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光大證券昨天發布的公告中,還原了8月16日的交易細節,公司策略投資部當天核定8000萬元開展ETF套利交易。 9點41分,交易員發出了第一組買入180ETF成分股的訂單,共177筆委托,不超過200萬元。 10點13分,交易員發出了第二組買入指令,共102筆委托,委托金額不超過150萬元。 11點02分,導致當天股指巨額波動的第三組買入指令被發出了,交易員的訂單是買入177筆,不超過200萬元。 但這第三筆訂單離奇地變成了234億元,并生成巨量市價委托訂單,直接發送至上交所,累計申報買入234億元,實際成交72.7億元。 導致8月16日11點后,權重股出現集體異動,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在內的眾多權重股瞬間觸及漲停,上證綜指一度暴漲逾5%。 當天的11點07分,光大證券交易員通過系統監控模塊發現成交金額異常,同時,接到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問詢電話,迅速批量撤單,并終止套利策略訂單生成系統的運行,同時啟動核查流程并報告部門領導。 上海一位券商人士表示:“光大證券的這一策略交易系統為今年3月開發,7月才上線的高頻交易程序,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存在缺陷。光大證券的策略交易系統接到指令后,向交易所自動下單,攔都攔不住,最后拔掉電源,才讓它停了下來。” 量化交易系統專家丁鵬昨天解釋稱:訂單生成,交易系統一般會有一些參數,就是說在這個交易系統上線,然后公司會開會研究這個交易系統多少額度,設好之后,機器就會自動跑了。這個系統為了追求速度的話,可能采用了事后風險控制的方法。正常模式是進交易所之前肯定要經過一個風控模塊的,但是傳統的風控系統速度非常慢,所以可能采用的是一種事后風控。 專家:別拿高頻缺陷當幌子 機器跑偏、系統問題,是否就是出現“烏龍指”的理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長期在美國從事量化投資的基金業人士告訴記者,國外對高頻交易的壓力測試和風控都十分嚴格。一般,高頻交易只用于期貨中。光大所做的是現貨、股票交易,嚴格說不能算作高頻。 這位專家認為,機器運轉系統,但是一般來說人也要嚴格監控,所以總體來說高頻交易的完成是人和機器結合。在下單前,對每一個股票未來幾分鐘的情況,公司都會有預期。當天交易出現問題,出現那么龐大的一個買單,無論是光大和上交易都沒有發現異常,都沒有及時對交易進行終止,這不能不說是交易制度風控的缺陷。傅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