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藥學專業知識(四)

     悟道修行慧能 2013-08-30

    清熱藥

    比較藥物的異同點:

    石膏、知母 同歸肺胃經,均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治熱病高熱煩渴及肺熱咳嗽。

    然石膏為礦物藥,生用煅用功異,生用具上述功能,且降火力強,并兼解肌,重在清解,又善治肺熱咳喘、胃火頭痛、牙痛及口舌生瘡;煅用收濕斂瘡,治瘡瘍不斂、濕疹浸淫及水火燙傷。知母為植物藥,味苦甘而性寒,質潤兼歸腎經,重在清滋,又能滋陰潤燥通腸,治燥熱咳嗽、陰虛勞嗽、骨蒸潮熱、內熱消渴及陰虛腸燥便秘等。

    蘆根、天花粉:同歸肺胃經,均善清熱生津止渴,治熱病津傷煩渴。

    相異的是:蘆根甘寒質輕,作用較緩,善清肺胃之熱而兼透散,治外感熱病初期兼表證、中期高熱煩渴、后期熱退陰傷煩渴較宜;又能清胃止嘔、清肺利尿,且兼祛痰排膿,治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等。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較強,又兼能清肺潤燥,治肺熱燥咳、痰熱咳嗽帶血;還能消腫排膿,治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瘡腫未膿可消,已膿可潰,膿多促排,膿盡不用。此外,將其制成結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用于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產有效。

    黃芩、黃連、黃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相須為用治濕熱、火毒諸證。如濕熱瀉痢、濕熱黃疸、濕熱瘡疹、熱毒癰腫、目赤腫痛、血熱吐衄及其它臟腑火熱證。

    相異的是:黃芩入肺與大腸,兼入胃與膽等經,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腸,善清肺與大腸之火,且止血力強,又善治溫病熱入氣營血分證、肺熱咳喘、濕溫、暑濕、濕熱中阻、濕熱淋痛及痔漏便血;還能安胎,治胎熱胎動不安;此外,與柴胡相伍能治少陽寒熱往來。黃連大苦大寒,藥力最強,主入心胃,兼入肝與大腸等經,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濕熱,又善治溫病熱入營血之神昏譫語、內熱心煩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瘡、肝火犯胃嘔吐吞酸、濕熱痞滿,以及胃火熾盛消谷善饑。黃柏藥力弱于黃連,主入腎兼入膀胱,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腎)火,退虛熱,除下焦濕熱,又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以及下焦濕熱之尿閉、淋濁、帶下、陰癢、足膝腫痛及腳氣等。

    牡丹皮、赤芍藥: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歸肝經,均善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治熱入營血之斑疹吐衄、血滯經閉、痛經、腸癰腹痛、癰瘡腫毒及跌打瘀腫等證。

    然牡丹皮兼辛味,并人心腎經,又善透陰分伏熱而退虛熱,治熱病后期之陰虛發熱、久病陰傷之無汗骨蒸;赤芍藥苦泄而專入肝經,又善清泄肝火與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脅痛及肝火目赤腫痛。

    金銀花、連翹:均歸心肺,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主治癰腫疔瘡、風熱表證及溫病發熱。對瘡腫,無論初起兼表或熱毒熾盛均可;對外感熱病,無論邪在衛、氣,還是營、血均宜。

    然金銀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強,瘡腫熱毒重者尤宜,又治腸癰、肺癰及熱毒血痢。連翹苦泄微寒,長于散血結氣聚而消癰散結,素有“瘡家圣藥”之譽,瘡癰有腫核者尤宜,又治瘰疬痰核;還兼利尿,治熱淋澀痛。

    常用配伍及意義

    石膏配知母:石膏生用辛甘大寒,功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知母苦甘而寒,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兩藥相合,清熱瀉火、滋陰生津力更強,既治熱病氣分高熱證,又治肺胃火熱傷津證。

    知母配黃柏:清熱降火堅陰,治陰虛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貝母:既滋陰潤肺,又清熱化痰,善治陰虛勞嗽、肺燥咳嗽。

