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百業指南》附圖(14)
 131:蓬萊路警察分局,建于民國4年(1915年),原上海縣公署,西式辦公建筑群。民國22年,縣公署遷北橋,改為蓬萊路警察分局,解放后為南市公安分局所在地。
 132:文廟是古代上海最高的教育機構和祭祀孔子的場所,又稱“上海縣學”、“孔廟”等。南宋末年,上海設鎮后,文廟即成為鎮學,元代升為縣學,地址在今丹鳳路附近。1292年,文廟重建(今聚奎街附近)。1936年,改為上海市民眾教育館,并增設圖書館。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劉麗川曾在此設立指揮部,文廟在清兵與小刀會的戰斗中毀壞大半。1855年,清兵收復上海縣城時,文廟已全毀。于是上海士紳又選了西門內右營署廢基之處(明海防道舊址)重建新廟,(即今日的文廟路)占地17多畝。1860年,又經過一度戰火,毀損大半。1864年才重新修茸一新。
 133:大吉路街景。照片拍的又是夏天發大水的情景。左側是一排竹墻籬笆,小辰光經常看到的一種圍墻。
 134:據《上海徐氏宗譜》中記載,徐光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4月24日出生在“太卿坊祖宅”。清同治年間,這座太卿坊已毀壞,但“太卿坊”作為街巷名稱還在使用。從《同治上海縣志》得知,這條“太卿坊”就是今光啟路。
 135:上海市警察局蓬萊路分局董家渡派出所(董家渡路308號),今還是派出所,只是換主了。一旁是江西會館,后面是小菜場。
 136:老上海民國路(今人民路)街景。@fangyang說得好:人民路中華路環路是“上海歷史上最早的內環線。”11路電車就是環線公交車。
 137:南區街上的董家渡小菜場。老城廂的老住戶一定很熟悉這爿小菜場,現在好像叫萬有全菜場。
 138:凈土街街景。乍一看街名,令人想起佛教的凈土法門。這條街名會不會與佛教文化有關?哪位能說說它的路名來源嗎?
 139:老上海城共有城墻10座:大東門、大南門、老西門、老北門、小東門、小南門、新北門、小西門、小北門、新東門。1911年前后10座城門被拆,城墻推到變成了中華路民國路。如今,與城門同名的馬路僅存4條:大南門(跨龍路)、老西門(儀鳳弄)、小東門(寶帶弄)、小西門(尚文路)。老上海的街(路)名,尤其是老城廂的路名,其來源更迭就是一部編年史,當珍惜!如今,在改造舊城時,應盡可能保留原路名,給后人留個記憶吧。
 140:普育西路國貨路口街景。普育西路就有普育堂的故事,而國貨路呢?這條路名與國貨有關?1929年,國民政府順應民意,抵制洋貨,提倡國貨,在煤屑路(今國貨路)上舉辦中華國貨展覽會,并樹一牌樓。之后,順勢就將煤屑路更名為國貨路至今。1928年11月1日下午2時,“中華國貨展覽會”隆重開幕,南京國民政府要員專程來滬參加。蔣介石先生親自行升旗禮,工商部長孔祥熙行啟門禮,立法院長胡漢民、行政部長譚延闿等蒞臨參觀。警備司令部鳴響禮炮、飛機在空中盤旋散發傳單……會場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展覽會到1928年元旦閉幕,為期整整兩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