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山西省地理環境對山西人性格特征的影響 高潔 安徽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 ——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陜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 根據李學智先生的觀點,自然環境決定某一地域的物質生產活動,而在從事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會形成某一特定的民族性格,當然,社會政治精神生活也在其中起作用。 本文將以山西省的自然環境為基點探討其對山西人的性格的影響。 一、 地形、氣候 山西雄踞于黃河中游左岸的黃土高原之上,境內山巒起伏,溝
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長治盆地、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山區和丘陵密布其間。山西境內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黃河流經晉陜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瀉,形成壯觀的壺口瀑布。 由此我們發現,山西境內溝壑縱橫,高山和盆地相間并存,地勢高高低低,總體而言就是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在水系方面則是北干南濕。 2、氣候特點 山西地形復雜,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暖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異和垂直差異較大。 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因而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阻隔,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種氣候對于農作物的種植和生長還是有益的。 具體而言,因為晉北地區北無山脈,與內蒙古高原相連,所以晉北地區的氣候特性帶有蒙古地區的特征,尤其是冬季,受蒙古高壓冷
氣團的影響,氣候寒冷干燥,氣溫比同緯度的華北平原略低。春季時,由于地面溫度回升快,且氣旋活躍,過境頻繁,所以地表極易形成大風和沙塵暴天氣。 晉南地區則因水系較多,緯度較之偏南,所以氣溫相比之下很濕潤;晉中地區在山西中部,無論氣溫,適度均處在二者之間。 3、土壤特點 山西省所處的黃土高原以其獨特的地貌形態稱著于世。山西普遍分布著黃土,隨著地勢起伏和下伏基巖地形的影響,黃土又集中成片分布在呂梁山脈以西的晉西沿 黃河諸縣,與陜北隴東的黃土高原主體連接,覆蓋厚度大多在100--150米。此外,黃土還散布于山麓洪積臺丘、洪積扇、山間盆地、臺地、山間寬谷等處,一般厚度30~50米。 黃土的特點是黏著性不強,疏松柔和,土質肥沃,有利于農作物的種植。 4地形氣候對山西人性格的影響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山西的自然環境總體而言是利于農業發展的。盆地、山區和丘陵等都可發展農業,中部的汾河,南部的沁河都有利于農作物的成長。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高粱、玉米、豆類和薯類;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葉、甜菜、胡麻、油菜籽等。而北部較之干旱,地勢平坦,所以牧業存在于晉北地區。以奶牛養殖為主。
晉南地區屬于距今5000-4000年的黃河文明,從那時,山西人就開始了勤勞的農業耕種生活,長期的農業生活,從春季的播種,秋季的收割,到從早到晚的鋤地種植,都使的耕種在上面的山西人具有勤勞的品質;南部地勢較之平坦,氣候溫和,對于農業生產最為有利,因而這里的人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業以外的活動,隨著農業文明的發展壯大,人們多接受到了文明的濡染,具有禮讓文雅的性格特征。 由于晉北地區多牧業少農業,牧業需要牧民在廣闊的草地上放牧,與自然,動物,植物為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晉北人豪爽,粗獷的性格。 晉中地區山地較多,耕種條件較之艱苦,農業的發展需要人們觀察氣象,并對此做出適應性的對策。如中部地區多干旱,農民需要改革技術,提高耕種質量,或尋找它地進行農業生產,這就體現了晉中地區人的精明。但是大部分人在天災面前常常是無能為力的,這時面對災害發生時,大家都過著簡樸艱苦的生活,并盡量將這種艱苦的生活活的豐富。例如,山西面食著稱,而尤以晉中地區的面食為代表。就是因為晉中地區自然條件最為艱苦,每日都吃面食,為了減少吃面食的單一性,人們發明的各種面食的做法,如削面、燜面、揪片等等,都體現了晉中人的精明與節儉、簡樸。 同時,我們可以發現山西境內山多于水,多山的環境阻擋了山西人走出去的腳步,讓人們多守在自己的一片土地上,安土重遷,不怨離家,戀家情結非常之濃;身體長期的困于一地,導致人們思想的拘束,大家的視野都局限在自己的家鄉,社會交往不發達,因而思想很
封閉、保守。 山西獨特的地理環境還造就了山西人多山性少水性的性格特點,即穩定性大于流動性,原則性大于靈活性,封閉性大于開放性。 二、 礦產資源 山西省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以煤、鋁土、鐵等為最。煤炭資源得天獨厚,分布在全省90多個縣(市、區)內。工業以能源、冶金為主,輕工業相對薄弱。 如此豐富的礦產資源足以保證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這些資源的保障下,人們不需要擔心生活問題,因而缺少了開拓探索的精神。頑固的守護在自己的家鄉,靠天吃飯,靠地生活。長期以往,加固了山西人的戀家情結,導致封閉保守的特性被代代繼承下來。 三、 地質災害 1、 旱災 山西歷史上發生地質災害主要以干旱和洪澇為主。山西素有“十年九春旱”的說法,幾乎每年都有不同區域的春旱發生生,而且發生面積較廣,集中在山西西北,中部地區。夏旱各地均有發生,南部略多,臨汾、晉東南地區最多。 2、 洪災 山西的洪災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區,濁漳河南及沁河中下游,其次是中條山北側,涑水河上游,汾河古交區,文峪河中上游,呂梁山西南側山區以及五臺山區等地。 3、 對山西人性格的影響
長期的自然災害使人們更加勤勞的工作在農田上,培養了山西人堅毅、忍耐的性格。 四、 結語 總而言之,地理環境的狀況,如地形、氣候、山川、水文,及山西地區的礦產資源和自然災害情況,都對山西人的性格養成具有一定的影響。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使山西人具備了堅毅、忍耐、豪爽、禮讓的性格特征和保守、封閉、安土重遷的性格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