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能給國人帶來什么機會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已獲國務院批準設立,據悉將于下月掛牌。在此之前,國務院已經提請全國人大討論在自貿區內暫免執行十幾項有關的法律,內容主要涉及外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企業設立及變更審批的有關事項。按照商務部日前發布的消息,一旦這個法律手續完成,自貿區的總體方案也將隨之公布。 上海自貿區的推出,是我國在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項重要舉措。最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不斷推進,原有的以政府審批為主要表現特征的經濟體制越來越與現實的經濟發展不能適應,需要以改革來推進生產關系的調整,推進生產力的解放,促進經濟水平的提升。因此,它被譽為與30多年前國家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列為經濟特區一樣的重大改革,受到了輿論的高度重視。 按照自貿區的定義,它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實現投資和貿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因此,它要求對投資實行負面清單管理,也就是說由政府將不能進入該區域投資的某些行業,以及對進入投資的企業的業績和高級管理人員的禁止性要求以清單形式向社會公開,只要不在這個范圍之內,政府就沒有理由禁止任何企業進入。這種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對我國現行的資本管理,尤其是外資管理形成了挑戰,政府部門放棄相當一部分審批權,因此才需要立法部門給予特別的法律豁免。很顯然,政府的行政服務將由此變得高效而且透明,這對投資企業會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從而大大提高企業的投資自由度和投資效率。 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對國際資本所產生的影響力是值得期望的。那么,它對中國老百姓又能帶來什么樣的機會呢?一個自貿區的建立,它能夠產生的功能無非是投資、貿易和消費。上海自貿區有很高的起點,政府也希望以此來吸引國際上大型跨國企業的投資,但是既然實行負面清單管理,那么它事實上也不能排斥國內企業,因此,國內的資本也可以將自貿區作為投資方向,并且享受到自貿區將要實行的寬松的法律環境。更重要的是,一個自貿區內還必須建立起完善的服務業,而它們對資本規模的要求并不是很高,這對于國內的一些創業型資本產生了充滿想像力的市場前景。 根據商務部的表態,建立上海自貿區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擴大服務業的開放、加快轉變貿易發展方式。在服務業的開放中,我國金融業將面臨很大的挑戰。即使是在加入WTO后,我國的金融業也一直受著國家的保護,外資銀行在中國的進入雖然已打開大門,但人民幣業務的開展尚受到很多限制,而國內的民間金融市場則力量過于弱小,根本不足以形成對國有銀行的競爭。自貿區建立以后,現在對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設置的政策壁壘將無法存在,這無疑將極大地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而在這個過程中,人民幣的自由兌換也將在自貿區先行成為現實,從而有可能對自貿區以外的國內整個外貿體制形成變革作用。 當然,上海自貿區建立以后,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說,還有一個看得見的好處是可以在家門口買到免稅商品。但是這方面的優勢可能在最近一段時間內不會很明顯。按照目前的規劃,上海自貿區分為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區域,總面積僅有28.78平方公里,其中前3個區域更注重于物流港口運輸,只有機場會出現民用商品的銷售,因此它對促進國人的消費作用不會很明顯。但就像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所說的,上海自貿區將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服務全國的發展。因此更值得期待的是,在不久的將來,有越來越多的自由貿易區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真正對國人的消費生活起到可觀的提升作用。如果說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其意義不亞于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特區的建立,那么,當它的經驗能夠在其他地區快速復制的時候,就證明了今天的改革,將會超過當年篳路藍縷式的改革。 (長江商報,2013年8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