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猶豫不決真要比墮落還要消極。我親眼見過不少人就在猶豫不決的邊緣,唉聲嘆氣,半死不活,人格恒常處于分裂狀態之下荒廢了一生。這些“慣于凌空”的人,最熟悉的恐怕就是自己一臉無奈的表情,和那些多余的自我解釋,但生命總有個期限,誰能跟生命玩角力?
他從經理手里要了一份客戶名單,但這份名單比較奇怪,上面每一個企業都是有實力的企業,但是在這以前,報社去的每一個廣告業務員都無功而返。所有的同事都認為那些客戶是不可能與他們合作的,但克爾并不這樣認為。
每次去拜訪這些客戶前,克爾總是先把自己關在屋里,站在一個大鏡子前面,把客戶的名稱和負責人的名字默念十遍,接著信心十足地說:“一個月之內,我們將有一筆大交易。”
堅定的信心成為他成功的催化劑。僅在第一天,就有三個所謂“不可能的”的客戶和他簽訂了合同;到那個星期五,又有兩個客戶同意買他的廣告;一個月后,名單上只有一個名字后面沒有打上勾。
第二個月,克爾在拜訪新客戶的同時,每天早晨,只要拒絕買他的廣告的那個客戶的商店一開門,他就進去請這個商人做廣告,但是每一次這位商人都面無表情地說:“不!”可是每一次,當這位商人說“不”時,克爾都不放在心里,然后繼續前去拜訪,就像拜訪新客戶一樣。
很快又一個月過去了,連續對克爾說了六十天“不”的商人突然有了興趣與他交談幾句:“你已經在我這里浪費了兩個月的時間,事實上我什么也沒有給你,我現在想知道的是,是什么讓你堅持這樣做?”
克爾說:“我當然不會故意到這里來浪費時間,我是到這里學習的,你就是我的老師,我從你這里學習如何在逆境中堅持,事實上我們都在堅持。”那位商人點點頭,對克爾的話深表贊同,他說:“其實我不得不承認,我也一直在學習,你也是我的老師。我們都學會了如何堅持,對我來說,這比金錢更加寶貴,為了表示我的感激之情,我決定買你一個廣告版面,這是我付給你的學費……而不是……我放棄堅持。”
在商人很有禮貌的“退讓”下,名單上最后一個“釘子戶”被拔除了。當他把畫滿勾的名單交回給經理時,經理頓時站了起來,向這位杰出的廣告業務員表示敬意。他說:“以你的能力,不應該繼續做一個業務員。所以,我將向社長提議,專門為你成立一個部門。”
第三個月的第一天,以克爾為經理的廣告二部成立了,三十多個員工成了克爾的下屬。在這里,克爾找到了一個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全新空間。
當一個目標成為眾人追逐的對象時,最能堅持的往往會笑到最后。在人們的生活和事業中,往往會因為缺少這種精神,而與成功擦肩而過。優秀的人總是坦然地面對一時的失利,然后一直堅持到勝利來臨。
讓自卑成為生命的動力
這是一朵開在卑微深處的花。雖然氣勢不夠張揚,舉止不夠自信,芳香不夠濃郁,卻始終是淡雅而悠長,堅韌而持久的。它不因風雨而變色,不因寒暑而凋零,不求掌聲贊美,一心只為安靜地開放。
她是我認識的最低調的女子。
文字寫得好,華麗而大氣,溫婉而詩意盎然;工作做得風生水起,在單位是部門領導,成績有目共睹;孩子也教育得十分出色,明理懂事,成績優秀,剛剛考入重點中學。
可是,她卻是少見的低調。總說自己不夠聰明,做得不夠好,唯有努力。開始我還以為她謙虛,后來發現真的不是,她做事的確有點笨。除非工作需要,與人交往她輕易不主動開口,開始我還以為她清高,后來發現,真的不是。因為你若主動去跟她溝通,她會回報以最真摯的友好和熱情。在很多不需要她上臺說話的時候,她都是安靜地坐在那里,或翻看一本書,或在本上寫下幾行字。
很奇怪這樣的女子,于是我懷著好奇心,刻意地走近,卻很輕易地獲得了她真誠的信任,知道了這一切,源于她內心的自卑。
她本來就是一個內向的女孩。少年時代更因為身體殘疾,承受了無數異樣的目光,把一份自卑深深鐫刻于心。后來好不容易才治好了殘疾,和別人一樣戀愛結婚生子,在平凡的幸福中剛剛積蓄了一點自信,便又有霜雪襲來,剛過而立之年再遭離婚喪父。于是,一個平凡柔弱的女子牽著不諳世事的孩子,行走在原本勢利紛繁的紅塵間,掙扎著走過無數黑夜苦痛,受盡了無數委屈傷害,還有那些有意無意間的輕視與不屑,讓她的自卑變得更加深厚而沉重。
離婚五年,她買房購車,加薪升職,走出生命的低谷,贏得親人同事朋友的由衷欣賞和欽佩。
可是,那份兒自卑已經與她如影隨形,不可分割了。
她說:因為自卑,所以永遠不放棄努力。努力地工作,認真地生活。我用別人逛街看電視的時間讀書思考工作,所以才能比別人做得更好。我盡可能地陪伴孩子的每一天成長,所以孩子才陽光自信。
