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自神話傳說的典故 1.騰蛟起鳳:《西京雜記》卷二說董仲舒夢蛟龍入懷,乃作《春秋繁露》。又說楊雄作《太玄》,夢見自己吐出鳳凰,飛集書上。《滕王閣序》借此形容孟學(xué)士文章.之美。 2.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相傳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飛,待春而歸。《滕王閣序》.借此說明水邊斷斷續(xù)續(xù)地傳來一陣陣驚寒的雁聲。 3.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古代傳說廣州有水名貪泉,人喝了這里的水就會變得貪婪。《莊子.外物》記載的處在涸轍里的鮒魚求救的故事。《滕王閣序》借此表達(dá)作者不甘沉淪的思想。 4.喜托龍門:傳說鯉魚跳過龍門,就可以變?yōu)轱w龍。《滕王閣序》借此表示,由于謁見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價(jià)。 5.紫電清霜:《中華古今注》說,吳大帝孫權(quán)有寶劍六,其二名紫電。據(jù)《西京雜記》卷一云,漢高祖斬白蛇劍,每十二年一加磨,鋒刃常瑩若霜雪。 6.望帝春心托杜鵑:傳說中的古代蜀帝,名杜宇,死后其魂化為杜鵑,又名子規(guī),啼聲甚哀。 7.藍(lán)天日暖玉生煙:《長安志》云:“藍(lán)天山在長安縣求南三十里,其山產(chǎn)玉,又名玉山。” 8.滄海月明珠有淚:化用南海鮫人得故事。《博物志》云:“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能泣珠。” 9.江娥啼竹素女愁:江娥,一本作“湘娥”,舜之二妃,舜崩,二妃以淚揮竹,竹盡斑。素女,古代神話中女神,善鼓瑟。 10.女媧煉石補(bǔ)天處:共工氏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女媧于是煉五彩石補(bǔ)天。 11.吳質(zhì)不眠倚佳樹:月宮里的吳質(zhì),靠在樹上不睡覺。 12.烏鳥私情:烏鳥反哺之情。 13.死當(dāng)結(jié)草:《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晉大夫魏武子與臨死時,囑咐他兒子把武子的愛妾?dú)⒘搜吃帷N鹤記]有照辦而把她嫁了出去。后魏子與秦將杜回作戰(zhàn),看見一個老人緯草,把杜回絆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顆夜夢這個老人,說他是那個再嫁之妾的父親。后比喻真心實(shí)意地感恩報(bào)德。李密《陳情表》:“臣生當(dāng)隕首,死當(dāng)結(jié)草。” 14.比干:商朝紂王的叔父。《史記·殷本經(jīng)》載,紂王淫亂,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迺(乃)強(qiáng)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 15.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鯀因治水無功,被舜殺死;后來舜又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終于治服了洪水。 16.楚殺得臣而文公墓:春秋時楚國大將得臣,帶兵同晉文公作戰(zhàn)失敗,楚成王逼他自殺;晉文公聽到了這個消息極為高興。 17.飛霜六月鄒衍:鄒衍,戰(zhàn)國人。相傳他對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卻聽信讒言把他囚禁了。他入獄時仰天大哭,正當(dāng)夏天,竟然下起霜來。 18.東海曾經(jīng)孝婦冤:事見《漢書·于定國傳》,記東海孝婦蒙冤被殺,郡中大旱三年。 19、.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我已矣夫:鳳鳥不飛來,黃河不出現(xiàn)八卦圖,我要完了。傳說鳳鳥在舜的時代和周文公時代出現(xiàn)過。鳳鳥的出現(xiàn),象征著天下太平,圣主將要出世。又上古伏羲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上馱著八卦圖出現(xiàn),“圖”的出現(xiàn),是“圣人受命而王”的預(yù)兆。 20、若敖之鬼餒而:《左傳·宣公四年》,楚國令尹子良的兒子越椒長相兇惡,子良的哥哥子文認(rèn)為越椒長大后會招致滅族之禍,要子良?xì)⑺浪恿紱]有依從。子文臨死時說:“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21.地崩山摧壯士死:相傳秦惠王想征服蜀國,知道蜀王好色,答應(yīng)送給他五個美女。蜀王派五位壯士去接人。回到梓潼的時候,看到一條大蛇進(jìn)入穴中,一位壯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來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時山崩地裂,壯士和美女全被壓死,而山分為五嶺,入蜀之路遂通。 22.連理枝、比翼鳥: 連理枝指連生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思愛夫妻的比喻。相傳舊中國時宋康王奪了隨從官韓憑的妻子,囚禁了韓憑。韓自殺,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臺游玩時自投臺下,大家拉他衣服,結(jié)果撐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遺書說是與韓憑合葬,康王卻把他們分葬兩處。不久,兩座墳上各生一棵梓樹,十天就長得很粗大,兩棵樹的根和枝交錯在一起,樹上有鴛鴦一對,相向悲鳴。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23.虞美人: 罌粟科一年生叢生草本花卉,亦稱麗春、寒牡丹。相傳此花系西楚霸王項(xiàng)羽愛妾虞姬自刎墳下碧血所化,故有聞虞兮歌而起舞之說。辛棄疾有詩曰:“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只今草木憶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詩曰:“君王意氣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該詩角度新穎,情切動人。 24.精衛(wèi): 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南海淹死,化為精衛(wèi)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見于《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后來用精衛(wèi)填海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bào);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斗。 