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陽古渡,以其雄渾壯美的自然風光和韻味深長的人文內涵,吸引著世人,可說是名播天下;而古渡的景色,除了渭河上有船有橋、 乃之聲徹夜不息之外,應該說還有渡口岸邊的樓,這便是曾被各代文人墨客反復吟誦過的西北名樓——清渭樓。 清渭樓由宋代黃孝先始建。元朝末年,戰火頻仍,咸陽縣城被毀,清渭樓亦隨之無存。 明初洪武四年(1371),清渭樓又被重建。 清乾隆十四年(1749),清渭樓被遷建到東門外的咸陽古渡岸邊; 宋代始建的清渭樓,歷經近千年的風雨滄桑,迭有興廢,盡管樓址多次移位,后來的面目已非當初,但它卻一直跟隨著咸陽縣城走,跟隨著咸陽古渡走,始終矗立在渭河岸邊。 建國后,清渭樓一直為船業公會駐地;1954年曾為黃河水利委員會咸陽水文站辦公地。再后來,隨著渭河公路大橋的建成通車,咸陽古渡日見式微,清渭樓遂以公產作為住宅而得以保存下來。1992年2月,咸陽市政府將清渭樓列為歷史文化名城重點單位立碑保護。1998年渭陽東路拓寬之前,人們能在東明街口渭河岸邊看到的龍王廟西側的那座三間兩層樓,便是歷史上清渭樓的最后身影。 除了清渭樓外,咸陽歷史上還曾有過秦樓、城樓、齊云樓、井 樓、寶釵樓、貞女樓、公子樓、顯茂樓、呂祖樓、北寺樓等等,正如唐崔顥詩中所描繪的“萬戶樓臺臨渭水,五陵花柳滿秦川”。遺憾的是,這些樓都沒有留存下來。唯獨清渭樓特殊,不但有文字記載和詠詩,而且有建筑遺跡,因之知名度最高。 幸喜的是,2001年2 月,咸陽市政府作出重建清渭樓的決定,委托西北建筑設計院由該院工程建筑設計大師張錦秋擔綱設計:樓高51米,主樓為8層,仿宋建筑,斗拱飛檐,菱花隔扇,風格柔和而絢麗。該工程投資5500多萬元,2004年10月開工建設。如今,可以與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相媲美的清渭樓,已以它瑰偉絕特的雄姿重現于世,再次矗立于渭河岸邊。 ![]() ![]() ![]() ![]() ![]() ![]() ![]() ![]() ![]() ![]() ![]() ![]() ![]() ![]() ![]() ![]() 宋代黃孝先建成清渭樓后,登臨一覽,南眺終南翠嶂,北望畢原列冢,渭水流經腳下,古渡近在眼前,于是便心潮難平地寫下了為后人反復吟誦的名詩《留題清渭樓》: 黃翁愛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樓。 為官落得官下隱,愛山不得山中游。 朝看暮看山更好,古人今人空自老。 天生定分不可移,白云悠悠寄懷抱。 歷代在咸為官者及文人學士,附麗風雅,迎來送往,常于清渭樓上賞景酬唱,留下了許多詠詩。清渭樓修成八十三年后,已是北宋末年的宣和元年(1119),官陜州儀曹掾的蘇轍之孫蘇籀(1091~1163),被陜西轉運副使任諒薦入漕幕,得以與好友咸陽縣令、詩人何子應(名麒)、陳叔易等游覽清渭樓。蘇籀的母親黃氏,乃龍圖公黃 (字師是)之女、黃孝先之曾孫女。一聽說清渭樓為其母之先祖所建,蘇籀很是喜出望外。咸陽縣令請求他們為清渭樓寫詩,蘇籀便和何子應韻,寫了一首七言長詩,描寫登樓所見: 咸陽宮殿無尺瓦,直抵南山是禾稼。 山巔冠闕總成塵,清渭東流無晝夜。 昔時此水貫宮垣,今日淪漣縣樓下。 無復秦娥洗妝水,時有村童飲牛馬。 秋波泠泠泛紅葉,春天波蕩桃花節。 當時還不到30歲的蘇籀,正值倜儻風流之年,來到富庶的關中作官,公務比較輕閑,心情本該不錯;可是,此時的趙宋王朝因黨爭頻繁,元氣大喪,政權土崩瓦解之勢已顯,所以蘇籀也在詩中留下了“天下書生”對故國的哀思和對興亡的無限慨嘆: 何侯精采如琳瑯,攜詩揖我謂我臧。 我今為子登樓賦,書版一諷悲興亡。 清順治十七年(1660),江蘇太興舉人黃中璜(字筠圃)任咸陽知縣,見邑中古跡“至今猶存”,遂“俯仰憑吊,不勝低徊,簿書之暇,按籍闋韻,率成數首”,其中很有名的便是《登清渭樓二首》: 其一 極目煙霞里,相迎樹色叢。 漢宮春草茂,秦壘暮云蒙。 群峙 山秀,長流渭水雄。 臨風頻悵悵,寄慨有馀衷。 其二 三秦多勝跡,一望眼難空。 月冷孤遺冢,云寒蔽舊酆。 村連遠樹碧,雁帶落霞紅。 俯首憐清渭,潺 水自東。 中璜博學多才,任職期間,省刑慎罰,崇儒蘇困,政聲蜚然,還著有《吾馀草詩集》二卷。 據咸陽縣志所錄,清代詩人白綸至遲作于康熙年間的“渭陽十勝”詩,其中有一首《雪洲棲雁》: 紛紛塞雁雪洲前,冷落高樓望遠天。 夜靜不知明月上,紅顏錦字幾千篇。 雪洲,指的是咸陽縣東門外渭河中的沙嶼。傍晚時分,登高能遠遠望見盤旋在雪洲上下的南飛雁群的,當是渡口旁的清渭樓了。 同治十二年(1873)的江蘇儀征舉人、官戶部主事的嚴玉森(1838~1901,字鹿溪,號虛閣),在咸陽也寫過一首《登清渭樓》的詩: 天風海水一舷中,野服山蔬萬象空。 涇渭雙流涵鏡閣,漢唐千樹送花驄。 關西客淚霜堆鬢,笛里江南雪滿篷。 更憶真州東去路,新城十里小桃紅。 清代還有一位葛裕文,生平不詳,曾寫過一首《咸陽古渡口占》: 飛渡秦川一葉舟,鄉心感觸白烏頭。 西風獵獵咸原草,暮雨瀟瀟清渭樓。 九井橫當三輔路,六岡遙接五陵秋。 幾回立馬空追想,煙樹迎人暫小留。 歷史上歌詠清渭樓的詩篇有幸能流傳至今,自然是古都咸陽的一份寶貴歷史文化遺產,是值得珍視和利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