她說:因為自卑,所以自省。我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夠做什么。所以時時謹慎,事事在心。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始終是她的座右銘。
她說:因為自卑,所以自律。不敢輕易放縱自己,永遠珍惜自己的擁有,感謝生活的饋贈,因此能始終安靜如水、從容不迫地把握著自己生活的節奏。
聽了她的故事,我無限感慨。
原來不僅自信能讓人美麗充滿陽光,那深藏于內心的自卑也可以轉化為生命的動力,讓人隱忍奮發,催動我們生生不息地去努力,成就一段美好人生。
沙漏人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位在收發室工作的軍人叫米諾。他肩負著沉重的任務,每天都得馬不停蹄地整理在戰爭中死傷和失蹤者的最新紀錄。
源源不絕的情報接踵而來,收發室的人員必須分秒必爭地處理,一丁點兒的小錯誤都可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后果。
米諾的心始終懸在半空中,小心翼翼地避免出現任何差錯。
在壓力和疲勞的襲擊之下,米諾患了結腸痙攣癥。身體上的病痛使他憂心忡忡,他擔心自己從此一蹶不振,又擔心是否能撐到戰爭結束活著回去見到家人。
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煎熬下,米諾整個人都瘦了下來。他想自己就要垮了,幾乎不再奢望會有痊愈的那一天。
一天,米諾終于不支倒地,被送進醫院。軍醫了解他的情況后,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米諾先生,你身體上的毛病其實沒什么大不了,真正的問題是出在你的心里。”“嗯?”軍醫接著說道,“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個沙漏。你想想看,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的沙子,它們在流過中間那條細縫時都是平均而且緩慢的,除了弄壞它,你跟我都沒辦法讓更多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窄縫。人也是一樣,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個沙漏,每天都有一大堆的工作等著我們去做,但是我們必須一次一件慢慢來,否則我們的精神絕對承受不了。”
醫生的忠告給米諾很大的啟發。從那以后,他就一直奉行著這種“沙漏哲學”,即使問題如成千上萬的沙子般涌到面前,米諾也能沉著應對,不再杞人憂天。他反復告誡自己說:“一次只流過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件工作。”
沒過多久,米諾的身體便恢復正常了,同時,他也學會如何從容不迫地面對自己的工作了。
如今,我們被越來越多的各種壓力所困擾,壓力讓我們睡眠紊亂、記憶力衰退、情緒偏激……健康狀況江河日下。面對生活、工作的重重壓力,“沙漏哲學”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擔當,既然躲避不了壓力,就該學會主動擁抱壓力,調節心靈旋鈕,調整對壓力的認識角度和處理方式,以最佳狀態去迎接各種挑戰。
母親的村莊
父親走后,母親一個人孤守在村子東頭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親親手建的,時間有些久遠。偌大的屋子,現今只有母親一個人住著,我們都不放心,勸她和我們一起住。但是,任憑他人如何勸說,母親總是不離開。母親說,這是她的村莊,她在這個村莊生活了快50年了,怎么可能說走就走、說離開就離開呢?至少目前,她還沒有做好離開村莊的準備。
