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脈法經過實踐處方,或者看老師處方,在吃過藥以后再看患者脈象的變化,在診斷改方。不斷的反復實踐才能掌握好脈象,比如左寸大就是心脈大,用心過度的人特別強壯的話,可能是心火大,會口舌生瘡。感冒后心臟會產生自身調節反映,加強心臟的跳動,要往外發汗心脈也就大了。心臟病有血管不通的地方,心臟要加強力量讓血液通過去,心脈也就大了。但是這是一種代償性的假象。 高血壓、腦梗塞和腦中風先兆的心脈不但有力,而且浮緊,外面受風寒就會血管收縮出現緊脈。人出現緊脈很多都是受寒引起的,不一定都是高血壓。如果右尺也緊的話,就和繩子有張力大一樣,說明腎脈受寒了,就是高血壓無疑了。有的人開始出現癥狀,腿腳可能出問題了,血液過不去才出現緊脈。 治療心腦血管病我在臨床上用的比較好的是原載于《金匱要略》、收集于《古今驗錄》上的小續命湯,有麻黃20克、桂枝20克、杏仁15克、炙甘草10克,這是麻黃湯,再加上當歸15克、川芎15克、生石膏15克、干姜15克、黨參15克,防己15克,還可以加上防風或黃芪,一看這個配伍就是經方的思路。要想讓藥力達到頭部必須加強麻黃的力量,把頭上的血管打開,這是用藥的訣竅。麻黃小量走皮毛,麻黃是青龍宣發之方。能夠走大腦神經,用多了就睡不著覺了。 有些病人出現腦出血、臉紅就用到石膏了,現代醫學研究有百分之三十的病人是出血合并梗塞。咱們古人早就考慮到這些,用石膏把他的火氣降下來,以減少出血。麻黃是左升的藥,把陽氣送到頭上,使淤堵的血管打開。加上石膏又有右降的藥,把上面的郁熱降下去了。黨參、干姜和炙甘草是溫中的,還是咱們的氣化理論,中氣斡旋了病馬上就會好的。 只看一個脈大會有很多病引起,心的陽氣不能下降到小腸里面,心脈就大了。上焦有火但下面是寒的,口舌生瘡可以用張仲景的三黃瀉心湯,有大黃、黃連、黃芩、附子。這三黃藥幾乎和不熬差不多,用開水泡一會兒就行,熬好附子用藥汁一合就好了。大黃可以治療所有的上焦出血,包括腦出血、鼻出血、咳血、吐血、眼紅。不熬是因為都是苦藥,可以清輕走上,用這些清氣清上面的火。重濁了就往下走了,這三黃都是寒藥,大黃是可軟堅、強心的咸味,對心臟有好處,還能生津液、潤燥。 張仲景用的大承氣湯就用了大黃和芒硝,可以急下存陰,不傷津液。咱們說的治牙疼的方子,上火、松動都可以,有大黃15克,附子10克,細辛6克,生石膏15克,別的要熬二十五分鐘,大黃后下再熬三分鐘,熬好了隨涑隨咽,多涑少咽,含一會兒吐了也可以,效果非常好。這個藥到嘴里特別咸,老年人用效果更好,他們腎的陽氣不足了,虛火就上去了。用附子把火降下去,牙齒馬上就堅固住了,附子可以固陽。 長期吃肉類和富營養化的東西容易得心腦血管病,它的原理是咸入腎但是傷了心了。咱們現在吃的鹽按倪海廈說屬于生鹽,不是海鹽或湖鹽等天然的鹽,加工過以后就變性了不太好。所以主張用海鹽,還是原來的分子結構,對人體有好處。長期吃海鹽或湖鹽沒有得腎結石的,可以軟化血管,咱們平常的鹽可以硬化血管,把里面的水都給排走了。很難說是否和加碘有關系,吃天然鹽的咸味對心臟是有好處的,但不是太咸的。 牡蠣里面是咸的,可以軟堅散結心腦血管的硬化和鈣化。輔行訣里面的旋復花、代赭石、丹皮都是咸味的,大小補肝湯、補心湯里面主要就是旋覆花,古人說它可以通血脈、化痰的力量特別強。我是親自試驗了的,效果非常好,但是現在沒有人用它治心臟病。最多用上張仲景的栝樓薤白半夏散、枳實桂枝瓜蔞湯,人們就沒有往這里考慮。《輔行訣》是這幾年才出來的書,這不是后來外來的植物,張仲景時代就已經在用了。 人們受黃帝內經的誤抄咸能入腎理論的影響,以為是走腎的,其實是咸入心。我去年治療的病人脈沉細,用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都上不來,后來我用旋復花、蔥加茜草,就是張仲景的旋覆花湯,用了以后脈馬上就起來了。我就知道它對心臟有好處了,頭上顯點腦梗塞,心臟不行,走幾步就喘,上不了樓。心臟的血管軟化了就放開了,有了彈性了,如果老是那么硬血液就過不去。 現代醫學對這個心臟病沒辦法,用點擴張血管的藥,不用了又成那樣了。但是咱們用中藥能把心臟病治好,這味藥有黃色的花可以入藥,很多藥能入幾個臟腑。比方說甘草是皮赤心黃,一個能入心一個能入脾,炒了以后就焦苦入心了。