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與天泉亭
從恢弘的坊制大門步入拙政園,沿池穿過芙蓉榭,向北約二十多米,一座造型優美、體量碩大的亭子赫然眼前,這就是天泉亭。
據傳,明代王獻臣居住在蘇州城東,自幼聰明好學,才華出眾,弘治初年,中進士后,由于精明能干,連連升職,官至巡察御史。未料執法無私、剛正清廉的他得罪了太監,被誣遭罪。后出現轉機,平反復用,任浙江永嘉知縣。 其實他此時已無心仕途,不戀官職,盤算著回鄉建園,安度余生。永嘉任上,趁隙赴九鯉湖乞夢求仙,被授意:擇宅居處城東邊。城東恰是他出生之處,他不由感慨,盤桓城東,見有一廟,名大弘寺,四周高丘低洼,樹木蒼翠,非常適合建造園林。買下此處后,便開始規劃建園。歷來在巷陌市井流行一傳聞,王獻臣拆廟時,叫人將菩薩身上的貼金刮下,因而遭報應而身患膚疾,奇癢難忍。此舉似乎與其為人處世不符。 大弘寺建于元朝大德年間,其后有個叫余澤的僧人在此駐錫修行,建有東齋,在前面挖了口井,以應生活之需,因水質清澈甘甜,終年盈盈而得名天泉。唯其如此,寺廟屋宇盡毀,井留下來了,但亭子是沒有的。拙政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解放后園歸國有,據說,經修繕,中部和西部于1952年正式對游人開放。而面積最大的東部因損壞嚴重,修整重建稍顯滯后,直到1960年才完工,而“包裹”天泉井的天泉亭就是在其間建造的,據說大約在1958年,所以它完完全全是現代的作品,我們常說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有智慧,那么現代勞動人民我想也不會差的,因此天泉亭造得非常精妙。 可是,已故園林專家陳從周卻認為天泉亭是敗筆,焦點是亭子太巨,根據我國的傳統文化,多年來附和聲一片。我卻心存疑慮,其實天泉亭處在拙政園東部這樣的一個環境,我覺得十分合適。老先生的觀點是私家園林太小,建這樣大的亭子,不順眼。殊不知,這是個特例,拙政園東部面積很大,十分廣闊,視野無垠,四周有流水、山丘,放眼遠望,山上還有秀亭,天泉亭巨大的體量與環境相當和諧,相得益彰,應該為其“平反”。 蘇州 柬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