形體肥胖,神疲嗜睡,頭暈目眩,胸悶泛惡多痰,帶下量多色白,舌苔白膩,脈濡或滑。

    6、血寒凝滯:經閉不行,小腹冷痛,得熱痛減,四肢欠溫,大便不適,舌苔白,脈沉緊。

    治    則

    益氣養血,補腎壯陽,培元固本,活血通絡。

    方    藥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雙喜衍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4、普濟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功能性子宮出血

     

    診斷依據

    1、不規則陰道出血,量多少不一,可有大量出血,出血時間長短不一,間隔時間不一致,可在閉經一段時間后大量出血,常出現貧血。

    2、婦科檢查無異常發現。

    3、無排卵型子宮出血者,基礎體溫呈單項型,排卵型子宮出血者,基礎體溫呈雙相型。

    4、子宮內膜活檢或診斷性刮宮,有助鑒別。

    5、必要時進行激素測定。

    中醫辯證

    1、血熱內擾:經血量多,或淋漓不盡,色深紅或紫紅,質粘稠,挾有少量血塊,面赤頭暈,煩燥易怒,口干喜飲,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或滑數。

    2、氣不攝血:經血量多,或淋漓不凈,色淡質稀,神疲懶言,面色萎黃,動則氣促,頭暈心悸,納呆便溏,舌質淡胖或邊有齒痕,舌苔薄潤,脈芤或細無力。

    3、腎陽虧虛:經血量多,或淋漓不凈,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軟,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潤,脈沉細無力,尺部尤弱。

    4、腎陰虧虛:經血時多時少,色鮮紅,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夜寐不安,舌質紅,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5、瘀滯胞宮:經漏淋漓不絕,或驟然暴下,色暗或黑,夾有瘀塊,小腹疼痛,塊下痛減,舌質暗或邊有瘀斑,脈沉澀或弦緊。

    治    則

    活血祛瘀,培元固經,養血和營,補心安神。

    方    藥

    1、宮血康: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子宮脫垂

     

    診斷依據

    1、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下降達到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全部脫出陰道外。

    2、常伴陰道前壁或后壁不同程度的膨出,脫出的宮頸因與內褲磨擦而引起潰瘍、炎癥、出血等。

    3、伴腰骶部疼痛或小腹下墜感,走路、負重、久蹲、久咳、努責大便均可使癥狀加重。

    4、可有小便頻數或失禁,或尿潴留。

    中醫辯證

    1、氣虛:子宮下垂,勞則加劇,小腹下墜,乏力倦怠,懶言少氣,面色不華或?白,四肢乏力,尿頻,帶多,質稀色淡,舌淡胖,舌苔薄,脈細無力或緩弱。

    2、腎虛:子宮下垂,腰骶酸痛,頭暈耳鳴膝軟,尿頻夜間為甚,帶下清稀,舌淡,脈沉細。

    治    則

    補氣養血,溫腎升陽。

    方    藥

    1、益氣升陽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女性不孕癥

     

    診斷依據

    1、育齡婦女結婚2年以上,夫婦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不避孕而未能受孕者,稱為原發不孕,曾有孕產史,繼又間隔2年以上,不避孕而未懷孕者,稱為繼發不孕。

    2、排除生殖系統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畸形。

    3、可有盆腔炎、婦科手術、計劃生育手術史、結核病、性傳播性疾病以及腮腺炎等病毒感染史。

    中醫辯證

    1、腎陽虧虛:婚后不孕,經行量少色淡,面色?白或黧黑,頭暈耳鳴,腰酸畏寒肢冷,小腹有冷感,帶下清稀,性欲淡漠,有時便稀,小便清長,夜尿頻,舌淡胖,舌苔白,脈沉細尺弱。

    2、腎陰虧虛:婚后不孕,經行先期,量少色紅,五心煩熱,潮熱顴紅,咽干口渴,眩暈耳鳴,腰酸腿軟,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3、痰濕內阻:婚后不孕,月經后期,甚至停閉不行,量少色淡,形體肥胖,肢體困重,胸悶口膩,帶多粘膩,舌苔白膩,脈濡緩或滑。

    4、肝氣郁滯:婚后不孕,月經不調,量多或少,色紫紅有血塊,情志失暢,善嘆息,胸脅或少腹脹悶,經前胸悶急躁,乳房作脹,行經少腹疼痛。舌苔薄黃,脈弦。

    5、瘀滯胞宮:婚后不孕,經行后期量少,色紫有塊,或閉經,崩漏,小腹疼痛,臨經尤甚,舌邊或有紫斑,舌苔薄黃,脈弦或澀。

    治     則

    溫腎壯陽,補腎益精,益氣養血,逐瘀活絡。

    方     藥

    1、雙喜衍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普濟遂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子宮內膜異位癥

     

    診斷依據

    1、繼發性漸進性加劇的痛經,伴月經失調、不孕、性交疼痛和腰酸,肛門墜脹,腸道或泌尿道等癥狀。

    2、腹腔鏡檢查:子宮直腸窩,后腹膜見多個紫蘭色小點,伴腹腔血色液體增多。子宮骶骨韌帶增粗,灰白色結節,伴有疏松粘連。卵巢包膜增厚,表面不平,粘連,并常見表面有褐色陳舊性出血包塊。

    3、盆腔B超有助診斷。

    4、免疫學和腫瘤標志物(CA-125)檢查可提供病情及預后參考。

    中醫辯證

    1、氣滯血瘀:經行或經前少腹兩側脹痛拒按,痛引腰骶及大腿內側,經量或多或少,或伴乳房脹痛,或不孕,舌紫暗或有瘀點,舌苔薄,脈弦。

    2、寒凝血瘀:經前或行經時下腹冷痛拒按,經行不暢,色暗有塊,面色蒼白,四肢不溫,或不孕。舌暗,舌苔薄白,脈遲緊。

    3、腎虛血瘀:經行或經后下腹隱痛,經血暗,有塊,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神疲乏力,或不孕,舌暗,舌苔薄,脈沉細弦。

    4、瘀熱滯留:經行腹痛拒按,經量增多,色紅有塊,或伴發熱,溲赤便秘,平時帶多色黃,或不孕,舌苔黃膩,脈弦數。

         治    則

    活血通絡,疏肝理氣,行氣止痛,軟堅散結。

    方    藥

    1、普濟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貴婦安: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盆腔炎

     

    診斷依據

    一、急性盆腔炎

    1、有分娩、流產、宮腔手術操作或經期衛生和性衛生不良習慣史。

    2、高熱寒戰,頭痛,食欲不振和下腹痛。有腹膜炎時可伴消化系統癥狀,如腹痛惡心,腹脹腹瀉等,尿道受壓受刺激可出現排尿困難、尿頻、尿痛。

    3、體溫升高、心率快、腹脹,下腹有肌緊張,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

    4、盆腔檢查:陰道大量膿性分泌物,陰道充血,穹窿明顯觸痛,子宮頸充血水腫,舉痛明顯,子宮體略大有壓痛,活動受限。子宮兩側附件壓痛明顯,有時尚可捫及包塊,子宮旁結締組織炎癥時,可捫到下腹一側或兩側有片狀增厚。有膿腫存在,且位置低時,可捫及后穹隆有腫塊或有波動感。

