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劇烈嘔吐 兩藥而除 張某,男,24歲。 初診日期:2010年1月2日。 病史簡要:晨飯后嘔吐食物五天。 刻診:患者每次晨飯后劇烈嘔吐,食物嘔出后又嘔吐黃色稠痰,服西藥及輸液無效。無汗,兩肩如透風感,無口干,輕微口苦,夜間飲水多則夜尿兩行,大便日一行,時干時稀,無腹痛腹脹。 脈沉弦,舌紅嫩苔黃白膩粘。 五證:飲 六綱:太陰病 處方:小半夏湯 生旱半夏60 生姜80 水煎服二劑。 二診:藥服一劑,翌晨即不再嘔吐,伴隨癥狀皆效。 原方續進四劑鞏固療效。 按語: 1、 辨證思路: 患者劇烈嘔吐胃內容物及涎液,飲食難下,這是典型的太陰淡飲上逆,由于淡飲沖逆到上焦和表位,寒涼所迫,所以會有兩肩透風感;水飲阻礙了津液的上承,妨礙上焦之火不能息息下行,所以會口苦、飲水偏多;而太陰虛寒的狀態又不化水飲,所以尿略多,大便時稀,又因為水飲的存在,津液敷布失常故而也可以大便時干。 脈沉弦是里有寒飲的脈象,舌紅嫩苔黃白膩粘也是典型水飲氤氳之舌象,并且也不能一見黃膩苔就診斷為濕熱,因為很多水盛郁阻還未發展到以熱為主時就會出現黃膩苔,這也與三焦不利,上焦陽火不能下行有關,飲阻去而微熱自消。 2、 施治法則: 綜合分析,此證以淡飲沖逆為主要病機,所以施治的發力點在于溫化寒飲,降逆止嘔,兼顧表位。選擇的方子是《金匱》的小半夏湯,本方用藥簡潔凝練,是經方中降逆化飲止嘔開胃寬中解郁的基礎方。病機方證相應,故而取效迅捷。 3、 相關條文: 《金匱要略??淡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脈沉者,有留飲”。 《金匱要略??淡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脈雙弦者寒也,皆因大下后善虛,偏弦者飲也”。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之第十七》:“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4、 引申思考: <1> “脈雙弦者寒偏弦者飲”思辨 在《金匱要略??淡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有:“脈雙弦者寒也,皆因大下后善虛,偏弦者飲也”一語。前之注家,多隨文附會,認為這一句是說脈得雙弦者是寒,是過用下法后導致的,一邊脈弦,一邊不弦是飲,甚至臨床很多醫者竟以一邊脈弦就診斷為是飲病,還自認為是得仲圣心法,殊為可嘆。 筆者認為,首先,這句話是一個倒裝句,調整語序后應為“脈雙弦者寒也,偏弦者飲也,皆因大下后善虛。”描述的是四飲的基礎淡飲的成因和脈象,意思是說:淡飲這個病,最常見的病因就是過下誤下后導致里虛胃虛,寒水生成于下焦腸間。那么,淡飲就包涵了兩個性質的病機,一是虛寒,二是水飲,故而又言“病淡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而經方的辨證施治是分的很細的,到底是用溫補呢還是用溫化呢?當然這就要辨別虛寒重還是水飲重了。分辨的眼目之一就是脈象,寒性收引則弦,脈雙弦,就說明寒重(參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之第十七》: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水性渙散則不弦,水飲為主的,脈就收不那么弦了,大多就是相兼脈了,比如弦滑、弦緩、弦浮等等,也就是說這個“偏”字,是“偏向于xx”的意思,也就是相兼的意思。 <2>淡飲考: 《金匱》的四飲,在現行的宋版《金匱》中,一曰痰飲;二曰懸飲;三曰溢飲;四曰支飲。而在宋前各種收錄張仲景醫文的書籍中,如晉代的《脈經》、隋代的《諸病源候論》、唐代的《千金翼方》中,痰飲俱作為“淡飲”。 現在通行的宋本《金匱》是北宋初年翰林學士王洙在翰林院蠹簡中得到了三卷仲景的一個叫《金匱玉函要略方》本子抄錄而成的,“錄之以傳士流”,再后來(大概二十年后)精通醫術的朝官林億等人校正而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版本。 而在最接近仲景時代的晉太醫令王叔和的《脈經》的卷八就是《金匱》的另一個版本,收錄了《金匱》的大部分內容,在第十五章節中就包含了宋本<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的條文,篇名是《平肺痿肺癰咳逆上氣淡飲脈證第十五》,名稱分類比宋本《金匱》更完美,更重要的是它稱為“淡飲”而不是“痰飲”,一個“痰”字,往往會禁錮了學者的思路,向“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積水成飲,飲凝成痰”等這些后世的理論靠攏,大失經方本意,不利于展開辨治。 考“淡”字,《廣韻》釋意:“水滿貌”,又《廣韻》《集韻》(《廣韻》、《集韻》,北宋官修韻書,其最重要的藍本是隋代的《切韻》,曾在敦煌出土過殘卷,正如《切韻》的作者陸法言在序言中所說:“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顏多所決定”,是對隋前漢語語系的一次總結),皆曰淡或作澹,可見在宋前,淡和澹是通用字,同音同義。比如西漢枚乘的《七發》中有“上有千仞之峰,下臨百丈之溪;湍流遡波,又澹淡之。”之句,兩字并用;又如東漢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與后世學者考證的張仲景的生卒年譜<約公元150-154~公元215-219>基本重疊)與仲景為同年,曹操在公元207年東征烏桓的時候(與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的年譜相近,《傷寒雜病論》的撰寫不會早于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不會晚于仲景最晚卒年219年),寫了《觀滄海》的四言名篇,有“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之句,而通觀此篇,有很明顯的化裁借鑒了宋玉《高唐賦》的文氣,更何況在《高唐賦》中即有“濞洶洶其無聲兮,潰淡淡而并入…..若浮海而望碣石…..徙靡澹淡,隨波暗藹”等句。可見在漢前,澹淡、澹澹、淡淡這些字詞是通用的,《廣韻》《集韻》:“澹淡,水播揚貌”,則這些詞組是用來形容蕩漾、洶涌、澎湃、激蕩、上溯、潮汐的江河湖海的水(特別是自然界的寒冷的、有沖擊力和急迫力的水)狀態的詞組。