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學課上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研究。一靜 攝 |
■本報記者 趙小雅 日前,中關村一小第十屆“春華杯”自主教學課堂研討活動在全校各學科中展開。通過課堂觀察、專家點評及教師研討等環(huán)節(jié),深入探討了“自主教學”在各學科教學中如何深入實施。這只是該校例行的圍繞“自主教學”主題開展的多種形式的研討活動之一,而類似的研討在中關村一小已經(jīng)成為一種堅持和常態(tài)。 所有的研討,劉暢校長都會參與其中。觀摩研究課、傾聽教師與專家的想法和建議、把握課堂改革的進展、尋找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作為一所在北京市頗受矚目的優(yōu)質(zhì)小學,從2009年起,他們把目光投向了課堂教學的改進。校長劉暢領銜,他們以課題研究的形式開始了一邊研究、一邊推進的課堂教學改革之路。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構建更有利于學生自主成長的理想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學進去、感興趣。 自主教學:踐行學校價值理念的必經(jīng)之路 由于地處中關村自主創(chuàng)新核心區(qū),社會、家長和學生都對學校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學校的核心價值是“做最好的我”,辦學理念是“自主發(fā)展、主動適應、自我超越”,在價值理念中,自主是一個關鍵詞。但是,當他們把目光轉向課堂,卻發(fā)現(xiàn)雖然教師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越來越到位,對教材的把握也變得越來越靈活,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卻不高。說到“自主教學”研究探索,劉暢校長說:“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是‘品德成人,學習成才,做事成功’。成人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成才的重心是學習力的培養(yǎng),成功是一種綜合素質(zhì)的體現(xiàn)。幫助學生成人、成才、成功,需要我們的課堂在思路上更開放,方法上更靈活,內(nèi)容上更豐富,形式上更具挑戰(zhàn)。我們的教學必須更多了解研究學生的特點,從本質(zh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自主教學”研究的目的。他們心中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自覺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nèi)容,自我調(diào)控學習進程,自我評價反思學習結果,從而保證學習目的實現(xiàn)。自主學習更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合理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提高學生認識自我的反思意識以及自我調(diào)控的能力。可實際情況如何呢?2009年,“自主教學”研究起步之初,學校曾在低中高三個年級中各抽出兩個班進行了一項調(diào)查。調(diào)查從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行為和自主學習策略三個方面的實際狀況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學習目標超五成都是家長和教師確定的,能夠運用小結學習的學生只占五成,學習反思意識薄弱等問題很突出。 “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實際上反映的還是我們的教學問題”,劉暢校長對此十分清醒。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關注學生,不能調(diào)動學生主動真實地參與,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策略方面的有效引導是問題的根本所在。那么“自主教學”的課堂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他們的共識是:應當是溫暖、樸素、靈動的。