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化襄陽建設的思考
文/IP xfhd57 文化襄陽是襄陽城市建設的生命和靈魂,城市與文化是與生俱來、密不可分的統一體。襄陽市在大力推進文化襄陽的實踐中,應該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搞好城市文化建設。 一.建設文化襄陽貴在提高文化自覺 文化襄陽價值何在?文化襄陽如何建設?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是隨著城市發展的歷史演進而不斷深化和豐富的。 從“產業襄陽”、“都市襄陽”、“綠色襄陽”上升到“文化襄陽”,“文化襄陽”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理念的最高境界。因為,1999年的《北京憲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強調“塑造充滿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城市空間”,“文化城市”成為當前城市建設的最先進理念。 “文化襄陽”追求的目標是從物質家園上升到精神家園。什么樣的城市能讓生活更美好?歸結起來,就是既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又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為人們身體的幸福棲居提供物質空間,又能為人們心靈的幸福棲息提供文化空間的城市。確立“文化襄陽”目標就是要把文化變成襄陽發展戰略的軸心。讓文化襄陽建設充分發揮其保存城市記憶、體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質、展示城市風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撐城市發展的巨大作用,從而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樹立“文化襄陽”理念,堅持搞好城市文化建設,貴在提高文化自覺。要動員全市上下一是要深刻認識文化對襄陽經濟社會發展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準確把握襄陽文化建設發展的內在規律。三是要積極承擔推動襄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責任。 二、建設文化襄陽貴在增強文化自信 在近日召開的襄陽市第12屆黨代會上,提出了襄陽要成為中國文化名城,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 在新的發展階段,增強文化自信,一要堅定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信心。中華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倡導的和諧、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辯證思維等都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價值觀。對這些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要繼承和弘揚。積極利用襄陽歷史悠久、文化資源密集的優勢,采取多種形式以文化提升城市品質,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動襄陽經濟社會率先跨越式發展。率先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方面要突出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不斷加大文化載體、設施、硬件的建設力度,夯實發展基礎,切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完善多元投入體系,高標準建設美術館、展覽館、群藝館、博物館、大劇院等重大精品文化工程和建設三國文化主題歡樂城、米芾創意文化產業園、汽車文化創意產業園,加快建設唐城、漢城等文化產業基地。另一方面,要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和壯大各類群眾性文藝團隊,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除此之外,針對襄陽大企業較多的優勢,要發揮企業在文化改革發展中的作用。 二要積極推動文化創新,努力在襄陽打造全國民俗文化中心。襄陽要成為中國文化名城,應該以民俗文化建設為平臺。我國的民俗文化資源是豐厚的,按照民俗文化的含義(即民眾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模式),我國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現為婚嫁文化、喪葬文化、禮儀文化、民族體育文化等等,還有其它一些獨特的習俗。制定民俗文化發展規劃;加強挖掘與研究的力度,加強創新;保護與開發并重,在民俗文化發展上,我們除了力爭把穿天節辦成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外,還應參照吉利斯記錄的成功發展模式,在突出民俗原生態的前提下,考慮把民俗文化以全國性比賽或世界性邀請賽的形式在襄陽落戶,比如孔明燈放飛比賽,襄陽護城河龍舟賽、漢江奇石文化展和包粽子、香包比賽以及繡花、剪紙、捏泥人、納底子比賽、民族器樂大賽、襄陽飲食文化大賽、“諸葛亮智慧杯”創意策劃大賽等等;努力營造民間民俗文化氛圍,不斷拓展平臺;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強化對文化部門的工作考核;加大民俗文化投入,以投入來促進產出,逐步形成產業,形成產業鏈。用全國民俗文化中心這張牌擴大襄陽知名度。 三要不斷開創襄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局面。一是深化改革,加快創新,著力解決體制機制問題;二是完善落實政策,營造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社會環境;三是整合力量,擴大開放,走出文化抓文化,尋求與國內外企業廣泛合作;四是拓展融資渠道,吸引外資及社會資本進入,調整優化所有制結構;五是整合資源,打造品牌,促進區域性文化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六是培養人才,壯大隊伍,造就專業化、國際化、現代化的文化產業企業家隊伍。 增強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機遇,推動文化大發展,再創文化的新輝煌。要牢記使命,認真履行職責,從世界發展的大勢,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求,人民群眾的迫切期待出發,切實加強襄陽全國民俗文化中心的建設,深化改革,大膽創新,全力推進傳統文化繼承和創意產業發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為全國的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做出表率,更好地為國家的文化建設服務。 三、建設文化襄陽貴在實現文化自強 文化自強,是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的重要目標。只有真正實現文化自強,才能為增強全市市民凝聚力和創造力提供重要源泉,為提升全市綜合競爭力提供強大力量,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基本需要。 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實現襄陽文化的自強,就是要進一步打造提升襄陽的特色文化品牌。一是努力在襄陽打造中國文化名城,重點從全國民俗文化中心建設抓起;二是著力打造諸葛亮文化品牌。通過挖掘、整理、繼承、豐富諸葛亮文化和三國文化資源,積極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諸葛亮文化成為襄陽最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文化品牌,把襄陽打造成“智慧之都”;三是著力打造米芾文化品牌,建設好米芾創意文化產業園;四是努力打造宗教文化品牌。整理、保護好異彩紛呈的多民族多宗教文化資源,發揮好以真武山道觀、承恩寺、白水寺、廣德寺,鹿門寺,鐵佛寺,谷隱寺 等為載體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的作用,推動宗教文化和文化產業向縱深發展,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宗教文化,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五是著力打造楚國和鄧城文化品牌。楚國、鄧城文化綿延兩千多年,在襄陽留存了許多遺址等歷史文化遺存,見證了襄陽開發建設的燦爛歷史,要進一步深入挖掘以漢江流域開發建設史和民族關系史,選擇重大事件發生地、文化遺跡和歷史人物等,建設文化設施,彰顯楚文化和鄧文化底蘊。六是著力打造漢水女神文化品牌。 漢水女神是中國最早、影響最為深遠的江河女神。漢水女神不僅出現在《詩經》、《楚辭》文化系統之中,也存在于春秋、戰國以來的祭祀文化系統之中。在劉向的《列仙傳》中就記錄了鄭交甫奇遇漢水神女的故事 。漢水女神是兩位飄忽不定、行蹤隱秘,既溫柔、寬容,又機智理性、剛柔相濟的神女;這塊文化資源曾經被歷史淹沒過了,近年被重新開發出來,漸漸引起了襄陽人的興趣。;這幾年每年的正月二十一就要舉辦襄陽穿天節。但規模不大,要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整的漢水女神傳承體系,使其成為漢水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七是著力打造影視文化品牌。加快建設唐城、漢城等影視文化文化產業基地,此外,還要傾力打造襄陽影視文化創意園、實景襄陽演出項目等文化品牌。不斷形成襄陽特色文化品牌體系,推動襄陽特色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實現文化自覺、自信、自強,更需要加快建設具有襄陽地方、民族特色的群眾性文化設施,要扶持各縣市建設數字影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等。推進各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改造提升基層文化設施。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不斷突破薄弱環節,積極拓展襄陽文化中心。還要彌補歷史欠賬,對城鎮發展中拆遷的文化設施,在建設中予以重建;對過去拆遷中未能重建的,通過調查摸底后對相關文化設施恢復重建。同時,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優化布局、優化結構、優化配置,不斷增強文化發展的后勁、提高文化發展的效益,努力使襄陽特色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百花園中一朵奪目的奇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