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代的抗洪英雄,首先會想起大名鼎鼎的大禹和西門豹。想當初黃河下游山洪泛濫、暴雨成災,大禹帶領抗洪大軍抗擊洪水,他由過去以堵為主改為疏導為主,積極疏通山上積水流向平原,既減少洪水之災又發展農業生產。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戰天斗地大公無私的精神感人肺腑有口皆碑,他后來繼舜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和夏朝的開創者,也是眾望所歸。戰國時魏國著名政治家西門豹任鄴(今河北臨漳)令時,積極治理漳河,嚴懲“三老”、“廷椽”及“豪長者”,廢除河伯娶妻之陋習,開鑿水渠、引漳水入農田,功績顯赫流芳百世。
白居易 唐大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見美麗的西湖夏天湖水暴漲淹沒農田,就親自察看地形了解民情,下令沿湖修建堤壩水閘、攔洪蓄水,消除杭城水患之憂,還解決數十萬畝農田灌溉之需。百姓感恩戴德,譽此為“白公堤”。三年后白居易離杭州赴洛陽履新,寫下“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詩句。無獨有偶,大文豪蘇軾任杭州太守時也在西湖旁完成一項重大水利工程——攔洪長堤——“蘇堤”。提起蘇東坡,其抗洪功績又何止“蘇堤”一處?他每到一地任職,都將防汛視為重頭戲。位于徐州的黃樓,便是他主政徐州留下的抗洪標志。雄偉的黃樓于神宗元年(1078)二月動工,歷時半年竣工。黃樓高10丈,阻擋了滾滾而來的泗水(古黃河),使徐州高枕無憂。當年九九重陽節舉行黃樓竣工慶典時,全城萬人空巷,東坡即興賦長詩《九日黃樓作》以記,詩云:“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黃樓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殺。朝來白霧如細雨,南山不見千尋剎”。千年過去,如今黃樓猶在,樓上那幅“碧水柔波不盡黎民厚意,黃樓明月長留太守清風”的詩聯,抒發著徐州人民對蘇軾的景仰之情。 編輯:秦悅
|
|
來自: 隨園天一館 > 《文摘史料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