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趙力 露水下的豆娘發光似寶石 在露珠的裝點下,往日不起眼的豆娘也展現出一種驚異之美,看上去就像寶石一般晶瑩剔透。露珠、蜻蜓和清晨的陽光共同營造出一種令人嘆為觀止的“純天然”視覺效果。可惜如此美麗的場面只有在秋季清晨有霧氣的日子里,太陽升起前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內可以看見,一旦太陽照射到它身上,露珠會很快消失。  空中舞娘 高超的飛行之王 蜻蜓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動物之一,兩億一千五百年以前的石碳紀,當恐龍還沒出現在地球上之前,蜻蜓已是天空最早的主宰者。這些看上去纖弱優雅的精靈,曾經目睹了喜馬拉雅山脈的抬升,青藏高原海陸的更替,恐龍發跡后的不可一世和滅絕時的無可奈何,也曾經目睹了人類的誕生和演化。 從化石可以看出,古蜻蜓的翅和身軀都比現在蜻蜓寬大、肥胖得多,那時雙翅展開可達70厘米。而現代已發現的最大蜻蜓——保存在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中一只采自秘魯的直升機豆娘標本也僅僅翅展19.6厘米。地球兩億多年的滄桑巨變,不少古代昆蟲已經消聲滅跡,或者身體結構與古代祖先相比已是面目全非;而今天蜻蜓的身體構造與古蜻蜓化石幾乎一模一樣,完全保留著祖先的相貌。 蜻蜓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它們在烈日下輕盈飛行的姿態。仲夏時節,當披著厚厚硬殼的甲蟲和喜歡陽光的蝴蝶都到樹林里尋覓陰涼的時刻,蜻蜓仍然不知疲倦地飛翔,輕捷掠過空中的身影宛如飛行的寶石。 其實蜻蜓在空中展現自己美麗的時間是很短暫的,僅僅是它們一到三年生命中幾周的中午而已。也許正因為如此,它們非常珍惜這可以展現生命之美的一點點時間,在飛行中盡量將自己的技巧與美姿展現得淋漓盡致。我時常看見它們在空中追逐嬉戲,忽而巡游,忽而沖刺,忽而急停,忽而又掉頭翻飛,甚至表演高難度的垂直起落,宛如在空中翩躚的舞娘,每個動作都十分優美。 夏日,我喜歡出門到處尋覓蜻蜓,用鏡頭追隨它們的身影。除了郊外農家的水田、池塘,市區公園的人造濕地也都能見到。這兩類地方的水域里生長著大量的水生植物,蜻蜓喜歡停留在突出水面植物的葉尖或者枝稍上。只要動作足夠輕緩,我可以非常方便地靠近它們,在距離它們幾十厘米的地方進行拍攝。 
金翅直升機豆娘標本(上雌下雄) 這種世界上最大的蜻蜓由于飛行動作頗像直升機,被生物學家以此命名。 展翅的琉璃色璁(雄) 琉璃色蟌通體呈現艷麗的寶石綠,連濃黑的翅膀也會在陽光下映射出暗藍色的光澤。 每當我仔細觀察一只蜻蜓時,我都會覺得它很像一架小小的飛機:平展伸向兩側的四片翅膀是機翼,寬厚的胸部和細長的腹部像機腹和機尾,圓圓的、幾乎全由復眼占據的大頭便是機頭了。而它飛行結構的精妙,更不亞于飛機。那四片看上去十分輕薄、完全透明的膜質翅膀被縱橫交錯的網狀翅脈加固后,變得既輕巧又結實。翅膀前端還有一塊角質加厚的區域——翅痣,這塊小如芝麻的結構,對于它的飛行有著重要的意義,它能消除飛行過程中翅膀的振顫。 我曾經做過一個小實驗:把一只蜻蜓的翅痣剪去放飛,它就像喝醉了酒一樣,飛行起來搖搖擺擺,飄忽不定。