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車軒 一、中醫的基本概念 1.精氣神學說 精的基本概念 中醫認為,精是稟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精華物質。 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質。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分為廣義之精和狹義之精 廣義之精:包括血、津液及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臟腑之精等一切精華物質。 狹義之精:指生殖之精,儲藏于腎。 氣的基本概念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活力很強,運動不息,極其細微的物質,是生命物質與生理機能的統一。 神的基本概念 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總體表現的統稱。狹義之神指意識、思維、情感等精神活動。 神由心所主宰。 精、氣、神乃人體三寶,精充、氣足、神旺全是人體健康的標志。 古人云:“寡欲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p> 2.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學說 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屬陽。 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屬陰。 陰陽學說——現代養生抗老防衰 中醫認為,腎是體先天之體,主蔵精髓,人體衰老是因腎虛導致機體的虛損與失衡。 虛者補之,通過養生、滋補、藥物、食療和運動加以彌補,可以提高身體的機能。 大量藥理研究證明補腎壯陽藥可以延緩衰老。 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中醫學中則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用于疾病的診斷和疾病的防治。
肝(木)藏血以濟心; 心(火)之熱以溫脾; 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 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 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
3.經絡學說 即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
三焦在亥時通百脈; 上焦:心、肺; 中焦:脾、胃、肝、膽; 下焦:腎、大腸、小腸、膀胱; 人體經絡,其中主要有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每一經絡又各與內在臟腑相聯屬。人體通過這些經絡把內外各部組織器官聯系起來,構成一個整體。 4.臟腑學說 臟腑學說是通過觀察人體外在現象、征象,來研究人體內在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就是通過外表看內在。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腎 生理機能:藏精、主水、主納氣; 腎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來源于父母,后天之精來自水谷精微。 先天生后天,后天養先天。 女子,五七(35歲)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男子,五八(40歲)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 腎主水,指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功能。 腎氣不足,見尿少尿閉,小便頻數,小便尿多,夜尿清長等。 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 腎不納氣,見呼吸表淺,動則氣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難等。 肺為氣之主,腎為肺之根。 目 耳及二陰 筋 舌 骨 膽 脈 膀胱 肝 小腸 腎 心 肺 脾 大腸 胃 皮 肉 鼻 口 腎療理膀胱,主骨,開竅于耳及二陰; 生理聯系 在志為恐 “恐則氣下,驚則氣亂?!?/p> 在竅為耳和二陰 “耳鳴,聽力減退,甚則耳聾?!?nbsp; 二陰,既前后二陰。 前陰具有排尿及生殖功能; 后陰既肛門,其功能是排泄糟粕。 在液為唾 唾液,潤澤口腔,滋潤食物及滋養腎精的功能。古代養生家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滿口后,咽之以養腎精,稱之為“飲玉漿”。 在體合骨 骨藏精,精生髓。分為:骨髓,腦髓,脊髓。 骨髓充養骨骼,腦髓充養大腦;腎主骨生髓;骨與齒同源。 其華在發 何為腎虛? 泛指因人體內腎的精氣陰陽不足。 腎陽虛 寒癥 性冷淡,性功能下降。 腎陰虛 熱癥 性亢奮。 疲勞引起腎虛,腎虛的癥狀疲勞。 腎虛癥狀在意志方面表現為: 缺乏自信,信心不足,工作沒熱情,生活沒興趣。 腎虛癥狀在性功能方面表現為: 1.性功能降低,男子性興趣降低; 2.性欲降低,陽痿或陽物舉而不堅; 3.遺精,滑精,早泄; 4.女子子宮發育不良,如幼稚子宮,卵巢早衰,閉經,月經不調,性欲減退,不孕等; 腎虛癥狀在泌尿方面表現為: 尿頻,尿等待,小便清長等; 腎虛的十大原因: 1.遺傳因素 比如:父母腎虛,而在這時孕育了孩子。故而孩子也會腎虛。 2.縱欲過度 比如:成年人都懂的.....不用說了。 3.久病傷腎 4.情志失調 內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過 5.年老體衰 6.生活壓力過大 7.作息沒有規律,有吸煙,飲酒,熬夜等不良習慣。 8.長期處于污染較重的環境中或受到核磁輻射的侵害。 9.濫用藥物,尤其是濫用壯陽藥物;濫用抗生素??股貙俸疀鏊?。 10.長期食用含過量農藥、化肥的食物。 總結就兩條:第一,不良飲食習慣。第二,不良生活習慣。 中醫認為:排毒的過程就是損耗陽氣的過程。 二、中藥四氣 寒、涼、(平)熱、溫 用藥原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 君臣佐使的搭配理論 “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 使的作用:1.調和藥效。2.引經。 中醫養生秘訣 男子 重在 補腎 補氣 補血 女子 重在 補血 通便 安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