25.碧血: 借指為正義事業(yè)所流的血。語出《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dāng)?shù)厝擞糜裣话阉难仄饋恚旰笱兂闪吮逃瘛:髞硪灿谩氨萄薄ⅰ叭O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竇娥冤》:“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shí)的冤情不淺……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朱敦儒《木蘭花慢》:“化碧海西頭,劍履問誰收。” 課外補(bǔ)充 27.沉魚 春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28.落雁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寧。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王昭君與單于結(jié)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yuǎn)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而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29.閉月 漢獻(xiàn)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后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fēng)吹來,一塊浮云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yáng)他的養(yǎng)女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30.羞花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女叫楊玉環(huán),被選進(jìn)宮來。楊玉環(huán)進(jìn)宮后,思念家鄉(xiāng)。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起自己被關(guān)在宮內(nèi),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么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huán)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由此而來。 31.抱柱 相傳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他等了很久,不見女子到來,這時河水猛漲,淹沒橋梁,尾生為了堅(jiān)守信約,不肯離去,抱住橋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堅(jiān)守信約。李白《長干行》:“常存抱住信,豈上望夫臺。 32.金雞 古代流傳天雞星動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豎起長竿,在竿上立一金雞,把該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們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雞”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我愁遠(yuǎn)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33.爛柯 古代神話傳說晉人王質(zhì)上山砍柴,看見有幾個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來聽他們唱,小孩給他一個像棗核的東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覺得餓了。過了一會兒,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來,發(fā)現(xiàn)斧頭柄已全爛了。他回到家,原來的人一個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爛柯”喻離家年久。劉禹錫《酬樂天揚(yáng)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二、出自歷史故事的典故 34.龍光射牛斗之墟:《晉書.張華傳》記載:牛、斗二星之間常現(xiàn)紫氣,張華請南昌人雷煥來看,雷煥說那是寶劍的光芒上通于天。后來果然在南昌的豐城地下掘出了雙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寶劍出土后,星間紫氣也消失了。《滕王閣序》借此來夸贊洪州地方很靈異。 35.徐孺下陳蕃之榻:《后漢書.徐稚傳》記載: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東漢時名士,家貧,常親自耕種,德行為人所景仰。當(dāng)時陳蕃為豫章太守,素來不接待賓客,專為徐孺設(shè)置一塌,平時掛起,只有徐孺來訪才放下。 36.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日下,指京都,云間,指江蘇松江。《世說新語。排調(diào)》:“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張華)坐。張令其語。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云間陸士龍。’荀答口:‘日下荀鳴鶴。’《滕王閣序》借此表現(xiàn)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見的心志。 37.奉宣室以何年,屈賈誼于長沙:《史記。賈誼傳》記載,賈誼曾任太中大夫,對當(dāng)時國家大事多所建議,一時深受器重,后受讒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漢文帝時,賈誼遷謫長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長安,召見于宣室。 38.馮唐易老:馮唐,經(jīng)常因?yàn)檫@樣幾篇文字而被人提到:其中一篇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少年天才王勃所作的《滕王閣序》,在這篇傳世杰作中,王勃發(fā)出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感慨;一篇是蘇軾的《江城子/江神子密州出獵》中的一句“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也提到馮唐此人;還有一篇是左思在《詠史》中所嘆:“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馮唐以孝行著稱于時,被舉薦做了中郎署長,侍奉漢文帝。