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較 孔子、孟子、荀子作為先秦早期儒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為我國古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差異之處,下面試從幾個方面來比較他們教育思想的異同,從而可略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擅變規律。 一、 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無論是孔子、孟子,還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論作為其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的。 在我國教育史上,孔子是較早提出人性問題的學者。其在《論語·陽貨》中談道“: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一命題成為其人人應當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沒有多大的差別,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影響作用才造成人的發展有重大差別。為了使人具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道德品質,就要重視教育的作用。這一教育理論具有科學性,指出人的天賦素質是相近的,打破了官學時代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天賦高貴、優越的思想,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愿望,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 孟子認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樣;而人沒有不善良的,水也沒有不往下流的。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論”,成為繼孔子之后第一個具體回答人性問題的教育家。“性善論”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孟子據此肯定了“人皆可以為堯舜”,并貫徹實施于其教育實踐之中。 荀子在《荀子·性惡》中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即人的本性是惡的,其善良則是后天人為培養的結果。在荀子看來,“偽”主要是指教育的感化,禮義的引導,教育的作用在于改變本性的惡,樹立人為的善,經過長期的考驗而不再恢復到原來的本性。 孔孟言性善,追求的目標是至善,荀子言性惡并非追求惡,而是針對人有惡念、惡行,追求的目標同樣是至善。因此,他們只是出發點不同,在追求的教育理想上并沒有本質上的矛盾,其著眼點都在于施教與為政及肯定人性的可塑性。 二、 教育目的 孔子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維護周朝初年的社會制度而培養政治人才,這條人才路線被概括 為“學而優則仕”,他所極力推崇的都是治國的政治人才,讓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學生入仕,以其人格力量完成政治目的,從而改變春秋末期混亂的局面。孔子明確提出了以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服務于社會理想的實現,用教育來實現其政治抱負。 孟子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倫”。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可以看出,在法政、教育兩者與治理國家的關系中,他更重視教化。“善教”比“善政”在認識上更高一層,“善教”使人民從被動地服從統治而變為心甘情愿地認同。孟子基本上是繼承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荀子為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出了分層次的教育目的。荀子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士”、“君子”和“圣人”。“終乎為圣人”,以學為圣人為教育的最高目的。 由些看來,孔子、孟子和荀子關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大體相同,都把統治人才作為培養的最高標準。不同之處在于,荀子提出了多層次的教育目的:從“士”到“君子”、“圣人”的要求,即是培養“俗儒”、“雅儒”和“大儒”三個不同的層次。 三、 教學論 (一) 教學內容 孔子的教育內容主要是六藝,其指意盡管模糊,但特點十分明確:一是注重德育、智育、 體育兼備;二是文理科兼顧,以文科為主。 孟子受業于子思門下,“治儒之術道,通《五經》,尤長于《詩》、《書》。”因而他所采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