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拉丁名:Cypripedium formosanum Hayata 國內分布:產臺灣(臺北、臺中、高雄、花蓮)。生于海拔2400---3000米的林下或灌木林中。模式標本采自臺灣合歡山。 海 拔:2400-3000 ![]() 命名來源:[Icon.Pl.Formos. 6: 66. 1916] 中國植物志:17:042 組中文名:扇脈組 組拉丁名:Sect.Flabellinervia(Pfitz.) 屬中文名:杓蘭屬 屬拉丁名:Cypripedium ![]() 亞科中文名:杓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Subfam.CYPRIPEDIOIDEAE Lindl.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中文名:單子葉植物綱 ![]()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產臺灣(臺北、臺中、高雄、花蓮)。 ![]() 植株高30-40厘米,具較細長的根狀莖;根狀莖橫走,分叉。莖直立,無毛或具細毛,基部具數枚鞘,頂端生葉。葉2枚,近對生,位于整個植株的上部;葉片扇形,長10-13厘米,寬8-11厘米,上半部邊緣鈍并多少呈波狀,先端具短尖,基部楔形,兩面疏被微柔毛或上面無毛,具扇形輻射狀脈直達邊緣,邊緣具細緣毛。花序頂生,具1花;花序柄近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花苞片葉狀,卵狀披針形,長2.2-3厘米,寬約1厘米,先端急尖,疏被微柔毛;花梗和子房長1.8-2厘米,密被短柔毛;花俯垂,白色至淡粉紅色,萼片與花瓣基部有淡紫紅色斑點,唇瓣上略有淡紫紅色短紋和斑點;中萼片常多少俯傾,狹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5-5厘米,寬1.6-2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近基部略被疏柔毛;合萼片橢圓狀卵形,長4.5-5厘米,寬2.5-3厘米,先端2淺裂,近基部略被毛;花瓣長圓狀披針形,長約5厘米,寬1.2-1.8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內表面基部具長柔毛;唇瓣下垂,囊狀,倒卵形或橢圓形,長4-6厘米,寬3.5-4厘米;囊口略狹長并位于前方,周圍稍有或無明顯的槽狀凹陷;囊底有毛;退化雄蕊卵狀三角形或卵狀箭頭形,長約1厘米,寬6-7毫米。花期4-5月。 生于海拔2400-3000米的林下或灌木林中。[1] 地下有長而橫走的根狀莖;葉2枚,近對生;葉片扇形,具輻射狀脈;花單朵;合萼片存在;唇瓣下垂,囊口位于前方,不具明顯的內折側裂片;退化雄蕊扁平。本組模式種:CypripediumjaponicumThtmb.共2種,分布于中國和日本。我國均產之。
1. .基礎科學數據共享網生物學科數據分中 毛杓蘭 1. .基礎科學數據共享網生物學科數據分中心
高山杓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