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凡鑄銅為錢以利民用,一面刊國號通寶四字,工部分司主之①。凡錢通利者,以十文抵銀一分值。其大錢當五、當十,其弊便于私鑄,反以害民,故中外行而輒不行也②。 凡鑄錢每十斤,紅銅居六七,倭鉛(京中名水錫)居三四,此等分大略。倭鉛每見烈火必耗四分之一。我朝行用錢高色者,惟北京寶源局黃錢與廣東高州爐青錢(高州錢行盛漳泉路),其價一文敵南直江、浙等二文。黃錢又分二等,四火銅③所鑄曰金背錢,二火銅所鑄曰火漆錢。 凡鑄錢熔銅之罐,以絕細土末(打碎干土磚妙)和炭末為之(京爐用牛蹄甲,未詳何作用)。罐料十兩,土居七而炭居三,以炭灰性暖,佐土使易化物也。罐長八寸,口徑二寸五分。一罐約載銅、鉛十斤,銅先入化,然后投鉛④,洪爐扇合,傾入模內。 凡鑄錢模以木四條為空框(木長一尺一寸,闊一寸二分)。土炭末篩令極細,填實框中,微灑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或熏模則用松香與清油。然后以母錢百文(用錫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框如前法填實合蓋之。既合之后,已成面、背兩框,隨手覆轉,則母錢盡落后框之上。又用一框填實,合上后框,如是轉覆,只合十余框,然后以繩捆定。其木框上弦原留入銅眼孔,鑄工用鷹嘴鉗,洪爐提出熔罐,一人以別鉗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傾入孔中。冷定解繩開框,則磊落百文,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銅如樹枝樣,挾出逐一摘斷,以待磨銼成錢。凡錢先銼邊沿,以竹木條直貫數百文受銼,后銼平面則逐一為之。 凡錢高低以鉛多寡分,其厚重與薄削,則昭然易見。鉛賤銅貴,私鑄者至對半為之。以之擲階石上,聲如木石者,此低錢也。若高錢銅九鉛一,則擲地作金聲矣。凡將成器廢銅鑄錢者,每火十耗其一。蓋鉛質先走,其銅色漸高,勝于新銅初化者。若琉球諸國銀錢,其模即鑿鍥鐵鉗頭上。銀化之時入鍋夾取,淬于冷水之中,即落一錢其內。圖并具后。 【注釋】 ①工部分司主之:明代造鈔歸戶部,鑄錢歸工部,設寶源局之類主之。 ②中外行而輒不行也:中外:指京師畿輔及外省。行而輒不行:流通了一段就停止了。 ③四火銅:對銅每加一火,即熔煉一次,則銅質純度提高一次。故四火銅優于二火銅。 ④鉛:此指倭鉛,即鋅。 【譯文】 將銅鑄造成錢幣,是為了方便民眾貿易往來。銅錢的一面印有“??(國號)通寶”四個字,由工部下屬的一個部門主管這項工作。通行的銅錢十文抵得上白銀一分的價值。一個大錢的面值相當于普通銅錢的五倍或者十倍,發行這種大錢的弊病是容易導致私人鑄錢,反而會坑害了百姓,所以,中央和地方都在發行過一陣兒大錢之后,很快就停止發行了。 鑄造十斤銅錢,需要用六七斤紅銅和三四斤鋅(北京把鋅叫做水錫),這是粗略的比例。鋅每經過高溫加熱一次就要耗損四分之一。我(明)朝通用的銅錢,成色最好的是北京寶源局鑄造的黃錢和廣東高州鑄造的青錢(高州錢通行于福建漳州、泉州一帶),這兩種錢每一文相當于南京操江局和浙江鑄造局鑄造的銅錢二文。黃錢又分為兩等:用四火銅鑄造的叫做“金背錢”,用二火銅鑄的叫做“火漆錢”。 鑄錢時用來熔化銅的坩堝,是用最細的泥粉(以打碎的土磚干粉為最好)和炭粉混合后制成的(北京的熔銅坩堝還加入了牛蹄甲,不知道有什么用處)。