漢文帝說:“我就得不到廉頗、李牧這樣的將領(lǐng),如果有這樣的將領(lǐng),我難道還憂慮匈奴嗎?”馮唐說:“臣誠惶誠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漢文帝大怒,起身回宮。過了好長一會兒,才又召見馮唐,責(zé)備他說:“你為什么當(dāng)眾侮辱我?難道就不能私下告訴我嗎?”馮唐謝罪說:“我這個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回避。我認(rèn)為陛下的法令太嚴(yán)明,獎賞太輕,懲罰太重。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文帝聽了馮唐的勸諫很高興,當(dāng)天就讓他拿著漢節(jié)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讓魏尚擔(dān)任云中郡郡守,馮唐也被任命為車騎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國的車戰(zhàn)之士。漢景帝即位,讓馮唐去做楚國的丞相,不久又被免職。 漢武帝即位后,征求賢良之士,眾人舉薦馮唐。馮唐這年已90多歲,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兒子馮遂做了郎官。 39.李廣難封:李廣千百年來,李廣成為懷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維更是以一句“衛(wèi)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shù)奇”作為這場兩千年前的封侯之爭的結(jié)論。 《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jì)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裏,徙成紀(jì)。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guān),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guān)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dāng)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后韓將軍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后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shù)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yuǎn),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fù)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飛將軍”五戰(zhàn)匈奴,三次無功而返,兩次全軍覆沒 40.竄梁鴻于海曲:梁鴻字伯鸞,扶風(fēng)平陵人也.父讓,王莽時為城門校尉,封修遠(yuǎn)伯,使奉少昊后,寓於北地而卒.鴻時尚幼,以遭亂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業(yè)太學(xué),家貧而尚節(jié)介,博覽無不通,而不為章句.學(xué)畢,乃牧豕於上林苑中.曾誤遺火延及它舍,鴻乃尋訪燒者,問所去失,悉以豕償之.其主猶以為少.鴻曰:「無它財(cái),愿以身居作.」主人許之.因?yàn)閳?zhí)勤,不懈朝夕.鄰家耆老見鴻非恒人,乃共責(zé)讓主人,而稱鴻長者.於是始敬異焉,悉還其豕.鴻不受而去,歸鄉(xiāng)里。 埶家慕其高節(jié),多欲女之,鴻并絕不娶.同縣孟氏有女,狀肥丑而黑,力舉石臼,擇對不嫁,至年三十.父母問其故.女曰:「欲得賢如梁伯鸞者.」鴻聞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屨,織作筐緝績之具.及嫁,始以裝飾入門.七日而鴻不答.妻乃跪黙下請?jiān)唬骸父`聞夫子高義,簡斥數(shù)婦,妾亦偃蹇數(shù)夫矣.今而見擇,敢不請罪.」鴻曰:「吾欲裘褐之人,可與俱隱深山者爾.今乃衣綺縞,傅粉墨,豈鴻所愿哉?」妻曰:「以觀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隱居之服.」乃更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鴻大喜曰:「此真梁鴻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頃,妻曰:「常聞夫子欲隱居避患,今何為默默?無乃欲低頭就之乎?」鴻曰:「諾.」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yè),詠詩書,彈琴以自娛.仰慕前世高士,而為四皓以來二十四人作頌。 因東出關(guān),過京師,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肅宗聞而非之,求鴻不得.乃易姓運(yùn)期,名燿,字侯光,與妻子居齊魯之閑. 遂至吳,依大家鮧伯通,居廡下,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伯通察而異之,曰:「彼傭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於家.鴻潛閉著書十余篇.疾且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子於嬴博之閑,不歸鄉(xiāng)里,慎勿令我子持喪歸去.」及卒,伯通等為求葬地於吳要離頉傍.咸曰:「要離烈士,而伯鸞清高,可令相近.」葬畢,妻子歸扶風(fēng).《后漢書。梁鴻傳》 41.孟嘗高潔:《后漢書.孟嘗傳》記載,東漢人孟嘗,為官清正廉潔,但不被重用,后來歸田。作者借此來反襯自己不甘沉淪的思想。珠還合浦:合浦盛產(chǎn)珍珠,因官吏貪污,珍珠遷徙到交趾,從此合浦民貧無以為生。孟嘗任太守之后,革除弊政,懲治腐敗,珍珠又回到了合浦。后喻離人復(fù)回。 42.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晉書.阮籍傳》記載,阮籍獨(dú)自駕車出行,在無路可走時便痛哭而返。 青眼 《晉書.阮籍傳》載,阮籍不拘禮教,能為青白眼。見凡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嵇康赍酒挾琴造訪,籍大悅,乃對以青眼。青眼,眼睛正視,黑眼珠在中間。后因以“青眼”稱對人的器重或喜愛。杜甫《短歌行》:“仲宣樓頭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阮籍一向蔑視禮教,好酒,醉后便睡在賣酒的美婦身旁,因其行為怪異,美婦的丈夫也不認(rèn)為他有什么不軌。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按照禮數(shù),男女有別,他不得去送行,可阮籍不僅為嫂子餞行,還特地送她上路。