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做財務規劃時,了解復利的運作和計算是相當重要的,我們常喜歡用『利上滾利』來形容某項投資,獲利快速、報酬驚人,比方說拿一千萬元去買年報酬率20%的股票,若一切順利,約莫三年半的時間,一千萬元就變成二千萬元。 其實造就這樣驚人的效果,除了選對投資工具之外,復利的時間乘數效果,更是這其中的奧妙所在。 把復利公式攤開來看,『本利和=本金(1+利率)期數』這個『期數』時間因子是整個公式札當關鍵的因素,一年又一年(或一月、一月)地相乘下來,數值當然會愈來愈大。 雖然復利公式并不困難,但若是期數很多,算起來還是相當麻煩,于是市面上有許多理財相閞書籍,都列有復利表,投資人只要按表索驥,很容易便可計算出來。 不過復利表雖然好用,但也不可能始終都帶在身邊,若是遇到需要計算復利報酬時,倒是有一個簡單的『七十二法則』可以取巧。 所謂的『七十二法則』就是-『以1%的復利來計息,經過七十二年以后,你的本金就會變成原來的一倍』。這個公式好用的地方在于它能以一推十,例如:利用5%年報酬率的投資工具,經過14.4年(72/5)本金就變成一倍;利用12%的投資工具,則要六年左右(72/12),才能讓一塊錢變成二塊錢。 因此,今天如果你手中有一百萬元,運用了報酬率15%的投資工具,你可以很快便知道,經過約4.8年,你的一百萬元就會變成二百萬元。 同樣的道理,若是你希望在十年內將五十萬元變成一百萬元,應該找到至少報酬率7.2%以上的投資工具來幫助你達成目標;想在七年后加倍本金,投資的報酬率就應至少為10.3%才行。 雖然利用七十二法則不像查表計算那么精確,但也已經十分接近了,因此當你手中少了一份復利表時,記住簡單的七十二法則,或許能夠幫你不少的忙。 什么是財務杠桿操作?我們常常可以聽到許多人會抱怨,調薪的速度似乎永遠趕不上物價上張的速度,可是未來又有那么多的計劃要去完成,光靠薪水慢慢的儲蓄,根本就不可能。這也就是為什么理財專家不斷地在提醒,撥出部分資金投資的重要性。 在投資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財務杠桿操作』這個字眼,但卻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事實上它在整個投資活動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簡單地來說,財務杠桿操作是借別人的錢,來幫助自己賺錢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 假設現在有一項投資,需要十萬元的資本,預估會有30%的報酬率,如果我們全部都是以自有資金來投資,那么這十萬元的自有資金報酬率就30%。 但是如果我們只拿出六萬元,另外四萬元是利用借貸的方式,借款年利率15%,雖然表面的報酬率也是30%,但是因為我們真正拿出來的只有六萬元,因此這六萬元自有資金真正的報酬率,是將賺到的三萬元(100,000x30%)扣掉負擔的利息費用六千元(40,000x15%)之后,再除出來的,所以這樣財務杠桿操作的報酬率高達40%(24,0000/60,000x100%=40%)。 依此類推,我們可以知道自有資金愈少,財務杠桿操作的效益愈高。 雖然利用財務杠桿操作,看起來獲利率很不錯,但這是『操作得當』,但也有可能因此斷錯誤,投資報酬率沒有預期的高,甚至是負的時候,再加上需要負擔的借貸利息,就變成『反財務杠桿操作』,反而賠得很慘。 因此,財務杠桿操作,雖然在投資上常被利用,但仍是一種較高風險的投資策略,投資人若個性保守,或不能承擔虧損的后果,就盡量少利用為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