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原是步兵自動武器的一個籠統稱呼。這種武器的供彈、進膛、擊發、抽殼、拋殼和裝填的一次循環完全是自動的。由于現代步槍也是自動的,因此機槍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安置在兩腳架或三腳架上射擊。機槍的口徑一般在l5mm以下,通常是彈鏈或彈鼓供彈.具有較長的持續射擊能力。 據史料記載,首次出現的機槍叫蒙蒂尼機槍,據說是-個叫伐商的比利時上尉于185l年設計的,山蒙蒂尼工廠監制,定名為 ‘Mitrailleuse‘,即機槍。該槍是用手動曲柄操縱25個擊發裝置進行擊發的第一挺機槍,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曾被法軍所使用。手動擊發的第二挺機槍是美國著名機槍發明家加特林設計的。他1861年發明,1865年作了改進,1866年把槍提供給美國陸軍使用。英國政府l870年對這挺槍進行了對比試驗,證明其比第一挺機槍性能優越。于是,在英格蘭建廠生產加特林機槍。與此同時,俄國政府也買了加特林機槍,更名為戈洛夫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人們對機槍的機動性愈加重視,因而輕型機槍隨之產生,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國勃朗寧機槍。在此后的近30年間,各國都努力研制輕機槍,出現了捷克和前蘇聯等著名的機槍。 德國首創了MG34兩用機槍,并于1936首先應用于戰場。通用機槍兼備輕機槍和重機槍的性能,所以二次大戰后,新研制的機槍大多數是通用機槍,如比利時、西德、美國、捷克和前蘇聯等。 蘇制DP式輕機槍和捷克ZB一26輕機槍稱得上是早期輕機槍中的明珠。一次大戰后的近30年間,各國相繼研制了結構不同、性能各異的輕機槍。但其中最為出色的要屬蘇制7.62毫米DP式輕機槍和捷克7.62毫米ZB一26輕機槍。 蘇制DP輕機槍問世,經歷了很曲折的過程。按照前蘇聯紅軍的戰斗條令要求,陸軍班用輕機槍必須像步槍一樣可以臥姿、跪姿、立姿、行進間端槍或挾持等任何姿勢射擊,并可突然開火,以猛烈的點射或連續射擊橫掃敵人,這樣就必須提高輕機槍的機動作戰能力。 根據該條令的要求,設計師杰格佳廖夫于1923年自告奮勇,開始了輕機槍的設計。但當時蘇聯總軍械部對輕機槍的作用估計不足,他們認為,對于步兵而言,起主導作用的武器永遠是重機槍,輕機槍注定會曇花一現。因此,他們對杰格佳廖夫的設計不以為然。幸虧有了以蘇軍著名將領古比雪夫將軍為首的紅軍輕武器委員會的慧眼,在1924年7月22日對杰格佳廖夫輕機槍進行評審試驗后,古比雪夫將軍作出了如下評論:“杰格佳廖夫同志的新型輕機槍具有出色的獨特設計思想,機構動作可靠,戰斗射速高,便于操作特別簡便。” 在這一評價的鼓舞下,杰格佳廖夫通過關系,設法將蘇聯最高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伏龍芝元帥請到兵工廠視察,伏龍芝元帥詳細了解新式輕機槍的情況后,認為這正是紅軍需要的武器,并做出指示,盡快改善杰格佳廖夫新型輕機槍,確保滿足設計師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伏龍芝元帥的批示立竿見影,過去一貫對輕機槍采取消極應付態度的蘇聯總軍械部的態度立刻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提出立即建立一個管理機構,以便全神貫注地“在最短期限內完善杰格佳廖夫輕機槍”。這樣,在1926年,杰格佳廖夫新型輕機槍的完善工作宣告完成。 1927年12月21日,杰格佳廖夫輕機槍經過攝氏零下30度寒區的試驗后,定為蘇聯紅軍的正式裝備。新型輕機槍的型號簡稱DP(德普)意思是“杰格佳廖夫步兵用機槍”。1944年,經過改進的DP定名為DPM。以后,杰格佳廖夫又設計了一種新型的RPD,定型后裝備蘇軍。DP式輕機槍的優良戰術技術性能,很快引起了歐美各國的注意。歐美的槍械發明家稱這位天才的設計師為“俄國的馬克沁”。 