一些道學(xué)夫?qū)Υ酥钢更c(diǎn)點(diǎn),阮籍滿不在乎地說:“孔孟禮教,與我何干。” 還有一次,他聽說隔壁有一未嫁之女因病夭折,竟也不顧世人議論,跑到靈前大哭一場,盡哀而還。 一天,阮籍和友人在下棋,忽然有人來報(bào)其母去世,友人知其事母至孝,力勸他速速回家,阮籍則堅(jiān)持下完棋,然后飲酒三斗放聲大哭并吐血。母親去世,他并不特別安排喪事,友人裴楷前來吊唁,卻只見阮籍醉臥在地,裴楷依禮教跪地哭悼,哭完就走,也并不在乎阮籍對他的不理睬。阮籍在服喪期間,依然無視禮法,我行我素,參加司馬文王的宴會,喝酒作樂,但他這些無視禮教的行為在當(dāng)時卻得到了上流社會的認(rèn)同。 拆墻辦公 阮籍曾到山東的東平游玩過。一日,他漫不經(jīng)心地對司馬昭說很喜歡那里的風(fēng)土人情,司馬昭立即讓他到東平做官。 阮籍騎著毛驢到了東平衙門,發(fā)現(xiàn)辦公之地全由層層的墻壁隔開,官員彼此不便溝通,辦事效率極低。阮籍于是下令拆了所有墻壁,辦公環(huán)境一下大為改觀,寬敞明亮,官員也不再敢偷懶,效率大增。做完這一切后,阮籍在東平逗留十來天后,就騎著驢兒回到洛陽。 醉酒拒親 司馬昭一直想拉籠阮籍,有人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與阮籍聯(lián)姻,司馬昭覺得此計(jì)甚妙,就派人到阮籍家提親,要娶他的女兒為媳。阮籍很清楚司馬昭的用意,他根本就不想結(jié)這門親,但又不能得罪司馬昭,于是,他就拿出了絕招——“醉酒”。他開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罪,不醒人事,一連60天,天天如此,那個奉命前來提親的人根本就沒法向他開口,最后,只好回稟司馬昭,司馬昭無可奈何地說:“唉,算了,這個醉鬼,由他去吧!” 口哨傳情 阮籍嗜烈酒、善彈琴,喝酒彈琴往往復(fù)長嘯,即吹口哨。據(jù)《世說新語. 棲逸》記載:阮籍吹的口哨可以傳幾百步遠(yuǎn)。一次,阮籍去拜訪蘇門山中的一位真人,他對著真人談天說地,激揚(yáng)文字,可真人卻似聽而不聞,一聲不響,連眼珠子都不動一下。 阮籍無奈,就干脆對著真人吹起了口哨,這下真人開了尊口:“請?jiān)賮硪淮巍!比罴俅伍L嘯,然后就下山了。到了半山腰,山谷中忽然回蕩起優(yōu)美的嘯聲,阮籍抬頭望去,原來是真人在長嘯不矣,幽妙和諧。受到真人嘯聲的感染,阮籍寫出了著名的《大人先生傳》。繼阮籍后,吹口哨便在士族青年中流行起來。 43.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漢書.終軍傳》記載,漢武帝想讓南越王歸順,派終軍前往勸說,終軍請求給他長纓,必縛住南越王,帶回到皇宮門前。《滕王閣序》借此表達(dá)自己報(bào)國無門的感慨。 44.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fēng):【《后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莫學(xué)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宋書.宗愨傳》記載,南朝宋人宗愨,少年時很有抱負(fù),說“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滕王閣序》借此表達(dá)自己報(bào)國無門的感慨。《秋風(fēng)曲》陸游“拾螢讀書定何益,投筆取封當(dāng)努力。” 45.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晉書.謝玄傳》記載,晉朝謝安曾問子侄們:為什么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庭階耳。”后半句出自《烈女傳.母儀傳》記載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作者借此表達(dá)有幸在宴會上結(jié)識了各位名士。 東山再起:謝安因病辭官隱居,朝廷召請不出。好友高崧送他時,對他說:你過去屢違朝旨,高臥東山,都說你對不起蒼生,現(xiàn)蒼生又將怎樣對得起你呢.謝安聽后很慚愧。復(fù)出后謝安屢立大功,官至司徒,對東晉的穩(wěn)定起了很大作用。后喻重新出仕。 詠絮才:典出《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46.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史記.司馬相如傳》:“蜀人楊得意為狗監(jiān),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dú)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又云:“相如即奏《大人賦》,天子大悅,飄飄有凌云之氣。”這兩句是說,未遇推薦之人,只能賦凌云之賦而自惜。 47.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列子.湯問》記載的高山流水的故事。這句的意思是說既遇知音,就在宴會上賦詩作文,不以為慚。 48.蘭亭已矣,梓澤丘墟:《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的蘭亭集會的情況。《晉書.石崇傳》記載:“崇有別館,在河陽之金谷,一名梓澤。”這句是說,名勝之地,終難免于荒蕪。 49.陶朱: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邑人。他是中國古代商人的圣祖,人稱陶朱公。 范蠡看到越王勾踐運(yùn)用計(jì)然的理論治理國家,使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十分感慨地說:“計(jì)然的策略有七種,越國只動用了其中的五條就取得了如此滿意的效果,我打算也用這些策略來發(fā)家致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范蠡改換姓名,到了齊國就化名為鴟夷子皮,到定陶又化名為朱公,乘坐扁舟往來于江湖之中,從事商業(yè)經(jīng)營活動。以“陶朱”為富人的代稱。 猗頓:春秋魯國人,大畜牛羊于猗氏南部,積累許多財(cái)物。 50.輕伯夷之義:商朝末年諸侯孤竹君的長子認(rèn)為武王伐紂不義,商朝滅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義,兩人隱山采薇而食皆餓死在首陽山上。后為志行高潔的典范。孤竹夷齊。 采薇 借指陷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陷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懷》(之五):“舉才天道信,首陽誰采薇。去去荒澤遠(yuǎn),落日當(dāng)西歸。”后來也表現(xiàn)堅(jiān)守節(jié)操。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饑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51.三徑就荒:漢朝蔣詡隱居之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少數(shù)人來往。以“三徑”指隱士所居。 52.