母親來到這個村莊的時候剛滿20歲。當時她對這個村莊充滿好奇,從村莊東邊掠過的涼風讓母親神清氣爽,而道路兩旁盛開的野菊花,則讓年輕的母親歡喜不已。但很快,貧窮而閉塞的村莊讓她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她并沒有后悔嫁到這個地方。她開始像一只不知疲倦的知了一樣,在村莊里忙出忙進。每天,母親都會起得比這個村莊還早,睜開眼,她就開始為全家人的生計而籌劃一天要做的事情。有時,整整一天,我們都很難看到母親的身影,她像那些精力過盛的男人一樣,在土地上操勞一天。傍晚時分,母親才會滿帶泥土的氣息,踏著縷縷升起的霧靄回到家里,顧不上洗把臉,她就鉆進廚房,點起了燈,在昏暗的油燈下,開始為我們打理晚飯。母親的身影在搖曳的燈光里時而忽長忽短,時而忽明忽暗。我們注意到,她的眼神是疲憊的,她的步子是沉重的,她喊叫我們吃飯的聲音甚至是嘶啞的。在這個村莊,這是母親每天重復的工作,艱辛而沉重,枯燥而無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母親的村莊在春天的夜晚格外寂靜。她一個人坐在油燈旁,納著鞋底。有時,會忘記手中的活計,靜靜地想著什么。有時,她還會轉過頭去抹一把眼睛。那時,我天真地以為是油煙將母親的眼睛熏得生澀。當時那種強烈的油燈氣味現在還常會出現在我的夢中,在我的回憶里彌漫。
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的村莊簡單、溫暖、粗糙,但讓人留戀。我很多次從我工作的遙遠的城市趕回母親的村莊,我看到了干涸的河流,還有河床上被人遺棄的魚骨。風車和水磨已經被塵埃湮沒了一大半,再也不能轉動,不能呼吸。
時間就這樣停止了,進入衰老的過程。然后風車和水磨都會腐爛,包括那些精美的石頭都不能逃脫這樣的命運。
不過,春雨中的村莊也異常漂亮。灰蒙蒙的雨霧,隱隱地遮住每一棟房舍,村莊就像披著彩紗、含著幾分羞澀的村姑。走進村莊,泥土、青草、莊稼和牛馬糞味混雜在一起,讓人特別坦然和舒服。一下雨,路上的人就自然多起來,大人們跑著去田里堵水灌地,放學的孩子頂著書包往家跑,不小心摔個仰八叉,黃泥湯濺了滿屁股,書本也甩了滿地。這時,母親呼喊我的聲音,在濕潤的空氣中回蕩,震落樹上的水珠。
有一次,我和母親在村子邊的那棵梧桐樹下坐了很久,村子上空干凈的陽光讓我想起母親所說的那條小路。那條小路從村子旁一直向遠方延伸,穿過我小時候做游戲的破舊院落和土墻,一直到我看不清楚的地方才消失。那條小路,也是母親送我上學的小路,我是從那條小路上穿著母親納的鞋子走向遠方的。
幾十年來,在母親的村莊,她將我們姐弟三個撫養成人。這個村莊的每一片土地,每一棵樹木,每一株麥苗,甚至每一聲雞鳴每一聲狗叫,都讓母親依依不舍。母親對這個村莊的依戀,就如同我們對她的依戀一樣,真心實意又發自肺腑。其實,我們心底明白,母親離不開這個村莊,是怕長眠在村莊前面的父親孤單。母親曾不止一次地自言自語過,如果她走了,我們的父親想家時,回到家看不到她的身影,會傷心會難過的。
對于母親的村莊,我滿懷感恩和虔誠,母親的村莊仍舊如幾十年前一樣溫暖。去年的一整個冬天,我陪母親在她的村莊度過。夜半,誰家墻上的掛鐘響了,母親打了一個哈欠,伸出手給我拉拉被角,然后下地去給灶坑添些柴火。在母親的村莊,很熱很熱的被窩,很暖很暖的房間,還有那盞在夢境中一直不停地晃動的油燈,照我度過那個寒冷的冬天。
我安靜地在母親的村莊入睡。母親的村莊樸素、明亮、安靜,一如她溫暖的懷抱。
成才不是偶然的
那是1978年,遼寧省舉辦了一次重要的文藝匯演。當時參加表演的都是從農村挖掘來的民間藝人,主辦方給觀看演出的干部們每人發了一張表,并表示:在你們認為滿意的節目前劃上一個對號,獲對號最多的前三個人可以就地把戶口農轉非,這在當時對那些民間藝人們簡直是有著不可想像的吸引力。
有一個叫趙本山的年輕人一上臺就引起了別人的注意。他和一位女性搭檔表演二人轉,趙問:“大姐你今年貴庚幾?”搭檔答:“32歲我屬羊,大哥你今年貴庚幾?”趙答:“33歲我也屬羊。”搭檔說:“我32歲把羊屬,你33歲咋也屬羊?”趙答:“你羊我羊他們兩個不一樣,你是母羊我是那公羊,公羊就把母羊找,羊找羊來他們戀成幫啊!”這一問一答都是用二人轉唱腔唱出來的,一下子就博得了很多人的笑聲,幾乎是全場轟動。
當時剛剛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還沒從禁錮中解放出來,雖然這些唱詞在民間流傳已久,但在正式場合還沒有人敢這么酣暢淋漓地表演。一句現在看來平平常常的臺詞在當時不亞于石破天驚。結果趙本山獲得了全票,立即有了一個城市戶口。
若干年后,在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上,趙本山靠一個小品一舉成名。而在此前,他在整個東北早已是婦孺皆知的人物。很少有人知道,今天大紅大紫的趙本山,其實在年輕時就已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從某種意義上講,勇于捅破時代窗戶紙的人,日后必是有出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