ZB一26式輕機槍是原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武器公司優秀的槍械設計師瓦克拉夫·胡萊克和伊曼紐爾·胡萊克兄弟于1924年開始設計的。由于布爾諾武器公司的捷文名稱縮寫為“ZB”,又因為是在1926年定型,所以定名為ZB一26式。此槍除了原捷克軍隊裝備之外,在世界上還有20多個國家曾裝備該槍。舊中國的國民黨軍隊就把此槍列為制式裝備,仿造ZB一26式輕機槍的廠家較多,如國民黨軍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廠、第二十一廠、第四十廠、第四十一廠、第五十廠和第五十一廠等。 在此之后,開始向兩用和多用機槍方向發展,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德國的MG42型機槍。早在在輕機槍產生后不久,德國就已經開始研制世界第一挺7.92毫米口徑的兩用機槍。MG34是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機槍之一。但它有兩個致命的缺點:一是重量太大,槍全重12公斤;二是零部件的結構比較復雜,制造公差要求過于嚴格,生產困難。這就促成了MG42的研制成功。 德國人格魯諾夫博士是一個著名的金屬沖壓專家,同時還是一位有影響力的實業家。1939年德軍占領波蘭后,在擄掠的大批物資中查到一份機槍設計圖紙。格魯諾夫博士對波蘭的這個機槍設計方案進行了修改,進而制成MG42。格魯諾夫的主要貢獻是在MG42機槍上大量采用沖壓件,這在機械制造上尚屬首創。MG42一出籠,盟軍諜報人員的“急件”如雪片飛來,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德國人不行了,沒有原料了,生產出這么單薄粗糙的機槍就是鐵證。”實際上,MG42機槍大量采用沖壓件并非由于資源已經枯竭或德國人正在作“垂死掙扎”,而恰恰是機械生產制造方面的一次突破。 1942年秋,德軍在突尼斯卡塞林山口同美軍的一場惡戰中,約2400名美國士兵在MG42威力的震懾下舉起了雙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機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尤其是隨著小口徑步槍的發展出現的小口徑班用機槍,開辟了現代機槍的新紀元。 與二次大戰前的老式機槍相比,現代機槍的品種更加豐富,性能大為提高,戰術合作不斷擴大。現代機槍不同于老式機槍的主要特點是:結構簡單,重量減輕,操作、攜帶方便,火力突擊性強,火控系統先進,高技術含量增加,威力加大。最能體現現代機槍特點的是小口徑輕機槍。 自1902年問世以來,輕機槍在不斷完善,到了1947年蘇聯研制出發射7.62毫米M43中間型槍彈的RPD以后、輕機槍槍重減輕,槍長縮短,特別是槍彈重量減輕后,使攜彈量大幅度增加,輕機槍的突擊性能大大提高。 1959年,蘇聯在AKM突擊步槍的基礎上,加長、加粗槍管,加大供彈具容量,加裝兩腳架,改成RPK輕機槍。它既有AKM突擊步槍的輕便靈活性,又有接近輕機槍的點射精度和火力持續性、開創了突擊機槍的先河。 60年代以后,隨著小口徑步槍的發展,小口徑班用機槍也應運而生。預計到2000年,各國裝備的典型班用輕機槍有:俄羅斯的5.45毫米、美國的5.56毫米(“米尼米”)、奧地利的5.56毫米AUG、英國的5.56毫米L86AL、新加坡的5.56毫米“烏蒂瑪斯”100以及德國的5.56毫米MG36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后來居上的新加坡5.56毫米“烏蒂瑪斯”l00式輕機槍。該槍看似普通,但卻有許多獨到之處。該槍自動機后坐行程長,而復進簧也得經過較長距離的作用使槍機停止,因而射手感到后坐平穩,易于控制。該武器能有效地實施行進間(或腰際)射擊,僅用一只手握持,也可連續射擊100發,該槍采用與奧地利斯太爾公司的AUG槍族一樣的基本結構,機匣中有三排槍機閉鎖凸樣,兼起槍管卡榫的作用,彈膛外部四周亦有相應的卡榫。該槍的腳架可折疊,通過兩腳伸縮可調節火線高度。不移動腳架,槍身可轉動30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