熔銅坩堝的配料比例是,每十兩坩堝料中,泥粉占七兩而炭粉占三兩,因為炭粉的保溫性能很好,可以配合泥粉而使銅更易于熔化。熔銅坩堝高約八寸,口徑約二寸五分。一個熔銅坩堝大約可以裝銅和鋅十斤。冶煉時,先把銅放進熔銅坩堝中熔化,然后再加入鋅,鼓風使它們熔合之后,再傾注入模子。 鑄錢的模子,是用四根木條構成空框(木條各長一尺二寸,寬一寸二分),用篩選過的非常細的泥粉和炭粉混合后填實空框,面上要再撒上少量的杉木或柳木炭灰,或者用燃燒松香和菜籽油的混合煙熏過。然后把成百枚用錫雕成的母錢(錢模)按有字的正面或者按無字的背面鋪排在框面上。又用一個填實泥粉和炭粉的木框如上述方法合蓋上去,就構成了錢的底、面兩框模。接著,隨手把它翻轉過來,揭開前框,全部母錢就脫落在后框上面了。再用另一個填實了的木框合蓋在后框上,照樣翻轉,就這樣反復做成十幾套框模,最后把它們疊合在一起用繩索捆綁固定。木框的邊緣上原來留有灌注銅液的口子,鑄工用鷹嘴鉗把熔銅坩堝從爐里提出來,另一個人用鉗托著坩堝的底部,共同把熔銅液注入模子中。冷卻之后,解下繩索打開框模。這時,只見密密麻麻的成百個銅錢就像累累果實結在樹枝上一樣。因為模中原來的銅水通路也已經凝結成樹枝狀的銅條網絡了,把它夾出來將錢逐個摘下,以便于磨銼加工。先銼銅錢的邊沿,方法是用竹條或木條穿上幾百個銅錢一起銼。然后逐個銼平銅錢表面不規整的地方。 銅錢質量的高低以鋅的含量多少來辨別區分,至于從外在質量看鑄錢成品,輕重與厚薄,那是顯而易見的。由于鋅價值低賤而銅價值更貴,私鑄銅幣的人甚至用銅、鋅對半開來鑄銅錢。將這種錢擲在石階上,發出像木頭或石塊落地的聲響,表明成色很低。如果是成色高質量好的銅錢,銅與鋅的比例當是九比一,把它擲在地上,會發出鏗鏘的金屬聲。用廢銅器來鑄造銅錢,每熔化一次就會損耗十分之一,因為其中的鋅會揮發掉一些,銅的含量逐漸提高,所以鑄造出來的銅錢的成色就會比新銅第一次鑄成的銅錢要高。琉球一帶鑄造的銀幣,模子就刻在鐵鉗頭上,當銀熔化了的時候,將鉗子頭伸進坩堝里夾取銀液后,提出來往冷水之中一淬,一塊銀幣就落在水里了。 附:鐵錢 【原文】 鐵質賤甚,從古無鑄錢。起于唐藩鎮魏博①諸地,銅貨不通,始冶為之,蓋斯須之計也?;始沂r,則冶銀為豆②,雜伯③衰時,則鑄鐵為錢,并志博物者感慨。 【注釋】 ①魏博:唐末藩鎮有魏博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北南部大名縣。按鐵錢之鑄,始于漢公孫述,南朝梁時亦鑄,非起于唐也。 ②冶銀為豆:明代皇帝賞賜臣下的物品中有銀豆。 ③雜伯:伯即霸,雜伯指割據政權。如五代十國之馬殷即大量鑄鐵錢。 【譯文】 鐵這種金屬價值十分低賤,自古以來沒有用鐵來鑄錢的。鐵錢起源于作為唐朝藩鎮之一的魏博鎮地區,由于當時藩鎮割據,金屬銅無法販運,才不得已而用鐵來鑄錢,那只是一時間的權宜之計罷了。在唐代皇家興盛之時,曾經用白銀鑄成豆子來玩耍取樂,而到了后來藩鎮割據而國家衰落時,就連低賤的鐵也只好拿去鑄錢了!就一起記在這里以表示博物廣識者的感慨吧。 【評析】 本篇是中國古代技術書中有關鑄造技術最詳盡的記錄,從禮器到日常生活用品,都仔細地講解了鑄造方法、步驟,包括從制造模子到灌模完成,以及所使用的金屬成分,非常值得研究。閱讀本篇時,應當與五金和錘鍛兩篇連貫起來,這樣就能對我國古代金屬器物的使用、發明與制造方法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