    梔子配茵陳:梔子苦寒,功能瀉火除煩、利濕退黃;茵陳苦微寒,功能清熱利濕退黃。兩藥合用,清熱利濕退黃力強,治濕熱黃疸效佳。

    黃連配木香:黃連苦寒,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木香辛苦性溫,功能理腸胃氣滯而止痛。兩藥相合,既清熱燥濕解毒,又理氣止痛,治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黃連配吳茱萸:黃連苦寒,功能清熱燥濕瀉火;吳茱萸辛苦而熱,功能燥濕疏肝下氣。兩藥相合,既清熱瀉火燥濕,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濕熱中阻之嘔吐泛酸。

    黃柏配蒼術:黃柏苦寒,功能清熱燥濕,作用偏于下焦;蒼術辛苦性溫,功能燥濕健脾,兼祛風濕。兩藥相合,既清熱又燥濕,且走下焦,治濕熱諸證,特別是下焦濕熱證有效。

    白薇配玉竹:白薇性寒,功能退虛熱兼透散益陰;玉竹性平,功能滋陰生津而滋膩性小。兩藥相合,既滋陰又透表,治陰虛外感。

    瀉下藥

    學習目標

    1.掌握瀉下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掌握大黃、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熟悉蘆薈、郁李仁、京大戟、紅大戟、牽牛子、芫花。

    3.掌握下列大黃與芒硝,京大戟與紅大戟各組藥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熟悉火麻仁與郁李仁的相同和不同點。

    4.掌握大黃配巴豆、干姜的配伍意義。

    概   述

    1.含義:凡能引起腹瀉或滑利大腸,促進排便的藥物稱為瀉下藥。

    2.功效:主能排出積滯、清熱瀉火、逐水退腫,兼能逐淤、殺蟲。

    3.分類及適應證:

    ①攻下藥: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多苦寒,即可通便又能瀉火。

    多用于實熱積滯、燥屎堅結,便秘者,還可用于實熱證。

    如:大黃、芒硝

    ②潤下藥:含油脂能潤腸通便有緩瀉作用。

    多用于老年津枯、產后血虧、病后津液未復及失血病

    大腸燥便秘。

    如:火麻仁、郁李仁、蜂蜜。

    ③峻下逐水藥:作用猛烈,能引起劇烈腹瀉或兼能利尿的藥物。孕婦忌用.

    多用于水腫、膨脹、痰飲積聚、喘滿證。

    如:甘遂、芫花、大戟、牽牛子、巴豆。

    4.注意事項:

    ①里實兼表證時,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解;或攻補兼施。

    ②本類藥作用峻者,易傷正氣。久病體弱,婦女胎前產后及月經

    期慎用。

    ③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熟  悉  藥

    名 稱

    性味歸經

    功  效

    主 治 病 證

    注意事項

    蘆  薈

    苦,寒

    瀉下,清肝,殺蟲

    ①熱結便秘,肝經實火。②小兒疳積,蟲積腹痛。③癬瘡(外用)。

    番瀉葉

    甘、苦,寒

    瀉下導滯

    緩下1.5-3g,攻下5-9g宜用開水泡服,入湯劑當后下

    郁李仁

    辛、苦、甘平

    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①腸燥便秘。②水腫腹滿,腳氣浮腫。

    打碎生用

    京大戟

    苦、辛,寒。有毒。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①身面浮腫,大腹水腫,胸脅積液。②癰腫瘡毒,瘰疬痰核。

    1.5~3g,散劑每次lg。醋制可減低毒性。外用適量。反甘草

    紅大戟

    苦,寒。有小毒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①身面浮腫,大腹水腫,胸脅積液。②癰腫瘡毒,瘰疬痰核。

    1.5~3g,散劑每次lg。外用適量反甘草

    牽牛子

    苦,寒。有毒

    瀉下,逐水,去積,殺蟲

    ①水腫,鼓脹,痰飲喘咳。②胃腸濕熱積滯,大便秘結。③蟲積腹痛。

    畏巴豆

    芫  花

    辛、苦,溫。有毒

    瀉水逐飲,祛痰止咳,外用殺蟲療瘡。

    ①身面浮腫,大腹水腫,胸脅積液。②寒痰咳喘。③頭瘡,白禿,頑癬,凍瘡。

    小結 相似藥物比較:

