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乾坤》07、精神
(1)精
夫精者,身之本也?!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篇》
人始生,先成精?!鹅`樞·經脈》
精,擇也。——《說文》
精,我們知道它指的是精力、精神。這精力、精神從哪里來呢?“精”字的前面是個“米”字。米,就是精力、精神的源頭。米,是谷物籽實去殼后的可食部分,是谷物的名稱。比如我們餓著肚子就沒有了精神、無精打采,所以,我們足以證明,谷物是精神的源頭。氣的表現在耳,聞風而動、雷厲風行。精的表現則在思維,思維敏捷、聰明能干。
“精”字的右邊是個“青”字,青,五行屬木,也同時代表了植物,就是谷物的意思,同時也象征著生命力。所以綜合來說,五谷是生命力、精力的來源?,F代人少食五谷,取而代之的是肉類食物,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食物,我們發現,現代人疾病越來越頻繁,反復的病越來越多,古怪的病越來越多,精神越來越匱乏,疲倦和嗜睡、失眠都是缺失“精”的原因?!鹅`樞》中說:“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晝精而夜暝?!彼?,“精”作為生命之根本,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當然,也決定了人之生死?!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姓f:“故天有精,地有形?!本珰馐菢嫵扇f物的靈氣,是萬物生命之根本。沒有這個“精”,也就沒有了生命。
“煉津化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這是道家修煉內丹的次第。所以,道家有精炁神的說法。津,是津液的意思,所以,津液是個好東西,他可以增加精氣,我們知道病人一般口液干竭,這是疾病的外在表現,精氣虛弱,就首先表現在津液中。我們健康的人,一般都可以感覺得到的,津液非常的豐滿?!侗静菥V目》上云:唾液能“灌溉臟腑,潤澤肢體,祛病延年”。“煉精化氣”,是以謙和自處,清心寡欲,守一不亂為基礎的,另一方面就是積德行善,我們叫做性命雙修,兩個方面相輔相成。這個應用的好,可以清除心里的煩惱,“萬惡淫為首”,能夠去除萬惡,不但可以斷掉煩惱的根源,而且可以正氣內存,這就是養浩然正氣。謙和,就是謙虛,和睦。唯有謙虛才能和睦。我們都知道“致中和”,“中”是中庸,“和”是和諧,這是中華民族的大義。也就是說,這是我們作為和諧幸福人生的根本。大家可以看到身邊很多自傲的人,在佛家來說就是“我慢”,就是傲慢的心。這個心態,在儒釋道看來都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很多人把自傲當做寶貝,可見我們的智慧已經低到了極處,都不明是非了。清心,方能寡欲。欲望來源于哪里?都是胡思亂想而來的。為什么佛家講要安于當下,因為當下是最真實的,當下的這一念,是不產生欲望的。欲望的產生都是過去和未來的作用,而我們任何人都不可能活在過去或者未來的思維里。所以,這就是以假作真,這就是顛倒夢想。做到根除煩惱,就要生出清凈心來,這個清凈心就從守一不亂中來的。守一,是道家的名詞,佛家叫做禪定,儒家叫靜坐,都是一類的意思。所以,這個守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養生方式。
“精”是有形的物質,是化生炁和神的基礎?!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篇》中說:“夫精者,身之本也”。人是由天地之間物質和能量交流產生的,可以說人是天地之精?!鹅`樞·本神》中講:“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而人類繁衍,生生不息,是由于男女精血交媾而產生了新的生命。又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來自父母的“精”,也就是說精子和卵子,它們在結合的一瞬間,新的生命“神”就誕生了。一個“搏”字形象地描述了生動活潑的介于精和神之間的生命力,也就是“炁”的狀態。
《靈樞·經脈》中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边@段話確切描寫了人之生命萌發的狀態。后來我們慢慢發現,這是人出生時的順序,其實倒過來,就是人死亡的順序。老人先老毛發、皮膚,然后肌肉松弛,然后筋骨柔弱松翠,在后來脈象微弱,腦力匱乏,最終就是生命的衰竭,看來生與死本來就是一對陰陽,我們是怎么來的,就會是如何的走。
現在我們身邊很多人抽筋或者肌腱摸上去咯噔作響,也是精血不足的表現。再潤脈,精不足則動脈硬化,毛細血管脆裂容易出血。再潤肌肉,精不足則肌肉萎縮干癟。再潤皮膚,精不足則皮膚干燥皸裂,皮下沒有脂肪。最終滋養毛發,精不足則毛發干枯焦黃或者脫落。這個順序也是我們產生亞健康的次第,所以,中醫講的治未病,我們就要從最最有癥狀的地方下手,不要以為小問題無所謂,其實小問題正是背后大問題的表現。
“精”是有限的,逐漸衰減的。守“精”的辦法,就是節欲、存液、養神。出家之人,斷色欲,存精養神,用于開啟智慧。養生的人,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這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但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就是“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所以,生命的奧秘無非到此已經敘述了結論了,長壽或者說的養生的得到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身的情緒和生活習慣的問題??偠灾褪乔榫w的問題。大家知道,“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這些表面現象的背后,都深藏著相應的心理狀態。并且,通過實踐我們發現,越是有這些惡習的,越是不好改變。這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精”主決斷,我們一開始就說了,“精”是精力、精神的意思?!墩f文解字》里面記載:“精,擇也?!彼?,“精”主決斷力。匱乏的人除了身體方面的表現之外,在家庭事業生活方面,也會有顯著的表現。比如,他們會情緒憂郁,脾氣暴躁,生活迷亂,事業衰退,財運低下等等。我們由此得出結論,這個“精”不僅僅是生命、身體之精,他更是生活事業之精,是運勢風水之精。生命具有全息性,身體的“精”衰竭了,生活事業的“精”,運勢風水的“精”也跟著衰竭,這就是一榮共榮,一損共損。
