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簡介 我國標準:線膛身管武器其身管內徑在20毫米及以上的為炮,身管內徑在20毫米以下的是槍。 機槍拼音Jīqiāng;機槍泛指身管內經在20毫米以下的可自動連續發射槍彈的槍械。按照自動原理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加特林為代表的外部能源機槍,一類是以馬克沁、勃朗寧為代表的,以火藥燃氣為動力的機槍,后者又可以劃分為管退式、導氣式、自由槍機式、混合式等多種。 編輯本段種類機槍(18張)機槍為了滿足連續射擊的穩定需要,通常備有兩腳架及可安裝在三腳架或固定槍座上,主要發射步槍或更大口徑(12.7mm/14.5mm)的子彈,能快速連續射擊,以掃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透過密集火網壓制對方火力點或掩護己方進攻。除了攻擊有生目標之外,也可以射擊其他無裝甲防護或薄裝甲防護的目標。 編輯本段主要分類機槍通常分為輕機槍、重機槍、通用機槍。根據裝備對象,又分加特林機槍最初原型為野戰機槍(含高射機槍)、車載機槍(含坦克機槍)、航空機槍和艦用機槍。 輕機槍裝有兩腳架,重量較輕,攜行方便。可臥姿抵肩射擊,也可立姿或行進間射擊,戰斗射速一般為80~150發/分左右,有效射程500~800米。重機槍裝有穩固的槍架,射擊精度較好,能長時間連續射擊。全槍較重,可分解搬運。其戰斗射速為200~300發/分,有效射程平射為800~1000米,高射為500米。通用機槍,亦稱兩用機槍,以兩腳架支撐可當輕機槍用,裝在槍架上可當重機槍用。大口徑機槍,是重機槍的一種,口徑一般在12毫米以上,可高射2000米內的空中目標、地面薄壁裝甲目標和火力點。 編輯本段工作原理歷史學家認為,機槍是過去一百年間最重要的技術之一。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在演練中用M-240G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后的戰爭大多殘酷無情,除了其他各種因素,機槍的作用同樣不容小覷。有了這種機器,每名士兵每分鐘可以射出幾百發彈頭,短短幾個回合就能消滅一個排。為了抵擋這種彈幕射擊,軍隊甚至不得不研制出坦克之類的重型作戰裝備。僅這一種武器就對人類發動戰爭的方式造成了深遠影響。 相對于它們在歷史中的重大作用,機槍的簡單構造著實有些令人驚訝。它們制作精密,工作原理卻非常簡單。在本文中,我們將介紹機槍用于飛速噴射彈頭的標準裝置。 編輯本段槍管大體了解一些火器知識,有助于理解機槍的工作原理。幾乎所有槍都基于同一個簡單理念而產生:利用發射藥爆炸產生的壓力將子彈射出槍筒。這也是彈道學知識,大炮就是對這一原理最早、最簡單的應用。 通用機槍 大炮其實就是一根金屬管,一端封閉、一端開放。封閉端有一個小的引線孔。裝填大炮時,要先倒入火藥(木炭、硫黃和硝酸鉀的混合物),然后再放炮彈。火藥和炮彈置于炮尾,即炮膛后部,而炮膛就是大炮里的開放空間。準備讓炮射擊時,要將引線(一段可燃物)穿過引線孔,并向下延伸至火藥。點燃引線即可讓大炮發射。火焰沿引線燃燒,最終點燃火藥。 火藥點燃后迅速燃燒,產生大量熱氣。熱氣對炮彈裝有火藥的一側會施加極大的壓力,該壓力遠遠超過了空氣對另一側所施加的壓力,形成壓力差。正式這種壓力差將炮彈高速推出炮膛。雷管槍(左)和燧發槍(右)最初的手持手槍其實就是迷你炮——裝火藥、放鋼珠并點燃引線。但這種技術最終被觸發激活式武器取代,如燧發槍的火石和火帽槍的擊發火帽。 燧發槍通過制造小火花來點燃火藥,而擊刺火冒則使用爆炸化合物雷酸汞,用力一擊就能點燃。裝填擊刺火冒槍時,要先把火藥倒進后膛,將射彈塞到火藥面上,然后再把雷酸汞火冒放到一個小火門上。要射擊時,就把擊鐵全力后扳,然后扣動扳機。扳機松開擊鐵,擊鐵前擺撞擊擊刺火冒。擊刺火冒點燃,射出的小火花順著管道抵達火藥。火藥燃燒爆炸,將射彈推出槍管。 子彈彈道學知識在這其中也有應用,即子彈。 火器史上的另一大創新就是子彈。簡單地說,子彈就是射彈(彈頭)、推進物(如火藥)和底火(火冒)的結合體,并且靠金屬外殼-藥筒連成一體。 毫無疑問,子彈的產生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事實上,子彈構成了大多數現代火器的基礎。在下一節,我們將介紹這些武器的工作原理。 槍閂的向后運動還會激發拋殼系統。