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加減治療咳嗽31例臨床觀察【關鍵詞】 咳嗽摘 要: 以止嗽散為基本方,辨證治療咳嗽31例。 結果: 治愈17例(54.84%),好轉12例(38.71%),無效2例(6.45%),取得滿意療效。 關鍵詞: 咳嗽;止嗽散;療效觀察 咳嗽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西北地區尤為常見,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我們用止嗽散加減治療咳嗽31例,獲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31例患者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1998年10月制定的診斷咳嗽的標準,排除了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咳嗽。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為20~65歲,病程1~6天者18例,2.0~4.5年者13例。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18例,慢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13例。中醫辨證屬于風寒襲肺者7例,風熱犯肺者11例,脾虛痰濕者11例,肺陰虧虛者2例。 2 治療方法 2.1 止嗽散組成 荊芥9g、白前9g、桔梗10g、紫菀9g、蒸百部9g、陳皮6g、甘草3g。 2.2 適應癥 本方用于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四肢酸楚、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2.3 隨證加減 若伴發熱惡風、全身不適者加桑葉9g、菊花12g,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全身疼痛明顯、無汗者加麻黃6g、桂枝9g,以宣肺散寒解表;咽喉作癢者加葛根12g、蟬蛻9g、牛蒡子6g,以疏風清熱利咽;咽喉紅腫疼痛者加牛蒡子12g、馬勃10g,以清熱利咽;咳嗽較甚者加枇杷葉15g、杏仁10g、浙貝母6g、桑白皮6g,以清熱化痰降氣;熱重者加黃芩9g、生石膏15g,以清瀉肺熱;鼻塞聲重者加蒼耳子6g、辛夷9g,以散風開通鼻竅;若咳嗽胸悶、咳痰粘稠、難以咯出者加茯苓15g、半夏6g,以燥濕化痰;口干口渴、津傷明顯者加沙參15g、麥冬9g,以養陰清熱生津;伴喘息者加桑白皮12g、紫蘇子10g,以清瀉肺熱降氣化痰。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1998年10月制定的咳嗽療效標準,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而定如下標準:治愈:咳嗽等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咳嗽等癥狀、體征減輕,實驗室檢查接近正常;無效:咳嗽等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無變化或加重。 3.2 結果 31例咳嗽患者中,治愈17例,占54.84%;好轉12例,占38.71%;無效2例,占6.45%;總有效率為93.55%。治療過程中未見不良反應。 4 典型病例 張某,男,干部,2000年11月13日初診。主訴咳嗽3天,加重1天。患者3天前因不慎受涼,惡寒,發熱,全身不爽,第3天時諸癥加重,又添咳嗽、咯痰,遂來我處就診。證見:咳嗽聲重,咳痰稀白,量不多,氣急,鼻塞流涕,全身酸楚,口淡不渴,咽喉無紅腫,舌淡,苔薄白,脈緊。中醫辨證:咳嗽(風寒襲肺證)。治宜宣肺化痰,解表散寒。方用止嗽散加減。藥用:桔梗10g、紫菀9g、蒸百部9g、麻黃3g、桂枝6g、辛夷10g、荊芥9g、白前9g、陳皮6g、甘草3g。水煎服,兩劑而告愈。 5 討論 咳嗽是臨床常見多發病,多系六淫外感,或臟腑功能失調,犯及肺臟,導致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而為咳、為嗽。外感風寒,導致咳嗽者,初起多因肺的衛外功能減退或失調,以致在天氣冷熱失常、氣候突變的情況下,六淫外邪或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而入。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皆令人咳,風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隨風邪侵襲人體,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風為先導,夾雜寒、熱、燥等邪,但以風寒之邪為主。治療必須發散風寒,但又不可過于發散,不散邪不去,過散則肺氣必虛,致使咳嗽纏綿難愈。 故其治宜宣肺、化痰、止咳。止嗽散方中白前、紫菀、蒸百部止咳化痰,輕宣肺氣;桔梗性平,辛散苦泄,可開宣肺氣,祛痰利氣;陳皮理氣、化痰、止咳,與桔梗伍用,一升一降,宣降肺氣;荊芥辛散氣香,輕揚透散,可疏風解表;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表宣肺、化痰止咳之功。《醫學心悟》曾曰:此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又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 由于本方性較平和,寒熱適中,功專宣肺止咳化痰,而散邪之力等較差,因此臨證運用時,必須隨證加減化裁,方能取得滿意療效。 (蘭州市城關區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3.名醫臨床驗案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