航空史上最初的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由于劇烈振動,常常導致機翼斷裂,飛機設計師們通過長期的摸索,終于想到了在機翼兩端各加一塊重錘用于平衡的方法。這個原理與翅痣的作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在采用時間上卻比蜻蜓晚了整整兩億年! “無數蜻蜓齊上下,一對溪鳩對沉浮。”杜甫的詩句精妙地刻畫出蜻蜓高超的飛行技巧。盡管蜻蜓是十分原始的昆蟲,但它們獨特的交叉翅膀飛行方式非常先進,飛行時方向感的操控力也十分靈活。輕薄透明的四片膜翅,重量雖不到0.005克,每秒卻可振動30?50次,沖刺飛行速度高達40米/秒。這樣強大先進的飛行方式和能力給現代直升飛機設計師帶來了靈感,在設計飛機時將蜻蜓飛行的空氣動力學作為參考。 事實上,即使最現代化的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的靈活性也比不上蜻蜓。蜻蜓既能以平均40?50千米/時的速度飛行,也能在一瞬間停下來,懸浮幾秒后迅捷轉身改變方向繼續飛行;它不僅能像直升飛機那樣直上直下,還能做直升飛機無法辦到的倒飛、側飛等動作。 有些種類的蜻蜓還能長途飛行,橫越幾百公里的大洋。科學家們在一只蜻蜓身上安裝小型無線電跟蹤器,親眼目睹這只蜻蜓史詩性的遷徙之旅:它繞著美國東海岸飛行,帶著它的“蜻蜓艦隊”完成向更溫暖的南方遷徙的秋季之旅,全程大約500英里。對此進行研究的科學家們得出結論認為:“蜻蜓是第一個發明領航的動物,是在橫跨地球尋找更溫暖氣候的過程中扮演著先驅者角色的昆蟲之一。”  古蜻蜓的飛行復原圖 飛行在石炭紀泥沼上空的古老蜻蜓,由于大氣中氧氣含量比現代高一倍以上,因此可以生長成翅展70厘米的巨大體型。 
展翅欲飛的蜻蜓化石 昆蟲由于沒有易于保存的堅硬骨骼,一般很難形成化石,但遭遇火山爆發后,火山灰可以將它們以印痕的形式保存下來。 池塘之鷹 精明的獵殺能手 
蜻蜓生有一顆滾圓的腦袋,口內有一對堅硬有力的紫色大顎,胸部還生有3對細長、帶有毛刺的足。除了用于在植物上攀附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抓捕昆蟲。經過漫長而嚴酷的自然選擇過程,它們無論在成蟲時期還是稚蟲階段都是強悍而杰出的獵食者,處在食物鏈的頂端。利用飛行速度的優勢,瞬間把平時折疊在胸前的長滿刺的足張開,把獵物牢牢抓住,再用大顎狠狠地咬上一口,就在空中將其吞噬。 在美國一部關于蜻蜓的紀錄片中,編導把它比做“一部高性能的空中格斗機器”。的確,蜻蜓在昆蟲界中可謂空中角斗士,對于天空中飛行的小蟲而言,它是除鳥類以外最具威脅的掠食者。除了靈巧的翅膀和構造特殊的六腳外,這部空中格斗機器的信息指揮中心——頭部更具有重要作用。 蜻蜓頭部有一對引人注目的大復眼,它覆蓋了頭部的極大部分,而且可以轉動,使其視野所及達到左右180度、向上70度、向下40度的空間范圍。 蜻蜓的復眼也許是昆蟲世界里最美的眼睛,它呈現出帶晶瑩光澤、非常亮麗的翠綠、寶藍或是橙紅色,就像鑲嵌著“貓兒眼”、“祖母綠”的球形寶石。這些色彩與光澤產生自復眼內液體對光線的折射,并非來自復眼本身色素,在死亡后不久,美麗的色澤也會隨之消褪。 