    大黃、芒硝:均味苦性寒,一則均善攻下通便瀉熱,治實熱積滯大便燥結常相須為用;二則均清熱瀉火,治目赤腫痛、口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瘡癰腫毒、腸癰及痔瘡等。

    相異的是:大黃大苦大寒,瀉熱攻積力強,又善治濕熱積滯瀉痢初起見里急后重者;芒硝則兼咸味,長于潤軟堅硬燥屎。此外,大黃兼解毒,善清血分之熱而止血,治血熱妄行之吐、衄、咯、便血及水火燙傷;清利濕熱,治濕熱黃疸、淋證澀痛;活血逐瘀,治瘀血磐閉、產后瘀阻腹痛及趺引損傷。芒硝外用可回乳。

    火麻仁、郁李仁:均為植物種仁而善潤腸通便,凡年老、體虛、久病及產婦因津血不

    足所致腸燥便秘即可選用。相異的是:火麻仁甘平油潤,又兼補虛。郁李仁則苦降散潤,

    又兼行氣、利水消腫,以腸燥兼氣滯者用之為宜,還治水腫、腳氣,兼便秘者尤佳。

    京大戟、紅大戟:均性寒有毒,既善瀉水逐飲,治身面浮腫、大腹水腫、胸脅積液;又善消腫散結,治癰腫未潰及瘰疬痰核等。然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大而瀉下逐水力強;紅大戟則源于茜草科,毒小而散結消腫力佳。此外,醋制均可減其毒。

    配伍:

    大黃配芒硝:善瀉下攻積,又善潤軟燥屎,還善清熱瀉火,治實熱積滯、大便燥結、堅硬難下效佳。

    大黃配巴豆、干姜:大黃苦寒,功善瀉熱通便、攻積導滯;巴豆辛熱,功善峻下冷積;干姜辛熱,功善溫中散寒。三藥合用,巴豆得大黃,其瀉下之力變緩和而持久,大黃得巴豆,其寒性可去,再加溫中散寒之干姜,以助散寒之力,故善治寒積便秘。

    祛風濕藥

    學習目標

    1.掌握祛風濕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其性能特點。

    2.掌握:獨活、威靈仙、防己、秦艽、徐長卿、木瓜、桑寄生、五加皮、蘄蛇。

    熟悉:稀簽草、絡石藤、桑枝、海風藤、川烏、雷公藤、香加皮、千年健。

    了解:臭梧桐、青風藤、絲瓜絡、伸筋草、鹿銜草、烏梢蛇。

    3.掌握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羌活與獨活,漢防己與木防己,五加皮與香加皮,

    熟悉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海風藤與青風藤

    4.掌握下列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獨活配桑寄生

    概  述

    含義  凡以祛除風濕、解除痹痛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祛風濕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經絡風濕作用,有的還分別兼有散寒或清熱、舒筋、通絡、止痛、解表,以及補肝腎、強筋骨作用。

    適應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或熱痹關節紅腫,兼治痹證兼肝腎不足、外感表證夾濕、頭風頭痛等。

    配伍方法  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于上部者,配祛風解表藥;

    病邪入絡,血凝氣滯者,配活血通絡藥;

    寒濕偏盛者,配溫經藥;

    郁久化熱者,配清熱藥;

    病久氣血不足者,配益氣養血藥;

    肝腎虧損,腰痛腳弱者,配補養肝腎藥。

    使用注意  (1)痹證多屬慢性疾患,需較長時間治療,為服用方便,本類藥可制成酒劑或丸散劑常服;

    (2)本類藥中的部分藥物辛溫香燥,易耗傷陰血,故陰虧血虛者應慎用。

    常用藥物

    獨  活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腎、肝、膀胱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苦溫燥,主歸腎肝,兼歸膀胱經,藥力較羌活為緩。作用偏里偏下,主散在里伏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止痛,尤善治少陰伏風頭痛及下半身風寒濕痹。

    【功效】  祛風濕,止痛,解表。

    【主治病證】

    ①風寒濕痹,腰膝酸痛。

    ②表證夾濕。

    ③少陰頭痛,皮膚濕癢。

    【配伍】  羌活配獨活:兩藥相合,走里達表,散風寒濕力強,治風濕痹痛無論上下均可。

    【用量用法】  3~9g。煎湯或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苦燥,易傷氣耗血,故無風寒濕邪或氣血虛者慎用。

