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體位法(asana)?體位法的原意其實就是“姿勢”。這個字的梵文字根是as指的是“保持、成為、坐,或是做出某種特別的姿勢”。帕坦加利在《瑜伽經》中指出體位法具有兩個重要的特質:“住”與“樂”?!白 敝傅氖欠€定與警覺,“樂”指的是“在某種姿勢中保持舒適的能力”。無論我們練習的是那一種姿勢,兩種特質都不可偏廢。當我們為了照相而盤坐,卻因為腿痛而巴不得趕快松開的時候,就是既沒有住也沒有樂。即使已經做到了住的“穩定”與“警覺”,也還應該達成“樂”的舒適與輕快,而且兩者都要能持久。要是沒有同時做到這兩種特質,根本沒有體位法可言。反過來說,也只有在我們能維持某種體位法一定的時間,而且同時感到警覺而無壓力,這才是完成了瑜伽的原則。接下來所要談到的方法,便是要確保我們能以“住和樂”來練習每一個體位法。
從所在之處開始。
如果我們準備要做的,是一個會讓自己感到緊張的姿勢或動作,那么除了緊張之外,大概也很難再去留意到別的東西。盤坐之時,唯一想到的若只是繃緊、疼痛的腳踝,就沒有真正做到我們努力想做到的體位法——我們顯然還沒有準備好要做這樣的姿勢,因此,最好先去練習另一個容易一點的姿勢。單純的念頭是整個瑜伽修習的基礎,只要循序漸進,就能漸漸更穩定、更警覺,也更舒適。
若希望實現體位法原則,就必須接受自己現在的樣子。如果背部太僵硬,就必須承認這個事實。我們可能身體非常柔軟,但呼吸十分短;或是呼吸沒有問題,身體卻常常出毛??;或者在某種體位法中覺得舒適,心思卻全然不在當下——這些都不算是體位法。只有承認自己現在的立足點,并學著接受它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找到體位法來說,最重要的這兩個特質。
瑜伽雖扎根于印度思想,內容卻具有普遍性,因為瑜伽是種方法,能讓我們在生命中做到所期望的改變。實際修行瑜伽,會帶領每個人達致不同的方向。而遵循瑜伽之道,并不需要認可特定的神的觀念。修習瑜伽,要求我們得做到的,僅僅是行動,以及對我們的行動保持專注。人人都應審慎覺照自己所采取的方向,才能夠知道將走向何方,以及如何走到那里。而如此謹慎細微的觀察,將使我們發現嶄新之物。這個發現是否能引導我們更理解神,獲得更大的滿足,或是達到新的目標,完全是個人的造化。當我們開始討論體位法這個瑜伽的身體運動時,最好能把握瑜伽所涵攝的各式各樣理念是如何鑲嵌在我們的瑜伽修習之中。
修習瑜伽從何處開始?如何開始?非得從身體的層次開始,毫無例外嗎?我認為從何處開始,得視個人的關注之所在而定。修持瑜伽的法門千百種,隨著修習的進展,在某種進路上的關注將會引導至另一條道路。因此,我們可以從研讀《瑜伽經》或冥想著手。或者不行此道,也可以從練習體位法入手,透過身體的經驗,開啟瑜伽的體會。也可以由入門,感覺我們內在存有的運動——呼吸。總之,該從哪里切入、如何開始我們的修持,并無常規可循。
書本或者瑜伽課程常常給人這種印象:學習瑜伽有先決條件。我們可能被要求不準抽煙,或是得當個素食者,或者非得放棄所有的世俗財務不可,如果是出自內心的自愿自發,這樣的舉動就值得贊賞,因為很可能是修持瑜伽的結果;然而若是由外在強加于自己的,那就毫無令人欽佩之處。例如很多老煙槍練習
瑜伽后就再也沒有煙癮。修習瑜伽的結果就是不再想抽煙,而不是因為他們想練習瑜伽才戒煙的。我們從自己的所在之處、是怎樣的人開始,無論會發生什么,就是會這樣發生了。
當我們開始學習瑜伽,不管是體位法、呼吸控制法、冥想,或是研讀《瑜伽經》,學習的方法都是相同的。我們進展越多,越能覺知我們存在的整體性,了解我們是由身體、呼吸、心靈和其他等等所構成。很多人由練習體位法入手學習瑜伽,繼而學習更多的體式,一直練到對他們來說,瑜伽的唯一意義只是在于身體操練。這樣的狀況就好比僅做單臂訓練,而另外一只手臂羸弱不振一樣。相同地,有人將瑜伽的要旨知識化,為此寫了精彩萬分的著作,對于復雜的概念如普克地(prakrti)和阿特曼(atman)等,也講解得十分精彩出色,然而在他們寫作或者演說時,連將身體挺直坐幾分鐘都辦不到。因此,千萬不要忘記,我們可以從任何面向著手修習瑜伽,但是如果想成為完整的人,就得統一自身所有的面向,一步接著一步地修習。在《瑜伽經》中,帕坦加利重視生命中的所有面向,包括我們和他人的關系、我們的習性、我們的健康、我們的呼吸,和我們的冥想之道。
注:TKV?徳斯卡查是維尼瑜伽的一代大師,他和艾楊格、帕塔比?喬伊斯、英德拉?徳菲都是當今最有名的瑜伽大師之一,他們都是T.K.V.徳悉卡查的父親大師中的大師奎師那馬查瑞的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