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中山公園,首先跳入眼簾的是赫然而立的一座高大石牌坊,這就是保衛和平坊,原曾名克林德碑、克林德牌坊、公理戰勝坊,現保存于北京中山公園,原為一個四柱三間七樓石牌坊,由于歷史上的損毀現為四柱三間三樓石坊。 保衛和平坊,原是東單牌樓北邊的克林德牌坊, 1918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此牌坊被北平市民拆毀。 1919年,協約國方面出面,要德國將牌坊修好,移至中山公園,并改名為“公理戰勝坊”,形制上由七樓改成三樓。 1953年,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代表,在北京召開和平會議。為表彰中國人民在保衛世界和平中的貢獻,會議決定將“公理戰勝坊”改為“保衛和平坊”,由郭沫若題寫“保衛和平”四個大字 可是這座牌坊的來歷卻鮮為人知,把石牌坊的由來告訴后人,讓年輕一代了解這座牌坊背后隱藏的屈辱歷史,知恥而后勇。 這段屈辱歷史,首先從克林德及克林德碑談起。
(一)克萊門斯·佛雷赫·馮·克林德 (C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1853年11月22日-1900年6月20日),是1900年義和團事變期間在北京街頭被清軍殺死的德國公使,這一轟動事件成為八國聯軍的導火線之一。 克林德出生在德國明斯特,接受的是軍事教育, 1881年,他辭去軍職進入外交部門,并被派往中國工作,他到中國后曾任駐廣州和天津等地領事。 1889年,回德。以后去美國(1892年—1896年)和墨西哥(1896年—1899年)任職,并娶了一名美國妻子。 (二)克林德事件始末(大事記)1900年1月,慈禧不顧西方外交人員的抗議,發布維護義和團的詔令。清廷先剿后撫的義和團運動在華北漫延,四處燒教會、殺教士洋人、殺教民、并到處毀壞鐵路及電線桿等洋物。北京的東交民巷使館區于是人心惶惶,本來按國際慣例,清廷應負責使館區的保安工作,但很顯然此工作已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各國使館紛紛要求清廷批準各國派兵保護使館區。經磋商,總理衙門批準各國公使可自帶警衛, 1900年,5月31日至6月3日,八國警衛進入北京保護使館區及西什庫教堂。 1900年6月10日,義和團大規模開進北京,而北京與外界的電報通訊因電線桿被義和團破壞而中斷。各國政府因無法與使館聯絡而商組聯軍進京保衛使館。 1900年6月11日,發生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在永定門外被甘軍殺死的事件,同日列強在天津組成聯軍先遣隊前往北京,途中遭到清軍及義和團的阻擊。 1900年6月13日,義和團開始沖進北京內城,將10余座教堂幾乎全部燒毀,有3200名天主教徒逃入天主教北堂,2000多名基督教徒逃入東交民巷的使館區。之后義和團及清軍又分頭攻打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同日,克林德命令使館衛隊開始“獵取團民行動”,先是逮捕了一名出現在使館區的團民,之后大批團民集結于使館區外,為數不多的列強使館衛隊以機槍對團民掃射。 1900年6月14日,克林德曾命令德國士兵對路經使館旁的義和團民開槍,打死團民20人。在此前后數日,另有數以百計拳民被列強在北京的衛隊甚至平民殺死。 1900年6月16日,前門一帶約千家(一說四千家)商鋪被義和團民燒成廢墟。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后,亦曾發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諭。不料到了翌日, 1900年6月17日,收到洋人出兵的同時還要求她歸政于光緒帝的虛假情報。于是慈禧態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 1900年6月19日,清政府總理衙門照會各國駐華使節“限二十四點鐘內各國一切人等均需離京”。當晚,各國公使聯名致函總理衙門,以路途安全無保障為由,要求延緩離京日期,并要求次日上午9時前給予答復。 1900年6月20日,上午8時,時任德國駐華公使的克林德未能說服各國公使一同行動,上午9時許遂獨自帶同翻譯柯達士前往總理衙門交涉回國事宜,乘轎從東交民巷使館前往東單牌樓北大街東堂子胡同總理衙門(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人民來訪接待室)交涉。途中走到東單牌樓北大街西總布胡同西口(距東堂子胡同只隔一條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為正在巡邏的神機營(就在距此不遠的煤渣胡同今基督教青年會(中華圣經會舊址)處)霆字槍隊章京恩海打死,柯達士受傷。 克林德被殺后,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恩海還混跡北京沒有逃走,后輾轉被緝獲,原以為此事也就此作罷,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01年,德國統軍元帥瓦德西的筆記里,有一段記載:“刺死克林德之兇手,現已執行死刑。自數月以來,此不幸之人,即常自請早日執行,至于執行死刑之地,系在克林德被刺之處;換言之,系在極繁盛之街上(即東單牌樓)……就在他的腦袋搬家之前,人們聽見他詛咒:愚蠢的王爺”。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帝的名義,向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國、日本國、俄國、奧斯馬加國、日國、比國、荷蘭國十一國同時宣戰。在清廷向各國宣戰的同時,也懸賞捕殺洋人,規定“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義和團及朝廷軍隊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 1901年1月16日清政府戰敗以后,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親王載灃(1883年―1951年,光緒之弟、溥儀之父)赴德國就克林德公使被殺一事向德國皇帝道歉,并在克林德被殺地點(北京崇文門大街(今東單北大街)西總布胡同西口,)修建一座品級相當的石牌坊。
在落成典禮上,醇親王載灃代表清朝前往碑下致祭。在克林德牌坊的三塊坊心石上分別鐫刻著用德語、拉丁語、漢語3種文字書寫的以光緒皇帝名義下達的對克林德之死表示惋惜道歉內容的諭旨。牌坊之所以叫“碑”,是因為牌坊上掛有一額,上書“克林德碑”(橫者為匾,豎者為額)。 1901年9月4日,專使醇親王載灃在柏林代表光緒皇帝向德國皇帝道歉。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淪為戰敗國。中國因北洋政府曾于1917年參加英、法方面的“協約國”,對德宣戰,此時也成了“戰勝國”。戰勝消息傳來,北京人民于1918年11月13日拆毀了克林德紀念碑。 1919年,法國駐北京外交代表會同中國方面,以戰勝國的身份命令德國人將堆放在東單北大街的克林德紀念碑散件運至中央公園(1928年改稱中山公園),重新組裝豎立,并將原有文字全部除掉,另外鐫刻了“公理戰勝”四字,以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的紀念。這四個字由錢能訓題寫。
1920年7月4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在中央公園內為新落成的紀念坊舉行落成典禮。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歷史。 1953年10月,亞洲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為了表示與會國家保衛世界和平的愿望,大會決定將中山公園內的“公理戰勝牌坊”改名為“保衛和平牌坊”。郭沫若為牌坊題寫了名稱。 文革期間,保衛和平牌坊前面的花壇被拆除。自此,最初的“克林德牌坊”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歷史的素顏:保衛和平坊原是國恥碑 2013年7月1日14: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