“溫暖”要從師生關系的改善入手;“樸素”強調(diào)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通過課程構建和學習資源的豐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通過課堂設計視角的轉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通過豐富的活動形式讓學生主動經(jīng)歷學習的過程;“靈動”強調(diào)對學生想法的充分尊重,對課堂問題的靈活應對,對課堂生成的有效利用。 行動研究:讓教師走出經(jīng)驗的藩籬 “自主教學”研究的推進最重要、最艱難的過程也正是引導教師主動改變的過程。 “做了這么多年教師,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在教室里的站位對學生的影響”,這是四年級數(shù)學教師石永豐的感慨。為了更好地研究課堂中教師的作用,四年級數(shù)學教研組開展了主題為“課堂上發(fā)言次數(shù)和教師站位”的課堂觀察研究,石永豐老師的課被選為觀察對象。課后他認真看了課堂觀察記錄和老師們的建議,明白了教師站位和行走路線習慣會造成課堂上的關注死角,教室中學生座位有必要定期輪換,備課時應根據(jù)學習活動和學生學習能力預設自己的站位和行走路線。 研究改變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四年級一班和二班的語文、數(shù)學、英語老師基于學生小組合作低效的問題,聯(lián)合進行了“小組合作評價方式的研究”,一起設計小組評價的要素和組織形式,統(tǒng)一的評價方案簡化了不同學科間關注點的分散和操作上的繁瑣。圍繞“自主教學”研究所倡導的理念,學校引導每一位教師從關注自己工作中的問題入手,關注教育教學中的痛點,然后確定主題或課題進行研究。為此,學校確立了校級課題申報、評審、獎勵機制,并鼓勵老師們跳出學科界限,跨組、跨學科開展團隊研究。 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化,在教師團隊發(fā)展的高需求下,2012年7月,學校“葵園教師研究院”應運而生。研究院作為學校開展團隊研修活動、支持教育教學研究、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學術社團,組織了多種形式的伙伴、團隊間的學習交流活動,通過整合教育科研機構、文化媒體、高校資源、社區(qū)等多種資源,為教師的課題研究提供了多種渠道和形式的支持和幫助。 2013年初,在“自主教學”實踐研究新的發(fā)展階段,課題組帶領老師們對好課的標準進行了重新定義: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就是讓學生動起來、學進去、感興趣。動起來是基本形式,學進去是內(nèi)在思考,感興趣是投入后的堅持和持續(xù)。簡簡單單九個字,直接指向的是學生從課堂行為到學習本質(zhì)的變化。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更加明確了課堂教學轉變的具體路徑,即教學要從講授轉變?yōu)榻涣鳌氖褂媒滩霓D變?yōu)樘峁W材、從培養(yǎng)學生只會“接球”到鼓勵學生更多“發(fā)球”,即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三個“轉變”成為學校持續(xù)推進“自主教學”的實踐指導和方向引領。 落點策略:讓理念落地生根 構建能夠很好體現(xiàn)教師主導與學生自主的課堂教學結構,是自主教學研究關注的策略之一。從最初讓學生牽著走,到導學環(huán)節(jié)的加入,再到關注教師導學與學生自學的比重,從理念到實踐,每一位教師都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自我否定、不斷發(fā)現(xiàn)改進的探索歷程。 在“自主教學”研究的起步階段,傳統(tǒng)課堂的束縛也曾經(jīng)讓教學改革舉步維艱。為此,學校首先從最顯性的落實著手,提出每節(jié)課至少安排1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然而,10分鐘給學生了,如何讓學生在10分鐘的時間里學得更有效呢?于是有了10分鐘自學策略:如“一二三”分享策略,即一分鐘自學,兩分鐘交流,三分鐘全班反思性交流與討論;“小先生助教”策略,等等。隨著“自主”意識的不斷增強,10分鐘自主學習從硬性的執(zhí)行逐步變成教師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有的教師鼓勵學生充分表達,激發(fā)思維的互動和碰撞;有的教師支持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衍生更多新的問題;有的教師設計不同的任務,通過隱性分層讓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活動;還有的教師通過對課堂發(fā)言的管理,讓最安靜的學生也有機會參與到課堂中……越來越多的小策略讓課堂一點一滴、不知不覺地改變著。 “老師,您的腰圍是多少?”在學習了測量的知識以后,莉莉老師布置了學生回家測量自己腰圍的任務,正打算繼續(xù)講解其他內(nèi)容的時候,有個學生突然發(fā)問。