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五行真意及其數序的合理性
《尚書.洪范》篇說五行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注:本乎地者親下,本乎天者親上,故坎水為陰,離火為陽,洪范五行中唯有水火明確定位下上,乃勘立極,如扶陽基本思想。實際上,就洪范五行而言,唯獨水和火是單極的,取其下和上,而木金土都是雙極的,如曲直、從革、稼穡之論,這可能大有深意,其五行配八卦中,只有水火獨行配獨卦,而金木土都是一行配雙卦,各行除水火外,各納男女卦,水中男,火中女,木長男長女,金老父少女,土老母少男,且在洪范數中,水火虛而有勢,其數1,2,眾數和為3,金木土實而有形,其數345,眾數和也為3,自成平衡。虛而生實,水火站位先天自成兩極,為母行,金木土站位后天,為子行。乃與八卦乾坤兩卦為母卦,其余為六子卦類似。這都暗示洪范五行和八卦五行配屬內在邏輯的一致性.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首先咸關乎腎,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最重要,苦關乎心,良藥苦口,苦和咸在日常生活中都很重要,體現了水火兩行的特殊性。而五味之中,酸辛甘其實都有雙重作用,關鍵在于濃度),木曰曲直(注: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兵不厭詐,陰謀陽謀兼有,是有曲直之謂),金曰從革(注:革,說文曰:古文革從??上廿下十,是三十也。三十年爲一世而道更也。《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而在黃帝內經中認為:肺主治節,五行屬金,都與從、革的含義暗通),土爰稼穡(注:土爰稼穡,春華秋實,恰好對應種和收的環節,故占位始終,黃中漸通理,潤澤達四膚,土也恰好居中央四隅,能居中央四隅者,必無所不在,現代科學角度堪為真空)。”。關于洪范五行與數字的搭配,在中國古文化研究中居于核心和基礎地位,但到底為什么這么排列,歷來是一個千古之謎,筆者在這里嘗試作一下探索。就于生命特別是人類生存和發展而言,最重要的是土,土爰稼穡,土德渾厚,包藏長養萬物,故按照重要性而言,土排列在第一位;而其次重要的是水,水曰潤下,善利萬物而不爭,是生命之本源,有水的地方生命就能夠生存,無水的沙漠往往是不毛之地;再次是火,火曰炎上,火是積極向上的,火給生命帶來溫暖、光明和生命的動力,并幫助人類驅逐野獸,身體暖不暖甚至是生命存在與否的體征。再次是木,木能夠在土水火的和諧作用下給人類帶來食物和生存的基本環境,如衣服、房屋,舟楫,家具等,最后是金,可以雕鏤萬物,從革從變,是人類社會演進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總之,土是生命之母,水火為生命之本,該三者為生命存身之本,而木和金乃輔助生命延續之本。在洪范五行順序中,按照數字演進順序,也基本上是按照五行于生命之重要程度展開的,但洪范將土放在第五位,似乎有點不合邏輯,實際上這與古代的計數方式有關,中國遠古時代沒有零的概念,而是以五為零,如此土應該放在第一位,實際上對人類最重要。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與前述關于各行重要性的分析統一在一起了。實際上土在古代文化體系居于核心地位,如土居中宮,土旺四季,四象五行全賴土等認識,生長收藏都離不開土,土為本元,主靈變。尤其在中國古代特別注重水土合德,將其作為生命存在和延續的根本,若將土放在五行排序第一位,第二位即是水,恰應水土合德。由此可以解釋洪范五行數序的由來。 