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語文教師的建議(下) 給語文教師的建議(八) 發現:生命的開發與提升。我們都在面對寫作不知如何下筆的學生時,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但我們是否想過:要真正有一雙能夠發現、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與心靈,是需要長期的培育與訓練的,而這樣的培育與訓練,在本質上是一個生命的開發、提升的過程。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我在課上引導學生“發現”并傾聽周圍世界的聲音以及自我內心世界的聲音,以此作為這一節作文課的重要內容。以“發現”為線索去發現(傾聽)大自然(聲音),發現(傾聽)自我(聲音),發現(傾聽)社會(聲音),與發現(傾聽)大師(聲音)。
師生的生命互動,激發寫作狀態。“老師出題,學生應命作文,老師批閱判分”在這樣的模式里,學生是被動的。寫作對于他當然談不上是一個自覺的生命運動,從另一層意義上說,教師也是被動的,學生寫作與他自我的生命運動是毫無關系的,這樣很難有積極而活躍的富有創造性的寫作活動。在《聲音》這節課上,我把自己“擺進去”,樹立參與寫作的意識,向學生袒露自己的心靈世界,以自己的心聲引發學生吐露的愿望,啟發學生傾聽,真正把寫作看成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對話。
教學片斷:
[師]父親由于白血病住院,我最懼怕寂靜的病房內墻壁上鐘擺的滴答聲,輸液管內藥液一滴滴碰撞的聲音。最懼怕父親離我們遠去的腳步聲,最懼怕父親那微弱的心跳聲……(教師動情哽咽,學生受感染,內心思緒萬千)。
[生]“老師,我是一名住校生,我也想起了我的爸爸,他多年臥病在床,最盼望我給他打電話的聲音。(學生哽咽)
其他學生紛紛發言,適時引導點撥學生歸納總結出:有一種聲音是愛,有一種聲音是牽掛,有一種聲音是親情……
?。ㄗ詈玫慕逃欢▉碓从诟袆樱?FONT face=Verdana>.
關鍵詞:追求語文教學的“三原色”
肥城儀陽教辦宮濤老師評課語:紅色,黃色,藍色是色彩學上的三原色,語文教學也有屬于自己的“三原色”:人性——給語文一抹溫暖的紅色,在《聲音》這節課上我感受到了師生互相傾訴,相互傾聽愛的聲音,親情的聲音。也感受到8幅社會下層人生生活圖片的聲音里所流露出,所體驗出的心懷天下,悲天憫人的人性;感性——給語文一道亮麗的黃色,在抽象的聲音兩字之后,師生向我們共同展示了聲音所包含的大千世界,樂曲《二泉映月》給我們以悲傷和愁苦,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漿》給我們以喜悅和快樂;個性——給語文一片深邃的藍色,教師出口成章,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是其個性,學生啟而不發,教師繼而再啟的決心是其個性,教師讓學生給自己出問題,巧妙回答是其個性,學生深情演唱《潮濕的心》是其個性,學生站起回答他所想起的圖畫和由此聽到的聲音,因時間關系只能選擇一幅來說,但學生不愿意,必須全部說出來是其個性。
感謝資深者的話語,讓我能夠在緊張一節課后能夠看到自己雖不知道,但卻無意識地滲透的教育理念。
人性的語文,感性的語文,個性的語文,支撐起一片絢爛多姿、光彩奪目的語文新天地。她是我的精神家園,更是學生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為人生”的個性老師
我,不再是把自己看成是鉗制學生的工具和力量,我開始學會冷靜地寬容地為學生著想。我的課堂,也不再樂于給學生些明明白白的答案,有時候甚至把他們攪和得一塌糊涂。我對自己也對學生說,學會用自己的腦子去想問題,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我也不再去追求語文前輩們給我們創下的那些模式,我終于敢于丟棄那些完美的捆綁了。
曾幾何時,我的課堂基調變了,由原來的輕松活躍變得有些沉重。但我喜歡這樣的變化,對教育,對語文,對社會,對人性的思考,讓我學會了不去搪塞,不去耽誤,更不去愚弄和欺騙。上課時不多講生活的陽光燦爛,引導學生感知生命的無償和無奈;傾聽歷史的腳步聲時,引導學生我們不光聽到是繁榮、發展的聲音而更多的是無奈、屈辱、苦難。不只是聽到偉人的聲音,更應該聽到小人物墻角里的嘆息。不僅要聽到歷史中看似強大的聲音,而更應該聽到微弱但真實的聲音。
我始終堅信:在他們尚且稚嫩的心田中打上精神亮色,這比他眼下考多少分更重要的多!
