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在江蘇農村,一個世世代代務農為生的家庭,家里有4個孩子,她是夾在中間不被注意的“老三”。 家里經濟非常拮據,直到10歲那年,在她的一再請求下,父親才很不情愿地把她送進了學校,是母親替她幫的腔:“讓她上幾年學吧,好歹能認識個數,會寫自己的名字。” 在班級里,因為年齡最大,她經常被老師叫去幫忙干活,她喜歡這差事,因為老師家里有臺黑白電視機,干活的間隙,老師會善解人意打開電視讓她看,什么歌舞啊、電視劇啊,她看得津津有味。 也就是那樣的一天,她在老師家的電視機里,看見了一排外國人在跳芭蕾舞,那些人穿著夢幻一般的白紗裙,跳著夢幻一般的舞蹈。她傻了,沒有想到這個世界上能有人可以這樣美,她覺得自己的眼睛熱熱的——那也是和我一樣的人嗎?她們生活在哪里? 她徹底被震撼了。盡管那個時候,她赤著雙腳,腳上和小腿上,還殘留著秧田里的泥污。 看過那段舞蹈之后的好多天里,她還是神思恍惚,無論吃飯還是上課,即使是在睡夢中,那一排跳舞的人都在她面前晃。她想:那才叫活著啊,如果我也可以變得那樣美穿著那樣的白紗裙站在舞臺上跳舞,那么我這一生就算值了。 她悄悄去問學校里教音樂的老師,那是什么舞?我們學校為什么不教呢?老師告訴她:那是芭蕾舞,是需要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壓腿、下腰訓練的,你這樣的已經不行了,骨頭都硬了。 她不死心,那時候她相信老師說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她自己練,天天起個大早,把自己的腿架在門口的石墩子上,拼命往下壓,疼得直咧嘴。母親罵她:大清早的發什么神經啊!她不理會,風雨無阻照練不誤。 是和她一直這樣堅持訓練自己有關系吧,16歲的時候,她已經出落成一個身材修長、腰肢柔軟的漂亮女孩,和同村的那些女孩子站在一起,她顯得鶴立雞群。 別的女同學成天謀劃的是去城里的餐館打工,而她,成天想的是能夠站在真正的舞臺上,穿著白紗裙錦緞鞋,頭昂得高高的,跳一回真正的芭蕾舞。 她喜歡自己有這樣一個不同凡響的夢想,盡管因為這個夢想她被周圍的女孩子孤立,也被人們潑冷水。 初中畢業,父親說什么也不讓她再讀書了,給了她兩條路選擇:一條是在家幫助父母種地,年齡合適了就嫁人;另一條是出門打工。她選擇了后者。 她17歲那年去了上海,因為她打聽到,上海有一個芭蕾舞團。她徑自找去了,對傳達室的大爺說,我想在這里找一份工作,什么工作都行。大爺問她,為什么偏偏要在這里工作?她說,因為這里可以看到芭蕾舞。大爺說,不行啊,這里沒有合適你的工作。她失望極了,放下隨身帶的包袱,捂著臉哭了……大爺正在為難,團里的一個舞蹈演員路過傳達室,好奇地停下了腳步,舞蹈演員剛生完孩子,聽大爺說了事情的原委,說,正好,我要找保姆呢,你愿不愿意干? 她抽噎著抬頭,淚眼迷蒙中看見眼前的女人修長的脖子和光光的發髻,和電視里那些芭蕾舞演員一樣——做不成芭蕾舞演員,那么能夠和芭蕾舞演員一起生活也很好啊——她點頭答應了。 舞蹈演員每天都要在家里練功,知道她愛芭蕾,便允許她在旁邊觀看,有時也能教她幾個動作,并且告訴她:如果活都干完了,你可以來這里練功。當然,如果團里有演出,也會給她弄票。能夠如此貼近芭蕾,她已心懷欣喜和感激。她對舞蹈演員的孩子愈發地盡心盡力,孩子帶得非常好,舞蹈演員因此感激她,孩子入托以后,舞蹈演員給她報了一個自費的英語大專班,說:“既然已經出來了,就別再回去了,但是要想在這城市立足,就得有一技之長。” 她不想學英語,她只想在真正的舞臺上,跳一回芭蕾。經過幾年的暗自苦練,她已經可以跟著音樂跳一整段的芭蕾舞了。舞蹈演員告訴她:學英語和跳芭蕾并不矛盾,但如果你在這個城市連生存都不能解決,又從何談起成為真正的芭蕾舞演員呢? 她想想也是——只要能留在這里,那么一切都有希望。她去上了這個大專班,學習之余,依然每天練功。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暇顧及其他,不知道自己捧著書獨自走在林蔭路上的美麗身影,成了校園里的一道風景。 班里有個男孩子,是上海本地人,為人溫厚、家境殷實,是班里女生們心儀的對象,自從男孩子在學校的元旦晚會上,看她跳過一段芭蕾舞之后,便對她念念不忘。 大專班結業后,她和男生結了婚,并在上海的浦東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她把其中的一個房間裝成練功房,穿上美麗的白紗裙和舞蹈鞋,盡情地舞蹈。而她的身邊永遠有丈夫欣賞的目光。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里的她,是我的姨姐,她現在生活在上海,和丈夫一起成立了一家小小的翻譯社,生意很好,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女兒,一家人生活幸福。 而在她的家鄉,和她同齡的那些女孩子,那些曾經嘲笑她的夢想的女孩子,要么還在家務農,農閑時打打麻將;要么是在城里打工,為著5毛錢1斤的雞毛菜討價還價…… 她今年快40歲了,依然沒有成為一個職業的芭蕾舞演員,但是這個夢想,像奪目的鉆石一樣始終閃爍在她的正前方,讓她不懈怠不沉淪,引領她向上,讓她這么多年來一直鼓著心勁兒,時刻準備著。 向著月亮奔跑,即使夠不著月亮,但至少,你能夠成為繁星之一。(卡瑪)
友情鏈接 本篇文章來源于http://www./ 原文鏈接:http://www./chcontent/whsh/qg/20138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