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8周年!(文:行天下) 題記:很快就8.15了,您還記得為何日?我也很久沒碼關于二戰的文字了,以前常順手涂鴉。在二戰結束臨近68周年,有關經典戰役在此羅列,以示對和平之維護,對戰爭之痛恨!——行天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似乎不可避免,這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劫難。在人類的理性認知還很有限,通訊和交通還很落后的情形下,各種文化利益方面的沖突逐步升級,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世界性行為準則,矛盾不可調和,因而大打出手。侵略一方往往以毀滅幾個種族和一定數量的國家為手段,以控制一個大型區域或成立一個大型帝國為目的。占領國奴役和蹂躪被占領國,從攫取財富到肆意殺戮,如此種種。就像希特勒在德國入侵捷克蘇臺德地區時給德軍高級將領的侵略指令:占領它、統治它、壓榨它! 其實,二戰的爆發應以一戰(1914.7-1918.11)為背景。1917年的一戰還在繼續,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推翻沙皇組建社會主義國家,俄國退出一戰,德奧同盟少了個敵國,按理這對德國有利。但1918年11月9日德國基爾軍港水兵拒絕統帥部命令而起義,德國爆發了十一月革命,前線的德軍被自己人在背后捅了一刀,斷了補給不得不停止戰爭,向協約國求和。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流亡荷蘭,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史稱魏瑪共和國。1918年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議》在巴黎郊外的貢比涅森林簽訂,德奧同盟國解體,奧匈帝國(奧地利和匈牙利聯盟)和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及其領土附屬)瓦解,德國正式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一戰后的1919年協約國舉行巴黎和會而產生了《凡爾賽條約》,這里不得不提的是,由于法國的民族主義復仇心理作祟,盡管事前美國總統威爾遜主張寬大對待德國,以免進一步激化民族矛盾,造成不可預測的后果,但法國當局還是對投降后的德國提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限制德國今后不準有空軍,不準建立參謀部,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割讓13%的領土和所有海外殖民地讓協約國瓜分,英國當局居然不置可否。德國人滿不服氣但沒有辦法,他們認為德軍并沒有戰敗,德軍只是輸給了自己人,挑起一戰的也不是德國而是塞爾維亞,憑什么這么苛刻?這就埋下了20年后德國挑起二戰的禍根。關于這一點,不得不說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眼光遠大而不是歐洲政治家說的“完全理想主義”。 二戰的起因簡而言之是由于協約國(英法為主)過于壓榨德國,把發動一戰的責任全部推到德國頭上,使德國上下對協約國積怨很深,一股子戾氣無處散發,幾乎達到同仇敵愾。《凡爾賽條約》又幾乎是掠奪性的(賠償2690億金馬克,相當于9.6萬噸實物黃金),這反而幫助納粹逐步取得國民聲望而成為德國第一大黨。希特勒上臺后,廢除了民主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經濟手段,公然踐踏《凡爾賽條約》而廣泛征兵進行軍備擴張,逐步實行法西斯化,再加上他那雄辯的口才而獲得了廣泛的民眾支持,戰爭賠償又拖著不給,這也正是德國的產業工人和民族資本家所希望的。希特勒的一系列舉動為日耳曼民族出了口惡氣,日耳曼人紛紛加入納粹黨。所以,納粹的發展壯大不是偶然的—如果德國人的生活好過一點而不是緊巴巴的朝不保夕;或者稅收不全是用于賠償;或者不用發行外國債券用于戰爭抵債;再或者割地不是那么多,海外殖民地不全被協約國瓜分等等,納粹也就沒有機會執政......不再熬述。 盡管,1937年的7月7日,中日戰爭已然全面爆發,但二戰的開始時間還是被定于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之時。兩天后,也就是1939年的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所以,之前的中日戰爭只被視作局部戰爭,且只有兩國交戰;而歐洲戰爭涉及的國家很多,除了幾個中立國幾乎囊括了整個歐洲。因此中日戰爭打了8年1個月(1937.7.7---1945.8.15),而真正的二戰打了6年差半個月(1939.9.1---1945.8.15)。另外,蔣中正的民國政府在7.7盧溝橋事變后遲遲未對日宣戰,直到4年后珍珠港被偷襲爆發太平洋戰爭,這才跟隨美國對德意日軸心國宣戰,這也是中日戰爭不作為二戰開端的一個次要原因。 二戰的戰場波及歐、亞、非及大洋洲,四大洋也無一幸免;戰火所到處,無不焦土。大陸戰場主要為歐洲戰場、亞太戰場、北非戰場;海戰中北冰洋、印度洋是交通運輸線;大西洋為英德海戰主戰場;太平洋為美日海戰主戰場。二戰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80%),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億人。傷亡總人數在7千萬—8千萬之間,大部分為平民,而戰爭的直接損失可算但間接損失卻已無法估量。 