    5、查血常規、尿常規、子宮頸口分泌物培養。后穹隆穿刺可抽出膿液。

    二、慢性盆腔炎

    1、低熱、易疲乏,病程較長者可有神經衰弱癥,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適,失眠等。下腹及腰痛,下腹墜脹,腰骶部酸痛,常在勞累,性交后,排便時及月經前后加重,可有月經增多,白帶增多。

    2、婦科檢查:子宮常呈后位、活動受限制或粘連固定,輸卵管炎時在子宮一側可觸及條索狀物,并有輕度壓痛,盆腔結締組織發炎時,子宮一側或兩側有片狀增厚,壓痛,或在盆腔一側或兩側摸到包塊。

    中醫辯證

    1、濕毒壅盛:高熱惡寒或不惡寒,頭痛,無汗或微汗,下腹疼痛拒按,帶下量多色黃,或白或赤白相兼,質稠穢臭,口干喜飲,惡心納差,小便短少黃赤,大便燥結或溏而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洪數。

    2、瘀毒內結:余熱末除或低熱起伏,神疲肢軟,下腹脹痛拒按,腰酸納差,大便燥結或溏而不爽,肛門墜脹,帶下黃稠有臭味,小便黃赤短少,舌質紅,苔多黃膩,脈細數。

    3、氣滯血瘀:低熱起伏,腰骶酸楚,小腹隱痛或脹,當經期或勞累后其癥狀加重,帶下量多,色黃或白,舌質稍黯,舌苔膩,脈弦細。

    治    則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    藥

    1、少腹寧: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普濟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更年期綜合癥

     

    診斷標準

    1、多發生于45歲以上婦女,多有月經不規則或閉經,潮熱出汗,心悸、失眠、抑郁、易激動,血壓波動,  收縮壓升高,皮膚麻木,蟻行感等癥。

    2、第二性征可有不同程度退化。

    3、生殖器官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縮,有時并發陰道炎。

    4、血尿FSH、LH明顯升高,雌激素水平降低。

    中醫辯證

    1、肝腎陰虛:月經周期紊亂,量多或少,色紅或淋漓不凈,烘熱汗出,五心煩熱,口干便艱,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質紅,少苔,脈細數。兼肝旺者,多見煩燥易怒,心火旺者可見心悸失眠。

    2、腎陽虧虛:月經后期或閉阻不行,行則量多,色淡質稀或淋漓不止,神萎肢冷,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

    治    則

    補益肝腎,填精養血,培元固本,寧心安神。

    方    藥

    1、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子宮肌瘤

     

    診斷依據

    1、可無明顯癥狀,僅在體檢時發現。

    2、經量增多及經期延長,多見于大的肌壁間肌瘤及粘膜下肌瘤者。粘膜下肌瘤伴壞死感染時,可有持續不規則陰道流血或血樣膿性排液。

    3、下腹包塊:子宮肌瘤大于3個月妊娠子宮大小時,可捫及下腹正中,實性,不活動,無壓痛包塊,常見于漿膜下肌瘤患者。

    4、壓迫癥狀:子宮前壁下段肌瘤可壓迫膀胱引起尿頻,尿急,子宮頸肌瘤可引起排尿困難,尿潴留。子宮后壁肌瘤可引起下腹墜脹不適,便秘等。

    5、B超檢查有助于診斷。

    中醫辯證

    1、氣滯:小腹脹滿有包塊,積塊不堅,推之可移,或上或下,時感疼痛,痛無定處,胸悶不舒精神抑郁,月經不調,舌苔薄,脈沉弦。

    2、血瘀:小腹有包塊,積塊堅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膚少澤,口干不欲飲,月經延后或淋漓不斷,舌質紫,脈沉澀。

    3、痰濕:小腹有包塊按之不堅,時或作痛,帶下量多色白質粘膩,形體畏寒,胸脘痞悶,時欲嘔吐,經行延期,甚或經閉不行,舌質胖,苔白膩,脈沉滑。

    治    則

    活血化瘀,散結消癥,疏肝解郁,除濕化痰,行氣止痛。

    方    藥

    1、貴婦安: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普濟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前庭大腺炎及囊腫

     

    診斷依據

    1、前庭大腺部位紅腫熱痛,甚至不能走路。

    2、如管口堵塞則形成膿腫,如管口開放則膿液自管口流出。

    3、患者有時發熱。

    4、急性期前庭大腺部位或患側小陰唇腫脹,觸痛明顯,如形成膿腫則有波動感。

    5、膿腫可自動 破潰,如破孔大,自行引流,如破孔小,引流不暢,則炎癥持續不消失,并可反復急性發作。

    6、炎癥消退后,膿液逐漸轉為清液,形成前庭大腺囊腫。

    7、大陰唇下方橢圓形囊腫形成,一般不超過雞蛋大小,有時伴感染,病理切片有助診斷。

    中醫辯證

    1、熱毒:外陰疼痛,局部紅腫,破潰糜爛,膿水淋漓,身熱心煩,口干納少,便秘尿黃,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2、寒凝:外陰疼痛,腫脹成蠶繭狀,膚色不變,日久不消,或破潰,黃水淋漓,面色?白,精神不振,疲乏無力,畏寒肢冷,食少納呆,舌淡,舌苔薄白,脈細無力。

    治    則

    清熱解毒,消腫利濕,活血化瘀,舒肝止痛。

    方    藥

    1、七葉通竅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解毒濟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乳腺增生病

     

    診斷標準

    1、臨床上有乳腺腫塊,且多數伴有乳房疼痛等癥狀,連續3個月不能自行緩解。

    2、本病多見于30-45歲之間婦女。

    3、一側或兩側乳房發生多個大小不同的圓形,韌硬的結節,結節常分散于整個乳房,也可局限在乳房的一部。

    4、腫塊邊界不清,與皮膚不相連,推之可動,腫塊每隨喜怒而消長,始終不會破潰。

    5、乳房部有明顯脹痛,常在月經前加重,月經后減輕。

    6、X線鉬鈀乳房攝片:小葉增生可見小的密度增高的模糊陰影,數目不定。如病變范圍小的可見邊緣不規則的小梁,病變廣泛則乳腺密度均勻增高失去正常結構,囊性增生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的弧形,其邊緣整齊陰影。

    7、必要時可做腫塊穿刺涂片或病理切片檢查。

    中醫辯證

    1、肝郁痰凝癥:伴有胸悶脅脹,易愁善怒,失眠多夢,心煩口苦舌苔薄黃,脈弦滑。

    2、沖任不調癥: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經先后無定期,經水量少,色淡,或閉經,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    則

    活血化瘀,舒肝理氣,軟堅散結。

    方    藥

    1、雙士腺安: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男性不育癥

     

    診斷標準

    1、育齡男性結婚2年,夫婦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不避孕而未能使女方受孕者稱為“原發不育”,或女方曾有過妊娠史,繼爾又隔2年以上,不避孕而未獲受孕者,排除女方的原因后,稱為“繼發不育”。