生用入脾可以清熱瀉火,各有它的天性。按輔行訣說火土同治,心和脾的關系特別密切,它倆是一個道理,治心臟病一定不要忘了治脾胃。我在臨床上用人參湯就是理中湯治療心臟病,效果特別好。心臟病如果加上拉稀、脾虛,用理中湯就能把心臟病治好。 原理說不清,張仲景說胸痹可以用栝樓薤白湯,人參湯亦主之。人參湯就是健脾的,脾虛心臟不好胸悶,人參湯下去就好了。中醫就是有點不可思議,誰也沒告訴你他如何如何,但是你遇到這些病就能治。很多經驗有出乎意料的效果的話,那就是在道里面的靈感,所以古人有一句話“道無術不立,術無道不遠”。咱們如果光講一些偏方、秘方、驗方,永遠都成不了大醫。一定要知道它的原理和大道,所以中醫又重視道又重視術。傷寒雜病論是臨床最厲害的一本書,講術多這是一個事實,沒有講道理,只是講什么證、什么脈、什么方。 其實張仲景寫了很多本書,只留下了這一本書,其他的書都丟了,說不定其他書講了道理。原理可能被傳人秘藏起來了,或者因為戰亂丟失了。這本輔行訣就是差一點丟了,在張大昌家傳了三代,他爺爺從敦煌那里的老道手里買了這本書。英國人要把那些書弄到外國,張大昌的爺爺去那里賣馬,就花了五十塊大洋買了這本書。張大昌研究了四五十年,越用越好,覺得奧妙無窮。 這本書里面的五角圖盡方劑配伍之妙,所有經方的方劑都包括在里面了。陶弘景的輔行訣來自于湯液經法,收集了湯液經法的六十首方劑。按古人傳說,湯液經法有三百六十首經方,看了圖就能知道后世人用的方劑學君臣佐使跟人家不是一個思路。這些經方的用藥、味數和藥量都不用動,一動效果就不好。我試了一次原方原量的、原汁原味的大補腎湯,感覺喝了以后特別精力充足,頭腦特別清涼。后來我就加了附子和牡蠣往下潛一下,效果就不行,口味都不一樣了。古人經方都是集天地之精華,把原理已經研究透了。 但是人的癥狀是活的,原方下面也有根據癥狀的加減。小補肝湯里面兩個辛味藥桂枝和干姜都是三兩,就是二十四克,一兩等于七點五克。這是張大昌研究出來的,和陸久之考證的是一樣的。錢超塵他們到故宮博物院去考察,漢代的度量衡一兩等于15.265克,但是張大昌考證漢朝時金銀絲珠 喝了一百多克也不會出事兒,加一倍不見得過量,少一倍不見得沒效。后來就用人善用輕劑,也照樣有效,發展到日本都是用小克。但是療程特別長,其實他們是有點走偏,治一個病最少半年。關鍵在于配伍,小補肝湯的五味子是一兩,君藥屬木三兩量要大一些,屬金的五味子是監藥,去看管、監制君藥的副作用和烈性,藥量反過來就錯了。倪海廈是根據陸久之的考證,按7.5走的,可是經方派的黃湟他們好像是按十五克多用的,效果也挺好。都比較尊重古人,量大一些比較猛一些。 火神派用干姜和附子量那么大就是有點過了,張仲景就沒有那么用。但是李可他們治療一些寒癥和危急重癥效果也特別好,他所在的醫院遇到急癥都是到他的中醫診所,平常的病就沒有必要那么大的量。其實中醫治急癥效果就挺好,強心又沒有副作用,西藥強心就是那么一會兒頂事。中藥的強心是做實驗,把四逆湯的三味藥干姜、附子、甘草的藥水,打進青蛙的體內,再光用干姜和附子,分別看青蛙的心跳維持多長時間。結果是加了甘草的藥讓青蛙心跳時間最長,能延長多少倍,所以就把甘草列為主藥了,其實也不一定。 個人和個人的認識不同,你光用這三味藥的任何一個就沒有那個效果了,放到一起效果就出來了,這就是復方的效果。經方是1+1>2的效果,光用干姜和附子,青蛙心臟的跳動就會突然加快,但一會兒很快就衰竭了。所以中藥的強心作用是有科學根據的,強心和瀉下都用甘草,它有緩意,讓藥力慢慢發揮作用。不讓一帶而過,否則瀉點水就完了,瀉不出真正的東西來。用上甘草可以把里面的病邪慢慢地全瀉出來,古代人也沒有實驗室,全靠的是悟出來的,是有他的道理的。 脈象得結合實踐和配方,就容易掌握好,如果空講理論,只能大概知道脈癥。不能只講什么脈主什么病,你一定要把黃元御的脈法解看透,但是靈活運用在你自己的心。死板教條不行。下面咱們接著講黃元御的脈法解的長短, 有人的脈特別長,有人的特別短,一個手指都按住了。肝脈稍微長一點是正常的,是陽氣往上升的時候。肺脈應該短一點,很長了容易造成氣郁,肝脈長和肺脈短是相對的。因為金生水,所以腎脈長了也是不對的。肺腎兩個脈在兩邊的,長短好判斷,肝脈在中間長短如何判斷呢。肝脈是弦脈,可以滿指,有的肝脈和豆一樣,不能滿一指。 視頻鏈接: |
|