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奎齡《百獸圖》
劉奎齡先生的走獸作品雖屬珍貴,但還談不上罕見。而《百獸圖》這幅作品的題材選擇與處理卻堪稱稀有。分析作品的圖式與背景,我們可以大膽地做一下推論,劉奎齡這幅作品的最初靈感緣起,應始自親家“李善人”花園中豢養動物的景象。但是習慣于描繪自然草莽盎然生機的劉奎齡,對于籠中困獸似乎并不太感興趣。因此,在他的筆下,動物們又被放歸山林,不同氣候環境與地域特點的動物被置于同一畫面里共存共生。其中不乏北極熊、獅子、老虎這類霸氣外露的猛獸,但它們的表情卻都安詳自在,不但看不到霸王之相,甚至有些童趣盎然。
將許多不同空間的物種置于同一畫面,其中很多走獸又有自然的天敵關系。這種處理就使作品產生了某種超現實的藝術語匯,閱讀到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劉奎齡在這幅《百獸圖》中所要表達的深層隱喻。作品創作之初,正值時局動蕩、人心惶惑之時,而劉奎齡恰恰以百獸擬時局,期盼和渴求一種安定和諧的生活與創作環境。當作品完成之后,也是由于時勢轉移,最終沒能將作品交付預訂的買家,而歸為家藏,輾轉流傳。
筆者第一次看到這幅作品是在1962年,那是劉奎齡先生唯一的一次個人畫展。展覽中大小尺幅的佳作很多,給少年時的我帶來很大震撼。這幅《百獸圖》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畫幅雖不算大,但卻絕非小品,小尺幅而藏大氣象。畫中走獸保持了劉奎齡作品中一貫的高水準。構圖嚴謹、畫面豐滿,單個動物的刻畫細致入微。尤其是對動物的原始生存狀態表現十分準確。這得益于劉奎齡對《世界地理雜志》等相關動物圖片資料多年的收集與整理。雖然不同大洲、不同氣候帶的物種被置于同一時空,但由于搭配協調、布局考究,并沒有讓人覺得突兀與不和諧,反而形成了一種特殊而別致的畫面趣味。從而觸發觀者體驗畫家對筆下諸多生靈感動認知的狀態和過程。
這幅作品以年畫的形式幾經刊印發行,后又被當作學校里孩童認知動物的掛圖。1949年后,劉奎齡雖然獲得了很高的社會地位,但由于身體、精力等各個方面的原因,已經無法再創作出此類精品了。他的名世之作《上林春色》和《孔雀》分別入選首屆(1953年)全國美展和三屆(1960年)全國美展,但兩畫皆為1949年以前所繪。《百獸圖》與之同屬創作盛期的作品。前兩圖藏于國家文博單位,而《百獸圖》則永遠留存于民間了。
附注:
《百獸圖》這個題目劉奎齡先生僅畫過一次,是一幅精品之作。學兄劉新星曾聽其祖父奎齡老先生講過,這幅作品本來是由津城一位富商以200大洋約訂的,其愿望是想讓先生用一幅畫畫全所有走獸,一覽而無余。今天看來,與侯寶林相聲《關公戰秦瓊》大有異曲同工之意趣,也是要考考先生如何處理章法吧。
耀辰先生經長久時日的反復揣摩、修改,終成此畫。然由于時局變化,這位富商終未能如愿得見這幅精品之作。此畫一直深藏在先生家中,視為珍藏。先生過世后,傳于其女兒劉繼敏,后又傳于其孫劉新星和孫媳王玉慧。星、慧歿,始散出。
《百獸圖》在僅三尺斗方上展示了包括獅、虎、豹、象、狼、熊、鹿、狐等數十種動物,甚至還包括了河馬、海豹、河貍等罕見之獸。這么多動物展示在一幅畫面上,其背景也未隔山峰、密林,雖都是一些猛獸,但耀辰先生在畫面處理上盡顯赤誠的向善佛心,與他畫的其他作品一樣,所有動物都是那么活潑、自在,毫無相互廝殺的貪婪之容,而是一派和諧之氣,共存共榮之景象。
此畫細觀之后可使人們感悟到:劉奎齡先生筆下的百獸尚能如此,反觀人類,何嘗不需提倡和諧之風
此文摘自虎威將軍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