    2、體格檢查:排除生殖系統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畸形。

    3、婚后生活中無性交功能障礙。

    4、實驗室檢查:精液分析指標大多有明顯異常。

    5、內分泌及免疫指標檢測:內分泌功能方面可檢測睪酮(T)、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或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催乳素(PRL)有無異常;免疫指標包括抗精子抗體,抗子宮內膜抗體等。

    6、必要時做睪丸穿刺活組織病理檢查。

    中醫辯證

    1、腎經虧虛:頭暈耳鳴,神疲肢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健忘、遺精、滑精。舌淡紅,舌苔薄白,脈細。

    2、氣血虧虛:頭暈目眩,少氣懶言,自汗乏力,面色?白或萎黃,心悸失眠,性欲低下,精子稀少,活動不良,舌淡,舌苔薄,脈沉,細弱。

    3、濕熱瘀阻:頭痛目眩,脅痛口苦,煩燥易怒,陰腫陰癢,陰囊潮濕多汗,尿道滴白,性欲減退,陽萎、早泄、死精子多或不液化,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數。

    4、血瘀氣滯:難以生精,小腹會陰疼痛,精索增粗,面色晦暗,皮膚干燥,唇甲紫暗,脈細澀。

    治    則

    補腎益精,培元固本。

    方    藥

    1、雙喜衍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陽      萎

     

    診斷依據

    1、青壯年男性,在同房時,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堅,不能進行正常性生活。

    2、多有房事太過,或青少年期有手淫史,常伴有神倦乏力,腰酸膝軟,畏寒肢冷,或小便不暢,滴瀝不盡等癥。

    3、罌粟堿或前列腺素E1注入陰莖海綿體8分鐘后,陰莖勃起>890者,為功能性陽萎。

    4、如因性器官發育不全或藥物等引起,應排除器質性病變。

    中醫辯證

    1、命門火衰:陽萎不舉,面色?白,頭暈目眩,精神萎靡,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耳鳴,舌淡,舌苔白,脈沉細。

    2、心脾兩虛:陽萎,精神不振,失眠健忘,心悸自汗,納少,面色無華,舌淡,舌苔薄白,脈細弱。

    3、恐懼傷腎:陽萎、精神抑郁、膽怯多疑,心悸心煩,失眠多夢,舌苔薄膩,脈沉細。

    4、濕熱下注:陰莖疲軟,勃而不堅,陰囊潮濕,氣臊,下肢酸重,尿黃,解時不暢,余瀝不盡,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沉滑數。

    治    則

    溫腎補陽,培元固本,鎮靜安神,益髓健腦。

    方    藥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遺      精

     

    診斷依據

    1、男子不因房事而排泄精液,多在睡眠中發生,每周超過1次以上,甚至勞累或動欲念即有精液流出。

    2、遺精頻繁者,可伴有頭暈、耳鳴、神倦乏力,腰膝酸軟等癥。

    3、前列腺按摩液鏡檢,前列腺B超檢查,精液常規檢查可幫助病因診斷。

    中醫辯證

    1、陰虛火旺:夜寐不酣,多夢遺精,陽興易舉,心中煩熱,頭暈、耳鳴、面紅升火,口干苦。舌質紅,舌苔黃,脈細數。

    2、濕熱下注:多夢遺精頻作,尿后有精液外流,小便短黃而濁,或熱澀不爽,口苦煩渴,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3、心脾兩虛:遺精遇思慮或勞累過度而作,頭暈失眠,心悸健忘,食少便溏,舌淡,舌苔薄白,脈細弱。

    4、腎虛不固:遺精頻作,甚或滑精,腰酸膝軟,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心煩、失眠。舌淡,舌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

    治     則

    培元固腎,健脾補虛,清熱澀精,鎮靜安神。

    方     藥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早      泄

     

    診斷依據

    1、男子房事時間極短,以致陰莖插入陰道不到1分鐘便射精,甚至交媾前即射精,不能行正常房事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2、上述癥狀持續或反復出現。

    中醫辯證

    1、腎氣不固:性欲減退,入房早泄,陰莖勃起較慢,或伴陽萎,精神萎靡,夜尿增多或余瀝不盡,腰酸膝軟,舌淡,舌苔白,脈沉弱。

    2、陰虛火旺:欲念時起,陽事易舉或舉而不堅,臨事早泄,平時常有遺精和滑精史,虛煩不寐或夢多,腰酸膝軟,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暈目眩,耳鳴心悸,口干咽痛。舌質紅,舌苔薄,脈細數。

    3、陰陽兩虛,畏寒肢冷,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時時早泄,伴見陽萎,精液稀薄,舌淡少津,脈微細弱而數。

    4、心腎不交:少寐多夢,心悸怔忡,心煩不寧,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甚則夢遺失精,舌質紅,舌苔薄,脈沉細數。

    治     則

    固腎澀精,強筋健骨,鎮靜安神。

    方     藥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咽炎

     

    診斷標準

    1、常有急性咽炎反復發作史,或因鼻病長期張口呼吸及煙酒過度,環境空氣干燥,粉塵和刺激性氣體污染等。

    2、咽部不適或疼或癢,或干燥感,灼熱感,煙熏感,異物感等。

    3、因分泌引起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咳出分泌物時,甚或作嘔。

    4、病程兩個月以上,常因受涼、感冒、疲勞等原因導致癥狀加重。

    5、檢查可見咽部慢性充血,呈暗紅色,或樹枝狀充血;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或咽側索腫大;咽粘膜增生肥厚,或干燥、萎縮、變薄,有分泌物附著。

    中醫辯證

    1、陰虛型:咽喉干疼,灼熱,多言之后癥狀加重,嗆咳無痰,或有少量粘痰,頻頻求飲,飲量不多,午后及黃昏時癥狀明顯,咽部充血暗紅色,粘膜干燥,萎縮或有淋巴濾泡增生,舌紅,苔薄少,脈細數。

    2、氣虛型:咽喉干燥,但不欲飲,咳嗽,有痰易咳,平時畏寒,易感冒,神倦乏力,語聲低微,大便溏薄,咽部充血不甚,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舌苔白潤,脈細弱。

    3、痰熱型:咽喉疼痛、灼熱、干燥、異物感等癥,因受涼、疲勞,多言之后加重,咳嗽、痰粘稠,口渴喜飲,咽粘膜充血呈深紅色,肥厚,后壁淋巴濾泡及側索腫大,




    有黃白色分泌物附著,舌紅,苔膩,脈滑。

    治    則

    滋陰利咽,涼血清燥,培元固本。

    方    藥

    1、普濟清肺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哮喘靈秘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喉炎

     

    診斷依據

    1、以聲音嘶啞為主要癥狀。

    2、喉部常有不適感,如刺痛,燒灼感,干燥感,異物感等,有清喉習慣,喉部分泌物較多時,有咳嗽、咳痰等癥狀。

    3、多因急性喉炎反復發作而轉化為慢性,亦有長期用聲不當,緩慢起病者。

    4、喉部檢查:

    (1)慢性喉炎、喉粘膜及聲帶慢性彌漫性充血腫脹,或增厚,或萎縮。

    (2)聲帶小結:聲帶游離緣前中1/3交界處多呈兩側對稱的小突起。

    (3)聲帶息肉:一側或雙側聲帶上可見息肉樣新生物。

    中醫辯證

    1、肺腎陰虛:聲嘶日久,咽喉干燥,焮熱微痛,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可兼有口干、顴紅唇赤,頭暈耳鳴,虛煩少寐,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等癥狀。喉粘膜及聲帶慢性彌漫性充血,或增厚,或萎縮,舌質紅,舌苔薄,脈細數。

    2、肺脾氣虛:聲嘶音低,咳嗽咯痰,色白略稀,體倦乏力,氣短懶言,納少便溏,聲帶腫脹而不紅,聲門關閉不密,舌淡,舌苔白,脈細弱。

    3、氣滯血瘀:聲音嘶啞,咳嗽痰少,多言后喉中覺痛,痛處不移,胸脅脹悶,聲帶色暗紅,增厚,聲帶肥厚,或有聲帶小結,聲帶息肉。舌紫暗或有瘀點,舌苔薄,脈澀。

    4、痰濁凝聚:聲音粗濁,喉中痰多,色白而粘,聲帶腫脹色淡,或有聲帶小結,聲帶息肉,色灰白,舌淡胖,舌苔白膩,脈滑。

    治    則

    潤肺養陰,增液止渴,活血化瘀,豁痰開竅。

    方    藥

    1、七葉通竅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哮喘靈秘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復發性口瘡

     

    診斷依據

    1、以口腔粘膜出現單個或數個小潰瘍,灼熱疼痛為主要癥狀。

    2、起病較快,病程較長,此起彼伏,愈后常易復發。

    3、初起在口腔粘膜上出現一個或多個小紅點或小水泡,后破潰,形成綠豆或黃豆大小潰瘍,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其表面多復有黃白色假膜,周圍繞以紅暈。

    中醫辯證

    1、心脾積熱:口內疼痛,口渴、口臭、溲赤便秘,口瘡表面呈黃色,周圍粘膜色鮮紅,微腫而突起,中央凹陷,舌質紅,舌尖起刺,舌苔黃,脈數。

    2、陰虛火旺:口內疼痛,口干咽燥,手足心熱,心悸盜汗。口瘡周圍微紅腫。舌質紅,舌苔薄,脈細數。

    3、氣血虧虛:畏寒,面色萎黃,精神倦怠,乏力氣短,便溏,口瘡表面灰色,周圍粘膜色淡紅,舌淡,舌苔薄白,脈細弱。

    治    則

    清熱滋陰,消腫除臭。

    方    藥

    1、清口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變態反應性鼻炎

     

    診斷標準

    1、有變應原誘發癥狀的病史,或有個人或家族變態反應病史。

    2、常年性或季節性鼻癢,噴嚏、鼻溢液及鼻塞。

    3、鼻腔檢查:鼻粘膜蒼白,水腫或灰藍色,鼻腔內有水樣或粘液樣分泌物。

    4、實驗室檢查:(1)鼻分泌物嗜酸性細胞涂片陽性。(2)有條件應做“變應原皮試”、“變應原激發試驗”、“血清及鼻分泌物IGE測定”。

    中醫辯證

    1、反復發作:遇涼易犯,噴嚏頻頻,流清涕,鼻塞時好時差,鼻腔檢查鼻粘膜蒼白,淡白或灰白,脈弱、舌淡、此為主癥。

    2、參考癥:咳嗽痰稀,容易感冒,畏風怕冷,自汗。

    3、兼證

    (1)若兼風寒:鼻塞重,鼻內酸楚,噴嚏頻作,聲音重濁,鼻粘膜水腫,水樣分泌物多或兼哮喘發作,胸滿氣急,喘鳴聲響;若鼻粘膜潮紅,充血,鼻分泌物潮紅,則為風熱兼證。

    (2)若兼脾虛:則口淡乏味,納谷不香,腹脹便溏,身體困倦,舌胖苔白,脈弱。

    (3)若兼腎虛:則舌淡怕冷,面部虛浮,夜尿多,腰膝酸軟,或兼伴有支氣管哮喘,脈沉弱無力,舌胖淡。

    治    則

    祛風散寒,行氣通竅,活血散瘀,溫補脾腎。

    方    藥

    1、清壅通塞膠囊: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鼻炎

     

    診斷依據

    1、鼻塞常為間歇性,交替性,也可呈持續性,晚間較甚,側臥時下部鼻腔尤覺阻塞。

    2、鼻分泌物有時很多,呈粘液性,較粘稠,常流入鼻咽部,引起鼻咽炎,患者若于擤涕和抽吸性咯痰,最后需用力清除鼻腔和咽部分泌物,分泌物從前鼻孔流出,能引起鼻前庭炎。

    3、由于鼻塞而用口呼吸,出現咽喉部發干不適,甚可導致慢性咽炎。

    4、鼻塞影響共鳴,患者多帶閉塞性鼻音。

    5、常有嗅覺減退,頭痛,記憶力減退,疲乏等。

    6、鼻腔粘膜中度充血或無明顯充血,鼻中膈的前部,鼻中隔結節和中鼻甲前部,充血較明顯。

    7、鼻粘膜腫脹多見于下鼻甲,次為中鼻甲及鼻中隔為著。鼻腔內施用血管收縮劑后,粘膜腫脹迅速消退。

    8、鼻甲粘膜表面平滑,觸診柔軟,易觸及其下的骨質,用探針輕觸腫脹的下鼻甲粘膜,立即出現凹陷,但迅速回復原狀。

    中醫辯證

    1、肺虛邪滯:鼻塞多為間歇性或雙側交替性,時輕時重,鼻涕量多,白粘,遇寒加重,氣短乏力,容易感冒,鼻粘膜紅腫,表面光滑,舌淡紅,舌苔薄白,脈細弱。

    2、氣滯血瘀:鼻塞多為持續性,鼻涕粘稠,不易擤出,鼻粘膜色暗紅,下鼻甲肥大,表面不平,如桑葚樣,缺乏彈性,對麻黃堿類滴鼻劑收縮反應較差,舌紫暗或有瘀點,舌苔薄,脈澀或緩。

    治    則

    通竅行氣,祛風散寒,活血散瘀。

    方    藥

    清壅通塞膠囊: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變應性鼻炎

     