關鍵詞:切勿讓“零界”現象進課堂
所謂“零界”現象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對某些問題的認識與實踐過程中人為歸零的極端現象。接結合自己所教授的六節《聲音》課談對此現象的認識和防止。
零起點。所謂“零起點”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假定學生對所要學的知識一無所知。教師授課從零開始的一種現象。作為教師很多時候低估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你所要講的內容對于你的學生來說,可能過于膚淺,過于表面。巡回課結束回校再次在初四九班講《聲音》,我認為《聲音》這節課我講了多遍,還是按照原先設計來講,但到真正授課時,學生的認知能力遠遠超過預先設想。九班聶帥從開頭一段聲音剪輯中聽出了人性,問及其他同學絕大部分認同。人性本是我設計的結尾語、主題語。他們一下子就打破了我的教學思路。那只好隨機調整教學思路,從人性開始講起……這節課過后我知道備課時或講課時更應了解學生對所教授內容有多大的認知能力,不應在他們所熟知的知識上跑場子.
零書寫:成功的課堂有兩個表現:一是課堂因激烈思辯而忘記紀律律,忘記老師,甚至忘我,思想參與進去,發表意見.二是課堂之后,或者是糾纏老師不放,或者同學間繼續探討不停,或者進行相關的閱讀.但我認為成功的語文課堂還有一點,那就是聽、說、讀、寫的有機結合.零書寫的語文課并不是完整的語文課,無論師生如何熱烈討論,思維碰撞,落實不到紙上,終歸一切為零.講課過程中,雖然《聲音》這一節作文指導課重點在于激活思維,不重在寫,而重在想象、表達。但還是每節課安排了2分鐘的小壞節,圍繞著《聲音》寫一段話。
零生成:為師當謹記,學生的精彩方是課堂的精彩!泰安八中禮堂近400名聽課老師。授課過程中某一教師杯子落地發出清脆的杯子破碎的聲音,我及時抓住這無意的生成,讓學生進行充分想象和聯想。某個學生聯想到友情、親情的破裂讓聽課教師刮目相看。另一個學生想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不堪一擊、理應珍惜生命,更引來聽課教師熱烈的鼓掌。新聞礦務局二中禮堂,授課中聽課教師手機鈴聲此起彼伏,學生臉上厭惡之情油然而生,我及時抓住他們的情緒變化,引導他們想到聲音的另一層面:我們呼喚少一些什么樣的聲音,多一些什么樣的聲音。學生經過略微的思考,十幾位學生一個接一個站起來回答,成了本節課最亮麗的的色彩。
關鍵詞:放棄批判,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
我們肯定下面的話:“對教材不斷的批判、反思將是一個教師成長的動力源泉”。但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總是強調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但卻忽略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從嚴格意義上講,創新思維是在批判性思維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可以說批判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前提,沒有批判精神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創新思維。因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從而實現思維創新才是我們的目的。
教學片段:
[師]傾聽文字跳動的聲音,讓我們觸摸一個個思想的靈魂。