    威靈仙

    【性味歸經】  辛、咸,溫。歸膀胱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散溫通,走竄力強,既善祛風濕、通經絡,為治風寒濕痹肢體拘攣或麻木之要藥;又能消痰水、除骨鯁,為治痰飲積聚及諸骨鯁喉所常用。

    【功效】  祛風濕,通經絡,消痰水,治骨鯁。

    【主治病證】

    ①風寒濕痹,肢體拘攣,癱瘓麻木。

    ②痰飲積聚,諸骨鯁喉。

    【用量用法】  5~9g,治骨鯁可用30g。

    【使用注意】  本品性走竄,久服易傷正氣,故體弱者宜慎用。

    防  己

    【來源】  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木防己等或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的干燥根。粉防己習稱漢防己。

    【性味歸經】  苦、辛,寒。歸膀胱、腎、脾經。

    【性能特點】  本品味辛能散,苦寒清泄,既能祛風除濕止痛,又能利水消腫,尤善治風濕熱痹及水腫兼熱者。漢防己長于利水消腫,木防己與廣防己則長于祛風止痛。

    【功效】  祛風濕,止痛,利水。

    【主治病證】

    ①風濕痹痛,尤以熱痹為佳。

    ②水腫,腹水,腳氣浮腫,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  5~9g。治水腫尿少宜用漢防己,治風濕痹痛宜用木防己或廣防己。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傷胃,故不宜大量內服,脾胃虛寒、食欲不振、陰虛及無濕

    熱者忌服。廣防己含馬兜鈴酸,故不宜過量或長期服用,腎病患者忌服。

    秦  艽

    【性味歸經】  苦、辛,微寒。歸胃、肝、膽經。

    【性能特點】  本品苦辛微寒,平和不燥,兼利二便。既善祛風濕、舒經絡、止痹痛,又能退虛熱、透表邪,還能導濕熱從二便出而利膽退黃。雖為治痹證通用藥,但以風濕熱痹最宜。

    【功效】  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利濕退黃。

    【主治病證】

    ①風濕熱痹,風寒濕痹,表證夾濕。

    ②骨蒸潮熱,濕熱黃疸。

    【用量】  5~9g。

    徐長卿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肝、胃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散溫通,功在肝胃,既善祛風,又善止痛,還能活血通絡、止癢解毒。為治風痹或痹證痛重之要藥。

    【功效】  祛風止痛,活血通絡,止癢,解蛇毒。

    【主治病證】

    ①風濕痹痛,脘腹痛,牙痛,術后痛,癌腫痛。

    ②跌打腫痛,風疹,濕疹,頑癬,毒蛇咬傷。

    【用量用法】  3~9g,煎湯或浸酒服。研末服1—3g。不宜久煎。

    木    瓜

    【性味歸經】  酸,溫。歸肝、脾經。

    【性能特點】  本品味酸入肝,既益筋血而平肝舒筋,又生津止渴開胃;性溫入脾,能祛濕和中。并具酸不收斂濕邪、溫不燥烈傷陰之長。為治風濕痹證酸重拘攣麻木及吐瀉轉筋常用藥。

    【功效】  舒筋活絡,化濕和中,生津開胃。

    【主治病證】

    ①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腳氣腫痛。

    ②濕濁中阻所致吐瀉轉筋。

    ③消化不良證。

    【用量用法】  6-12g。煎湯或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本品酸溫,故陰虛腰膝酸痛及胃酸過多者忌服。

    桑寄生

    【性味歸經】  苦、甘,平。歸肝、腎經。

    【性能特點】  本品苦甘性平,主入肝腎。既能祛風濕,又能養血而補肝腎、強筋骨,雖可治風濕痹痛,但以血虛或肝腎不足兼風濕痹痛者用之為佳。又能通過養血、補肝腎而固沖任安胎,為治肝腎虧虛胎動不安之要藥。