    診斷依據

    1、可有其他變應性疾病史或家族變應性疾病史。

    2、以陣發性鼻癢,連續不斷的噴嚏,大量的清水樣涕,鼻塞為主要癥狀,可伴有眼癢,咽喉癢等。

    3、鼻粘膜大多蒼白,水腫,發作時鼻腔內有較多清稀分泌物。

    4、可常年性反復或季節性發作。

    5、常因接觸花粉、煙塵等致敏物質或環境溫度變化而誘發。

    6、鼻分泌物或血清IgE值增高,皮膚劃痕或點刺試驗,或變應原皮膚試驗陽性。

    中醫辯證

    1、肺虛感寒:常因感受風冷、異氣而發病,伴有氣短乏力,面白,多汗,易感冒,鼻粘膜蒼白水腫,舌淡,舌苔薄白,脈浮。

    2、脾氣虛弱:鼻癢、嚏頻,清涕量多,伴有腹脹納呆,大便溏薄,鼻粘膜色淡,水腫明顯,鼻甲腫大,舌淡胖,舌苔白,脈細弱。

    3、腎陽虧虛:發作頻繁,遇寒易發,伴有面色?白,肢寒怕冷,小溲清長,大便溏稀,鼻粘膜淡白,水腫較甚,舌淡,舌苔白潤,脈沉細。

    治    則

    祛風散寒,通塞開竅。

    方    藥

    清壅通塞膠囊: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診斷依據

    1、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急性中耳炎的后遺癥。

    2、單純型中耳炎:病變主要在中鼓室粘膜,多為緊張部中央性穿孔,分泌物一般為粘液膿性,無特殊臭味,聽力障礙較輕,表現為傳導性耳聾。

    3、骨瘍型中耳炎:病變范圍較廣,組織破壞較深,累及骨質,鼓室內常有肉芽增生,若引流不暢,可發生并發癥,故危險性較大。鼓膜穿孔或大或小,可位于松馳部或緊張部,可波及鼓溝,膿性滲出物量較少,但具有特殊臭味,聽力損失也較重。

    4、膽脂瘤型中耳炎:為脫落的上皮積聚而成的團塊,有類似囊狀的結構,其內壁為鱗狀上皮,其中含有膽固醇結晶體。由于膽脂瘤逐漸增大所產生的壓迫和其產生的一種蛋白分解酶的作用,可促使周圍骨質出現進行性破壞和炎癥擴散,發生顱內、外多種并發癥。

    中醫辯證

    1、肝膽火熱:急性發作時耳深部跳痛,聽力下降,頭痛發熱,口苦,面紅目赤,小溲黃赤,鼓膜充血穿孔,膿色黃粘稠,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

    2、脾虛濕困:耳內流膿日久不愈,量多稀粘,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鼓膜穿孔,鼓室粘膜水腫,舌淡紅,舌苔白膩,脈濡細。

    3、腎陰虧損:耳內膿穢臭,混有豆渣樣或皮屑樣物,日久不愈,頭暈頭痛,腰酸乏力,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聾或混合性聾。舌質紅,舌苔薄,脈細。

    治    則

    清肝瀉火,消腫止痛

    方    藥

    1、七葉通竅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三愈散:外用方法:將耳道清理干凈,患者側臥位,患耳向上,用紙卷一細喇叭筒,細端插入耳道,取藥粉1-2耳勺,撒入外耳道,每日一次,大多三日即愈。

     

     

    耳鳴、耳聾

     

    診斷依據

    1、各種耳部疾病,使用耳神經毒性藥物,腦血管硬化、外傷、代謝障礙及有家族遺傳病史者都可引起耳鳴、耳聾。

    2、感冒、暴怒或憂郁,過食醇酒厚味,久病精虧,及陡聞巨響,飛行、潛水、藥物過敏等都可誘發耳鳴耳聾。

    3、外耳道、鼓膜、聽骨鏈等傳音結構受損,主要引起低調耳鳴和傳音性耳聾。

    4、耳蝸、聽神經,聽覺中樞病變,主要引起高調耳鳴和感音性耳聾。

    5、大腦皮質內疾患主要引起中樞性耳聾,以語音辨別率下降為主。

    6、聽力不真,高聲才能理解意義者稱“重聽”。

    7、自覺耳內有咔嗒音或耳后搏動性雜音的稱“振動性耳鳴”。各種音調,反復發作或持續發作,時輕時重的耳鳴,稱“非振動性耳鳴”。

    中醫辯證

    1、風熱外襲:耳鳴聲重沉,耳脹微痛,多為單側,咽痛,發熱,頭痛。傳音性耳聾,鼓膜色紅,活動受限,舌淡、舌苔薄,脈浮數。

    2、肝火上炎:怒后突發,耳內悶脹不適,耳鳴暴起,頭暈頭痛,口苦咽干,傳音性耳聾或混合性耳聾。鼓膜充血,活動受限,或穿孔溢膿,尿黃便干,舌質紅,脈弦數。

    3、痰火郁結:突發耳鳴,蟬鳴不息或“呼呼”作響,傳音性耳聾為主,耳脹耳痛,鼓膜充血外凸,或穿孔溢出黃稠膿液,口苦痰粘,頭昏沉重,二便不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

    4、脾腎陽虛:雙耳鳴,多一過性,突然有金屬樣鳴聲,繼爾逐漸消失,勞累后加重,或于蹲下后猛一站起時發作,兼眼前昏黑,金星閃冒,倦怠乏力,納少便溏,混合性耳聾或感音性耳聾逐漸加重,耳鼓完整或內陷,舌淡,舌苔白,脈細。

    5、肝腎陰虛:雙耳蟬鳴不息,或一輕一重,夜間加重,聽力逐漸減退,伴心神不寧,夜寐不安,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呈感音性耳聾,噪聲性耳聾或混合性耳聾,鼓膜正常。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    則

    補脾益肝腎,開竅清肝火。

    方    藥

    1、七葉通竅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耳膿者予以三愈散外用。

     

     

    鼻  竇  炎

     

    診斷依據

    1、急性鼻竇炎常繼發于上感,可出現畏寒、發熱、食欲不振,周身不適等。

    2、鼻塞,同時可伴有暫時性嗅覺減退或喪失。

    3、多膿涕、不易擤出。初起時鼻涕中可能帶少許血液。如屬牙源性上頜竇炎,病人常覺鼻涕發臭,鼻涕多時,從前鼻孔流出,也可向后流入咽部及下呼吸道,刺激咽喉粘膜,引起發癢、咳嗽和咳痰,甚者惡心。

    4、頭痛及局部痛,前組鼻竇炎引起頭痛多位于頭顱表面的額部及面部,后組鼻竇炎引起頭痛多在頭顱深部,引起顱底或枕部疼痛,各鼻竇炎引起頭痛性質各有特點。

    (1)急性上頜竇炎,前額部痛,晨起輕,午后重,還可能有同側面頰部脹痛或上列磨牙疼痛。

    (2)急性篩竇炎,頭痛較輕,局限于內眥或鼻根部,也可能放射至頭頂部。前組篩竇炎頭痛性質有時與急性額竇炎頭痛相似;后組篩竇炎有時可引起枕部痛。

    (3)急性額竇炎:前額痛有時間規律, 晨起即感頭痛,漸漸加重,午后減輕,至晚間全部消失。

    (4)急性蝶竇炎:頭痛多在顱深部,眼球后方、枕、項、乳突等部位,晨起輕,午后重,常伴頭昏。

    5、局部紅腫及壓痛

    6、鼻腔前鼻鏡和后鼻鏡檢查,鼻腔粘膜紅腫,竇口處更明顯;中鼻甲紅腫;鼻腔內有大量粘膿涕,擤出鼻涕后按鼻竇體位引流法,見前組鼻竇炎者在中鼻道,后組鼻竇炎者在嗅裂或上鼻道,可再出現同樣的分泌物。

    7、X線鼻竇攝片檢查:用以了解鼻竇粘膜及竇內分泌物積存情況。

    中醫辯證

    1、肺經風熱:多見于發病初期,或慢性鼻淵因外感性發作。鼻塞、鼻涕量多而粘,色黃,伴有發熱惡風,頭痛,咽痛,咳嗽有痰。鼻粘膜充血,鼻甲腫大,中鼻道粘涕,舌偏紅,舌苔微黃,脈浮數。