三顧頻煩天下計(jì):劉備為統(tǒng)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jì)于諸葛亮。 53.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對此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卒于五丈原軍中。 54.兩朝開濟(jì):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帝業(yè),后又輔佐劉禪支撐困難局面。 55.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宋文帝劉義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結(jié)果落得北望敵軍倉皇失措。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歸去。南朝宋文帝命王玄謨北伐,玄謨陳說北伐的策略。文帝說:“聞王玄謨稱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辭甲第:漢大將軍霍去病屢建奇功,漢武帝要為他修建府第,他辭謝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后以“辭甲第”為一心為國不顧個人利益的典故。 斬樓蘭:“斬樓蘭”是用作殺敵建功的典故,出自于《漢書.傅介子傳》,又見于《漢書.西域傳》。 西漢時期,樓蘭和車師兩個小國,地處通往西域的要道。漢武帝派兵征服了這兩個小國,樓蘭國王去世后,新樓蘭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背叛漢朝,多次殺死漢朝前往大宛的使臣。漢朝準(zhǔn)備派人征服樓蘭。這時朝廷有個駿馬監(jiān)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奮勇,要求出使大宛。大將軍霍光見他如此有膽識,便讓他副食人馬前往大宛。傅介子馬到成功,不但使樓蘭王謝罪,而且趁著夜幕,率領(lǐng)士兵殺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達(dá)了大宛。漢昭帝以后,樓蘭國仍反復(fù)無常。大將軍霍光又派傅介子帶著大批珍貴禮品和精干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稱此行專程賞賜屬國。樓蘭王十分貪財(cái),一點(diǎn)防范也沒有。傅介子在驛館布下埋伏,再請樓蘭王赴宴。最后殺死了樓蘭王,平定了樓蘭,建立了戰(zhàn)功。 唐代張九齡《送趙都護(hù)赴安西》運(yùn)用了這個典故:‘自然來月窟,何用刺樓蘭。” 而詩仙李白的名篇《塞下曲》也有:“愿將腰下劍, 直為斬樓蘭。”的詩句,同樣也運(yùn)用了這個典故。 56.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免職后,跑到魏國。趙王想在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狀況。“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bào)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喜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屎)矣。’趙王以為老,雖不召。” 57.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漢元帝因?qū)m女很多命花師一一畫像供自己挑選。宮女們?yōu)榈玫交噬蠈櫺遥娂娤虍嫀熜匈V,獨(dú)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師故意將她畫丑了,未被召幸。后匈奴單于呼韓邪來朝,求美人為闕氏,元帝派昭君去。臨行時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元帝很后悔,但已無法挽回。 58.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仲謀,孫權(quán)的字。他曾在京口建立烏都,并曾打敗來自北方的軍隊(duì)。 吳鉤 泛指寶刀、利劍。出自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吳作鉤者甚眾。”而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釁金,遂成二鉤獻(xiàn)于闔閭,詣宮門而求賞……乃賞百金,遂服而不離身。不平凡的來歷鑄就了一柄寶劍,成了渴求建功立業(yè)者的利器。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啟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桿,表達(dá)了自己意欲報(bào)效祖國,建功立業(yè),而又無人領(lǐng)會的失意情懷。 59.季鷹歸未:季鷹,張翰,據(jù)《晉書·張翰傳》記載,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fēng)起,因想到家鄉(xiāng)吳中的鱸魚等美味,遂棄官而歸。 莼羹鱸膾 指家鄉(xiāng)風(fēng)味。典出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或《晉書?張翰傳》)。“(張翰)在洛,見秋風(fēng)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歸。”菰菜羹:菰菜、莼羹。后來文人以“莼羹鱸膾”、“莼鱸秋思”借指思鄉(xiāng)之情。例如,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莼羹鱸膾哉?”徐自華《慧僧先生解職歸見》:“轉(zhuǎn)瞬西風(fēng)又起,忽搖動莼鱸鄉(xiāng)思。” 60.求田問舍:據(jù)《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載,許汜曾向劉備抱怨陳登看不起他,“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不下床”。劉備批評許汜在國家危難之際只知置地買房,“如小人(劉備自稱)欲臥百尺樓上,臥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求田問舍,置地買房。劉郎,劉備。 61.青梅煮酒:劉備能做大事,策劃大動作,謹(jǐn)慎縝密,耐力很強(qiáng)。曹操,豪爽進(jìn)取,競爭力強(qiáng),敢作敢為,有大將之風(fēng)。 62.樹猶如此:《世說新語?言語》中有記載,桓溫在北伐時路過金城,見到自己早年栽種的柳樹已經(jīng)有十圍那么粗壯,不由得感慨:“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63.周公吐脯:《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后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shí)。 