每個復眼由2800至3000個小眼組成,在面對物體時,每只小眼見到的只是物體的一部份,而整個復眼就像一面很大的電視墻,由一個個電視組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當物體在復眼前移動時,每一只小眼都像一臺小型照相機,依次產生反應,經過加工形成圖像。蜻蜓對于任何移動的物體都十分敏感,通過物體在不同小眼之間出現的快慢,迅速計算出物體的運動速度和精確位置,準確清晰地分辨出在10米開外蚊蟲飛舞的一切細節,從而準確抓捕獵物或逃之夭夭。 昆蟲的眼睛大多為近視眼,但蜻蜓的眼睛卻是遠近都能看。除了復眼,在蜻蜓的頭上還有三只單眼,是負責感覺光線明暗任務的。復眼和單眼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關系。蜻蜓的眼睛對運動物體特別敏感,但如果你保持不動,它們則根本不會介意你的存在,可以一直飛到你面前,對你來個反觀察。“蜻蜓飛上玉簪頭”的絕句恐怕就是來自這個原因了。 蜻蜓在捕獵時候除了視力上的優勢,其迅雷不見掩耳的飛行速度也是制勝法寶。它們沖刺時最高速度每秒達到40米,時速為80公里,可飛行一個小時而不停息,而且可在空中停歇,還能倒著飛,對那些平時靠著速度逃生的昆蟲來說,蜻蜓可是它們的一大噩夢。 蜻蜓的食譜很豐富,各種小形飛蟲都是它的美味佳肴,蚊、蠅、葉蟬、小形蛾子、蝴蝶等來者不拒,并且食量極大。據說,一只偉碧蜓一天內能吃近1000個小飛蟲。一只中等大小的蜻蜓能在l小時內吃掉40只蒼蠅或840只蚊子。一只蜻蜓幼蟲一年能吃3000多只蚊子的幼蟲。人們時常在田間、池塘、草叢里看著它們輕盈溢彩的身影,卻很難把食肉性與之相聯系。 不過,蜻蜓也有許多天敵:一種鷹的幼鳥——茶隼就是在遷徙中專門以蜻蜓為食;而在素有“真正的殺手”螳螂面前,機警而身姿敏捷的蜻蜓簡直就是束手無策。我曾親眼目睹一只螳螂在短短10分鐘的時間里從悄悄靠近——迅速捕獲——淋漓肢解一只黃蜻的全過程;此外,如果蜻蜓的翅膀折斷后跌落地上,那么等待它的還有螞蟻大軍井然有序的集體肢解。難怪有人曾精準深刻地概括道:“節肢動物具有大自然的一切魅力和法則:很美,也很殘酷。” 雄性腹鰓守候在高處 蜻蜓總喜歡停在高處,好方便地觀察周圍動靜。 正在獵殺同類的偉碧蜓 作為空中兇悍的獵手,蜻蜓即使是同類也不會放過,小型蜻蜓常成為大型蜻蜓的獵物。 
倒立停在枝尖的玫瑰蜻 這種玫瑰紅的體色使它們在溪谷中飛行時看上去像一片飄飛的玫瑰花瓣,煞是美麗。 目前蜻蜓在全世界共有29個科近5800種,多數種類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除了南、北極之外,蜻蜒幾乎無處不飛翔。我國現在已知的蜻蜓種類有738種,已超過巴西的735種而成為世界上蜻蜓種類最多的國家。 從分類學角度看蜻蜓屬于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下分三個亞目—— 差翅亞目:就是我們常見的蜻蜓,包括蜻總科和蜓總科。 均翅亞目:就是我們常說的豆娘,這一類被統稱為“蟌”。 間翅亞目:又叫昔蜻蛉,目前全世界只有一科一屬兩種記錄,僅分別分布于日本及喜馬拉雅山區附近。  藍灰蜻的復眼 蜻蜓的復眼也許是昆蟲世界里最美的眼睛,它呈現的斑斕光澤就像一顆顆寶石。蜻蜓復眼折射出的美麗光澤來源于產生自復眼內液體對光線的折射,并非來自復眼本身色素,在死亡后不久,美麗的色澤也會隨之消褪。因此要觀賞它們寶石般的眼睛必須要到野外與它們面對面,或者借助生態攝影的鏡頭。 
