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是一種心理疾病 強迫癥患者 怎么就愛懷疑呢 懷疑,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情緒。而且,越敏感的人越愛懷疑。強迫癥,我們也清楚了吧。其實,強迫癥患者也愛懷疑。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強迫癥患者,愛懷疑呢? 懷疑,其實也是以后總態度,我們并不是說懷疑不好。但是,如果像強迫癥患者,那么的愛懷疑,這就肯定有問題了。過度的懷疑會,影響我們正常的人際交往。再加上,強迫癥,本來就會不由自主的去做某些沒有意義的事。因此,強迫癥如果出現過度的懷疑也是不好的。 強迫癥病人的愛懷疑,我們稱之為強迫性懷疑。他們,總是,對自己所做的事,進行懷疑。懷疑他的效果,甚至有些強迫癥病人,還會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做那件事。強迫癥,愛懷疑的種種行為,這讓病人疲憊不堪,但是卻有沒法控制。 我們也要明白,強迫癥的懷疑情節有什么特點。強迫癥的懷疑,會不停的出現。另外,懷疑還會新舊的交替出現。往往,新的懷疑會比舊的懷疑更加嚴重。強迫癥病人,他們的某個懷疑事件,被真正確認。之前的事件,就很有可能沉渣泛起。也就是說,只要強迫癥沒有康復,懷疑就會循環往復以及無窮無盡。 強迫癥患者的懷疑,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強迫癥的癥狀了。因為,懷疑對強迫癥患者來說,不是特例。而是一種普遍存在。但是,強迫癥的懷疑也讓他們的生活更加的痛苦。總之,對于強迫癥,愛懷疑這個現象,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解決。 強迫癥圣經 ——戰勝強迫癥的秘訣 第一章 引言 強迫癥,就像突從天降的惡魔,死死纏繞著人的心靈。強迫癥病友,終日糾結于強迫癥狀與反強迫中,在肯定與否定,順從與反抗中搖擺,無窮盡的分析,耗費著人生最珍貴的青春和精力,親手葬送了一個個寶貴的人生機遇,在親人的不理解和周圍人的嘆息輕視中,痛苦地掙扎著生存。 強迫癥的表現,千奇百怪。有擔心懷疑型,擔心自己沒有鎖好門、擔心自己沒有關好煤氣、擔心自己考試沒寫名字、擔心自己患了艾滋病或其他疾病、擔心別人沒有聽懂自己的話等等,總之擔心一切可能需要擔心的事情,雖然反復驗證求證排除也不能消除懷疑擔心。有窮思竭慮型,思考一些永遠沒有答案或者沒必要思考的事情,例如人為什么活著,地上為什么有蘑菇,一加一為什么等于二等,甚至只是感覺有事情要思考但始終不知道有何事情。有回避型,例如口水強迫、余光強迫。有攻擊沖動型,如反復出現攻擊他人或犯罪的意念或自殺自殘的意念卻從不會去真的做,但始終無法擺脫??偟膩碚f,就是強迫觀念或意向,和強迫動作兩大類。 為什么會患強迫癥呢? 現在主流的精神醫學有這樣一些理論,我簡要介紹一下并附有批判: 1、認知理論:影響最大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強迫癥患者認知出現了偏差。其認知模式主要為:對危險和不確定的事情有過高評價,如果不解決會造成災難性后果。出現并且認為通過自己的思維或儀式或其他方法可避免,且自己必須要避免這種災難。 我的批判:強迫癥發病后,實際上患者在痛苦地折磨下已經認識到自己強迫內容的荒謬和錯誤,也就是說,認知已經正確,但還是擺脫不了。明知想法不對,還是控制不住,所以強迫癥發病問題不在于認知。明顯的例子是,強迫癥患者病情緩解時對自己發作時的強迫思想和感覺就理解不了,但再發作又會陷進去,且癥狀可以泛化改變,這是認知理論解釋不了的,因為人的認知不會莫名其妙地變來變去的,強迫癥患者認知在發病和緩解時沒有大的變化,變化的是自己的感覺,必須要強迫的感覺,不強迫就難受的感覺。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強迫癥由潛意識中隱藏的幼年的心理創傷造成。傳統經典的精神分析認為與超我對力比多即性欲的壓抑有關,現代的精神分析則不僅限于性欲的壓抑。總之是潛意思里的創傷導致強迫癥的發病。 我的批判:我曾經用精神分析徹底自我分析過,也請心理咨詢師給我分析過,把小時候的事情翻了個遍,但療效總是暫時的,常?;腥淮笪颍Ч掷m不了幾天就不行了。這類似催眠療法,都是暗示的結果。很多強迫癥根本與幼年時的心理創傷拉不上關系,至于性欲學說,我常識釋放過性欲,但對強迫癥也沒有任何效果。 3、森田療法:這個日本人的理論影響大。認為強迫癥患者把一些正常的思想或感覺或擔心看成了不正常,試圖消除這些想法或擔心,但因為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陷入強迫。治療上就要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忍著痛苦去做該做的事情。