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淮海戰役 硬吞夾生飯,粟裕記首功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殲敵數量:殲滅敵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計55.5萬余人。 入選理由: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殲敵 最多、戰況最激烈的一次大決戰。我軍在兵力裝備上都處于劣勢的情形下,以60萬對國民黨軍80萬,以少勝多。淮海戰役實現了把國民黨主力部隊盡可能多地消滅在長江以北的戰略構想,基本殲滅了南線敵軍精銳部隊,解放了華東、中原的廣大地區,使敵長江防線和統治中心南京、上海都處于我軍的直接威脅之下,取得了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戰役評分:難度指數10分,技術指數10分,人氣指數10分。 NO2.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 喇叭撼山野,鼓角動鐵輪 1948年9月—11月 殲敵數量:殲滅敵東北“剿總”總部、錦州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3個師及非正規軍等共計47.2萬余人。 入選理由: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敵我雙方進 行的第一次戰略大決戰,也是自1945年8月我軍抽調主力欲控制東北與敵作戰三年以來的一次總決戰。戰役規模之大,殲敵數量之眾,都可謂前所未有、盛況空前。從此,東北野戰軍成為我軍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這對于而后順利進行的平津戰役和加速全國解放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林彪的指揮藝術和用兵之道在遼沈戰役中也得到最集中的體現。 戰役平分:難度指數9分,技術指數10分,人氣指數10分。 NO3.豫東戰役 審時度勢,中原寫神奇 1948年6月—7月 殲敵數量:全殲開封敵第66整編師等守軍,殲滅敵區壽年兵團一個兵團部、第75整編師和新21旅及黃百韜兵團第25整編師一部,共計9萬余人,活捉敵兵團司令區壽年。 入選理由:豫東戰役是解放戰爭以來,我軍首次在中原地區集中兵力與敵主力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兵團作戰,也是華東野戰軍兩年來作戰中最大的一次殲滅戰。交戰雙方都盡可能多地集中大量兵力,我軍約20萬人,敵軍約25萬人,可謂規模空前,異常激烈。是役粟裕軍事指揮的特點和能量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用兵之奇、之險、之膽大,既讓人目瞪口呆、又令人拍案叫絕。 戰役評分:難度指數10分,技術指數10分,人氣指數9分。 NO4.蘇中戰役 上兵若水,七戰七捷 1946年7月—8月 殲敵數量:殲滅敵近7個旅和5個交警大隊共5.3萬余人。 入選理由:華中野戰軍以3萬多人的兵力對付國民黨軍12萬余人,七戰七捷,殲敵數量達到我軍參戰兵力總數的1.76 倍,首創解放戰爭以來戰役殲敵之多的紀錄,也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蘇中戰役在解放戰爭初期我軍被動不利的情況下,具有戰略試探性質,在實踐中形成和確立了我軍內線作戰的戰略方針,并總結出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作戰經驗。 戰役評分:難度指數9分,技術指數10分,人氣指數9分。 NO5.萊蕪戰役 “粟裕盡打神仙仗” 1947年2月 殲敵數量:殲滅敵第2綏靖區指揮所、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余人,俘敵第2綏靖區副司令官李仙洲。 入選理由:萊蕪戰役是解放戰爭內線防御作戰時期一次戰役殲敵數量最多的 戰例,僅用3天時間,以臨沂一座空城、傷亡8000多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敵近6萬人的光輝勝利。速度之快、殲敵之多、代價之小,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我軍作戰的空前記錄。舍南取北、避強擊弱,粟裕戰役指揮之巧妙之精準令人稱奇。無怪乎林彪發出“粟裕盡打神仙仗”的感慨。 戰役評分:難度指數9分,技術指數10分,人氣指數9分。 NO6.晉中戰役 人民戰爭凱歌高奏 1948年6月—7月 殲敵數量:殲敵第7集團軍總部及5個軍部、4個整師、兩個總隊等共計10萬余人(其中正規軍7.4萬人,另有民衛軍等2.6萬人),俘敵第7集團軍總司令趙承綬,解放14座縣城。 入選理由:晉中戰役是解放戰爭中一場大規模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的典范之 作,徐向前僅用6萬余人的兵力,在40天的時間里殲滅閻錫山部10萬之眾,戰術運用靈活機動,是我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是役徐向前的軍事指揮藝術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毛澤東等給予高度贊揚。 戰役評分:難度指數9分,技術指數10分,人氣指數9分。 NO7.濟南戰役 戰略總攻序幕拉起 1948年9月 殲敵數量:全殲國民黨軍濟南守敵10余萬人(含起義2萬余人),活捉敵第2綏靖區司令官兼山東省“主席”王耀武。 入選理由:濟南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 的攻城打援戰例,華東野戰軍從“七月分兵”后重新完成了兵力集結,參戰兵力達32萬人,超過了敵濟南守軍和可能增援敵之總數(約28萬人),第一次實現了華東戰場我軍兵力較之敵軍占優勢。粟裕以56%的兵力打援,只用44%的兵力攻城的獨特部署也讓援敵望而卻步。 戰役評分:難度指數8分,技術指數9分,人氣指數10分。 NO8.平津戰役 兵不血刃得政權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殲敵數量:殲滅國民黨軍新保安、張家口、天津守敵及塘沽敵一部26萬余人,改編北平守敵25萬余人,共計52.1萬余人。 入選理由: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中震撼世界 的三大決戰之一,殲敵數量排名第二,我軍傷亡人數卻是最少,并在實踐中創造出“天津”、“北平”、“綏遠”三種解決敵人的范例,改編(起義)的敵人數量之巨甚至超過了殲敵數量,實屬罕見。武力解決的方式打得十分精彩,和平談判的方式也處理得非常圓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意義重大。 戰役評分:難度指數8分,技術指數9分,人氣指數10分。 NO9.魯西南戰役 收復黃河,蔣軍添墳 1947年6月—7月 殲敵數量:全殲敵整編第66師,整編第32、70師兩個師部及三個半旅,整編第55師兩個旅,整編第63師一個旅等,共殲敵9.5個旅5.6萬余人。 入選理由:魯西南戰役是劉 、鄧大軍強渡黃河后,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奠基之戰,對手是國民黨主力4.5個整編師,雙方兵力相當。此役也是晉冀魯豫我軍自解放戰爭開始以來,在一次戰役中殲敵數量最多的戰役。戰役結束后迫使國民黨從山東、陜西等地抽調七個整編師向魯西南增援,有力地配合了華東、西北我軍,為躍進大別山創造了有利條件。 戰役評分:難度指數9分,技術指數9分,人氣指數9分。 NO10.宜川戰役 苦御強敵扭轉乾坤 1948年2月至3月初 殲敵數量:全殲敵整編第29軍軍部、兩個整編師師部、五個旅共2.9萬余人,擊斃敵29軍軍長劉戡。 入選理由:宜川戰役是彭德懷指揮的西北野戰軍經過近一年的艱苦防 御作戰,而轉入外線作戰后的一次“圍城打援”的成功戰例。集中優勢兵力首先打援、而后攻城。殲敵援軍數量遠多于守敵數量,也是彭德懷解放戰爭以來對胡宗南主力所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并一舉扭轉了西北戰場的局勢。 戰役評分:難度指數7分,技術指數8分,人氣指數8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