    2、膽經郁熱:多見于急性鼻淵,或慢性鼻淵急性發作,鼻塞甚、涕黃而濁,頭痛劇烈,伴有發熱,口苦咽干,鼻粘膜充血腫脹明顯,鼻內膿性分泌物多,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

    3、脾腎濕熱:鼻塞重,黃濁涕量多,頭重如裹,伴有食欲不振,脘腹脹滿。鼻粘膜充血腫脹,鼻甲腫大,鼻內積膿,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4、肺脾氣虛:鼻塞,鼻涕粘稠、頭昏、記憶力減退,嗅覺減退或喪失。面色萎黃或蒼白,少氣乏力,食少腹脹,肢體困重,大便溏薄,鼻粘膜腫脹,鼻內粘性或膿性分泌物,舌淡,舌苔薄白,脈細弱。

    治    則

    醒腦開竅,清熱解毒。

    方    藥

    七葉通竅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慢性牙髓炎

     

    診斷依據

    1、既往可有自發痛史,或長期遇冷熱刺激痛或進食痛,或有定時的陣發痛史。

    2、疼痛性質為鈍痛、脹痛,多可以定位。

    3、檢查可有深齲洞,充填物,其他牙體硬 組織疾患或深牙周袋等。

    4、深齲洞內檢查感覺較遲鈍,可有敏感的露髓孔(潰瘍性),或無露髓孔(閉鎖性),或在露髓孔處有突出的牙髓息肉(增生性)。

    5、溫度測驗反應不一,多對熱敏或熱測后呈遲緩性反應痛,冷測敏感或遲鈍。

    6、叩痛或叩診不適。

    中醫辯證

    1、風火型:急性發作期,腮頰漫腫焮痛,皮色或紅或白,牙關拘緊,不能咀嚼:4-5日,疼痛加劇,伴有跳



    痛,不能寢臥;6-7日磨牙盡處出膿,疼痛減輕,面部腫脹更顯;10余日,可在腮頰部外潰,流膿穢臭,牙齒松動,久不收口,內生死骨,甚則與牙槽骨俱落,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緊。

    2、風寒型:慢性纏綿期,發病緩慢,隱隱疼痛,或起小核,漫腫堅硬,色白不熱,牙關拘緊,飲食困難,經久不潰,潰后腮頰里外堅腫不退,膿血淋漓,久不收口,病程纏綿,少則數周,多則數年,反復發作。

    治    則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    藥

    1、奇冰散:用紅醋調為膏狀,棉球浸透,敷于患齒,上下牙咬緊,持續1-2小時,有口水不得咽下,后帶棉球吐出,患部麻木,痛立止。

    2、七葉通竅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糖  尿  病

     

    診斷標準

    1、有糖尿病典型癥狀:煩渴,多尿,多食,體重下降,且檢查證實有血糖明顯增高時即可明確診斷。即空腹血糖≥7.8mm01/L或餐后2小時血糖≥11.1mm01/L或任何時候血糖≥11.1mm01/L。

    2、如結果可疑 進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OGTT2小時血糖≥11.1mm01/L可診斷為糖尿病,≥7.8至<11.1mm01/L為糖耐量減退,<7.8mm01/L排除糖尿病。

    3、如無糖尿病癥狀,除上述兩項標準外,尚須另加一項標準以明確診斷,即OGTT1小時血糖≥11.1mm01/L,或另一次OGTT2小時≥11.1mm01/L,或另一次空腹血糖≥7.8mm01/L。

    中醫辯證

    1、燥熱傷肺:煩渴多飲,口干咽燥,多食易饑,小便量多,大便干燥,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數。

    2、胃燥津傷:消谷善饑,大便秘結,口干欲飲,形體消瘦,舌質紅,舌苔黃,脈滑有力。

    3、腎陰虧虛:尿頻量多,濁如膏脂,頭暈目眩,耳鳴,視物模糊,口干唇燥,失眠心煩,舌質紅,無苔,脈細弦數。

    4、陰陽兩虛:尿頻,飲一溲一,色濁如膏,面色黧黑,耳輪枯焦,腰膝酸軟,消瘦顯著,陽萎或月經不調,畏寒面浮,舌淡,舌苔白,脈沉細無力。

    5、陰虛陽浮:尿頻量多,煩渴面紅,頭痛惡心,口有異味,形瘦骨立,唇紅口干,呼吸深快,或神昏迷蒙,四肢厥冷,舌質紅絳,舌苔灰或焦黑,脈微數疾。

    治   則

    補腎縮尿,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止渴除煩。

    方    藥

    1、復方烏爹泥: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頸淋巴結結核

     

    診斷依據

    1、初起頸部一側或兩側有單個或多個核狀腫塊,推之可移,皮色不變,亦不疼痛。病情發展,核塊與皮膚粘連并可融合成團塊,有輕度疼痛。

    2、化膿時皮色轉為暗紅,腫塊變軟,膿腫破潰后膿液稀薄,夾有敗絮樣物。瘡口潛行,久不愈合,可形成竇道。可出現午后低熱,潮熱盜汗,神疲消瘦,舌質紅,脈細數等虛弱癥狀。

    3、可有肺結核病史肺結核病接觸史,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好發于頸部及耳后。

    4、可根據病情做血常規、紅細胞沉降率、OT試驗、膿液結核菌、病理學檢查等。

    5、應與頸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頸部慢性淋巴結炎、甲狀腺腺瘤、頸部原發或繼發腫瘤等相鑒別。

    中醫辯證

    1、氣滯痰凝:多見于瘰疬初期,腫塊堅實,無明顯全身癥狀,舌苔膩,脈弦滑。

    2、陰虛火旺:核塊逐漸增大,與皮膚粘連,皮色轉暗紅。午后潮熱,夜間盜汗。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3、氣血兩虛:瘡口膿出清稀,夾有敗絮樣物,形體消瘦,精神倦怠,面色無華,舌淡質嫩,舌苔薄,脈細。

    治    則

    清熱化痰,消腫祛瘀,軟堅散結,補益氣血。

    方    藥

    1、復方重臺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解毒膏:貼于病灶處,每5天換藥一次。

    3、氣血兩虛可加用:

    (1)益氣升陽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系指若干病因引起的持續性甲狀腺高功能狀態所導致的甲狀腺毒征。

    診斷依據

    1、高代謝與高交感興奮性癥候群:怕熱、多汗、納差、心悸、老年患者上述癥狀可不顯著,可有心力衰竭,心律紊亂,心絞痛等發作或胃腸道癥狀。

    2、甲狀腺體征:彌漫性對稱性腫大,質軟,有時可觸及震顫,聞及血管雜音。

    3、眼征:可有良性突眼癥或浸潤性突眼,單側或雙側。

    4、可有脛前粘液性水腫,杵狀指(趾)。

    5、實驗室檢查:血清T3、T4、FT3、FT4升高,TSH降低,同時甲狀腺及131I率高,并不能被T3抑制,必要時可做B超,同位素掃描。

    中醫辯證

    1、肝郁化火:頸前輕度或中度腫大,質地柔軟光滑,煩熱,易出汗,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顫抖,面部烘熱,口苦,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

