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兒科名醫萬全,根據錢乙的五臟虛實證治,提出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腎常虛;心常余,肺常不足?!庇衷谥斓は碚摰挠绊懴?,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觀點,稱“三有余,四不足”說。 (一)脾常不足 脾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小兒生機旺盛,發育迅速,且臟腑功能不足,脾胃負擔比成年人相對較重,加之食不知自節,擇食不辨優劣,因此小兒脾胃功能易于紊亂,而出現脾胃病,稱之為“脾胃不?!?。再者,小兒“肝常有余”,脾受克抑,因此,小兒“脾常不足”。小兒“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也預示了小兒病理上容易出現飲食停滯,氣血兩虛的病證。 (二)肝常有余 肝主人體生發之氣,肝氣生發則五臟具榮;小兒生機蓬勃,精氣未充,肝陽易旺,肝風易動,故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點。肝應少陽春木,內寄少陽生長之氣。“此有余為生長之氣自然之有余”,但“少陽生長之氣方長而未己”所謂“肝常有余”,主要是指小兒時期肝主疏泄,其性剛而不柔,為將軍之官,具有升發疏泄全身氣機的功能,并不是指小兒“肝陽亢盛”正如《幼科發揮?五臟虛實補瀉之法》中說;“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卻是本臟之氣也。蓋肝乃少陽之氣,人之出生,如木之方萌,乃少陽生長之氣,以漸而壯,故有余也。”其次,小兒肺常不足,肝少克制,自然肝常有余。 小兒肝“有余”又是稚弱的、相對的。小兒臟腑嬌嫩,行氣未充,肝亦不例外,在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肝亦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其形與氣亦未成熟完善;其次,小兒小兒腎常虛,脾常不足,肝無以滋生;再者,小兒氣血尚未充盛,則肝血不足。因此,“肝常有余“是相對的有余,是稚弱的有余,是相對于其他臟腑而言的,并非強實、成熟之謂也。“肝常有余”的生理特點,也預示了小兒病理上容易出現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肝氣橫逆,肝風內動的實證與虛證。 (三)腎常虛 腎為先天之本,元陰元陽之府,小兒腎常虛,是針對小兒臟腑虛弱,氣血未充,腎中精氣尚未旺盛,骨氣未成而言。 腎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于父母,后天之精源于水谷,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滿則瀉溢儲于腎。小兒甫生,先天稟受腎精未充,既生之后,又賴后天脾胃攝取水谷之精的滋養,才能不斷補充和化生,需至“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腎氣方盛;其次,腎為先天之本,內寄元陰元陽,為生命之根,各臟之陰依賴腎陰的滋潤,各臟至陽依賴腎陽之溫煦,腎之精不斷被消耗;再者,小兒“脾常不足”,不能充養腎精,而且君火、相火消爍腎精,“一水不勝二火”。因此,明?萬密齋在《育嬰秘訣?五臟證治理論》中將此總結為“腎常虛”。小兒“腎常虛”的生理特點,也預示著小兒病理上容易出現諸如解顱、胎怯胎弱、五遲五軟、佝僂等腎精不足之疾患。 (四)心常有余 所謂“心有余”是由于小兒陰常不足,木火同氣,心肝之火易亢;腎陰之水不足,水不制火,心火易炎的生理狀態。 “心為火臟”,火性屬陽,其性炎上、亢奮、外現;其次,小兒‘“腎常虛”、“陰常不足”,水不上濟心火,心少克制,故言“心常有余”。所謂“心常有余”是小兒心氣旺盛有余,心之“有余”又是相對的、稚弱的;臟腑嬌嫩、行氣未充,心亦不例外,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心亦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小兒階段心亦未完善成熟;其次,“腎常虛”“陰常不足”,心無以滋助;再者,小兒氣血尚未成熟,則心血不足,心主血脈、心藏神功能稚弱,突出表現為脈率、語言、智力上?!靶某S杏唷睘橄鄬τ杏啵⒎菑妼崱⒊墒臁⑼晟浦杏?。小兒“心常有余”的生理特點,也預示著小兒病理上容易出現心火亢盛、心火上炎的證候。 (五)肺常不足 肺為華蓋,外合皮毛,開竅于鼻,小兒肺臟較弱,肌膚不密,加之“脾常不足”,脾虛則不能散精于肺,而肺氣亦弱,衛外不固,故有“肺常不足”之說。小兒出生后,肺氣始用,嬌嫩尤甚,需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賴脾胃運化之精微不斷充養;其次,小兒“脾常不足”,水谷精微不足,則肺氧不足;再者,小兒“心常有余”,肺受克伐,所以“肺常不足”。小兒’“肺常不足”的生理特點,也預示著小兒病理上容易出現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肺系疾患。 (六)陽常有余,陰常不足 人體之陰陽,只有在平衡中才能維系生命活動的正常,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钡胶鈺r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小兒之陰陽,稚弱、不完善是其共同特征,但陰陽的稚弱、不完善又是不均衡的,陰稚尤甚而陽稚稍遜,陽強陰弱是小兒陰陽的又一特征,即所謂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所謂“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是指小兒在健康水平內,陰陽相對平衡狀態下的相對有余、相對不足而言;其一是指小兒的氣陽功能活動、生機旺盛有余,精血、津液、形體結構不足;其次,是指陰陽對比而言,即在稚弱的前提下,陽強于陰,陰稚較陽稚更為明顯、更為突出,正是小兒陰陽之相對不平衡性比成人更為明顯,更為突出,才構成了小兒生機旺盛、蓬勃發展的基礎。這也是小兒“陰平陽秘”與成年人之“陰平陽秘”的主要區別。小兒陰陽之“陽強陰弱”,同時也揭示了小兒容易發病、易見熱證的根源。由于小兒陰陽之相對不平衡性比成人更為明顯,因此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干擾而致陰陽失調,發生疾病。小兒純陽之體,活潑好動,心跳、脈息較數,得病從陽正、熱證轉化;小兒生長旺盛,營養物質相對不足,精、血、津、液等常因機體的需要及熱證的消耗,而表現不足,因而產生了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體質狀態。 上述“三有余、四不足”之說,是小兒生理特點在臟腑重的變現,是生長發育需要與營養物質供給之間的差異引起的生理現象,對了解小兒臟腑發病特征及指導臨床均有重要意義。 小兒臟腑強弱不均衡,導致五臟生克承制關系失調,突出表現在五臟生克乘侮的偏向性。由于小兒五臟有“三有余、四不足”,通??梢娖⑻摳瓮⒛I虛肝旺、肺虛肝旺、腎虛火旺及肝乘脾、肝侮肺。這種乘、侮,既有倚強凌弱,又有自虛受乘,其結果又加劇了臟腑的強弱不均衡,從而變生臟氣不平諸證。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嬌嫩、稚弱雖然是小兒臟腑的共同特點,但小兒臟腑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發育又是不平衡的,相對的強弱不均是其另一特點。小兒臟腑強弱不均,其具體表現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腎常虛、心常有余、肺常不足”,“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