具體到人體器官的重要性,從中醫角度來說,脾胃為后天之本,五行屬土,最重要;腎水為先天之本,位下焦,次之;心臟屬于火,位上焦,重要性居第三;肝木屬陽居第四,肺居第五,排列次序與自然界五行一致。洪范五行順序為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其中水火為虛,站位下上而為虛軸,木金為實,站位左右而為實軸,土則兩全,占位始終,實為原點。本質上洪范五行序正應從場到實物、先虛無后實有的宇宙演化過程。換句話說,因道生一,水性最近道,常處謙下,其數為一;火性次之,常勢炎上,其數為二;故水火縱連下上,泰成地天,虛位其本,無常形常勢。木性再次,化有情眾生,為負熵逆旅,故常曰曲直而補遺萬類,以合道化之機;金性最次,性斂質剛,熵增順行,應無情之器而守法運之律,有從革之用。依醫理則木金之氣橫絡左右,脅侍萬類,利益眾生,實成萬相。五行之中唯土實相無相,出有入無,包藏萬物,為道之化身,故居四隅中央,臨界相變,玉成萬類,其數為五實零。如此順序與受精卵分裂成全能干細胞的過程也吻合,其前三次分裂乃首先一次橫裂以定上下,然后兩次縱裂以定前后左右,正先水火后木金也。丹修周天先子午周天,協調水火,繼卯酉沐浴,協調木金,終珠落黃庭,土位綜整,恰洪范五行順序。在傷寒論中首重足六經,人體立式待時間長,乃首取下上之縱也,所謂上下為經,而手六經乃有左右之橫,是為緯,后演化出溫病學派。在河圖中水火居于上下,金木分列左右,土居中央(注:源于邁斯納效應),兼化生成之數,恰暗合洪范五行含義之描述。河圖和洛書都是立式取位取象,其非人體站位多首定上下故?! 水火虛而無體,金木實而有形,正應從零無到虛場到實有的演化過程。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潤下親坤,炎上近乾,則有地水師和天火同人。法乾坤之體,效水火之用昭然。木曰曲直,金曰從革,曲直者,陽直陰曲,有圓方之謂,重空序。從革者,跟從與變更,陰從陽革,陽主陰隨,主治節也,重時序。土爰稼穡,種和收,生和成也,陽生陰成,無土不生,無土不成,時空兼備,雖有寄存,不主時位。從無到虛場到時空生成其中仍有規律可尋,先有旋轉離相,左旋進火,右旋進水,實物質世界首重右旋,故水在火先,后有平移離相,則出現空序,時序,空序三維易觀易成,時序一維難觀難現,則洪范序中木排列在金先,正好與此相應。 水火上下一定位,其能量對流則衍生左右旋差異,其左旋者為木,積極向上,右旋者應金,消極向下,兩種氣旋同時存在,則恰應負物質負熵和正物質熵增。其左旋為主者積極向上,乃有情眾生,其右旋為主者消極向下應無情眾生。解釋五行原理,切不可少了旋轉。旋轉與時間箭頭有密切關系,故而可與熵增和負熵相關的金和木的屬性有關,又因為旋轉相對論臨界區的存在,則旋轉必然形成內外而體成,故金木有實而有體有形,其中木性為陽積極向上,金性為陰消極主降,木主曲直,關乎空序,金主從革,關乎時序,如此都與旋轉建立密切關系,而在各種鍛煉法門設計心法時,都少不了左旋右轉。在確定地球旋轉時,人們也傾向以東西來定,是自西向東還是自東向西,這是因為南北方向與地球自轉軸基本一致,而南北涉及到人體則涉及上下,如此人體的左右很自然與東西聯系,而可以此定左右旋向。右旋進、收,左旋散、發,收而成銳,散而成空,恰好仍是一個右旋進法則作用的結果,正如一而萬,萬而一的境界描述.大腸五行屬金,主收斂,大腸走向乃自覺順時針方向如此傳導符合右旋進法則,與此規律暗合,推廣來說,木主宣發則關乎左旋進法則,如此肝居右邊,其氣左旋則恰好從左邊上去,大則周身,小則橫列,病則橫逆。故金木成體關系旋進性,均無源有旋。水居下,火居上,均乃有源有勢,金木分列左右,其大腸屬金位左,而肝屬木居右,其各自之氣卻位置相反,土為零居中無源無旋。 上赤下黑左青右白中黃恰好對應在人體方位上乃上南下北左東右西中土實際上與多種認識相吻合,比如面南背北左東右西,負陰而抱陽等,這是中華文化自洽性的體現。