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 六朝古都南京,我去了不少次,只是多光顧于南京的時尚最前沿“新街口”,秦淮特色風味的“夫子廟”,熱鬧商業區的“湖南路”,趣味環生的“玄武湖”等等,唯獨忽略了巍峨碧嶂,氣象壯麗“安中山”的中山陵。 近日又出差南京,忙里偷閑,與淮安一位老鄉校友不謀而合地一同前往。 車行市區,勝腰粗的法國梧桐,給你想象古城的滄桑歲月與厚重底蘊。過逸仙橋、中山門,沿途皆輔以草坪,植有桂花、茶花、梅花、龍柏、廣玉蘭、雪松等各類植物,環境清靜、幽雅。深秋之韻,濃厚之重,于公交車的玻璃窗外映入眼簾??????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東郊鐘山風景名勝區內,紫金山東峰茅山的南麓;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下了34路公交車,就邁起了一路拾階的步伐,或緩或急,從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落差73米。設計的特別之處在于:爬上中山陵頂,需要經過長長的臺階,每過一段臺階會有一塊平臺以便歇腳,使你自下而上看時,只看到臺階看不到平臺;自上而下看時,只看到平臺看不到臺階。392級石階象征當時中華民國人口3億9千200萬人的追求:向上,自由!正如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表達了人民群眾爭取獨立、民主和富強的積極愿望。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巖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石坊后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沿墓道前行為陵門,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 再進為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一塊高約9米的碑石上刻著由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譚延闿 (另三位是于右任、胡漢民和吳稚暉)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孫中山當年以袁世凱保證清帝退位為條件,答應薦袁以自代,辭去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所以是以國民黨總理的名義下葬)的鎏金顏體大字。 最高的平臺有華表兩座,后為祭堂。祭堂是仿宮殿式的建筑。祭堂建有三道拱門,門額上刻有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手書的篆書“民族,民權,民生”橫額(代表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朗特斯基在法國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制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是日周二,到處都是謁陵的人們,一撥一撥的,人人都衣著整潔,莊嚴肅穆。天下為公,可見中山先生胸懷博大,心系天下,這樣一處墓葬沒有碑文也就不足為奇了:1928年葬事籌備處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的,才決定不用碑文。 立于祭堂的欄桿前,俯瞰東南方向,思緒也隨著這茫茫林海綿延起伏?????? 天下為公,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規范。既是個人修養之要,也是社會公德的最高原則。它所要求的是關心他人、扶危濟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視公共利益高于一切。 天下為公何止當今、即便將來都是人類進步的標桿。我們國家要和諧富強,那種以天下為己任,與國與民同呼吸共命運,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義而忘利,一心為了祖國的強盛和人民的安康而不懈奮斗,無私奉獻,心憂天下的“天下為公”的精神,正是我們不可須臾忘記、當時時踐行的。 中山陵,安中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