當然,正規的森田療法需要絕對臥床,盡情強迫,實在強迫夠了,再開始適當的工作。 我的批判:順其自然,實際上,強迫癥患者就是不能順其自然才痛苦啊。為所當為,如果能為所當為還會把生活搞得一團糟嗎?忍著痛苦,可是越忍痛苦自己越痛苦,鐵打的漢子也忍不住啊。 4、行為理論:認為強迫癥的形成是不良條件反射習慣形成的結果。偶然的不良條件反射即強迫觀念或行為出現后,經過自己的反復強化而發病。要想治愈就要反強化。如暴露療法。 我的批判:這個理論解釋不了為什么人會強化這個條件反射,再者暴露療法也沒啥效果。很多強迫癥患者就是有一個感覺而已,構不成條件反射。而且采用強行壓制的方法反而強化了強迫癥。 5、踐悟療法:國內的一個理論。這是一個雜合了幾種理論的療法,認知、行為、森田理論的混合體。 我的批判:其理論沒有什么特別的。試過了,沒用。 強迫癥的發病,是莫名奇妙的。我研究過很多案例,大部分沒有明顯的誘因,只是因為一句話,一個念頭,一個動作,突然就開始了,突然就從一個正常人開始強迫,開始變成強迫癥患者。 強迫癥的癥狀也是千變萬化的。就其內容看,有的有部分意義,有的毫無意義。比如擔心自己沒鎖門,是有部分意義的,因為有時候人確實會忘記鎖門。有的毫無意義,比如不停地思考宇宙為什么要產生人。比如擔心自己會殺人,但實際上本人非常膽小謹慎守法律。有的與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系,有的則與現實生活毫無聯系。 但共同的特點是,自己覺得不應該重復這些強迫觀念、意向、分析和動作,但不重復就難受,就有不安全感,就焦慮,但重復了只是稍微緩解焦慮,還是想強迫。常常自己也被搞糊涂了,到底應該重復還是不重復?不強迫難受,強迫了還想強迫,干擾生活工作學習,也難受,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怎么了,極端痛苦。 第二章 強迫癥發病的過程大揭秘(一) 強迫癥從發病時間上來看,多數在青春期,尤其是在高中階段這是一個顯著的特點。 強迫癥從發病誘因上來看,沒有一個普遍的規律。有的是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有的是因為看了一本書,有的是因為一個念頭,當然也有人是因為一個事件的刺激。從這一點來看,可以確定,強迫癥并不是外來事件主導的心理疾病,而是內因為主。 不過,從發病時間和發病后患者在心理壓力大時嚴重,心理壓力小時如放假、休息、玩樂時減輕甚至消失來看,心理壓力是一個促發因素。當然后面章節我會討論這里面存在一個大秘密。發病開始時,患者雖然出現了強迫觀念和行為,但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強迫中,也就是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異常。此時,也沒有強烈的強迫與反強迫的斗爭。也就是說,心理沖突并不明顯。這就是強迫癥發病的第一階段。 第二章 強迫癥發病的過程大揭秘(二) 在第一階段,強迫觀念(實際上此時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強迫,因為這時的觀念和行為基本還是自愿的)和強迫行為會愈演愈烈,其強度和頻率不斷提升,最終,會發展到影響學習、工作、生活的程度。此時,患者就會發現自己觀念和行為的異常,開始試圖控制、壓制。但這些強迫觀念和行為越壓制越強烈,越壓制越感覺心里難受、極度焦慮和恐慌。但不壓制又會無法正常生活。于是開始陷入強迫與反強迫的沖突,自己處于心理兩難中。隨著心理沖突的發展,強迫癥的癥狀也開始泛化,癥狀開始轉移改變成各種難以理解,千奇百怪的形式,而患者為了解決強迫觀念和行為,開始無休止地分析、回憶、思考自己為什么會得病,自己怎么了,精神處于一片混亂。病情的發展帶來了焦慮、抑郁、恐懼等等不良情緒,有時生理上也會出現不適,有的患者從而轉入疑病癥的強迫中。 強迫癥是“高智商”人的病 在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國家級心理治療師劉俊德看來,其實生活中有強迫型人格、有強迫傾向的人,通常都是很聰明、智商高的人,“這是聰明人的病”。 “有強迫傾向的人,做事有條理,有計劃性,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步不能差?!彼f,這些人對自己通常要求苛刻,不允許自己犯錯誤,因而在工作崗位上往往表現非常出色。 在他看來,輕度強迫雖然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強迫行為還是讓當事人很痛苦。 “不要把想象當現實,試著培養興趣愛好分散精力。”他說,對于輕型的強迫癥,這種注意轉移有一定效果,但中度以上的,還是需要接受專業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