蜻蜓破繭羽化 蜻蜓幼蟲常在夏日清晨悄悄爬出水面,找一處岸邊的植物進行蛻變。它們那細細的翅脈其實是中空的管道,羽化之時,當體液壓入管道中,翅膀將被撐開,然后液體回流到身體里,干燥后的翅膀變得堅韌;剛剛羽化的蜻蜓腹部比較粗,身體顏色還很淺,隨著體液沿著各條管道從胸腹部壓向翅膀,它的腹部變得很細。 蜻蜓點水 有趣的生殖行為 
蜻蜓生命中最后幾周生活的頭等大事是繁衍后代。和大多數昆蟲一樣,雄蜻蜓成蟲期的主要任務便是求偶。對于一只雄蜻蜓而言,求偶看上去很浪漫,其實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需要精密的技術配合。如果要尋求到更多與雌蜻蜓交尾的機會,必須費盡心思,并且要抓緊時間,因為這既是生命的最重要階段,同時也是生命的最后時刻,它們以后的生命只能以天來計算了。 我發現不少種類的雄蜻蜓會在水域上劃分出自己的勢力范圍,范圍的大小依據它自身的強大程度,保衛領域的能力而定。一旦選定領域后,就會停在領域內一處十分顯眼的植物或石頭上,它在這個了望臺上一邊虎視眈眈地提防其他雄性的入侵,一邊注意有無雌蜻蜓的路過。領域較廣的蜻蜓還會定時沿著“邊境”巡邏一番;如果有其他雄蜻蜓經過,它們會立即發起進攻,用翅膀的撞擊與之角力,勝利者會留下,失敗者悻悻離開。 要是雌蜻蜓經過,雄蜻蜓則捉住它,用強力達到交尾的目的。它們交尾的動作頗為特殊:雄蜻蜓用鉗狀的尾尖夾住雌蜻蜓的頸部,雌蜻蜓則將腹部盡力彎折,貼在雄蜻蜓第二腹節上,組成一個漂亮的輪形交配環。這是由于雄蜻蜓已事先把尾部第九腹節生殖孔內的精子用一個很像“咬尾巴”的動作轉移到了那里。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交尾完成后就會表演另一出精彩的雜技——只見雄蜻蜓用尾巴鉤住雌蜻蜓的頸部,拖著它在水面附近飛行,在貼近水面的剎那間,雌蜻蜓立即把尾部彎向水面,當尾尖接觸水面后,雄蜻蜓又將它拉起,完成一個優美的點水動作。這一動作決不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完成它們生命中最為神圣的使命——產卵。 人們曾一度誤把“蜻蜓點水”理解成一種漫不經心、不知所終的行為。其實,蜻蜓與水面溫柔的那一吻是在產卵,盡管只是生命物種的本能繁衍行為,卻在不經意的點水中傳遞出自然界充滿韻律感的美妙詩意。如此看來,我們應該為傳統的“蜻蜓點水”解意徹底平反了。 事實上,當蜻蜓完成這一系列精確而復雜的動作之時,是冒著很大危險的。水草叢中的青蛙和魚都在它們靠近水面飛行之時虎視眈眈,點水的力度如果掌握不準就有可能失足落水,但為了把卵產在合適的水區,它們不得不冒這個危險。每一種蜻蜓的產卵方式都不一樣,有的種類是雌蜻蜓單獨完成產卵作業,甚至還要爬入水底,把卵產到水體植物的莖干中。但雄蜻蜓卻總不放心,會寸步不離保護在雌蜻蜓的左右。 蜻蜓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中度過。卵在水中孵化以后變成了一只形狀奇怪的小蟲子,大名叫水蠆(ch?i)。水蠆有一對大眼睛、寬扁的腹部和長長的6只腳,最為奇特的是嘴,這個捕食器官像一只可隨意伸縮的“機械手”,末端寬大,生有一對鋒利彎鉤般的大鍔,平時折疊收縮,覆蓋了幾乎整個臉面,當有水生昆蟲或小魚靠近它的活動范圍時,這只“機械手”會迅速彈伸出抓住獵物,鋒利的大鍔深深地刺入獵物體內然后拉回吃掉。