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31、乙肝病原攜帶 患者余某,男,28歲,本村人,2004年8月診。 平時稍感乏力,半年前在醫院體檢時發現乙肝大三陽,查肝功正常,自感口苦、尿黃,便干,因同齡伙伴及家屬催促,到本所就診。 查:舌苔黃膩,脈弦略數。 診斷:乙肝病原攜帶。辯證:濕熱內蘊。 用:虎杖500g,露蜂房(蒸后微火烤干)100g,紫草100g,膽草100g,大白100g,白凡20g,浙貝母粉100g,蚤休100g,苦參50g,黃芪100g,陳皮60g,炒神曲50g。 研極細末,制成水丸, 1次10g,3次/日。 前后用上藥丸半年,口苦尿黃及乏力感消失,到醫院復查HbsAg(-)、抗Hbs(+)、抗Hbe(+),肝功正常。隨訪至今,健康狀況良好。 按:此方原為朱曾柏治療乙肝經驗方,筆者又增蚤休、苦參清熱利濕解毒,加強抗病毒作用,黃芪益氣扶正,陳皮、神曲理氣健脾而助運化,以減輕苦寒藥久用損傷脾胃之弊。適用于慢性乙肝及乙肝病原攜帶屬濕熱內蘊,正盛邪實者。筆者用此方治療乙肝病原攜帶者60余例,有效率達70%,e抗原(-)轉率達33%。服藥后多有便稀及排尿發黃現象,不影響療效。 案32、氣臌(代償性肝硬化) 李某,男,48歲,本鎮人,2008年9月診。 患慢性乙肝已5年,因經濟原因未能及時治療。半月前勞累后出現腹脹,初以為消化不良,到醫院開助消化、消脹之西藥服數天無效。到縣醫院B超檢查診為肝硬化少量腹水,經用西藥療效不明顯,就診于本所。 刻診:面色青黃黧暗,面、頸、胸部有蜘蛛痣,自覺乏力腹脹,納差便溏,望診見腹部膨滿,但叩之無移動性濁音,化驗ALT 64u/L,TB 16.5umol/L,ALB 35g/L,GLB 35g/L,A/G比值1:1。B超示:肝回聲明顯增強,肝表面欠光滑,門靜脈內徑1.4cm,脾靜脈直徑1.0cm,脾厚4.3cm。腹腔內有少量液性暗區。舌質淡胖,苔薄,脈弦澀。 診斷:(代償性)肝硬化。中醫辯證:肝血瘀阻,氣滯水停。 此為“氣臌”,是“水臌”的前驅癥狀,失治則易生腹水。方選舒肝開肺湯。 柴胡10g,赤芍30g,當歸15g,丹參30g,生牡蠣(先煎)30g,郁金10g,川楝子12g,桃仁10g,土元10g,紫菀10g,桔梗10g,制鱉甲30g,醋三棱10g,醋文術12g,澤蘭15g。 5劑,水煎服。 二診:上藥服完,尿量明顯增多,腹脹消,食納增,精神轉佳。前方再服5劑,全身癥狀消失。患者因忙于農活,未來復診。 三診:三個月后,患者因過勞后出現肝區輕微脹痛來診,查:肝肋下2cm,觸痛,脾肋下3.5cm。患者要求用點價廉的藥物治療,用趙紹勤軟肝縮脾湯。 柴胡10g,黃芩12g,蟬衣10g,僵蠶15g,片姜黃10g,水紅花子15g,制鱉甲(先煎)30g,生牡蠣(先煎)30g,生大黃10g,焦三仙各15g,醋三棱、文術各12g。 水煎服,每周5劑。前后用藥10劑。 四診:肝區痛消失,查肝肋沿下未觸及,脾肋下約1.5cm。患者要求配丸藥以鞏固療效,用朱良春復肝丸。 土元30g,紅參須30g,紫河車24g,姜黃18g,郁金18g,三七18g,甲珠18g,雞內金18g,生鱉甲30g。共為細末,另用虎杖,石見穿,糯稻根各120g煎取濃汁,與上藥粉泛丸如綠豆大,每服5g,1日3次,食前服。 五診(2011年8月19日);上藥間斷服用8劑,覺食欲及精神好轉,作B超肝脾在正常范圍,病情穩定。患者信心倍增,決定加強治療,用點效果更快的,調整處方如下: 甲珠30g,三七30g,內金30g,柴胡30g,赤芍30g,炒枳殼30g,甘草30g,桃仁30g,紅花30g,當歸30g,川芎30g,生地60g,桔梗30g,川牛膝30g,土元30g,紅參須30g,紫河車25g,姜黃18g,郁金18g,虎杖120g,石見穿120g。 上藥碾粉,每服10g,每日3次。 上藥間斷服用,2011年至今共服本丸3劑,其間偶因病情波動,服幾劑湯劑臨時調理外,基本沒有較大調動,腹水再未出現,肝脾回縮,肝功及蛋白比值正常,隨訪至今,病情相對穩定。 按:此例因家貧,筆者所選方藥皆常用廉價之品,且未經系統規范治療,只是在病情有波動時間斷服用(四年治療總費用不超5000元)。但經筆者治療后腹水未再出現,臨床癥狀及肝臟生化指標、B超影象表現均較治療前有所好轉,病情相對穩定,說明單用中藥抗肝纖維化治療的成效是可以肯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