    2、肝郁痰火:頸前中度腫大,頸部覺脹,質地較軟,不痛,胸悶,喜嘆息,口苦,納呆,或胸脅竄痛,舌苔薄黃,脈弦數。

    3、肝熱血瘀:病程較長,頸前腫大,質地較硬而痛,煩熱易出汗,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顫抖,口苦口干,舌暗紅,舌苔薄黃,脈弦澀。

    4、心肝陰虛:頸前腫塊或大或小,質軟,心悸不寧,心煩少寐,易出汗,手指顫抖,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質紅,舌體顫動,脈弦細數。

    治    則

    平肝潛陽,清熱祛火,活血化瘀,鎮靜安神,軟堅散結。

    方    藥

    1、甲亢靈: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尋常型銀屑病

     

    診斷依據

    1、皮損可發于全身各處,以頭皮、四肢伸側為多見,病變可侵犯指(趾)甲和粘膜,偶可見于腋窩,腹股溝等皺襞部,掌跖少見。

    2、經過緩慢,持續數年及至數十年,甚至遷延終生。

    3、易反復發作,亦有少數治愈不復發者。

    4、大部分患者冬季加重或復發,至春夏季減輕或消失,亦有夏季加重,冬季減輕或消失者。

    5、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

    6、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慢性病灶,精神障礙等病因史。

    7、常有不同程度瘙癢。

    8、體征:初為炎性紅色,粟粒至綠豆大丘疹,漸擴大或融合成邊界清楚的、圍繞炎性紅暈,基底浸潤明顯,表被多層干燥的銀白色鱗屑的斑片。輕輕刮去表面鱗屑,則顯露一層淡紅色發亮的半透明薄膜,稱薄膜現象。再刮出薄膜,則出現小出血點,稱點狀出血現象。

    中醫辯證

    1、血熱:皮損發生及發展迅速,皮疹色紅,新疹不斷出現,鱗屑較多,易于剝除,基底有點狀出血,瘙癢劇烈,常伴口干舌燥,心煩易怒,便干溲黃,舌質紅,舌苔黃或膩,脈弦滑。

    2、血瘀:皮損肥厚,色澤暗紅,久不消退,舌質暗紅或見瘀點、瘀斑,脈細緩或脈澀。

    3、血燥:病程較長,癥情較穩,原有皮損部分消退,或有少量新發皮疹,色澤淡紅,鱗屑細薄,可伴有面色?白,頭暈目眩,舌淡紅,少苔,脈濡細。

    4、熱毒熾盛:多屬紅皮病型或全身膿皰型銀屑病,彌漫性紅腫、浸潤、脫屑、灼熱癢痛,或密布散在小膿皰,多伴有壯熱口渴,便干溲赤,舌質紅絳,舌苔黃燥,脈弦滑數。

    5、寒濕阻絡:除皮損具有尋常型銀屑病特征外,可伴有關節酸痛,腫脹色紅,漸至關節畸形,活動障礙,亦可伴見指(趾)甲損害,或伴有膿胞出現,舌淡,舌苔薄,脈弦細。

    治則

    清熱涼血,通經活絡,祛風解毒。

    方藥

    1、烏香皮癬清: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消風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尋常性蕁麻疹

     

    診斷依據

    1、皮損多自然發生,自覺劇烈瘙癢和灼熱感。

    2、皮損大多持續半小時或數小時自然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跡,有時此起彼伏,一天內可以反復發作幾次。

    3、部位不定,可泛發全身或局限于某部,偶可累及粘膜,若發生于胃腸,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發于喉頭粘膜,則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致窒息而危及生命。

    4、病短者為急性蕁麻疹,在數日至數周消退,原因易追查,除去病因,迅速消退;慢性蕁麻疹反復發作,常經年累月不愈,病因不易追查。

    5、體征:皮損為局限紅色或蒼白色大小不等的風團,境界清楚,形態不一,可為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皮損可隨瘙抓而增多,增大,亦可融合成不整形,地圖形,環形。

    6、皮膚劃痕癥:陽性。

    中醫辯證

    1、風熱犯表:發病急驟,風團色紅,灼熱瘙癢,遇熱皮疹加重,可伴發熱咽痛等癥,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浮數。

    2、風寒束表:皮疹色淡,遇冷或風吹加重,口不渴,或伴有腹脹滿,舌體胖,舌苔薄白,脈濡緩。

    3、腸胃實熱:發疹時可伴有脘腹疼痛,大便秘結或泄瀉,甚則惡心嘔吐,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4、氣血不足:皮疹反復發作,遷延日久,此起彼伏,午后及夜晚加重,或伴神疲乏力,勞累后發作加劇,舌淡,舌苔薄,脈濡細。

    治則

    祛風解表,調理寒熱,活血通絡,安神除煩。

    方藥

    1、消風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寧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濕      疹

     

    濕疹是一種皮損多形,伴有瘙癢、糜爛、流水、結痂癥候的常見皮膚病,多具有對稱性,傾向濕潤,劇烈瘙癢,反復發作的特點。可發于身體任何部位,常見于頭面,耳后、四肢遠端、手足露出部位及陰囊、女陰、乳部、臍周、肛門等處。

    診斷依據

    1、自覺劇烈瘙癢,如食魚蝦海味、飲酒、食辛辣刺激食物,熱水燙,肥皂洗等均可致皮膚損害加重,癢更劇,甚至影響睡眠。

    2、經過急劇,易反復發作。

    3、皮疹多形性,經過中常有一定規律,初為彌漫性潮紅,后或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常多種皮損同時并存。

    4、境界不清,分布對稱,部位不定,多呈片狀或彌漫性。

    5、亞急性濕疹:多因急性濕疹遷延而來,皮損以丘疹、結痂、鱗屑為主,僅有少量水皰及輕度糜爛。

    6、慢性濕疹:多由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轉變而來,皮損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手背、小腿、肘窩、陰囊或女陰等處。邊界清楚,患部皮膚肥厚粗糙,皮紋顯著,或呈苔蘚樣變。

    7、皮損組織病理以表皮細胞間或細胞內水腫,海綿狀或角化過度,角化不全,及真皮血管周圍炎癥細胞侵潤為主。

    中醫辯證

    1、濕熱壅盛:急性者多見,皮損潮紅,腫脹,糜爛,流水,浸淫成片,瘙癢劇烈,或伴有大便秘結,小溲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2、脾虛濕蘊:起病較緩慢,皮損以丘疹,脫屑,丘皰疹為主,或見流水,結痂,多伴有倦怠、納呆,大便溏薄,小溲清長,舌體胖,舌苔白膩,脈弦滑。

    3、血虛風燥:常為慢性濕疹,病程較長,反復發作,皮損顏色暗紅,浸潤肥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血痂、脫屑等。或伴有頭暈乏力,腰酸肢軟,舌淡紅,舌苔薄白,脈濡細。

    治則

    清熱除濕,行血止癢,活血驅風。

    方藥

    1、消風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青黛散:外涂日數次。

     