這完全打亂了原來的教學計劃,但是老師卻讓學生圍繞著“老師的腰圍”,用紙條量、用繩量、把老師的皮帶取下來量等奇思妙想,學生們明白了生活中的測量學。好的教育源自好的師生關系,在中關村一小的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毫無顧慮地與老師交流、與伙伴研討,因為在他們的眼中,老師是提供幫助的,伙伴是分享智慧的。 經(jīng)過近五年的研究,有關自主教學的相關成果已經(jīng)凝練為學校“自主教育60條”中的一部分:“構建安全的課堂,要用信用和愛讓孩子不懼怕老師,將嚴與愛調(diào)和到最潤澤的濃度;加大學生學習方法、學習內(nèi)容、學習途徑的選擇,成就每一個不一樣的個體;只有差異,沒有差生;不一樣的學生,不一樣的學案;要符合現(xiàn)代社會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身心發(fā)展就必須要把世界當教材;在課堂教學研究中,寧愿有真實的遺憾,也不要虛假的完美。” “自主教學”從理念到實踐,現(xiàn)在已經(jīng)由實踐又升華為了學校價值理念的一部分。 自主課堂:幫助學生“成為最好的我” “我不愿意,我做錯了”,三年級數(shù)學老師井蘭娟想把一個學生的錯題拿上來展示時,卻遭到了孩子的拒絕。 “老師,如果是您,您愿意讓別人看見自己的錯誤嗎?”就是這樣的一問,讓井老師開始思考:學生為什么不愿意面對錯誤?于是她開始了課堂上學生錯誤的研究。“課堂上出錯是學生的權利,幫助學生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是老師的義務”。在教學中,她開始樹立錯誤是學習資源的意識,每次對學生的錯誤分析后,都要真誠地說一聲:“謝謝你的這個錯誤帶給我們的啟發(fā)。”井老師說,引導學生面對自己的錯誤,并對錯因進行分析,使學生根據(jù)分析進行針對性的復習和練習,這種反思學習的方法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這樣的景色,真可謂是‘風吹水面層層浪,光照塘面點點星’。我也來改編一句詩:‘欲把荷塘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語文老師榮霞記錄的學生課堂“論語”。因為課堂上讓學生說得多了,精彩的語言、個性化的獨立思考,往往令她吃驚,于是學生的課堂發(fā)言也變成了一種教學資源。 英語課上,老師把“小先生助教”延展成為“互助小學伴”,帶動一批學生開展互助性英語學習,讓提供支持和尋求幫助成為學習中的權利和義務。美術課上,面對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質(zhì)疑,老師大膽地帶領學生一起通過研究性學習著手改造教材…… “動起來、學進去、感興趣”已經(jīng)變成了每一位教師在不同學科、不同內(nèi)容課堂上的共同標準。把學生放在主動的位置,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今天你學到的重要的內(nèi)容是什么?你如何知道你學會了呢?”這是品德與社會學科王琰老師研究探索的“單元教學即時貼自我評價”方法。這個評價從思考收獲、尋找證據(jù)、與他人合作、克服障礙、任務調(diào)整四個維度著眼,每一個維度又從想法、感受和行為三個方面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對自已進行評價,以此幫助學生了解單元目標達成的狀況,從而促進學生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自我反思、自我矯正、自我完善。 用有溫度的評價溫暖學生的學習體驗。隨著“自主教學”研究的深入,教學評價從更重視結果轉向激勵學生學習、明確學習目標并為之努力、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看到自己的進步并受到鼓舞、獲得持續(xù)學習的方向和激勵的評價。評價更注重學習習慣養(yǎng)成、兼顧學生的選擇,評價的過程變成學生反思、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自主教學的實踐研究,讓每一個學生獲得了參與的機會和被關注的心理感受,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學習起點,課堂上孩子們能夠表現(xiàn)不同,也樂于接納不同。 在劉暢校長看來,“自主教學”研究一路走來,最大的收獲是讓教師不但眼中有自己,更重要的是心中有學生了。她說:“教師自主了,學生才能自主。只有每一個人能夠基于自身的需要,主動整合和利用資源,主動提供和尋求幫助,才能夠成為最好的‘我’,才能夠打造最好的教師團隊,從而成就最好的學校,向著我們的共同愿景‘建立一所具有兒童立場、首都特質(zhì)、國際視野的師生相互學習的最好的學校’不斷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