64.長城:【《南史·檀道濟(jì)傳》】檀道濟(jì)是南朝宋的大將,權(quán)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帝借機(jī)殺他時,檀道濟(jì)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lǐng)。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緘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65.折腰:【《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后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66.擊楫中流 也作“中流擊楫”,楫,船槳。出自《晉書·祖逖傳》:“(逖)仍將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fù)濟(jì)者,有如大江。’”后借指決心報(bào)效祖國,收復(fù)失地。文天祥《賀趙侍郎月山啟》:“慨然有神州陸沉之嘆,發(fā)而為中流擊楫之歌。”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正好長驅(qū),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課外補(bǔ)充 67.倒屣 急于迎客,把鞋穿倒。表示熱情迎接賓客。《三國志.魏書.王粲傳》中說,蔡邕十分賞識王粲的文才,聽說王粲上門求見,他來不及穿好鞋子,倒拖著就出門迎接。王維《輞川別業(yè)》:“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又作“倒履”。 68.簞瓢陋巷:孔子的學(xué)生顏回,住在陋巷里,“一簞食”,“一瓢飲”用竹筐盛飯吃,用瓢舀水喝.生活窮苦。他卻心甘情愿,感到心中舒暢。后喻安貧樂道。 69.負(fù)米百里: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孝順。因?yàn)榧邑殻约撼钥费什耍桨倮镆酝獾牡胤奖趁谆貋砉B(yǎng)父母。亦省作“負(fù)米”。后表示孝順父母盡心竭力。 70.負(fù)荊請罪:廉頗恥居上卿藺相如之下,揚(yáng)言當(dāng)面羞辱相如。相如為了國家利益,不計(jì)私仇,對廉頗一再忍讓,終使廉頗深受感動,袒露上身,背上荊條,上門謝罪,并與相如結(jié)為“刎頸之交”。后以此表示向人認(rèn)錯道歉。 71.剪發(fā)待賓:晉陶侃家貧,一次連日大雪,家中斷炊,卻來了貴客,陶母為使兒子不致失禮,剪下頭發(fā)換取酒菜,款待客人。后以此為稱頌賢母的典故。 72.攫金:齊國有個人,在市上出售的金器拿走,被捉。吏人問,金子有人看著,你怎敢公開攫取呢.他說他取金時,不見人,只見金。后喻因利欲熏心而不顧一切。 73.屈子沉湘:楚國的屈原,正直忠貞,憂國愛民。曾遭誣陷被放逐;又受到讒言毀謗,再度被貶謫到江南。因理想無法實(shí)現(xiàn),國亡無力挽救,憤而投羅江而死。后表忠良因憂國憂民而激憤獻(xiàn)身之典型。 74.蘇武節(jié):漢武帝派中郎將蘇武執(zhí)節(jié)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流放北海牧羊,并斷食。蘇武嚙雪、吞氈、掘野鼠吃以活命。后以“蘇武節(jié)”為稱美忠貞節(jié)操之典。 75.網(wǎng)開三面:相傳商湯在野外見捕鳥的人四面張網(wǎng),他嘆惜這樣做會把鳥捕盡,于是下令把網(wǎng)拉開三面,只留一面。后以“網(wǎng)開三面”喻指寬刑和施行仁政。 76.溫席扇枕:漢黃香,江夏安陸人,九歲失母,父老家貧,盡心奉養(yǎng),夏天為父扇涼床枕,冬天以身溫暖床席。鄉(xiāng)人稱贊孝順。后以此為事親至孝的典實(shí)。 77.巢父洗耳:巢父為上古高士,與許由為友。堯要將帝位禪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告訴巢父,巢父批評他隱匿不深才被堯發(fā)現(xiàn),并說,你不是我真正的朋友。便到水邊洗耳。又說巢父即許由,因許由夏常居樹巢,故亦號巢父。后以之稱頌隱士不近塵俗。曹植《七啟》:“河濱無洗耳之士,喬岳無巢居之民。” 78.宮中斬美人:孫武,精于兵法。吳王讓他先操練宮女試試看。孫子以吳王寵姬為隊(duì)長,選180人反復(fù)講清陣法。擊鼓向右,宮女大笑;孫子說這是為將之過,又三令五申的交代,再擊鼓向左,宮女又大笑。孫子立斬二隊(duì)長,以正軍法。后表示軍法嚴(yán)峻。 三、出自文人詞句的典故 79.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彭澤,指陶淵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這兩句意思是說,滕王閣的宴集,勝過隱士的獨(dú)樂。《水經(jīng)注》記載:“睢水又東南流,歷于竹圃。水次綠竹蔭渚,青青實(shí)望,世人言梁王竹園也。” 80.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曹植《公宴詩》有詩句:“秋蘭披長坂,朱華冒綠池。”鐘嶸《詩品》記載:“宋臨川太守謝靈運(yùn),其源出于陳思(曹植)。”這里是借曹植來比擬與會的文士將對后代文壇產(chǎn)生影響。 81.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 而上者九萬里。”《滕王閣序》借此表達(dá)作者不甘沉淪的思想。 82.他日趨庭,叨陪鯉對:《論語.季氏》記載:“(孔子)嘗獨(dú)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詩,無以言。’鯉退而學(xué)詩。他日,又獨(dú)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禮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禮,無以立。’鯉退而學(xué)禮。”《滕王閣序》借此說明自己將往海南接受父教。 83.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鐘嶸《詩品》說:“余嘗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這句是說,請各位竭盡文才,寫出像潘岳、陸機(jī)那樣的好作品。 潘安名潘岳(公元247—公元300)西晉著名文學(xué)家,字安仁,籍貫:今河南省中牟縣大潘莊,民間對潘岳最熟悉的是作為中國第一美男的身份,“貌若潘安”是中國人對于一位男子外貌最高的褒獎。潘岳在政治和為官方面也頗有建樹,而其對妻子楊氏的忠一和深情,他和妻子楊氏12歲訂婚,相愛終身.楊氏在潘岳52歲時逝世,他為她寫的悼亡詞情誼真摯,纏綿無盡,并未再娶。更成為千古佳話,有“潘楊之好”的評價(jià);而其對母親的孝心,更成為二十四孝中“辭官奉母”的主人翁,成為中華傳統(tǒng)孝道的典范。 擲果盈車 少年潘安風(fēng)流頑皮,喜歡挾牛皮彈弓到洛陽城外游玩,婦人們見著,竟手拉手圍將起來,爭相丟水果,這便是成語“擲果盈車”的由來。 