[生1]傾聽岳飛12道金牌招他班師回朝前夜:“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生2]傾聽陸游在孤燈殘風中感慨:“此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生3]傾聽杜甫在國破山河前仰首而愧:“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生4]傾聽屈原汨羅江畔痛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師]屈原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上面一位同學所說的著名詩句,但同時給我們留下了他投水的巨響。同學們,你是否贊同屈原投水呢?(設計問題,只是引導學生不拘泥于別人的觀點,學會批判性思維)
[生1]贊同:在當時,他只有以死示節操,為理想而舍棄了生命,值得學習。
[生2]不贊同: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面對挫折放大了痛苦,他使我想起了太史公司馬遷,他忍大辱而著《史記》。(所有師生的眼光在注視著他,傾聽他的另類聲音。)
[生3]老師,歷史中的伯夷叔齊拒食周糧而餓死。我認為他們和屈原的做法一樣是不可取的,他們不懂得“事國實為事民”的道理。他們應受到批判,我想寫一封信給屈原,題目叫《屈原:傾聽你百年之后的聲音》。(只是一個批判性思維的引子,學生卻發表如此有深度的見解)
[師]同學們:三峽工程在一片大叫好聲中,有一個批判的聲音,我們不能忘記。2008年北京奧運會,你有沒有“另類”批判的聲音,韓國數十家民間組織集會反對2008北京奧運會,你又做何感想?------
關鍵詞:拒絕美的謊言
地點:泰安八中禮堂——謊言——哭的理由
[師]聽身邊親人的聲音,給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樣的聲音?聽到后你的感受如何?
[生]是老師教育我們的聲音。
[師]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哭了
[師]你為什么哭了?
[生]他教育我好好學習。(我想難道是簡單的一句好好學習就讓他淚流滿面嗎?這是學生一個美麗的謊言還是真實的內心世界?)
[師]我向學生講述了我上初中時,我淚流滿面的經歷。原因是老師提到了我的父母,父母的含辛茹苦,父母的節衣縮食。
[生]是老師的一句“我們的父母不容易”讓我淚流不止。
[師]讓我們永遠珍藏讓我們心靈震撼的聲音。
[生1]我永遠忘不了父親賣西瓜回來后說的那句話:“娃,看來今年我們家又賠了”。
[生2]孩子,我和你爹就全指望你了。
課后,我苦苦思索,為什么學生說的全是浮華的表面詞語,說的全是政治性語很強的詞語,而沒有自己真實的想法和自己真實的語言,是不是緣于老師上課沒有自己真實的語言,師生共同操練著別人的語言,咀嚼著十幾年來所謂的標準答案。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向大家傾訴了我中學時哭泣的真實理由,學生則敞開了心扉。進而我更加討厭有些課堂上所發出的異口同聲的“對”或“不對”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是訓練有素的結果,還是其他,我不得而知。
我忽然記起了梁衛星在《作文》一篇文章中的只言片語:“我必須為孩子們尋找失落的生活,并予以堅決持久的捍衛是作文的第一步;直面人生并升華人生,是我作文課的第二步;我們的作文不是歷史書寫法則與主流意識形態的載體,要構建自己的文化經典,要我寫我思,這是第三步。愿梁君的作文三步時時敲擊我們語文老師的心房。
關鍵詞:突破、突破、再突破
突破之一:語文課可以突破學科的限制。只要教師有強烈的語文意識,他講的任何內容都會讓學生受到語言文字魅力的吸引,都會對語言文字形式有著深厚的興趣。在《聲音》這節快上,通過聲音兩字,吸收各方面的營養,接觸各種知識,培養讀書的興趣。在這節課你可以聽到教師個性化的《故鄉的云》的歌聲,學生個性化的《止戰之殤》的歌聲。也可以感覺到師生對歷史事件的追問,用心去傾聽歷史沉重足音的思辯思想。讓學生去感悟親情,感受卑微子民中的有一種聲音叫堅忍,有一種聲音叫抗爭。