雖然洪范五行順序也出現在彝族十月太陽歷中(李陽波關于河圖與月令以及三陰三陽與月份生成關系的解釋也暗示了這一點),并且天文學為第一學問,歷法為根本之法,但洪范五行已經深入到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是歷數意義上的,更是哲學意義上的。 數碼0-9中,唯有0和5、1和6自乘是自身(恰好站位始終、中位數,5是奇數中位,6是偶數中位,1是始位,0是終位),而其五行所屬是土和水.因此,在洪范中以水數1為始,以土數0為終,其加五后分別是偶數24680和奇數13579中數.能“斂氣入骨”才是入先天的標志。先要將混元一氣化成無形無象的“天一真水”,先天氣才可浸入尾閭九竅,因洪范五行描述的是零中全五行,在人體中骨髓居于最里,恰為腎水所主,能氣入神髓方摸著先天門戶,才有天一真水,則隨后有洪范五行生序相關的內景功夫。黃帝內經中水和土關系密切,比如以濕為土,水和濕無疑關系密切,現代科學認為,水液代謝在人體內至關重要,水不但造成了自然界各種氣候變化,同時對于人體功能的發揮關系至關重要,尋找生命首先在星球上尋找液態水。水對于生命最重要,所以其數為一。 關于水,論者多引《管子·水地》篇來解釋,事實上古代思想家大多重水,《老子》第八章說“上善若水”,孔子也“亟稱于水”,[22]這和水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分不開,《淮南子·原道訓》中有一段關于水德的精彩描述: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極,深不可測,修極于無窮,遠淪于天涯。息耗減益,通于不訾。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好憎,澤及蚑蟯而不求極。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行而不可得窮極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擊之無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利貫金石,強濟天下。動溶無形之域,而翱翔忽區之上, 回川谷之間,而滔騰大荒之野。有余不足,與天地取與,授萬物而無所前后,是故無所私而無所公,靡濫振蕩,與天地鴻洞。無所左而無所右,蟠委錯紾,與萬物始終,是謂至德。” 水充盈于天地之間,是萬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它“與天地取與”“與天地鴻洞”“與萬物始終”。因此它可以成為成歲的基本條件。《淮南子·原道訓》中有一段關于一生水的闡述: “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其子為光,其孫為水,皆生于無形乎。”(注:光與火關系密切) “有物混成”“混而為一”以成“混沌”,它極大而為大(音太),未分而為一,故也謂之“太一”。在這種未分的原始狀態中,“太一”也即“混沌”是虛無性形上體。它的第一位次的實體質料是水,“太一生水”之“生”并非“產生”“化生”之意,而應釋為“有”,“太一生水”就是“太一有水” 。“混沌”二字從水,是說它的存在必以水為依托,無水不成“混沌”,故簡文又云太一“藏于水”。“混沌”的另一實體質料就是土。 傳世文獻《呂氏春秋·大樂》中有一段重要資料: 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混混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萌芽始震,凝氵寒以形。……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兩也者從聽。先圣擇兩法一,是以知萬物之情。 《老子》第28章河上公章句“道散則為神明,流為日月,分為五行也”。 