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書 賦 感 ——王乃勇 學書二十余載,雖有收獲,但是,嘗試失敗的滋味總是比成功的喜悅多。平素習行草書居多,兼習楷書、隸書等書體以養手、養眼、養氣。創作中充滿了矛盾,既想有明清廳堂大幅的跌宕之氣,又想兼取魏晉尺牘小品的風韻之意,且力圖使之和諧并存。作為一個書家,時而上下求索,時而左右兼取,時而厚此薄彼,在不斷地否定之中肯定自我,最終將矛盾化解并集于一身。 偶有感悟,也只是學書過程中的一個點,但愿這個點能夠不斷出現,從而連成一條線,繼而形成一個面,逐步向自己的理想靠近。點滴感想,略述一二: ●書法的標準:書法的專業化與社會化沒有明確的界線,每一個能拿起毛筆“舞文弄墨”的人都容易沉醉在自我加冕的“書法家”的美名之中。其實,毋庸多言,書法作品就是最好的見證。書寫者學識胸襟、格調境界、審美意趣現諸筆端,其好壞優劣,明眼人一望便知。于是乎,當愈來愈多的人鐘情于“書法”之時,我們必須厘清“寫字”、“書法”與“書法藝術”三者的甄別。 ●書法用筆的演變:隨著書法史的演進而逐步發展。從甲骨文、青銅器時代的“平拖”,到秦漢時代的“實按”,再到魏晉時代的“絞轉”與“裹鋒”,筆法逐漸精致與工巧。唐代,“提按”筆法的出現引起了線條質量的變化,顏魯公在楷、行、草等書體中注入了篆籀筆法,極大地豐富了用筆。宋人追求筆墨情趣,于用筆方法各有不同。元人趙子昂掀起“復古”二王書法的大旗,卻乏回天之術,他“用筆千古不易”的名言并沒有打通自由“出入晉唐”的“隧道”。明清之際,書家多求整幅氣勢,用筆側鋒居多,行筆速度加快,常忽略細節處的變化,致使羸弱的偏鋒屢屢出現,格調境界與魏晉相去甚遠。 ●書法技法準備:任何書體經由認知、臨習,到融會貫通都是一個枯燥而漫長的積累過程,真正達到觸類旁通的境界必須經過長期的心眼手的訓練和思考。 ●書法創作心態:古人云:“欲書先散懷抱”。創作的關鍵以心境最為重要,情境由心造,萬物從心生。書家的心態如何會在作品中得以充分地表現和流露,這對于書家水平的發揮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書法創作最終講究的是“心法”。 ●創作中講究“度”:如何利用“和”的審美原則找到臨、創的最佳結合點來體現書家的書藝水平是每一個習書者共同面臨的難題。白石老人有言: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把握好創作中的“度”,既源自于古人,又體現自我風貌,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耳。 ●創作中的用墨:古人云“墨須新研,水須新汲”。書法創作中要善于把握墨與紙的關系,使其達到相互生發的最佳效果。“墨分五彩”——渴潤濃淡白,學會用“水”,將使作品水墨交融,氣勢氤氳,境界不凡。 ●創作中的章法:余于行草書用力尤勤,思考甚多。如何使有形的映帶處理與無形的筆斷意連,主動的穿插避讓與明顯的夸張對比在一幅作品中完美體現,是多年來縈繞于心頭的難題。 ●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蘇軾云:“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意指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取得心手雙暢、筆墨相生的佳境。書法學習是一種練筆、練心的苦樂兼有的心靈之旅。經過積年累月的臨池積累,在不斷的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中達到“心、眼、手”,“筆、墨、紙”各種元素純熟組合的自由之巔,方有可能進入“無意于佳乃佳”的率意揮灑、妙筆生花的神圣境界。 丁亥春,適時客居海南,偶有感悟而隨筆記之。聽濤觀海天涯地,夢繞魂牽筆墨情。匆忙為之,示于方家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