(2)神
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說文》
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黃帝內經》
圣而不可知之謂神。——孟子
《說文解字》中記載:“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鄙?,從示從申?!笆尽弊钟伞岸?、“小”組成,“二”在古時候是“上”字,指的是上天的意思。上“二”下“小”指的是天上日、月、星,也就是天上三寶。“示”指的是顯示、指示、暗示。天上日、月、星是顯示,也就是不斷向我們發出信息,而且給我們提供能源。而“申”是引導的意思,就是指地之氣來接引,這樣,天地之氣貫通,相互交流,“神”字表達的就是這個象。
如果把這個象放到我們世間來看,神就是寄于心、牽引心,給心以法則,使心認識本體。神就是宇宙萬物正常運行的法則帶給人的警示或者啟發。心和神,相互影響,相互牽引,構成了我們人類的精神意識。就像月球和地球的關系一樣,牽引法則一旦被打破,地球四季就將變化無常,一切將趨于毀滅??傊吧瘛本褪巧蟼飨逻_,上傳,就是觀天之象;下達,就是執天之行。總體來說,就是順應自然的感應、感召能力。
神,在人體上表現在目光,我們叫炯炯有神。人體是個小宇宙,是宇宙自然的濃縮。中醫講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其中“心藏神”,心主神明,在人體中占有主導地位。心神傷,則魂魄散、意志亂。如果心神安寧,則氣血和暢、精力旺盛。道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難。誰不想自己心神安寧呢?可是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我們追求金錢、權利、地位,又是為了什么呢?無非都是想讓內心有個安寧罷了,但是到頭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得到的越多,為什么我們卻越來越不安寧了呢?內心的矛盾和糾結反而更多了呢?有的時候,當我們停下追逐的腳步,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自己內心的安寧卻要依賴我們外界本來不能受控的物質條件或者是環境,這真是無稽之談。而當我們每個人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卻不愿意放下這錯誤的追逐,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像嗜酒的人,知道酒不好但是不愿意戒除。抽煙的人不愿意戒煙,賭博的人不愿意戒賭,就連吸毒的人都不愿意去解毒,這道理是一致的,這是形成了習慣和依賴的關系。人為什么依賴金錢來追求幸福,因為他對落魄有恐懼感。為什么依賴名利來追求幸福?因為他對卑微有恐懼感。為什么要依賴房子、車子來追求幸福?因為他對面子有恐懼感。所以《心經》里面講:“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边@是人生幸福之癥結所在,如果說我們談生命和諧之道注重于身體,那么,操縱身體的就是我們的心神而已。
那么,如何達到心神安寧呢?喜為心志,心喜則氣緩。言為心聲,心平氣和。所以,和顏悅色,平心而論,見事不偏,處事公正,外控七情(心喜而不狂,肝怒而不亢,腎恐而不驚,肺悲而不愁,脾憂而不傷),這就是心神安寧的方法。張介賓在《內經》注釋中說:“心有所主,乃能不動,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無懼懼;利欲不能入,富貴不能淫,是無欣欣。之接人,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婉然從物。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時移則得變,世變則俗易,隨世以為法,因時而制宜,能陰能陽,能弱能強隨機動靜,而與化推移。??位尊而志謙,??無為而治,治之至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德也。其狀:雍容自得,和光同塵,尊嚴敬慎,悅樂,磊落不亂,人人敬愛,眾人皆曰君子。是為德高望重者?!?/span>
這段話講的非常好,大概是這樣幾個部分:第一,若是貧賤不能改變我們的心態,威武面前不屈不撓,便是無所畏懼;第二,名利欲望不起妄想,富貴有余而不思淫欲,是為如如不動;第三,說話忠誠守信,行為敦厚恭敬,即使在蠻貊地區也行得通;第四,有為,而不爭結果,順應四時,順應生活,順應自然,便是做到了游刃有余的生活境界;以上便是生命和諧之道的幾點要素,也是方法論,我們依照圣人的方法,必定能夠改變我們現在不圓滿的狀態。
這種原則,不僅僅是養生的最佳方法,也是人生命運改變的捷徑。《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說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span>形,指的是身體;神,指的是我們上呈下達的能力,也可以理解為精神;形神合和,形神相互影響,這又是一對陰陽。陰陽本是一體,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養身體的至要是在于養精神,我們養生的至要在于修身。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