從太一(有水)成天成地,到天地成神明,神明成陰陽……一直到“成歲而止”,這是一條脈絡清晰的宇宙生成線路。《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實際上道為本無之無,為一切發源,對應本無本底,其隨后介入混沌本底,即道之生物過程,其中惟恍惟惚,熒惑不定,五行屬火,惚恍定象,五行為木,恍惚生物,五行屬金,窈冥生精,五行屬水,其精甚真,易變能化,可致僊(仙)人變形而登天,是有信土。故21章描述的是零中全五行之混沌大象,其混而為一,號為太一,其之所以命名后天水象,因其規律與水非常類似,故混沌二字皆帶水部。混沌后為有極本底,則必然存天成地,隨后天地交和而生神明(蕓蕓眾生法象,迷信則謂鬼神之象),神明有神煞(鬼)之差,聚甲顯能而自分陰陽,關乎風雨寒暑,物產收成,陰陽配而歲成,這是一種非常科學的宇宙觀。 木曰「勾芒」,勾就是彎的,芒就是直的,恰為曲直之意。水曰潤下,其極在下。火曰炎上,其極在上。故人體上離下坎,上乾下坤。而物極必反,則水火相涵,離中真陰號真水,坎中真陽號真火,真水應降,真火宜升;其體現在夢境中,有人或感覺落入無底深淵,乃恰應坎象,坎者,陷也;亦或感覺飛舉凌霄,恰應離相,實際若克服恐懼心理,其終有竟時,物極必反也。 太一生水,應宇宙弦,地二生火,應縱橫十字(明白四達),天三生木(圓徑一周三閉合而成天之體),地四生金(方邊一周四閉合而成地之體),天五生土應四維,故甲骨文“五”字乃X形。概而言之,下圖五行俱全 在鍛煉中,先出日行月運大景,然后日月合璧出海天一線(因存海天相,故天一生水),后星丹精曜,日月星三光混全有渾天太乙,類宇宙弦,一線即直即屈而駐波有節,遂四正位四區分野而定上下左右(先天水火上下,先定寒暑二至,先天金木左右,遂有春夏二分,所謂子午周天后有卯酉周天,能十字界定,一點落黃庭,遂有中土,呈雙太極疊加之象,縱橫為二,也即萬字符號,明白四達而為火,應上下四方宇之空間格局),再64圓卦設位(徑一周三,圓卦周行,其數為三,天三生木也,應宙之流逝時間格局,圓而成體,卦可類物,光明中自生物象),隨即64卦方卦設位(徑一周四,其數為四,空間周行類如幻方,可繞三個互相正交方向旋轉,但不透中宮,故出連山、歸藏、周易等多種卦序排布方式,地四生金也,方亦封閉存勢,而物象有其方所,兼存萬變,故64卦圓、方布周天乃丹道周天后景)四隅位四區分野應土雜四隅而成九宮八卦(應五之甲骨文字形,四隅對頂圓錐同現,天五生土,圓方周天勾連,可有透中宮之變,內外無別,如此滿盤皆活),其在密宗壇城象里也是如此,中央大日如來,對應洛書中五,四正位為佛,對應洛書四陽數,四角位為菩薩,對應洛書四陰數,四正位和四隅位分別同時出現。 洪范五行火水木金土數碼對應分別為12345,所對應五音分別為羽徵角商宮(頻率依次降低),所屬鍛煉五階乃精炁神虛道,此排列乃后天返本還元之途。而在生命與科學研究中,一般低頻在前,高頻在后,如微波背景輻射中心頻率為相對低頻、音樂中倍頻和混沌學沙爾可夫斯基序列數碼分布以及人體臟腑易與處于較低頻段的次聲共振等。事實上這里還隱含另外一個五行先后序——對應到數碼為54321,對應到五音為宮商角徵羽,而恰對應五音相生序,此實屬先天道衍萬物之途。涉及到量子力學,也存在宏觀實物高頻而宇宙本體凝聚態低頻、宏觀物質運動低頻,而微觀粒子運動高頻的差別,前者恰對應先天,而后者恰對應后天。道衍萬物途先有旋轉離相對應金木生成分左右旋,正負能量分離;后有平移離相對應水火分位,正負質量物質與各自反物質生成而有實虛正負分野。而返還途則先精炁合一水火既濟質量淹滅消除平移離相,后神虛同體金木交并左旋右轉消除旋轉離相,終合局入道歸零,物理科學的認識也是如此,四種力歸一對應平移離相消除,未來自旋場即撓場物理效應的認識、的消除乃至屏蔽對應旋轉離相消除研究,這說明古今人類的認識規律一般都遵循后天返還之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