突破二:語文課可以突破或拔高于學生認知水平。給予學生多大的期望值,他就能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當然這并不是一節課或一段時間就能印證的東西。講課時我引用印度大詩人泰戈爾《飛鳥集》中與聲音有關的文字,完全是課外內容,也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但在具體授課過程中學生對它抱有濃厚的興趣,并能對它侃侃而談。學生們傾聽了泰戈爾文字跳動的聲音,觸摸了泰戈爾的靈魂。所以我想:只有大膽地突破教材、突破課堂、拔高于教材,方能向學生傳授更高境界的知識和思想。
突破三:語文教師要敢于突破自己。我不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引導者、是情景設計者、是平等的、獨立思考的對話者。我不把自己的地位優勢、年齡優勢、知識優勢用在樹立感情上,而用在增強引導上。我對學生最大的希望不是“使勁信”,而是質疑和獨立思考。我在學生面前不是“示強”而是“示弱”,不作“成竹在胸壯,而作“我也在探索狀”。教師既要質疑提問學生,又要讓學生提問教師,讓教學過程在彼此質疑、共同思考中展開,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彼此交流、相互促進中深入。
關鍵詞:當自我反思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
上海中語會會長、著名特級教師陳鐘梁先生在接受《教師之友》雜志社采訪時曾說:我有兩大‘致命傷’,一是缺乏古典文學素養,二是缺乏哲學素養。這兩大‘致命傷’決定了我只能成為一個好老師,而不能成為一個教育大家。是陳老先生讓我對反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當我認為反思是反思一節課的得失;反思是雖圍繞聲音進行了聯想和想象,但未點化;反思是讓學生給教師提出問題進行了自我突破,但最后忘了解答學生給出的問題?,F在想一想,那些反思只是停留在小得小失上,是那么的膚淺。我又進一步想到,如果我們的自我反思始終停留在細枝末節問題上,始終不能擺脫瑣碎、膚淺、簡單的趨向,這樣的反思或許不會有多大的價值。
教學階段到教育階段,再到個性化教育階段。是我給自己定下的人生之路。如果我能一路走好,我能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地,如果我能騎著思想的馬兒,一路追問,那必定是得益于我迫切的需要——自我反思。這種自我反思并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隨時、畢生的。
給語文教師的建議(九) 不要如此"厲害"
這是一個不被公開的事實:在絕大多學校里,學生最怕的某位老師的學科成績普遍較好。一言以蔽之,是這個老師的“厲害”發揮了作用。老師“厲害”了,學生害怕了,于是,由反抗到不滿再到委屈再到抱歉再到愧疚再到懺悔再到保證而終至于感激涕零心悅誠服五體投地,學生們終于俯首帖耳了,成績也在“水多泡倒墻”終被逼著提了上去。
我們堅決不需要!!
老師們,尤其是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老師們,不要再固執地認為:讓學生怕,是你的制勝法寶。我想,在韓愈“傳道、授業、解惑”古訓的面前,你的解惑要止于“厲害”了。也就是說,你在知識與思想的擁有上,要“厲害”于學生。并且,這樣的“厲害”要以巧妙的方式加以“隱藏”,不要太過于“外顯”,應該是“內隱”起來。
給語文教師的建議(十) 追求何種生活方式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你要懂得生活,你應該知道什么樣的生活才是最為理想的生活。你傳達給學生什么樣的人生狀態來面對一天天的生活。那就讓我們走進下面的文字,讓我們參透文字背后的世界。
人活著要有人樣,這個人樣就是尊嚴。
作為教師的你,你有責任讓你的學生有尊嚴地學習、有尊嚴地生活。
跟誰在一起,這很重要!
