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咸茶”,為世所稀,它與民情風(fēng)俗相結(jié)合,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茶文化。“燈茶”只是海陸豐咸茶的一種。 海陸豐咸茶的制作工具一是茶槌,二是牙缽。茶槌多選用番石榴的枝干做成;牙缽是內(nèi)澀(起條狀)外滑的闊嘴陶器。擂茶時,把茶葉放進(jìn)牙缽,稍為潤濕之后,便用茶槌把它擂成漿狀,再加少許食鹽,沖人開水即成,十分簡單。 “咸茶”的種類可多了。家庭婦女早起把咸茶制成后,放在用稻草編織的“草穩(wěn)”,蓋嚴(yán)保溫,供家人隨時自飲止渴,叫“熬茶”或“牙缽茶”。如果盛在碗里,撒上炒油麻(芝麻)或炒米(爆米花)或炒花生米,便成“油麻茶”、“炒米茶”、“地豆(花生)茶”。若再加上熟飯、熟豆,則叫“飯茶”,主要流行于客家山區(qū)和陸豐市甲子鎮(zhèn)。 油麻茶有兩種:一種是用炒熟的油麻,一種是將生油麻混于茶葉中在牙缽里擂成。炒米也有幾種:一種是用上好的油尖米蒸熟曬干炒成,一種是用赤谷煮熟曬干去殼舂白——脫皮炒成,叫“炒粟米”。這兩種,一般人家(尤其是農(nóng)家)收冬之前便要制成備用,另一種是臨時把大米加鹽浸濕之后撈干即炒即食,叫“炒燒米”或“炒米仔”,這是萬不得已從主食糧中節(jié)儉出來過“茶癮”的。許多地方擂成茶,還喜歡加草藥,多數(shù)加“苦刺心”,叫“苦刺心茶”。 海陸豐咸茶,都由婦女操作,男人一般不插手,但也喜歡享用。平時食咸茶每天兩次,分別在上午10時和下午4時左右。有竹枝詞云:“辰時餐飯已餐茶,牙缽擂來響幾家;厚薄人情何處見?看他多少下芝麻?!比藗兞?xí)慣稱此時辰為“食茶晏”,常用來作約會親朋的時間形象詞。食咸茶,被婦女當(dāng)敬客的禮儀,客人一到,即捧上咸茶,一碗、兩碗、三碗、四碗……像“打架”一樣,硬勸你放開肚子吃,吃得愈多,主人愈高興。 改革開放以來,走進(jìn)社會的婦女日益增多,在機(jī)關(guān)、在學(xué)校等部門或行業(yè)工作,每當(dāng)“食茶晏”時辰一到,她們總要湊合起來過“茶癮”,像做“課間操”一樣,“消除疲勞,振作精神”,再投人工作。 在紅白喜事中,也風(fēng)行咸茶(這里稱“泡茶”、油麻茶、炒米茶或菜茶)習(xí)俗。凡訂婚完娶、生男育女、遠(yuǎn)行歸來、逢年過節(jié)、病痛痊愈、化險為夷、消災(zāi)匿禍、喪家白事,乃至蒙冤平反、兒孫考上大學(xué)等等也都要“泡茶”。如白事食咸茶:女界奔喪要食咸茶,死人頭七(日)、二七(日)、三七(日)要食咸茶,完墳要食“辭山茶”,百日之中每旬夜晚要食“丁憂茶”,周年要食“對年茶”。 再說菜茶,又叫“起鼎茶”,是海陸豐咸茶最高檔次的一種,盛行于蔬菜季節(jié)的秋末和春初,元宵為頂峰(即“泡燈茶”)。菜茶,是把炒熟的菠菜、包菜、芹菜、茼蒿、青蒜、香菜、荷蘭豆和豆粉絲、豆腐枝、豬肉、臘味、蝦米、墨脯、魷脯、鮮蠔、鮮鯉魚、鮮蚶肉等混合盛于碗里,泡上兼有雞湯、豬骨湯的燒茶之后,再撒上炒米、花生米和胡椒粉、締(學(xué)名叫地魚)脯末,便成為最好的菜茶。元宵期間入夜,家家戶戶把滾燙的咸茶和佐料擺在桌面上,殷勤伺候客人,不論遠(yuǎn)近親疏,三五成群,情來禮往,走門竄戶,互相品食,在“茶戰(zhàn)”中,客人越多,主人越覺得體面(認(rèn)為自家佐料好,人緣也好)。如果這家那戶近年添了孫子或娶了媳婦,則兼有“泡丁茶”和“泡新茶”的意思,那就更熱鬧了。改革開放以來,菜茶還作為風(fēng)味小食走進(jìn)了市場。 摘自:http://www./show.aspx?cid=34&id=19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