昆蟲學家戲稱這可纏卷的嘴為“臉蓋”。 水蠆靠腹部內直腸鰓呼吸,為避天敵以及捕食獵物,體色大多是暗褐色或暗綠色。它們水下的生活時間差異比較大,平原水體里的種類一般經過幾個月就可以羽化,而海拔2000米以上一些高海拔種類則需要幾年的時間。當它蛻去最后一層皮,做好成為可以飛行的空中生物的準備之后,會在某個寧靜的夏日清晨,鳥類等捕食者尚未醒來之際,悄悄地爬出水面,找一處岸邊的植物或直立的物體進行最后的蛻變。此時,兩億多年前就已經設計好的那四片嬌嫩的翅膀開始舒展,一只美麗的蜻蜓終于慢慢地從那件土黃色的古怪而丑陋的外衣中脫出來。 剛剛羽化的蜻蜓,腹部比較粗,身體顏色還很淺,翅膀也象未打開的降落傘那樣,是折疊在一塊兒的,隨著體液沿著各條管道從胸腹部壓向翅膀,它的翅膀伸展開來,腹部變得很細。不過,剛剛展開翅膀的蜻蜓還需要耐心地等待,等到翅膀完全變硬。它們裸露在陽光下,接受陽光的洗禮,幾個小時或一天后,身體的色彩完全顯現出來,新一代蜻蜓堅固的翅膀終于可以自由飛翔了。 盡管它們的生命周期一年里要經過一代或者兩三代的輪回,但就在這年復一年的輪回里,那頑強的生命力卻構建著這個地球上千姿百態的動物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有時候,生命并不意味著越長越好,從水中到陸地天空,蜻蜓如一道優美弧線,幻化為生命的圖騰,閃現在藍天白云間。  棕斑翅蜻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蜻蜓飛行產卵 蜻蜓的產卵過程總是小心翼翼,它們通過一次次輕盈的點水動作,將卵產在水中。 蜻蜓的生命軌跡 蜻蜓的一生分為卵期→稚蟲期→成蟲期。在羽化為成蟲之前,它們不會像蝴蝶或飛蛾一般結蛹,而是直接從稚蟲蛻變為成蟲。不具蛹期的昆蟲稱之為“不完全變態”,而蜻蜓的稚蟲期是在水域度過,故昆蟲學家又稱蜻蜓為“半形變態”昆蟲。 
卵期——蜻蜓的卵因不同種類而在外型有所不同,從圓形、橢圓形到紡錘形都有,剛產下卵的卵有淡黃色、米黃色、淡褐色以及淡藍色等,通常經過24小時卵顏色會變深變黑在夏季通常只需6?10天即可孵化,少數蜻蜓會以卵來越冬。 
稚蟲期——蜻蜓的卵在剛孵時有一特殊的型態,六只腳、頭部跟身體縮在一起,像只沒腳的小蝦米,這階段稱為“前稚蟲期”;幾分鐘后,前稚蟲背部就會裂開,第一齡稚蟲就蛻皮而出,將頭及六只腳伸展開來自由活動;蜻蜓稚蟲隨種類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齡期;整個稚蟲蛻變其所需時間依照不同種類及季節而有所不同。 
成蟲期——稚蟲經過多次蛻皮,成長到終齡稚蟲就可看到期胸部會有明顯的翅芽,這是與其他齡期稚蟲的一個顯著區別。通常蜻蜓的終齡稚蟲會在羽化前幾個小時爬出水面附近的地方,如枯枝、植物葉子、石塊等物體都可供蜻蜓穩定攀爬以進行羽化,據目前所知大多數蜻蜓于夜晚羽化,少部分蜻蜓成員在清晨羽化。  交配中的藍斑 它們交尾的動作頗為特殊:雄蜻蜓用鉗狀的尾尖夾住雌蜻蜓的頸部,雌蜻蜓則將腹部盡力彎折,貼在雄蜻蜓第二腹節上,組成一個漂亮的輪形交配環。這是由于雄蜻蜓已事先把尾部第九腹節生殖孔內的精子用一個很像“咬尾巴”的動作轉移到了那里。 節選自《DEEP中國科學探險》2012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