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春祭日,夏祭地,秋祭月,冬祭天的習俗,中秋之夜,便是祭月的夜晚。也因此,中秋賞月,從古至今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習俗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古人不僅在詩詞中賞月、詠月,在瓷器中,月亮,同樣也是一個表現的主題。
在瓷器家族中,有一種名字非常優雅的瓷器,叫“古月軒”。其泛指清康、雍、乾等朝的琺瑯彩瓷器。關于“古月軒”的得名說法頗多,或曰清宮中有胡姓畫琺瑯彩畫師,拆其姓氏得名;或說乾隆朝宮有古月軒,歷朝御瓷皆藏于此等等。多使用外來顏料,色種多,色彩控制準確。畫面有立體感,工巧精細、富麗堂皇,專充“內廷秘玩”。“古月軒”瓷集詩、書、畫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瓷中精品”。圖三所示的一對“古月軒”粉彩萬花瓶,瓶高17cm,看上去像一對花團錦簇的花籃,將古月軒瓷立體感強,畫面富麗堂皇的特點表達得淋漓盡致,當屬精品之作。
“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鈞瓷以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獨特窯變藝術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而“月白釉”,便是鈞窯獨特的釉色之一,它其實是一種比天青釉還要淡的釉色,宛如淡淡的月光,故叫“月白”。月白釉釉層厚而不透明,并以鐵的化合物為著色劑,看上去月白風清而又儀態萬方。圖一所示的這件月白釉窯變小盞,既有月白釉的純凈與潔白,又有窯變而產生的霞光,精美異常。
古人時常將民間傳說、掌故當成題材融入生活用品當中,用來表示敬意或者自己的藝術追求。“蕭何月下追韓信”便是很常用的一個歷史典故。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講述的便是這個故事。只見韓信心懷疑慮,彷徨離去,而蕭何快馬加鞭,一臉急切。明月高照,馬蹄聲聲,傳遞的是知己的緣分,更是對“良將”的渴望。
在眾多的瓷瓶中,有一種腹部扁圓,如滿月狀突起的瓶極其特別,它便是“抱月瓶”,亦稱“寶月瓶”。因為這種瓶的器型就好像懷抱著一輪明月。它源自宋元時期西夏的陶制馬掛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瓶腹似圓月。圖二所示的為一件琺瑯彩鎏金抱月瓶,高20cm,厚8.5cm,琺瑯彩,鎏金,有如意雙耳。圖案一側為猴子與仙桃,另一側為狗與青竹,具有典型的西方風格。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字樣。
黑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