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孽不可活”是活躍在人們口頭的日常用語、俗語,可是它的出處卻是一個(gè)大大的雅語,因?yàn)樗鲎浴渡袝罚渡袝返奈霓o向以古雅著稱。在《太甲中》這一篇中,這句俗語的原文為:“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huàn)。”“違”是避開的意思,“逭”是逃避的意思。全句意思為:上天降下的災(zāi)難還可以避開,自己作的孽卻逃避不了。 《孟子·公孫丑上》一文中這句話則作“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意思更加清楚。 有趣的是,古人將月食視作“天作孽”。據(jù)《淮南子》記載:“月照天下,蝕于蟾蜍。”傳說蟾蜍乃月亮中的蝦蟆,喜歡吃吳剛砍伐的那棵桂樹,因此古人用“蝦蟆抱桂”稱月食。唐代詩人盧仝有一首名為《月蝕詩》的奇詩,其中寫道:“傳聞古老說,蝕月蝦蟆精。”又寫道:“嗚呼,人養(yǎng)虎,被虎嚙。天媚蟆,被蟆瞎。乃知恩非類,一自作孽。”據(jù)盧仝所說,就像人養(yǎng)虎一樣, 上天諂媚的是蝦蟆;又如同人養(yǎng)虎被虎吃掉一樣,上天諂媚蝦蟆,最終也被蝦蟆吃瞎了眼。“天媚蟆”是天作孽,“人養(yǎng)虎”是人作孽。“天作孽猶可違”,因此月食不會(huì)毀滅人類;“自作孽不可活”,因此人被虎所食,就再也不能復(fù)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