而這非常符合淡飲發于下焦腸間,走串上逆的特點與淡飲性本寒的特性,如《金匱》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淡飲”;又曰:“病淡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3>半夏伍生姜為“降逆化飲、止嘔開胃、寬中解郁、解寒濕表”之方根 半夏配伍生姜,組成的最簡方是《金匱》中的小半夏湯,本方用藥簡潔凝練,作為方根,是經方中降逆化飲、止嘔開胃、寬中解郁、解寒濕表的基礎方,而尤以前三條功效為主。 由于這組功用,半夏配生姜還見于生姜半夏湯(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小半夏加茯苓湯(卒嘔吐,心下痞)、小柴胡湯(嘿嘿不欲飲食、脅下硬滿、心煩喜嘔)、大柴胡湯(嘔不止)、柴胡桂枝湯(微嘔)、柴胡加芒硝湯(胸脅滿而嘔)、葛根加半夏湯(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干嘔)、生姜瀉心湯(心下痞硬,干噫食臭)等方證條文。 在上面這些方證條文中,都有嘔的癥狀,可見這是此方根的主癥。在病機中都存在胃氣壅滯和水飲阻逆,都有中上焦郁塞不通,并且都可以兼見輕重不一的表證,條文中明言兼見表證的有: 小柴胡湯(《傷寒論》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傷寒論》99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傷寒論》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傷寒論》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 大柴胡湯(《傷寒論》165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 柴胡桂枝湯(《傷寒論》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外證未去者。); 葛根加半夏湯(《傷寒論》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傷寒論》17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 剩下的生姜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柴胡加芒硝湯、生姜瀉心湯雖然條文證沒有明顯表證的描述,但是根據藥癥推衍,也是可以兼有輕重不一的表證的。 半夏配伍生姜作為方根還見于: 越婢加半夏湯(降逆化飲,解寒濕表); 澤漆湯(降逆化飲,解寒濕表); 柴胡加龍牡湯(降逆化飲,寬中解郁,解寒濕表); 厚姜半甘人參湯(降逆化飲,寬中解郁,解寒濕表); 半夏厚樸湯(降逆化飲,寬中解郁); 旋復代赭湯(降逆化飲,寬中解郁); 溫經湯(降逆化飲,寬中解郁); 同理,無論是否在條文證中有描述,上面這些方子也都可以兼有輕重不一的表證。 總之,半夏配伍生姜可以有嘔止嘔,無嘔寬中解郁;有表解表,無表散寒化濕,簡約來說就是經方中關乎表、飲而以飲為主之病機的基礎方根。 附: 半夏 《神農本草經》: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 《名醫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
生姜(干姜) 《神農本草經》:干姜,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名醫別錄》:生姜,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
小半夏湯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之第十七》: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生姜半夏湯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納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之第十七》: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生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37、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97.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云臟腑相違,其病必下,脅膈中痛)小柴胡湯主之。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99.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100.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101.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103.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144.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148.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29.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230.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266.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379.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394.傷寒瘥以后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產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