二戰的 歐洲戰場在41年6月以前只有英國和德國對峙,英德只限于英吉利海峽的空戰和大西洋海戰而無地面戰爭;除了蘇聯的歐洲部分、幾個中立國和英倫三島不在希特勒的鐵蹄之下,其余的歐洲均被德國占領;但41年6月22日,自大到極點的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不宣而戰入侵蘇聯,把世界上領土最大的軍事強國拖入戰爭,兩線作戰犯下兵家大忌;而后,同年的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把美國這個政治上仍保持中立、奉行孤立主義“只當民主國家兵工廠”的最大工業強國拖入戰爭。用羅斯福的話說:既然是這樣,那么以后的事就由不得日本人了。42年-43年的蘇德戰場在經歷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后蘇軍扭轉乾坤緊接著進行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蘇軍取得決定性勝利,蘇聯開始反攻德國;42年6月中途島大海戰以后的太平洋戰場美軍節節勝利;43年7月英美盟軍登陸意大利西西里島,很快解決了墨索里尼政權,德意日軸心國的三國有一國退出戰爭;44年6月盟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登陸諾曼底成功,此后的半年盟軍橫掃西歐的德軍;到了45年春,英美盟軍在西線,蘇軍在東線攻入德國本土,直逼柏林,法西斯只做最后的掙扎。不幸的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于45年4月12日因腦溢血突然去世,未能看到最后的勝利;有趣的是,英國戰時首相丘吉爾45年7月因換屆選舉意外地敗給工黨領袖艾德禮,只得辭去首相職務。7月26日以后,丘吉爾沒有資格代表英國處理一系列戰后事務。因此,歐戰勝利后的英美首腦分別為艾德禮和杜魯門。 二戰的歐洲戰爭于1945年5月8日由德國無條件投降而宣告結束,德國簽字投降是在1945年5月8日和9日,分兩次簽署。簽署的地點是柏林市東南的卡爾斯霍爾斯特的德國軍事工程學校大樓大廳,5月9日開始生效。7月26日,美英中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會議,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將受到嚴厲打擊。但這時,日軍依然高舉狂熱的軍國主義旗幟伴隨武士道信仰,置之不理不肯投降。為了避免美軍攻占日本本土出現重大傷亡(估算下來要陣亡100萬士兵),美國不得已分別于45年8月6日在廣島和8月9日在長崎相繼投放一顆原子彈,瞬間毀滅了兩個城市;8月8日,斯大林遵守《雅爾塔協議》,蘇軍出兵中國東北,以壓倒性優勢對日本關東軍發動大規模立體進攻,使得日關東軍在幾天內就潰不成軍。眼見末日來臨,這時的日本朝野極度恐慌后才冷靜下來。1945年8月15日,天皇發布《停戰詔書》向世界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所有條款,日軍無條件放下武器投降,二戰的亞洲戰爭宣告結束,也就意味著二戰全面結束。 由于日本向盟國的投降書是于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簽署的,所以,有部分國家把二戰的終止日定為1945年9月2日,如俄羅斯等;但大部分國家認為8月15日以后已沒有戰爭,所以二戰全面終止日應該為1945年8月15日,而9月2日定為二戰勝利紀念日則比較合適。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一戰的德國戰爭賠款,其最后一筆賠款6870萬歐元于2010年10月3日給了法國,依然根據《凡爾賽條約》的2690億金馬克賠款的基礎上于1929年酌情減少到總額1120億金馬克。也就是說,自一戰戰敗后,德國歷時92年才完全還清賠款。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圖片報》稱:“最后一筆款項將于周日到期。對于德國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終于結束了,至少是在財務方面”。 二戰后,世界的政治版圖發生了奇妙的變化。美國作為自由世界的領袖把她的經濟和科技服務能力帶到了世界每一個角落;1945年10月24日在美國加州的舊金山簽定生效了《聯合國憲章》標志著聯合國正式成立,美英法蘇中確定為五個常任理事國;但戰后的美國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敵視和遏制政策(杜魯門主義),美蘇于1947年開始爭霸世界而開始了長達44年的冷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意識形態等各方面都處于對抗狀態,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實際上被美國拖垮),冷戰結束。 國與國之間,無異于小孩們過家家。當他們擁有共同的敵人時,聯合起來一起對付敵人;當敵人被他們擊敗或消失后,他們又很快相互掐了起來。以前的敵人可以成為往后的盟友,而現在的盟友也可能是今后的敵人。
行天下. 2013年7月30日晚 無錫. 參考藏書文獻:《二戰實錄》;《溫斯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航空母艦》;《制空權》等 關于紀念二戰的相關博客: 從影片《虎虎虎》看美國的務實由“敦克爾克”想起丘吉爾在下院的演說“巴巴羅薩”的始末“珍珠港事件”的啓示霸王行動的前后(上)霸王行動的前后(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