    【功效】  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主治病證】

    ①風濕痹證,腰膝酸痛。

    ②肝腎虛損、沖任不固所致胎漏、胎動不安。

    【配伍】  獨活配桑寄生:獨活性溫,功能散風寒濕止痛;桑寄生性平,既能祛風濕,

    又能強筋骨。兩藥相合,既祛風寒濕,又能強腰膝,治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者可投。

    【用量】  9~20g。

    五加皮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肝、腎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散苦泄溫通,主入肝腎二經,既善祛風寒濕邪,又能補肝腎、強筋骨,為治風寒濕痹、筋骨軟弱或四肢拘攣之要藥。還能利水,治水腫、腳氣浮腫。

    【功效】  祛風濕,強筋骨,利水。

    【主治病證】

    ①風濕痹痛,四肢拘攣。

    ②肝腎不足所致腰膝軟弱、小兒行遲。

    ③水腫,腳氣浮腫。

    【用量】  5—9g。

    蘄  蛇

    【性味歸經】  甘、咸,溫。有毒。歸肝經。

    【性能特點】  本品性溫有毒,主入肝經,內走臟腑,外達皮膚,透骨搜風,走竄力猛。功善祛風通絡、定驚止痙。

    【功效】  祛風通絡,定驚止痙。

    【主治病證】

    ①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②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體麻木。

    ③麻風,頑癬,皮膚瘙癢。

    ④破傷風,急慢驚風。

    【用量用法】  3—9g。研末服1~1.5g。

    稀薟草

    【性味】  辛、苦,寒。【功效】  祛風濕,通經絡,清熱解毒,降血壓。

    【主治病證】

    ①風濕痹證,骨節疼痛。

    ②中風手足不遂。

    ③癰腫瘡毒,濕疹瘙癢。

    ④高血壓病。

    【用量用法】  9~15g。治風寒濕痹宜制用,治熱痹、癰腫、濕疹宜生用。

    絡石藤

    【性味】  苦,微寒。  【功效】  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主治病證】  1、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2、喉痹,癰腫。

    【用量】  6~15g。

    桑  枝

    【性味】  苦,平。  【功效】  祛風通絡,利水。

    【主治病證】  風濕痹痛,水腫,腳氣浮腫。  【用量】  9~30g。

    海風藤

    【性味】  辛、苦,微溫。    【功效】  祛風濕,通經絡,活血。

    【主治病證】 ①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②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用量】  5—9g。

    川  烏

    【性味】  辛、苦,熱。有大毒。 【功效】  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主治病證】 ①風寒濕痹,寒濕頭痛。 ②心腹冷痛,寒疝腹痛。

    ③局部麻醉(外用)。

    【用量用法】  1~3g。多用制品,先下久煎。

    【使用注意】  本品性熱有毒,故孕婦忌服,不宜過量或久服。反半夏、瓜蔞、天花

    粉、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畏犀角。

    雷公藤

    【性味】  苦、辛,涼。有大毒。【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

    【主治病證】①風濕痹證,拘攣疼痛。 ②疔瘡腫毒,腰帶瘡,濕疹,麻風,疥癬。

    【用量用法】  3-9g,研粉每次0.5一lg。入湯劑,宜久煎。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本品毒劇,故內服宜慎,孕婦忌服,患有心、肝、腎器質性病變或白細胞減少癥者慎服。外敷不可超過半小時,否則起皰。

    香加皮

    【性味】  辛、苦,溫。有毒。【功效】  祛風濕,強筋骨,利水消腫。

    【主治病證】①風寒濕痹,腰膝酸軟。②水腫(尤宜心衰性水腫),小便不利。

    【用量】  3~6g。【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故內服宜慎,不宜過量。

    千年健

    【性味】  苦、辛,溫。【功效】  祛風濕,強筋骨。

    【主治病證】  風寒濕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攣麻木。

    【清熱藥

    比較藥物的異同點:

    石膏、知母 同歸肺胃經,均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治熱病高熱煩渴及肺熱咳嗽。

    然石膏為礦物藥,生用煅用功異,生用具上述功能,且降火力強,并兼解肌,重在清解,又善治肺熱咳喘、胃火頭痛、牙痛及口舌生瘡;煅用收濕斂瘡,治瘡瘍不斂、濕疹浸淫及水火燙傷。知母為植物藥,味苦甘而性寒,質潤兼歸腎經,重在清滋,又能滋陰潤燥通腸,治燥熱咳嗽、陰虛勞嗽、骨蒸潮熱、內熱消渴及陰虛腸燥便秘等。