而拋殼器的作用就是移除退殼器中的廢彈殼,并讓其從拋殼口脫落(后文將對此進行詳述)。 編輯本段研發歷史1851年,比利時工程師加特林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挺機槍,該槍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使用過。美國的加特林機槍則是大規模用于實戰的機槍。 世界上第一種不借助外力,靠子彈的發射藥做動力完成自動動作的機槍由英籍美國人馬克沁(Hiram Stevens Maxim)于1883年研發。馬克沁重機槍 1882年,赴英國考察時,馬克沁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后座力,肩膀被撞得瘀青。這現象表示了槍的后座力能量不小,而這能量來自于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馬克沁認為可以加以利用。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子彈的自動連續射擊,并減輕了槍的后座力。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后來,他根據此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后座自動射擊原理。他為了連續供彈,制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同年取得應用此原理的機槍專利。 最早的機槍都很笨重,僅適用于陣地戰和防御作戰,在運動作戰和進攻時使用不方便。各國軍隊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輕便機槍。 丹麥炮兵上尉烏?歐?赫?麥德森,在馬克沁發明重機槍后不久,即開始研制輕機槍。在19世紀90年代,麥德森設計制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槍子彈的機槍,定名為麥德林輕機槍。該機槍裝有兩腳架,可抵肩射擊,全重不到10公斤。麥德林機槍性能十分可靠,口徑和結構多變可適應不同用戶要求,因此是當時軍火市場上的熱門貨。 在1901年,意大利的吉庇比?佩利諾也曾研制出一種性能非常出色的輕機槍,在世機槍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意大利當局決定對其嚴加保密,為了不走漏風聲,竟下令不準生產佩利諾機槍,卻從國外訂購大批性能劣于佩利諾機槍的重機槍裝備意大利軍隊。直到1916年,意大利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吃到了缺少輕機槍的苦頭之后,才匆忙將佩利諾機槍投入生產裝備軍隊。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這次大戰中,水冷式重機槍顯示了很大威力。所以在1919年美、英、法等戰勝國強加給德國的凡爾塞和約中,明文禁止德國對任何水冷式重機槍的研制。希特勒建立德國納粹政權的初期,既要重整軍備,發展新武器,又要掩人耳目,避免列強的制裁。所以德國在發展輕機槍的幌子下,研制了一種新型的機槍。這種槍改水冷為空氣冷卻,槍管裝卸非常簡便,用更換槍管的辦法解決因連續射擊而發生的槍管過熱問題,供彈方式既可用彈鏈,又可用彈鼓,既可配兩腳架,又可裝三腳架。這種MG─34式機槍裝在兩腳架上,配上彈鼓,就是輕機槍(重12公斤);裝在三腳架上,配上彈鏈,就是重機槍;若在高射槍架上,又可作高射機槍用。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通用機槍。它后來改進發展為MG─42通用機槍,并還能安裝在坦克和裝甲車上。MG34的發展型MG42,生產于1942年,與MG34相比,MG42造價低廉,火力兇猛,射速超過每分鐘一千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生產100萬支。火力兇猛的MG42通用機槍給盟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號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機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