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風濕痹不愈,復感風寒濕熱之邪,或風濕痹病情轉劇,由脈及心,損害心臟,癥見心悸不寧,胸悶煩躁,咳嗽喘滿,呼吸困難,甚則水腫、暈厥,危及生命者,稱為心痹。心痹,宋·嚴用和有“風心痛”(《濟生方》)之名,為我國最常見的一種心系病。病勢發展緩慢,部分患者,起初可無明顯風濕痹或心痹癥候,常不易發覺,臨床應特別加以重視。漸至病情逐日增劇,治療較難,危害極大。目前,在中西醫結合的大力推動下,已逐步獲得可喜的成果。 八、治則 心痹的治療,一般采用養心益氣、溫陽散寒、行水消腫,或滋陰益血、寧心安神、潛陽鎮驚,或理氣順氣、通經活絡、活血祛瘀等法。近年,除藥物針灸外,更采用氣功導引及各種輔助治療。 另外,心痹為一慢性疾患,可延及數年,在漫長的病程中,舊病未已,新疾又生,應正確分析新舊病的關系,妥善處理。 九、辨證論治 1.心陽虛損 治則:溫陽益心,益氣定喘。 處方:中藥:桂苓術附湯(驗方)、參附溫心湯《中藥學講義》。 若水腫偏盛用桂苓術附湯,氣喘不足用參附溫心湯,均可隨癥加味。癥見心悸煩亂可酌加丹參、棗仁、桂圓肉;自汗濕冷甚者又宜再加黃芪、牡蠣、防風;喘息氣急者更用砂仁、蛤蚧、沉香;紫紺胸痛者,川芎、降香、當歸可入。 針灸:心、上焦(眼針),內關、膻中、足三里、太沖;或心俞、肝俞、至陽、陽陵泉、太溪、申脈、束骨。 手法:平臥,或俯臥。放松形神,調勻呼吸。補法進針,得氣后導引入靜(意守太沖,或申脈),留針半時,出針。 2.心陰不足 治則:滋陰和血,養心安神。 處方:中藥:保陰煎(《顧松園醫鏡》)、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針灸:內關、陰郄、膻中、關元、沖陽、太沖;或心俞、神堂、督俞、委中、申脈、太溪。 手法:平臥,或俯臥。放松形神,調勻呼吸。補法進針,得氣后導引入靜(意守太沖,或太溪)。留針半時,出針。 3.心血瘀阻 治則:活血祛瘀,通經活絡。 處方:中藥:桃紅飲(《類證治裁》)、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針灸:內關、大陵、膻中、血海、太沖;或心俞、督俞、膈俞、委中、昆侖、照海。 手法:平臥,或俯臥。放松形神,調勻呼吸。瀉法進針,得氣后導引入靜(意守關元,或命門)。留針半時,出針。 4.心陽虛 治則:強心濟腎,溫陽行水。 處方:中藥:真武湯(《傷寒論》)、參附琥珀湯(驗方)。 針灸:內關、太淵、膻中、關元、足三里、復溜、太沖;或百會、心俞、脾俞、命門、委中、昆侖。 手法:平臥,或俯臥。放松形神,調勻呼吸。補法進針,得氣后導引入靜(意守同上)。留針半時,出針。 適時地采用現代醫學風濕性心臟病的治療方法,對心痹進行治療。尤其對危重患者,更應中西醫結合,全力搶救。 十、預后預防 1.預后 心痹為終身損害,病程較長,預后視心臟損害程度而定。心及心脈損傷不甚,對健康損害較小。如常發風濕痹,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或暈厥氣短不續,為難治。危則引發心風、心水、心氣脫等病,預后不良。 2.預防 “既來之,則安之”,樹立樂觀的人生觀,正確對待疾病。 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對于心痹患者,應適當加強身體鍛煉,尤其是初期。習練太極拳、散步、體操,較為適宜。即使病重,氣功療法,調勻呼吸也屬必要。要讓肢體活動,氣血流通,改善血液環流,增進身體健康。 4.加強對感冒等疾患的治療,積極防治風濕痹 平時應進行體育運動.參加勞動鍛煉。同時要慎起居、保暖、防風、防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