    蘆根、天花粉:同歸肺胃經,均善清熱生津止渴,治熱病津傷煩渴。

    相異的是:蘆根甘寒質輕,作用較緩,善清肺胃之熱而兼透散,治外感熱病初期兼表證、中期高熱煩渴、后期熱退陰傷煩渴較宜;又能清胃止嘔、清肺利尿,且兼祛痰排膿,治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等。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較強,又兼能清肺潤燥,治肺熱燥咳、痰熱咳嗽帶血;還能消腫排膿,治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瘡腫未膿可消,已膿可潰,膿多促排,膿盡不用。此外,將其制成結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用于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產有效。

    黃芩、黃連、黃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相須為用治濕熱、火毒諸證。如濕熱瀉痢、濕熱黃疸、濕熱瘡疹、熱毒癰腫、目赤腫痛、血熱吐衄及其它臟腑火熱證。

    相異的是:黃芩入肺與大腸,兼入胃與膽等經,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腸,善清肺與大腸之火,且止血力強,又善治溫病熱入氣營血分證、肺熱咳喘、濕溫、暑濕、濕熱中阻、濕熱淋痛及痔漏便血;還能安胎,治胎熱胎動不安;此外,與柴胡相伍能治少陽寒熱往來。黃連大苦大寒,藥力最強,主入心胃,兼入肝與大腸等經,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濕熱,又善治溫病熱入營血之神昏譫語、內熱心煩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瘡、肝火犯胃嘔吐吞酸、濕熱痞滿,以及胃火熾盛消谷善饑。黃柏藥力弱于黃連,主入腎兼入膀胱,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腎)火,退虛熱,除下焦濕熱,又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以及下焦濕熱之尿閉、淋濁、帶下、陰癢、足膝腫痛及腳氣等。

    牡丹皮、赤芍藥: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歸肝經,均善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治熱入營血之斑疹吐衄、血滯經閉、痛經、腸癰腹痛、癰瘡腫毒及跌打瘀腫等證。

    然牡丹皮兼辛味,并人心腎經,又善透陰分伏熱而退虛熱,治熱病后期之陰虛發熱、久病陰傷之無汗骨蒸;赤芍藥苦泄而專入肝經,又善清泄肝火與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脅痛及肝火目赤腫痛。

    金銀花、連翹:均歸心肺,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主治癰腫疔瘡、風熱表證及溫病發熱。對瘡腫,無論初起兼表或熱毒熾盛均可;對外感熱病,無論邪在衛、氣,還是營、血均宜。

    然金銀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強,瘡腫熱毒重者尤宜,又治腸癰、肺癰及熱毒血痢。連翹苦泄微寒,長于散血結氣聚而消癰散結,素有“瘡家圣藥”之譽,瘡癰有腫核者尤宜,又治瘰疬痰核;還兼利尿,治熱淋澀痛。

    常用配伍及意義

    石膏配知母:石膏生用辛甘大寒,功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知母苦甘而寒,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兩藥相合,清熱瀉火、滋陰生津力更強,既治熱病氣分高熱證,又治肺胃火熱傷津證。

    知母配黃柏:清熱降火堅陰,治陰虛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貝母:既滋陰潤肺,又清熱化痰,善治陰虛勞嗽、肺燥咳嗽。

    梔子配茵陳:梔子苦寒,功能瀉火除煩、利濕退黃;茵陳苦微寒,功能清熱利濕退黃。兩藥合用,清熱利濕退黃力強,治濕熱黃疸效佳。

    黃連配木香:黃連苦寒,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木香辛苦性溫,功能理腸胃氣滯而止痛。兩藥相合,既清熱燥濕解毒,又理氣止痛,治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黃連配吳茱萸:黃連苦寒,功能清熱燥濕瀉火;吳茱萸辛苦而熱,功能燥濕疏肝下氣。兩藥相合,既清熱瀉火燥濕,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濕熱中阻之嘔吐泛酸。