潘安小名檀奴,因?yàn)樗L得美,在后世文學(xué)中,“檀奴”、“檀郎”、“潘郎”等都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詞。韋莊寫了一首《江城子》詞:“緩揭繡衾,抽皓腕,移鳳枕,枕潘郎。”在王實(shí)甫的《西廂記》里,也提到“看你個離魂倩女,怎發(fā)付擲果潘安” 。李后主的詞《一斛珠》中言道:“嚼爛紅蘋,笑向檀郎唾。 84.撫凌云而自惜:凌云,司馬相如的賦。《史記·司馬相如傳》說,相如獻(xiàn)《大人賦》。“天子大悅,飄飄有凌云之氣,似游天地之間。” 鳳求凰 臨邛多富人,卓王孫僮客八百人,程鄭亦數(shù)百人,乃相謂曰:“令有貴客,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數(shù),至日中請司馬長卿,長卿謝病不能臨。臨邛令不敢嘗食,身自迎相如,相如為不得已而強(qiáng)往,一坐盡傾。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竊聞長卿好之,愿以自娛。”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鳳兮鳳兮歸故鄉(xiāng),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nèi)隋诙疚夷c,何由交接為鴛鴦。"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心說而好之,恐不得當(dāng)也。既罷,相如乃令侍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 當(dāng)壚賣酒 家徒四壁立。卓王孫大怒曰:“女不材,我不忍殺,一錢不分也!”人或謂王孫,王孫終不聽。文君久之不樂,謂長卿曰:“弟俱如臨邛,比昆弟假貣,猶足以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車騎,買酒舍,乃令文君當(dāng)盧。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庸保雜作,滌器于市中。卓王孫恥之,為杜門不出。 千金買賦 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 白頭興怨 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頭吟》:“。“皚如山上雪,皎如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凄凄復(fù)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裊裊,魚尾何徙徙。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85.周景王之無射:《國語》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鑄成“無射”鐘。 86.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xiàn)給晉侯,晉侯分一半給晉大夫魏絳。 87.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詞。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所以稱“三尺法”。 88.一春魚燕無消息:秦觀《鷓鴣天》詞:“一春魚燕無消息,千里關(guān)山勞夢魂。” 89.仰之彌高,鉆之彌堅(jiān):《論語·子罕》我仰望它,愈望愈高,我鉆研它,愈鉆愈堅(jiān)。 90.君子之士,行其義也:《論語·微子》“君子之任也,行其義也。” 91.云中誰寄錦書來:云中,古代有鴻雁傳書的說法,鴻雁從天上飛來。錦書,寫在錦帛上的信。據(jù)《晉書》記載,竇滔妻蘇氏曾織錦為《回文璇璣圖詩》,寄給她的丈夫。后用錦書代指妻子給在外丈夫的信。 92.處凅轍:原指鮒魚在水干涸了的車轍里,比喻人陷入危急之中。《莊子·外物》有鮒魚在干涸的車轍力求活的寓言。 93.素衣莫起風(fēng)塵嘆:意思是自己不會受京城壞風(fēng)氣的影響。語出陸機(jī)《為顧彥章贈婦》:“京洛多風(fēng)塵,素(白)衣化為緇(黒)。”比喻人受環(huán)境影響變壞。 94.游刃有余:《莊子·養(yǎng)生主》:“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意為,骨節(jié)之間有空隙,刀刃很薄,用薄薄的刀刃游動與孔隙中是又有回旋余地的。現(xiàn)在形容做事熟練,輕而易舉。 95.莊公曉夢迷蝴蝶:出《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合乎心意)!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驚喜的樣子)。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萬物融合為一)。 96.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閱讀下面詩回答問題“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負(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97.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xiàn)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98.桃李 喻指門生、學(xué)生。春秋時魏國有個大臣叫子質(zhì),他得勢的時候,曾培養(yǎng)和保舉過不少人。后來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便獨(dú)自跑到了北方。在北方他遇到個叫簡子的人,就大發(fā)牢騷,抱怨那些受自己培養(yǎng)、保舉的人不肯為他出力。簡子聽后笑著說:“春天種下桃李,夏天便可以在樹下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子;可是,如果你春天種下的是蒺藜,那么,不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滿身長的刺還會刺人。”接著簡子又說:“所以君子培養(yǎng)人才要像種樹一樣,應(yīng)該先選準(zhǔn)對象,然后再加以培養(yǎng)。你選拔的人本來就是不應(yīng)該選拔的啊!”這里簡子以“種樹”來比喻“育人”,既形象又深刻。后來,人們就把老師培育出的人才喻稱為“桃李”。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99.青青子衿:此句出自《詩經(jīng)·鄭風(fēng)·子衿》,原詩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dá)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100.呦呦鹿鳴:此句出自《詩經(jīng)·鹿鳴》,原詩為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101.