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以手足中小關節紅腫熱痛,痛勢劇烈并反復發作,久病常因痛風石沉積而致關節畸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F代醫學認為,痛風是因體內嘌呤代謝紊亂,導致尿酸生成過多或排泄減少,使得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增高所致的一種急性或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及慢性腎功能損害為臨床特點的綜合征。以前,痛風是歐美發達國家的常見病。但近年來,由于我國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以及對本病注意程度的提高,痛風的發病率在我國呈上升趨勢。據統計,痛風患者較15年前增加了15~30倍,在年齡上趨于年輕化,不足40歲的初次發病者比10年前增加了近30% ,而且好發于男性及女性絕經后,男女比例為20:1。
痛風的病名,見于中醫文獻較早,因疼痛劇烈、游走不定而得名。自元代<丹溪心法>以來的許多文獻都有專門的論述。與西醫的痛風病相比較,雖然不可等同,但主要癥狀多有相似之處。從古代眾多的文獻所論來看,痛風當屬于中醫學痹證的范疇。如<醫學準繩·六要-痛風>云:“痛風即<內經>痛痹”;<血證論>云:“痛風,身體不仁,四肢疼痛,今名痛風,古日痹證”。
對于本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古代醫家認為,多因平素進食膏梁厚味,濕熱內蘊,兼外感風寒濕邪,侵襲經絡,痰濁凝滯,氣血不通而成。如<素問·痹論篇>云:“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因此,在治法上,也是以祛風散寒,清熱除濕,舒經通絡為基本法則。元代醫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創立的上中下痛風通用方即是根據上述病因病機而創的代表方。當今臨床的治療,常用秋水仙堿、消炎鎮痛劑及抑制尿酸生成的別嘌呤醇和促進尿酸排泄的痛風利仙結合中藥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品,療效雖不錯,但復發間隔期不長,而且長期服用西藥,副反應較大。筆者在臨床實踐中觀察發現,痛風患者除了飲食偏好不同外,在關節疼痛主癥中常伴有脾腎不足的典型隨證,病機根本應在脾腎。本著治病求本,標本同治的原則,故而本文提出痛風當從脾腎論治方為根本。
1 中醫理論
脾居中州,五行屬土,為后天之本,主運化、主谷水、主濕,又主四肢肌肉。<素問·厥論篇>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正常,機體消化吸收功能方才健全,才能為生化精氣、血、津液提供養料,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組織得到充分濡養,從而進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動,反之,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素問·太陰陽明論篇>)。而<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之所以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就因為脾失健運,濕濁就會阻滯四肢關節和經絡而產生腫滿疼痛。
腎為先天之本,五行屬水,主骨生髓,主水液代謝,<素問·逆調論篇)稱:“腎者,水臟,主津液”,<素問·水熱穴論篇>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聚水而生病也”,充分說明,一旦腎失氣化、主水失司,就會使水濕積聚,濁毒內蘊,滯瘀肢節、皮肉而導致四肢關節腫脹疼痛。此外,“脾陽根于腎陽”,脾之健運,須借腎陽之溫煦,而腎中精氣亦賴于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的充養。
綜上所述,痛風雖屬筋骨關節病變,但其本在脾腎,西醫所言痛風患者體內過多的尿酸即與中醫所言的痰濁、濕濁內聚相似,而這一切皆因脾腎功能的失調,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腎失氣化則排泄不及,致使水濕痰濁內生。因此,痛風的治療,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以治標的同時,更應從脾腎論治,調補脾腎以治根本。
2 臨床運用
痛風患者臨床上除了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等主癥外,常伴有脾失健運,腎失氣化之癥,如肢軟乏力,神疲形寒,食少腹脹,大便稀溏,小便清長量多,舌淡,苔白膩等,治以健脾祛濕,補腎泄濁,通絡止痛為基本治則,隨癥加減,療效較好。發作期可用土茯苓、蒼術、白術、萆薢、生薏苡仁、澤瀉、威靈仙、全當歸、桃仁、紅花、川牛膝、桑寄生、車前子等為基礎方通用以治標;而在間隙期則以調補脾腎以治本,佐以活血通絡,藥用:附子、白術、桂枝、川牛膝、赤芍、陳皮、生薏苡仁、雞血藤、車前子、土茯苓、萆薢,有痛風結節者加威靈仙;有關節變形、活動不利者加五加皮、僵蠶。與此同時可并用針法,選足三里、陽陵泉、腎腧等穴,取足三里以益氣養血、健脾補虛、扶正培元、舒筋通絡、祛濕止痛;取陽陵泉以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疏利關節;取腎腧以益陽散寒。
3 病案舉例
鐘某,男,54歲。2001年5月2 日初診。主訴左腳趾關節紅腫疼痛兩天。兩天前,吃海鮮、飲酒后,于昨天突發,今天加劇,行走痛甚。癥見:左趾關節腫脹暗紫,灼熱,壓痛明顯,關節活動受限,屈伸不利,舌紅,苔簿黃膩,脈滑數。素有食少腹脹,餐后便溏,小便清長。查血,UA 586umol/L,ESR< 15mm/L,WBC 6.5×109/L。急則治標,法以化瘀泄濁、祛風通絡止痛,結合消炎痛25mg,每日3次。藥用:赤芍、川牛膝、木防己各10g,威靈仙、生薏苡仁、車前子、土茯苓、萆薢、雞血藤各15g,甘草6g,每日1劑,共3劑,水煎服。復診:紅腫熱痛大減,膩苔漸化。復查,UA >410umol/L,ESR< 15mm/L.WBC 6.8x 109/L,病已見效,緩則治本,法以調補脾腎為主。佐以活血通絡,藥用:附子、川牛膝、赤芍、桑寄生各9g,桂枝、甘草、陳皮各6g,炙黃芪、全當歸、白術、雞血藤、生薏苡仁、車前子、土茯芩、萆薢各15g.威靈仙30g,10劑,水煎服。三診:左趾關節紅腫熱痛基本消失,關節微感腫脹,對其進行飲食及生活起居指導后,追蹤觀察10個月未再復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