     

    紫      癜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管性紫癜,過敏性紫癜在此一并述及。

    診斷依據

    1、全身或四肢可見點狀或斑塊狀出血,不高出皮膚,反復發作。或出血斑點高出皮膚,色鮮紅或暗紅,微癢,可伴腹痛或關節酸痛等癥。

    2、可伴低熱,齒衄、鼻衄、月經過多。嚴重者可出現頭痛、昏迷、便血、尿血。

    3、血小板計數低于正常,出凝血時間延長,束臂試驗陽性,骨髓象:巨細胞正常或增多,血小板形成減少或缺如。若均正常者多為過敏性紫癜。

    4、必要時查免疫球蛋白IgG和IgA,補體C3有助于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診斷。

    中醫辯證

    1、風熱傷絡:起病較急,皮膚紫斑色較鮮紅,呈腰部以下對稱性分布,略高出皮膚,或有癢感,伴有發熱、腹痛、關節酸痛等。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2、血熱傷絡:皮膚驟見青紫或鮮紫色點狀或斑塊,此起彼伏。身熱煩渴,面紅升火,可伴有齒衄、鼻衄,甚或便血,尿血,月經過多。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數有力。

    3、陰虛火旺:皮膚有青紫點或斑塊,時發時止。手足煩熱,顴紅咽干,或午后潮紅,盜汗、月經過多,伴有齒衄,鼻衄,舌紅,少苔,脈細數。

    4、氣不攝血:病程較長,皮膚紫斑反復發作,色暗,呈烏青斑塊,面色?白,神倦乏力,頭暈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則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祛風活絡,固氣止血。

    方藥

    1、清風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白  塞  病

     

    診斷標準

    1、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

    2、多發性生殖器潰瘍。

    3、眼損害:可有結合膜炎,虹膜睫狀體炎,眼色素膜炎,視神經炎。

    4、各型皮膚損害:可出現結節性紅斑,或多型紅斑,毛囊炎樣或痤瘡樣皮疹及皮下血栓性靜脈炎。包括針刺反應陽性。

    5、可伴有關節痛或關節炎,肌肉酸痛,低熱,反復發熱或間斷發熱,消化道潰瘍,血管及心臟癥狀;神經系統癥狀等。

    6、實驗室檢查:發作期可出現貧血,血紅蛋白偏低,白細胞輕度升高,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免疫球蛋白IgG、IgM升高,補體Cg升高,淋巴細胞轉化率降低。唾液酸,脂結合唾液酸升高,總巰基降低,血清銅、銅藍蛋白高于正常,冷球蛋白陽性。

    中醫辯證

    1、熱毒蘊結,血脈失和(見于急性發作期):口腔、生殖器或肛門周圍潰瘍,瘍面紅腫疼痛,兩目紅赤,皮膚斑疹,紅赤。可見發熱,關節紅腫疼痛,心煩急燥,口干喜飲,溲赤便干,舌體脹,質紅,苔黃,脈數。

    2、濕熱壅盛,血脈阻絡(多見于急性發作期):潰瘍紅腫,覆有膿 ,皮膚病變紅腫,關節腫痛,目眵增多。可有發熱汗出,口苔粘膩,納呆脘悶,大便不爽,舌體脹,質絳,苔黃膩,脈弦滑。

    3、氣虛濕阻,耶郁化熱(見于慢性緩解期或不典型的發作期):潰瘍偶發,病勢不甚,皮膚結節暗紅或不紅,肢體困倦,神疲乏力,目不欲睜,可伴關節酸脹,口粘納呆,女子兼見帶下白濁,經期血行滯澀不暢,舌質嫩胖,舌苔厚膩,脈緩力弱。

    4、陰虛熱郁,邪阻血絡(見于慢性緩解期或不典型發作期):潰瘍點狀發作,局部紅潤,有輕度灼痛,四肢兼見皮疹,痤瘡、結節紅斑或痛或癢,五心煩熱,目澀羞明。可伴肢體困倦,虛煩汗出,口干咽燥,頭暈耳鳴,失眠健忘,女子經前有復發先兆,心緒不寧,舌質嫩紅,舌苔薄黃少津,脈細數。

    5、脾腎陽虛,余邪未盡(見于慢性緩解期或不典型發作期):潰瘍散發,色淡,疼痛不著,皮膚結節無色或青紫,形寒肢冷,四肢不溫。可伴肢體困倦,神疲欲寐,視物不清,弱視,或感疲勞,關節僵著,或見關節囊積水、納少,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腰膝酸軟,帶下清稀,月經期錯后或閉經,舌質嫩胖色暗淡,舌苔白,脈沉弱。

    治則

    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理脾益氣,養血和脈。

    方藥

    1、清口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干燥綜合癥

     

    診斷依據

    1、目、口、鼻、皮膚干燥,淚、唾、涕、汗少或無,甚則干物咽下困難。

    2、有反復嚴重齲齒史及腮腺腫大史。

    3、可兼有關節炎,雙下肢紫癜,或臟器受累表現。

    4、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實驗室檢查證據:(1)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160)。(2)抗核抗體陽性(滴度≥1:160)。(3)SSA或SSB抗體陽性。

    5、口腔科唇脈活檢及腮腺造影提示腮脈炎;眼科檢查提示有干燥性角結膜炎。

    中醫辯證

    1、肺胃津虧:身熱不甚,干咳不已,口燥而渴,口唇干裂,膚干少汗或無汗,大便燥結,關節時或酸痛腫脹。舌質紅,少苔,脈浮細澀或數。

    2、肝腎陰虛:目干澀,少淚或無淚,常有眼內異物感,或灼或癢或痛,時有目紅赤,眼球頻繁眨動,頭暈耳鳴,腰背酸痛,關節隱痛,舌質紅,少苔,脈沉細澀或數。

    3、氣陰兩虧:口腔干燥,氣短乏力,納差腹脹,肢體酸軟,便溏或干結,或有低熱,易于外感,舌胖嫩,舌苔凈,脈浮虛大重按無力。

    4、瘀血阻絡:形瘦膚干肌削,眼眶黧黑,關節疼痛固定,甚則畸形,口燥但欲潄水不欲咽,大便燥結,舌紫暗少津,舌下脈絡迂曲紫暗,脈沉短小澀。

    治則

    益胃生津,養陰潤燥,逐瘀活絡。

    方藥

    1、清口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2、痹癥散: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3、脈絡通:每日2次,每次5粒,溫開水送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夫妻试看120国产| 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视频| 日韩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视频| 宝贝扒开下面自慰给我看| 国产福利深夜在线播放| 又粗又紧又湿又爽的视频| 伊人久久综合无码成人网| 国产睡熟迷奷系列网站| 无码人妻少妇色欲AV一区二区| 国产小受被做到哭咬床单GV|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亚洲综合成人av在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 后入内射国产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最新高清不卡视频| 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av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男人扒开女人内裤强吻桶进去|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 成人午夜在线观看日韩| 男人把女人桶到喷白浆的软件免费| 免费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中文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AV老司机色爱区综合|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费精品|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国内丰满熟女出轨VIDEOS| 日本高清乱理伦片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日韩V欧美V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