    黃柏配蒼術:黃柏苦寒,功能清熱燥濕,作用偏于下焦;蒼術辛苦性溫,功能燥濕健脾,兼祛風濕。兩藥相合,既清熱又燥濕,且走下焦,治濕熱諸證,特別是下焦濕熱證有效。

    白薇配玉竹:白薇性寒,功能退虛熱兼透散益陰;玉竹性平,功能滋陰生津而滋膩性小。兩藥相合,既滋陰又透表,治陰虛外感。

    瀉下藥

    學習目標

    1.掌握瀉下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掌握大黃、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熟悉蘆薈、郁李仁、京大戟、紅大戟、牽牛子、芫花。

    3.掌握下列大黃與芒硝,京大戟與紅大戟各組藥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熟悉火麻仁與郁李仁的相同和不同點。

    4.掌握大黃配巴豆、干姜的配伍意義。

    概   述

    1.含義:凡能引起腹瀉或滑利大腸,促進排便的藥物稱為瀉下藥。

    2.功效:主能排出積滯、清熱瀉火、逐水退腫,兼能逐淤、殺蟲。

    3.分類及適應證:

    ①攻下藥: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多苦寒,即可通便又能瀉火。

    多用于實熱積滯、燥屎堅結,便秘者,還可用于實熱證。

    如:大黃、芒硝

    ②潤下藥:含油脂能潤腸通便有緩瀉作用。

    多用于老年津枯、產后血虧、病后津液未復及失血病

    大腸燥便秘。

    如:火麻仁、郁李仁、蜂蜜。

    ③峻下逐水藥:作用猛烈,能引起劇烈腹瀉或兼能利尿的藥物。孕婦忌用.

    多用于水腫、膨脹、痰飲積聚、喘滿證。

    如:甘遂、芫花、大戟、牽牛子、巴豆。

    4.注意事項:

    ①里實兼表證時,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解;或攻補兼施。

    ②本類藥作用峻者,易傷正氣。久病體弱,婦女胎前產后及月經

    期慎用。

    ③中病即止,不可過劑。用量用法】  4~9g。煎湯或泡酒服。

    小    結

    獨活、羌活,同源于傘形科,而辛散苦燥溫通,均善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發表,主治風寒濕痹、風寒表證、表證夾濕及頭風頭痛等證。但獨活藥力較緩,主散在里之伏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止痛,主治腰以下風寒濕痹及少陰伏風頭痛;羌活則作用強烈,主散肌表游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止痛,主治上半身風寒濕痹、太陽經(后腦)頭痛及項背痛。

    木防己、漢防己,均苦辛性寒而能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治風濕熱痹、水腫、腹水、腳氣浮腫及小便不利。然木防己以祛風止痛為長,多用治風濕熱痹關節腫痛;漢防己以利水消腫為長,多用治水腫、腹水、腳氣浮腫及小便不利等。

    香加皮、五加皮,性溫歸肝腎經,既均能祛風濕、強筋骨,治風濕痹痛、關節拘攣、筋骨痿弱、小兒行遲;又均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相異的是:香加皮源于蘿蘑科而有毒,長于利水消腫;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無毒,長于補肝腎強筋骨。

    海風滕與清風藤:均善祛風濕通經絡。但海風藤力稍緩;又兼活血,止跌打腫痛。清風藤力緩,治痹癥無論寒熱均可,又兼利小便,治水腫、腳氣浮腫。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久久久久久禁播电影| 东京热人妻丝袜无码AV一二三区观 | 亚洲AV成人无码精品电影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综合av在线| 精品999日本久久久影院|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h无码精品3d动漫在线观看| 无码免费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 夜夜高潮夜夜爽高清完整版1| 欧美大bbbb流白水|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尤物|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 色欲AV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国产片AV国语在线观看手机版|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 欧美巨大极度另类|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丰满无码人妻热妇无码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免费第一福利|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麻豆 |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成人av一区|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6久久66热这里只是精品| 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精品视频|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2020年最新国产精品正在播放| 国产在沙发上午睡被强| 人妻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 成人拍拍拍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又爽又粗又猛的视频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AV |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