作為教師的你,你周圍的教師朋友是什么樣的人直接關系到你是什么樣的人。因為,你周圍六位教師的平均水平就是你的水平。
人活在開放中,才有生存的價值。
作為教師的你,你是不是多年以來把自己牢牢“綁縛”于班級和學生中,不能走出。如果是,那么從現在起,試著走出那個狹小的圈子,學習著過更豐富和有價值的生活。
明確你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讓自己活在一個主題里。
作為教師的你,如果不想改變教師職業,那么,你就應該想一想:現在教育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嗎?如果不是,嘗試著改變吧!讓她變得更有激情、更溫潤。如果是,嘗試著再改變,愛上這樣的生活,活在“教育”的主題里,在這個教育的主題里,你的生命將因為你的熱愛而拓寬距離。
人,要有焦慮的狀態。
作為教師的你,是不是有一種“懼怕自己的言行阻礙學生成長軌跡”的焦慮。有了這樣的焦慮,反思、懺悔、改變自己,得益的將不止是你的學生,當然,還有你。
人,因學習而不老。
這是個老話了。還有一句也是這個意思,是“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作為教師的你,你今天學到的新知識是什么?悟到的新思想是什么?學習吧,你的面容是你學習與否的第一面鏡子。
人,要有旅游感。
哲人說過:60歲以后,游山玩水。60歲之前,讀書寫作。讀書,就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在一本本中,領略萬般人生。在一次次書的旅行中,心靈得到凈化,進而寧靜。
作為教師的你,堅持讀書。你的教育人生,因為這樣的旅行,將產生質的飛躍。
人,要滿懷期望。
期望,不只是在困境中。她,還存在于平靜的生活中。在平靜的生活中,因為有了期待而變得越來越盡力地追求美好,這一切美好的交織,得到的將不只是美好,而是極致。
其實,作為教師的你,更重要的是: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下,讓學生滿懷期待去追求,在滿懷期待中獲得充盈。
人,要有羞澀之心。
越是最偉大的人,在事業的巔峰狀態時,越感到一事無成。這是怎樣的境界和信仰?女孩羞澀,出于嬌嫩。而恰恰這“嬌嫩”,營造了花的海洋。人的羞澀,是一種謙遜的外露,出于敬畏的心態使然。
作為教師的你,有沒有回顧往事的習慣。如果有,你是否想一想,曾經的一句話給某個學生造成了傷害,你有沒有一種負罪感涌上心頭?
作為教師的你,越來越大的年輪,雕刻的不是世故,不是圓滑。而是,羞澀。對萬事萬物葆有羞澀,你的眼里滿是春光,周圍的世界將因為這一片春光而變成春的世界。
某種語言,造就某種習慣。
“忙死了,累死了”,這樣的詞語是不是每天都出現在你的嘴邊。年復一年,太多的忙充斥了我們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沒有意義和幸福感的生活。一句話,抱怨的人生,是一蹴而就的人生,是由灰到黑的必然。
作為教師的你,是不是也把這樣的話語掛在耳邊。這樣的話語,造就了你的凡事無為。這樣的習慣,是學生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追求一種生活方式。
各色人等,匆匆忙忙,人來人往,車來車往。方式,因為人的方向不同而有了質的區別。
作為教師的你,什么才是你最理想的生活?要有幸福感,有愉悅感。那就必須首先愛上這個職業。職業加上你的精神與信仰,演化成事業。事業再加上你宗教般的情懷,那便是偉大的人生。我們在這個山路上盤旋,在不斷的盤旋與攀升中,實現作為人的追求。
當下就是歷史。
其實,只有當下才是真實的歷史。歷史,都是勝利者來書寫的。一部分被掩蓋,被閹割,這是不必言說的事實。可是,不能夠因為被掩蓋和閹割,就認為是一段黑暗。在另一個世界,黑暗也許就是光明。
作為教師的你,必須告訴你的學生:一切的文字,都有虛假的、理想的愿景,都有扭曲的存在。你不可能去參透,但是必須保持一份懷疑,適當的時候要爭辯,為事實而爭辯。
你的出現,是不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好像,這是一個風花雪月的故事。其實,這是一個機緣的相遇。
作為教師的你,你的出現會不會是:出于好心,辦了壞事。既然是壞事,那么再也不可能挽回。所以說:謹慎出口,謹慎行走。要追求:合適的時刻,出現合適的你,造就幸福的師生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