鴻雁:【《漢書蘇武傳》】,匈奴單于欺騙漢使,陳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紅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如晏殊《清貧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紅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102.尺素:【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尺素”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索,砌成此恨無重?cái)?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103.青鸞:【《仙海經(jīng)》】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只青鸞報(bào)信。后人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如李商隱《無題》:“彭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104.雙鯉:【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雙鯉”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105.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勞歌”后來成為送別歌的代稱。許渾《謝亭送別》,回答后面的問題。 謝亭送別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 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yuǎn), 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 106.南浦:屈原《楚辭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后來常用來指稱送別地。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fēng)裊裊秋。” 107.陽關(guān):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guān)”。 108.風(fēng)騷:原指《詩經(jīng)》的《國風(fēng)》,《楚辭》的《離騷》,后泛指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澤東《沁園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 109.雕蟲:語出漢代楊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狀夫不為也。”后來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術(shù),多指文學(xué)技巧。閱讀李貨《南園》,回答后面的問題。南園十三首 李賀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dāng)簾掛玉弓。不見當(dāng)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fēng)? 110.鴻鵠;《史記陳涉世家》載,秦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陳涉少有鴻鵠之志,后揭竿起義大澤鄉(xiāng)。后來就以“鴻鵠”比喻有遠(yuǎn)大志向。如吳潛《八聲甘州》:“矯首看鴻鵠,遠(yuǎn)舉高飛。” 111.黍離:《詩經(jīng)黍離》中有“彼黍離離”的句子,是說東周大夫經(jīng)過西周故都,看到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后來常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如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112.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數(shù)端,謂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時余光所照之處,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閣序》:“東榆已失,桑榆非晚”。 113.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為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114.杜康:《說文解字》中說: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發(fā)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為酒的代稱。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115.瑟瑟:愿為綠色寶石的名稱,后來借指綠色。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16.雞黍:《論語》載,子路隨孔子出游時落了后,遇見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打聽,由于子路的態(tài)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厚待他。后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如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117.青梅竹馬 出自李白的《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后來用“青梅竹馬”形容男女小的時候天真無邪,也指幼小時就相識的伴侶。 118.問鼎 《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三代以九鼎為傳國寶,楚子問鼎,有凱覦周室之意。后遂以問鼎比喻圖謀帝王權(quán)位。 119.見背 背,離開。謂父母去世。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見背。” 120.逐鹿 《漢書?蒯通傳》:“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顏師古注引張晏曰:“以鹿喻帝位。”后來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爭奪天下。魏征《述懷》:“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